1楼:青竹遗风
道安(312~385),我国抄东晋佛学大师袭,佛门巨子。常
bai山扶柳(河北du正定)人,俗zhi姓卫,生于东晋怀帝dao永嘉六年(312年),十二岁出家,神圣聪敏,记忆力超人,后嗣入佛图澄大师之门,甚受前秦苻坚礼遇。道安法师尝劝苻坚招请西域鸠摩罗什大师,并着手整理汉译经论,复致力于经典翻译,及诸经序文、注释之作,共注序二十二部。将经典解释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等三科,此法沿用至今。
另于僧团仪式、行规、礼忏等,多所制立,且定"释"为僧姓,悉为后世所用。其研究以般若经典为主,另又精通阿含、阿毗达磨。一生功业,于佛教史上贡献至钜。
孝武帝太元十年(385年)示寂。
浮木 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2楼:热心网友
佛学大词典对“浮木”解释如下:
1、“浮木”人身之难得,佛法之难闻,譬如海中盲龟之逢浮木,千载难有一遭。(杂阿含经卷十
五、北本涅槃经卷
二、卷二十三)
2、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对“浮木”解释如下:
(1)“浮木”(譬喻)幸运难遇,譬如海中之盲龟逢浮木也。杂阿含经十六曰:“大海中有一盲龟寿无量劫,百年一遇出头,复有浮木,正有一孔,漂流海浪,随风东西。
盲龟百年一出,得遇此孔。(中略)凡夫漂流五趣海,还复人身,甚难于此。”
(2)涅槃经二曰:“生世为人难,值佛世亦难,犹如大海中盲龟遇浮孔。”法华经八曰:
“佛难得值。如优昙波罗华。又如一眼之龟值浮木孔。
”辅行记五之二曰:“如大海中有一盲龟,尔时海中复有浮木,唯木一孔,可立龟身。此龟三千年,方得一出,亿百千出,何由可值浮木孔?
”3、佛学经典:
(1)一涅槃:《涅槃经》。三大经:《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三大咒:《楞严咒》《大悲咒》《尊胜咒》。
(2)十小咒:《如意宝轮王陀罗尼》《消灾吉祥神咒》《功德宝山神咒》《准提神咒》《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陀罗尼》《药师灌顶真言》《观音灵感真言》《七佛灭罪真言》《往生咒》《大吉祥天女咒》。
(3)四阿含经:《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
(4)十大般若:《大般若经》《放光般若》《摩诃般若》《光赞般若》《道行般若》《学品般若》《胜天王所说般若》《仁王护国般若经》《实相般若》《文殊般若》。
扩展资料:
佛学研究分类:
1、佛学研究之分类,可由几个不同角度加以观察。从历史之观点看,可分原始佛教和发展佛教之佛教思想;从地理之观点看,分为南传和北传佛教思想两系;从教义之内容看,则有大小二乘、权实二教、圣净二门、显密二教、教禅二宗等各种之二分法。
2、而于现代之佛学发展,中外学者亦皆致力于佛学之重新分类,作为新研究之先决条件,成为一股现代佛教学术思潮。
3、例如日本学者高楠顺次郎所归纳之研究体系为:
(1)研究之佛教,如俱舍、成实、唯识等各宗之教义。
(2)思索之佛教,如般若、华严、天台等宗之教义。
(3)观想之佛教,如禅宗、真言宗之教义。
(4)信念之佛教,如净土宗之教义。
(5)实行之佛教,如律宗之教义。美国学者迈格文博士则把佛学分为超越哲学(本体论)与相对哲学(宇宙论)二门。
4、近代学者多把全部佛学分为以说明万法真相为目的,以理论为中心之“宇宙论”,与诠示解脱之真义、方法,以实践为旨趣之“解脱论”二大门。
5、佛学之宇宙论包容广阔,有就现象事物之因果连续来说明万有由多元生起之学派;有主张物质现象为精神原理所开展之唯心一元论之学派;有肯定超越现象之实在本体论之学派;有不辨本体与现象,以现象归于本体活动,提倡现象即本体之学派。
狮子吼 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3楼:操
佛学大词典 对“狮子吼”解释如下:【狮子吼】 (一)又作师子吼。比喻佛陀说法犹如百兽之王狮子之吼叫声。(参阅‘师子吼’4091)
(二)为道安于**二十九年(1940)一月所创办之佛教杂志,其时社址设于广西桂林。后于五十一年四月于台北复刊。现任(七十七年)社长为演培,发行人灵根,常觉任主编。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对“狮子吼”解释如下:
【狮子吼】 (譬喻)喻佛教威神,发大音声,震动世界也。传灯录曰:释迦佛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云:天上天下,惟吾独尊。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对“狮子吼”解释如下:
【狮子吼】 (喻)佛陀说法,毫无怖畏,声震十方,群魔摄伏,好像狮子一叫,百兽都降伏一样。
悭 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4楼:裁决小沫余
佛学大词典 对“悭”解释如下:
【悭】 梵语ma^tsarya。心所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
即对财施、法施悭吝之心理。俱舍宗以之为小烦恼地法、八缠、十缠、九结之一,认为悭乃贪之等流,别有实体;唯识宗则以之为随烦恼之一,系以贪爱之一分为其体,离于贪则别无悭之相用。据成实论卷十杂烦恼品举出五悭,即:
住处悭、家悭、施悭、称赞悭、法悭等,意指对住处、家宅、布施、称赞、法义等心存独占欲。此外,财悭、法悭即指吝于财物与教法而不愿施舍,称作二悭。又据大明三藏法数卷三十载,法悭之人有七种恶报,即生盲报、愚痴报、生恶家报、胎夭报、物恐报、善人远离报、无恶不作报。
[大毗婆沙论卷五
十、俱舍论卷二十
一、成唯识论卷
六、瑜伽师地论卷八十
九、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对“悭”解释如下:
【悭】 (术语)梵名母履衍matsarya,又曰路婆lobha,俱舍小烦恼地法十之一。唯识随烦恼二十之一。于财与法深为耽着不能惠舍之心也。
唯识论六曰:‘耽着财法,不能惠舍。秘吝为性,能障不悭鄙畜为业。
’俱舍论二十一曰:‘悭,谓财法巧施相违令心吝着。’大乘义章二曰:
‘吝惜财法称悭。’同五末曰:‘坚着不舍,目之为悭。
’梵语杂名曰:‘悭,梵名母履衍,又路婆。’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对“悭”解释如下:
【悭】 不舍得把自己的东西施给人家。
5楼:仙鹤真人
【悭】 不舍得把自己的东西施给人家。\
心地坚硬,无同情之心,心量小。
观照 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6楼:8万4千法门
出自净空法师《地藏经讲义》
修观就是把我们过去种种错误的观念修正过来,这叫修观。在一般讲修学有三个层次,宗门里面常讲。第一个是观照,什么叫观照?
常常提醒一个觉的觉悟的观念,时时刻刻提醒,这是观照。观照功夫得力了,在我们净土宗来讲就是功夫成片,有这样的功夫决定得生净土。为什么?
念念能够不迷,念念提得起观照,在我们净土宗就是佛号,心地才动念,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里头起了念头。念头不外乎善恶,顺自己意思起了贪心,不合自己意思起了嗔恚,会动这个念头,没有违顺的时候起无记,这都不好。所以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他警觉性很高,念头一起,阿弥陀佛,就立刻转到阿弥陀佛,在宗门里面讲就是观照,就是观照的功夫。
古德所谓是:‘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起,没有关系,要警觉得快,佛号立刻提起来,把念头换过来,这是观照的功夫。
观照功夫深了,深的时候自自然然这些妄想、念头不起了,功夫真能控得住,不起了,这就是事一心不乱,在宗门叫照住,照住是得定,禅定现前。
到最上层的功夫是照见,我们读《心经》‘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照见,见是智慧开了,从定里头开慧了,在我们净宗是理一心不乱,就照见了。‘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皆空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见到宇宙之间一切法,真相是‘无所有、不可得’。这两句话是佛在《大般若经》里面重复了几百遍,所以你将六百卷《大般若》浏览一遍,其他的都记不得,都忘记了,这个印象太深太深了。
只要你记得这六个字,六百卷《大般若》的精髓你就得到了。世尊说法确实有他巧妙之处,重点总会让你记住。为什么无所有、不可得?
《金刚经》上说的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华严十定品》里面讲得更透彻,事实真相是什么?刹那际,这个才是事实真相。刹那际就是不生不灭,如果你真的透彻、明白,契入这个境界,那就恭喜你,你了不起了。
为什么?你证得无生法忍的果位,无生法忍就是明了刹那际,一切法不生不灭,生灭同时。《楞严经》上讲‘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就是刹那际,所以是无所有,所以是不可得,这是事实真相。
你以为有所有、以为有所得,这是妄想。十法界的众生,不要说六道,都没有离开妄想。可见得妄想这一关很难突破,突破妄想这一关,你就脱离十法界,你就入一真法界。
无嗔 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7楼:看不见遇不着
无嗔,梵语apratigha。又作不嗔、不嗔恚,意思为无恨。
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或者诋毁、抹黑其他宗教等等行为。
佛学中的解释: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
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嗔的危害更大。
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8楼:匿名用户
无嗔,梵语apratigha。又作不嗔、不嗔恚。为“嗔”之对称。三善根之一,遭违缘而心无嗔恨也。
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或者诋毁、抹黑其他宗教等等行为。《大乘五蕴论》中说:
“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
“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扩展资料
降伏解脱办法
佛曰:“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戒、定、慧“ 即是对治 ”贪、嗔(chēn)、痴“ 的方法。
戒:是指一种有道德的、有规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行为标准,斩断因为沾染喜爱外物而生起的执着贪心;
定:是针对内心的修炼和自我耐性的培养;凡事先自省,向内求;避免外向的暴躁和苛求他人引发的嗔恨;
慧:是对于宇宙生命种种实相,有了透彻、圆融的了知,从而脱离愚痴;不再惘于事理,迷于因果;善解世间因缘的相续,明白生死流转的根本,心无挂碍,无有恐怖。
降伏解脱的先后次序:
持戒除贪,戒能生定,定力深厚,贪心不起,定力更进,断灭嗔心,智慧显露,愚痴障除,正见正行,净化身心,因次第修,证果不远,解脱根本烦恼,能度一切苦厄;此法真实不虚,唯信之者自证。
作于春秋时期的《礼记·大学篇》里也描述了类似的修身安心之道,可知“其来有自”: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物格而后智生,智生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玄赜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唐代佛教 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1楼 佛学大词典 对 玄赜 解释如下 玄赜 唐代僧。生卒年不详。为禅宗五祖弘忍之法嗣。 太原祁县 山西汾阳 人,俗姓王。唐玄奘自贞观二十年 646 正月十七日至闰二月二十九日间,于弘福寺翻经院译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十六卷时,师曾任笔受之职。又于玄奘译出大菩萨藏经二十卷时,与行友同任缀缉。 咸亨元年 ...
三空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空观 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1楼 匿名用户 1 《大毘婆沙论》第一百 四卷 大正第二十七卷第五三九页 等所说,空三昧 无相三昧 无愿三昧的三三昧。谓观于空 无相 无愿,使心集中,置于不乱的状态。亦称三解脱门。 即藉由观察空 种种的存在 为空 无相 欠缺固定的特质 为空故无差别的相状 无愿 一无欲求 观为无相而无所愿求 的三种事...
频婆罗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罗网 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1楼 光音飞乐 一 梵语vim vara。古代印度数量名。 又作频婆 频跋罗 毗婆诃。意译为十兆。佛本行集经卷十二所载频婆罗之夹注谓此数当于十兆。 玄应音义卷一 二 指频婆树之果实。其色鲜赤。佛本行集经卷二十八 大三 七八二上 口唇明曜赤朱色,或如频婆罗果形,亦似珊瑚及胭脂。 罗网 是什么意思,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