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教)中饕食而取是什么意思,佛学(教)中饕食而取是什么意思/解释

2021-01-27 12:11:36 字数 4972 阅读 1489

1楼:8万4千法门

你好仁者,瑜伽师地论六十卷七页云:复次若于他财食,饕餮而取;是不与取,贪欲所生。

请自行查阅祖师大德对此经典的讲解。

佛学(教)中能取所取是什么意思

2楼:匿名用户

能取所取是佛学术语,能取即认识的主体,所取是被认识的对象。换言之,能取者为心识,所取者是外境。在唯识学上,能取是识体四分中的见分,所取是识体四分中的相分。

【能取所取】

梵语gra^hya-gra^haka。能取(梵gra^haka ),即‘能把握’;所取(梵gra^hya ),即‘被把握’。能取为认识对象之主体,所取则是对象。

即能识者之心、意识等,称为能取;而所识之色等外境,则称所取。显扬圣教论卷五说明能取所取之意(大三一?五○二中):

‘能取义者,谓五内色处,心、意识及诸心法;所取义者,谓外六处。’[唯识二十论、中边分别论卷上、大乘庄严经论卷二]

3楼:匿名用户

一般是在佛陀传法的法会上,所有的大菩萨皆来闻法。(大菩萨:观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大势至菩萨……)

佛学(教)中触处有十一种是什么意思/解释

4楼:潜川

触即“触尘”,六尘之一,指身根感觉的境界,是身识所分别的对象。在佛经《俱舍论》中说触有十一种:坚、湿、暖、动、滑、涩、重、轻、冷、饥、渴。

前四项属能造触,是依四大种(地、水、火、风)所产生的触,是一切触的所依;后七项属所造触,是因所依的四大种增盛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你可以理解为后七触是由前四触延伸出来的。

佛学(教)中相应是什么意思/解释

5楼:莫文灵云南

佛学(教)中相应是什么意思/解释?

瑜伽十三卷二十页云:云何相应?当知此相略有五种。

一、与他性相应;非自性。

二、于他性中,与不相违相应;非相违。

三、于不相违中,软中上品,与软中上品自相应;非余品。

四、于软中上品中,同时相应;非异时。

五、于同时中,同地相应;非异地。

二解 瑜伽十五卷十五页云:相应者:谓前后法义,相符不散。

三解 此是不相应行中之相应。瑜伽五十二卷十三页云:复次云何相应?谓彼彼诸法,为等言说,为等建立,为等开解,诸胜方便,是谓相应。

四解 此释诸心心所名为相应。瑜伽五十五卷四页云:问:何故名相应?答:由事等故,处等故,时等故,所作等故。

五解 瑜伽五十六卷三页云:问:依何分位,建立相应?此复几种?答:依因果相称分位,建立相应。此复三种。谓和合相应,方便相应,称可道理所作相应。

六解 瑜伽五十六卷七页云:问:诸法谁相应?为何义故,建立相应?答:他性相应,非自性,为遍了知依自性清净心有染不染法,若增若减;是故建立。

七解 瑜伽八十一卷三页云:相应者:谓名句文身。次第善安立故。又依四种道理相应故。

八解 辩中边论下卷七页云:若于诸文,能无间断次第宣唱;说名相应。

九解 显扬一卷十五页云:相应者:谓诸行因果相称性。

十解 世亲释八卷十五页云:若一切法皆不可言;复以何等为所分别?为释此故,说如是言:

相应自性义,所分别非余。谓?相应为自性义,是所分别。

非离于此;故言非余。此云何成?为重成立,复说是言:

字展转相应,是谓相应义。谓别别字,相续宣说。以成其义,是相应义。

如言斫刍,二字不断,说成眼义;是相应义。为所分别。

十一解 此释五识身相应地之相应。瑜伽释十一页云:依五识身建立此地,故名相应。

如律中说王相应论,贼相应论。谓依王贼而兴言论。此亦如是。

虽此地中,分别多法;五识为主,是故遍说。又五识身相应心品,总名相应。于此地中,虽明多法;以心心所胜故,别说。

又相应者:是摄属义。谓此地中,说五识身所摄属法。?

是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作业,故名相应。

十二解 成唯识论三卷二页云:此触等五,与异熟识行相虽异;而时依同,所缘事等;故名相应。

十三解 集论一卷十一页云:何等相应?谓于因果相称,假立相应。

十四解 杂集论十一卷六页云:何等相应?谓互为助伴。于所缘行,平等解了。由心心法,互为助伴,于契经等所缘境界,以蕴等相应义行,平等解了故。

十五解 如六种相应中说。

十六解 俱舍论四卷十三页云:谓心心所,皆名相应,等和合故。依何义故名等和合?

有五义故。谓心心所五义平等,故说相应。所依,所缘,行相,时,事,皆平等故。

事平等者:一相应中,如心体一;诸心所法,各各亦尔。

十七解 集异门论十卷十一页云:相应者:谓所说语,义应于文,文应于义。是名相应。

十八解 大毗婆沙论五十二卷八页云:谓或有执:诸法生时,渐次非顿。

如譬?者。大德说曰:

诸法生时,次第而生;无?起义。如经狭路,有多商侣,一一而过;尚无二人一时过义;况得有多。

诸有为法,亦复如是。一一从自生相而生,别和合生,理不俱起。阿毗达磨诸论师言:

有因缘故,说有为法,别和合生。一一从自生相生故。有因缘故,说有为法,一和合生。

不相离者,一时生故。谓依生相,说有为法,别和合生。若依?

那,说有为法,一和合生。不相离者,必俱起故。或复有执力无力义,是名相应不相应义,谓若此法,由彼力生;?

说此法,与彼相应。若法,不由彼力生者;虽俱时起;无相应义。如由彼心力,此心生故;得说此心与彼心相应。

又由心力,心所生故;得说心所与心相应。又由心所力,心所生故;得说心所与心所相应。不由心所力,心得生故。

不可说心与心所相应。为遮彼意,显示心,与心所相应;心所,亦与心所相应;心所,又得与心相应。唯心与心,无相应义。

一身二心,不俱起故。或复有执:诸法各与自性相应;不与他性。

彼作是说:相爱重义,是相应义。无法与法极相爱重,如自性者;是故唯与自性相应。

为遮彼意,显示唯与他性相应。相应名义,异体相望而建立故。如心心所,展转相望,同一所依,一所缘等,互不相舍,名相应故。

或复有执;诸法与自性无相应义,亦非不相应。无相应义者,诸法不待自性而生故。非不相应者,极相爱重,是相应义故。

为遮彼意,显示诸法不乱相应。故作斯论。

十九解 大毗婆沙论一百四十五卷十页云:何故名相应?相应是何义?

答:等义,是相应义。问:

诸心品中心所法,有多有少;云何名等?谓欲界多,色界少。色界多,无色界少。

善多,不善少。不善多,无记少。有覆无记多,无覆无记少。

云何等义,是相应义?答:以事等故,说名为等。

谓一心品中,若有二受一想等者;可说非等。然一心品中,如受有一,想等亦尔。故名为等。

有说:五种等义,是相应义。谓所依等,所缘等,行相等,时等,事等,余广说如结蕴初纳息。

二十解 五事毗婆沙论下二十页云:问:言相应者:

是何义耶?答:阿毗达磨诸大论师,咸作是说:

言相应者,是平等义。问:有心起位,心所法多;有心生时,心所法少。

云何平等,是相应义?答:依体平等,作如是说。

若一心中二受一想;可非平等是相应义。然一心中一受一想,思等亦尔。故说平等是相应义。

复次等不乖违,是相应义。等不离散,是相应义。平等运转,是相应义。

如车众分,故名相应。复次同一时分,同一所依,同一行相,同一所缘,同一果,同一等流,同一异熟,是相应义。

[法相辞典 - 朱芾煌]

佛学(教)中赖耶三相是什么意思

6楼:上海快藏文化艺术发展****

佛学术语。

唯识宗以阿赖耶识之自体本具诸法之因与果,为显其体、义之差别,而立三相。

(一)自相,为第八识自体之相。此阿赖耶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称为赖耶三藏),与杂染(诸有漏法)互相为缘,故有情执之为自内我,此即显示初能变识之所有自相能摄持因与果。盖因第八识能摄持杂染法之种子,犹如库藏含藏诸物,故称能藏;因第八识为杂染法所薰、所依之场所,犹如库藏为诸物之所依,故称所藏;因第八识恒为第七末那识执为自内我,犹如库藏之坚固执守,故称执藏。

故知能藏为因相,所藏为果相,因果二相为末那识所执藏而为赖耶之自相。若离自相,则无因相、果相;若离因相、果相,亦别无自相可言。

(二)果相,为有情总报之果体。即第八阿赖耶识系由过去之善恶业所引生之异熟果;在赖耶三藏中为所藏,在赖耶三位中为‘善恶业果位’。

(三)因相,即万法原因之相。谓第八阿赖耶识能执持一切诸法种子而不失,为万法生起之原因;于赖耶三藏中为能藏,在赖耶三位中为‘相续执持位’。[成唯识论卷

二、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末](参阅‘阿赖耶识’)

佛学(教)中十二分教是什么意思/解释

7楼:匿名用户

二分教(梵文:dvādaānga-buddha-vacana),又称十二分圣教、十二部经。佛经的体裁即是“十二分教”,所谓长行、偈颂、重颂、方广、希有、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授记、自说、论议。

十二分教是在经典结集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在不同的部派中有不同的排列次序,也有部派主张只有九分教。关于十二分教的形成,据印顺在《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所述,最原始的状态是三分教,后来随着经典不断的集出而有九分教的说法,然后又随着律部与论评的发达,又补充了因缘、譬谕、论评三者而扩充为十二分教。

十二分教即是佛经的体例。古来叫作“十二部经”,因为“部”的名字太含混,所以唐玄奘改称十二分教。十二分中前三分是就文体说,中六分是就事情说,后三分是合体、事说的。

前三分中就是文与诗。第一是文,就叫作“长行”,普通用梵文译音,叫作“修多罗”;第二是“偈颂”,就是韵言,偈是梵音,颂是汉语;第三是“重颂”,是在长行之后重述的韵言;第四是“方广”,就是谈论高深玄理的;第五是“希有”,就是叙佛的神通感应,而世间所未曾有的;第六是“因缘”,就是叙述说法的因由;第七是“譬喻”,借浅近的事来显明真理;第八是“本事”,是说**或他人过去生中的事实;第九“本生”,是佛说自己过去生中的事迹。以上六门是就所说而分的。

第十“授记”,是佛叙述**等将来的成就,成佛的状态;第十一“自说”,是不经**请问而佛自说的;第十二“论议”,是为第子等分别法相的。以上三门中授、自、论即是文体,记、说、议即是事实,所以是体、事合论的。十二分教之中,本事、本生是说过去事的。

授记是说未来事的,方广所说是不属于三世的。其余九分是通三世的。一部经之中,可以具足一分,以至于十二分全有,是不一定的。

佛学(教)中能取所取是什么意思,佛学(教)中六种记别所解是什么意思/解释

1楼 匿名用户 能取所取是佛学术语,能取即认识的主体,所取是被认识的对象。换言之,能取者为心识,所取者是外境。在唯识学上,能取是识体四分中的见分,所取是识体四分中的相分。 能取所取 梵语gra hya gra haka。能取 梵gra haka ,即 能把握 所取 梵gra hya ,即 被把握 。...

佛学(教)中二身是什么意思,佛学(教)中二身是什么意思/解释

1楼 光音飞乐 出华严经疏 一真身真身者。真智与法身合。故名真身。 起信论云。自体有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 是也。二应身应身者。应周万物。 化洽众生。随其心量。现种种身。 譬如一月现于众水。而无去来之相。金光明经云。 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是也。 摘自 三藏法数 明 一如等 撰 佛学 教 中二种相应道...

佛学(教)中所缘同分是什么意思,佛学(教)中所缘同分是什么意思/解释

1楼 因缘法 大毗婆沙论十二卷八页云 同分有三种。谓加行同分,所缘同分,随顺同分。 加行同分者 如有先诵素怛缆藏,中间忘失 后因如前所作加行,还得记忆。 所缘同分者 如有先见如是园林泉池山谷经行处等,中间忘失 后见相似园林等时,一切皆忆。 随顺同分者 如得随顺饮食衣服卧具房舍说法人等,则能忆念先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