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佛法,如何理解佛教

2020-12-09 17:05:03 字数 5686 阅读 9234

1楼:8万4千法门

我们今天有缘得人身、闻佛法,又闻到大乘无比殊胜的第一经。前面说过,世尊有愿「闻名得度」,可是这句话里头意思很深,如果我们只看文字的表面,不知道其义理,过失不在**,不在佛菩萨,在自己的粗心大意。这个闻字里面含著有思、有修,菩萨三慧。

闻,如果不思、不修,你怎么能得到?闻思修是一桩事情,一而三,三而一,在初学叫戒定慧三学,在菩萨叫闻思修三慧。这个慧是哪来的?

就是戒定慧的慧,你看看你先有戒、有定,智慧开了,然后一闻大乘就能得度。所以闻思修的基础是戒定慧,我们不在戒定慧上下功夫,哪来的闻思修?

我记得我曾经跟诸位做过报告,这个事情在四十年前,道安法师还在世的时候。老人家慈悲,借用中国佛教会的道场来办大专佛学讲座,他老人家邀我做主讲,总主讲,那时候我很年轻。这个讲座办得很成功,人数最多的时候到八百多人。

有一天有一个同学来告诉我,他说:法师,我在讲座里面听了两年经,明天起我不来了。我说:

为什么?他说:我听了两年,听了不少,我要回去学习。

我说:你回去做思的工作是不是?这两年来你是闻,你回去再去思、再去修,是不是这个意思?

他说:是的。我说:

今天这一堂课你上不上?「今天上,明天就不来了。」我在那堂课就把闻思修简单的意思告诉大家,什么叫闻思修?

闻是接触。一听就觉悟了,这叫思。思不是你去研究,你研究就错了,怎么说研究错?

研究是落在第六识,你用什么东西研究?用识心研究,那就错了,那哪是菩萨?所以一闻千悟,这古人说的话,听了就开悟,一开悟不就不迷了吗?

迷惑就破了吗?那就叫修。它是一桩事情,这叫菩萨三慧。

菩萨,像这经上所说的,到十方诸佛刹土里面去供佛、去闻法,那是增长三慧。他们的基础,戒定慧深,所以叫闻慧、思慧、修慧,用这个名词。而不是听了之后回去研究,那就坏了。

世出世间圣贤教诲不许研究,你知道为什么吗?听懂就懂了,不懂可以再听。如果说研究明白的,那不是如来真实义,那是你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

所以经典不许可你去研究,只许你去听,古人说得非常好,「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部经你就专心听,听懂,懂得;听不懂,不管它,你能听上一千遍,开悟了。为什么?

一千遍是得定,你没有定力,你一千遍听不下去。千遍这就是持戒,真的千遍你就得定,定能发慧,你就豁然大悟,就开悟了,是这么回事情。我们初学学讲经的时候,遇到困难了,讲不下去了,怎么办?

不能研究,研究是你自己意思,愈研究愈错误。把经放下,老老实实去拜佛,拜上个三百拜、五百拜,意思出来了,自然出来了,那就对了。所以佛法从**求?

从恭敬当中求。不是从研究当中求,它跟世间法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一切诸佛所说的法都是自性流露的。

所以戒定跟自性相应,戒定是个工具,开发自性里面的宝藏,就这么个道理。如果你要是不懂,听了两年回去研究研究,那叫什么?叫胡思乱想;胡思乱想之后再去行,再去修行,那叫盲修瞎练。

两年是不是真听下去?没有听下去,这个两年的功夫叫道听涂说,胡思乱想,盲修瞎练。下课的时候我问他,明天来不来?

明天还来。这个我们不能不懂,你要真了解之后,现在真听经的人不多,会听经的人就更少!记住印光老法师的一句话,一分诚敬你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你得二分利益,十分诚敬你得十分利益。

没有诚敬心,这是什么?对我们的课程不恭敬,对於讲经说法这些老师没有诚敬心,你什么都得不到。别把讲经说法的人看轻了。

有些老修行,真有功夫,他们懂得的、他们所修持的,比这个年轻法师高明得太多,他来听经。他对於这个经本、对於道场、对於讲经的法师十分恭敬,往往他听完之后他开悟了,讲的人没有开悟,听的人开悟,这真的不是假的。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四四集)

如何理解佛教

2楼:匿名用户

释迦摩尼是个教育家.他是我们的老师.他告诉我们宇宙真相.

你就诚念 南无阿弥陀佛 发自内心的.

你要了解佛教可以在网上找 净空法师.

记住一定要了解啊.不然就是迷信了. 我们要证信学佛.

我身边就遇到很多光怪陆离的事.我今天知道了 这个世界真的不是我们看到的那么简单.

希望佛菩萨加持你.

南无阿弥陀佛

3楼:匿名用户

【箴17:22】 喜乐的心,乃是良药。忧伤的灵,使骨枯干。

我建议你去看看圣经,人只有内心得着真正的平安、喜乐和盼望,才能有力量去抵挡来自内心和外界的各种攻击和搅扰。

4楼:冯驿涵

末学愚见:您烦恼习气太重了,妄想、分别、执着放不下,所以会抑郁,如果您不知道怎样信佛学佛,末学建议您多看一些净空法师的开示,按照老法师的步伐学佛会少走许多弯路

您平时也可以念地藏经,地藏经是消业障的,也是最基础的

南无阿弥陀佛!

5楼:新

1.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

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师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江央确吉宁玛仁波切

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 !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

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

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

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

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

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

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

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

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

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

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

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

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念: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4.修行需要先消业障,在消业障方面《地藏菩萨本愿经》甚佳,读经、念: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名号。

《地藏菩萨本愿经》: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益,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6楼:匿名用户

末学懂的不多,各人的一点废话,没有人强加给你压力,是您自己太执著跟自己过不去的!

7楼:匿名用户

佛经必须借助祖师的论来理解。可是祖师的论也不是百分百真理。佛法是心法(色法也是心的显现),心法不外乎从心性和心相两方面理解。

玄奘法师一生翻译好多空性经典,但他也是唯识宗创始人。从这点证知。佛法不外乎开发心的宝藏,达到究竟离苦。

如何开发,开发心性,提升心性,提升心识(也就是自净其意)。

8楼:匿名用户

南无阿弥陀佛!给您推荐本书 佛恩居士 的《走进佛教》,希望您能从中找到答案!祝您好运!

9楼:匿名用户

净空法师讲的经很好,从《认识佛教》《了凡四训》听起吧。慢慢就对佛教了解了。阿弥陀佛

怎样理解佛教中的“无我”?

10楼:s洁西卡

从佛法来看,我人众生都是概念,究竟上并没有我人众生,只是因缘相续的名色法,因此“无我”就是说世界上本无我,但又因世间万物而有了我。通过修行,可以见到这个物质世界的最小组成单位,可以见到前世及来生,见证轮回,通过自己亲证亲见,达到解脱,具体阐述如下:

1、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我们晚上睡觉都做梦,梦里都很真实,仿佛身临其境,梦“醒”以后知道自己是在做梦。 可我们是真醒了吗,其实并没有。

我相,即是我执,也就是执着于眼前的"我"是真有,其实眼前的自己是假的,真我是自性,是真如,是不生不灭的。

2、无我,小乘佛教是从,“缘起”的角度去理解的。无我,大乘佛教是从,“性空”的角度去理解的,合在一起叫做:缘起性空。

3、无我分为观身无我、观受无我、观心无我、观法无我。从色身角度来说,身体只是各种元素有机排列组合而成,但是却不能说一堆有机排列的元素就是我、就是他、就是人、就是鸡蛋、就是树木花草。

4、从解剖上来说色身就是组织、骨骼、肌肉、器官构成的一个存在状态,并非真实、并非固定,所以这个所谓的肉身的我只是一种短暂的存在状态,而不是真实的存在。所以从色身角度我们只能找到物质的堆砌,物质的堆砌不能说这就是我,这不够严格。

5、观受无我,在我们的感受上,所有的受都是由识促成的,受是必须依赖色尘和根的接触,又由识的分别计较而产生的一种虚妄的存在。因为些一感受本身就是虚妄的,不真实的,他是诸多因缘和合下的一种虚妄短暂的存在现象,我们执著此现象,是在借用自性的能量在描绘和勾勒,贴加和重建这个感受。

6、观心无我,我们说心是什么,佛教里把心叫做心识,也就是诸识和合而成的一些功用叫做心。所以心本无体、无形、无相,只是由诸识的功能促成的一个功用。

7、观法无我,法是归根结底的一切运转的根本规则,万事万物的运转都是由种种法则约束和的。所以佛的真身是法身,只要某法可以用,他的功用就可以借由法身的存在而长存不坏,这就是涅槃的恒常了。

如何理解大数定律,如何理解大数定律? 5

1楼 匿名用户 你把那章的题目做一些,就会有深一些的理解了。大数定律最好的用处在于不管你单个样本最初的分布是什么,当样本量足够多时,对某些统计量就可以服从正态分布。这使得很多问题简化。 如何理解大数定律? 2楼 匿名用户 偶然的,小概率事件如果放在大量的总体环境中,就会变成必然事件 比如说,你今天突...

如何理解如何理解宏观调控的利与弊

1楼 匿名用户 宏观调控对于市场经济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一般在市场经济体中,仅仅只利用无形的手可能会造成垄断及其他一些不良机制。 好处 在市场经济体无法独善其身之时,利用宏观调控来让市场经济体更好的运行。 坏处 在没有了解市场经济运行中具体问题所在时,如果盲目运用宏观调控机制,会造成恶性循环。比如大跃...

请教佛教如何理解看待“我思故我在”这句话

1楼 匿名用户 法国笛卡尔的 我思故我在 ,属于唯心主义。这个 心 ,是指第六意识。 按佛教来说,一个人的生命现象,包括身心,由五蕴组成,即色 受 想 行 识,五蕴中并没有一个我的存在。 我 ,意味着主宰。而事实上,表现为生命的五蕴,只是缘起的现象,中间并没有能做主宰之物。 所以,真实的我是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