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古人说的“养兰如养人”,如何理解“养兰先养根”?

2020-11-22 08:21:28 字数 3764 阅读 7803

1楼:中国农业出版社

清代欧金策在其大作《岭海兰言》中曾有“养兰如养人,兰性与人性同”之说,其意是指人与国兰均需要类似的生态条件才会感到舒适。他还将兰棚比作住人的房屋,兰盆如人穿的衣服,给兰株淋水施肥比作人们的饮食,杀虫灭菌比作人们防病治病,分盆分株比作儿女长大了要分居一样,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做好,按国兰的喜好与厌恶,给予适宜的光照、水分、温度、湿度和肥料,就一定能够种好养好国兰。

如何理解“养兰先养根”?

2楼:中国农业出版社

“养兰先养根”这句话是国兰栽培的经验之说,因为兰株只有好根,才能有壮芽,有了壮芽才会花繁叶茂。

要养好兰根,关键就是要选好植料,要根据国兰喜通风畏闭塞、喜滋润畏滞湿、喜疏松畏板结、喜清洁畏污染、喜阴凉畏酷暑的特性,选择通气、透水、清洁、疏松、保湿和保肥的植料,才能培育壮根,养出好兰。

古人如何说水?

3楼:中国农业出版社

①水要甘而洁。宋代蔡襄在《茶录》中说:“水泉不甘,能损茶味。”赵佶在《大观茶论》中指出:“水以清轻甘洁为美。”王安石还有“水甘茶串香”的诗句。

②水要活而清鲜。宋代唐庚的《斗茶记》记载:“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

”明代张源在《茶录》中分析得更为具体,指出:“山顶泉清而轻,山下泉清而重,石中泉清而甘,砂中泉清而冽,土中泉清而白。流于黄石为佳,泻出青石无用。

流动者愈于安静,负阴者胜于向阳。真源无味,真水无香。”

③贮水要得法。如明代熊明遇在《罗岕茶记》中指出:“养水须置石子于瓮”,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进一步指出:

“水性忌木,松杉为甚,木桶贮水,其害滋甚,洁瓶为佳耳。”明代罗廪在《茶解》中介绍得更为具体,他说:“大瓮满贮,投伏龙肝一块,即灶中心干土也,乘热投之。

贮水瓮预置于阴庭,覆以纱帛,使昼抱天光,夜承星露,则英华不散,灵气常存。假令压以木石,封以纸箬,暴于日中,则内闭其气,外耗其精,水神敝矣,水味败矣。”

古人是如何对医学理解和定义的?

4楼:金英杰教育

如果这个古人是指中国的话

那么从医这个字的繁体溯源可以发现

中国的古代医学是由推拿-针灸-砭石-汤药,也就是所谓的砭、针、灸、药四大医术为基础构成的,时至今日也能充分反应中医的基础学术体系框架和核心内容,而另外一项代表中医特色的诊断方式望闻问切据传来自于战国时的神医扁鹊

而西医的**有一种说法因为**教的思想禁锢,不允许人体解剖之类的,其实是从阿拉伯地区发展过来的,在此之前的希腊罗马也有一些成绩,据说其中著名的犹太医学家阿维森纳的著作达200多种,最著名的有《哲学、科学大全》,在当时是高水平的百科全书;另一部巨著是《医典》,直到17世纪西方国家还视为医学经典

“医”本身是一项综合技能的展现,而如同所有的基础技能一样,随着时间的发展渐渐会形成固定的文字记载和研学群体,这就构成了医学的基础,进而演化成职业,又因为医是以治人为目的,因为不同人种,不同文明的演进过程中从体质习惯到意识形态有很大差别,古代信息交流与文化交往的效率相当低下,所以目前可以判断的是,古代,勉强我认为是300年以前,医学受地域和文化的发展影响巨大,不同文明版图的医学其实有很大差别的,但总的来说,中医讲究自身调理,西医着重外部干预。

古人对柔的理解

5楼:北京王嘉化妆学校

第一阶段:初练者在意导放松时,首先要不断止息杂念,放松过程中尽量把注意力集中到意念到达的部位;意守穴位时会有思虑不断纠缠,杂念能排则排,排不掉则放弃,不可强求,始终以平和之心待之。

第二阶段:按照练习松静的方法,从头到脚意导放松一遍,然后轻闭双目,放松大脑,面部表情悠然自得,身体基本处于松驰状态,意念开始集中在丹田、劳宫、涌泉,杂念涌来及时摄心回归到穴位上,随着意念渐渐进入专注一境的状态,大脑中的思虑在不断减少,精神也慢慢地松驰下来。

第三阶段:试着不用深呼吸,在意念的引导下,依照头、肩、臂、髋的放松顺序,使身体各部位缓缓松驰。整个放松过程,呼吸自然顺畅,不再借助深呼吸进行局部放松

看看古人是怎样说汉语的

6楼:阳光语言矫正学校

古代汉语的发音和现代汉语的发音有很大差别。

语言的演变一直在发生,包括语音、语法、文字等的转变。

比如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

怎样理解古人对太极拳的论述

7楼:昂徕教育科技****

太极拳是一种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理论来解释拳理并命名的 传统拳术。它不但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而且在击技防卫上也有独到之外。

古人养鹅有何寓意鹅的知识

8楼:富克纳斯包装制品厂

鹅是被人们很早就饲养、驯化了的“家禽”,由於它具有体态洁美、性格温顺、忠实主人、通解人意等优点,赢得了许多人的喜爱。

历史上爱鹅最为著名的,就属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了。有关他爱鹅的故事很多,例如《晋书·王羲之传》中,说他“**鹅”,听说会稽有一个老妇人养了一只鹅,善鸣,便教人去买,没有结果,就亲自登门**,老妇人知道“王右军”要来,就“烹以待之”,使得“羲之叹惜弥日”。

又如《王和论书表》记载:山阴昙石襄 村有一道士,养了十几只鹅,王羲之知道了,一大早就乘小船到那里去。看见之後非常高兴,於是就想求道士卖给他几只,道士回答说,他自己“性好道,久欲写河上公老子而无人能书,府君若能屈书《道德经》两章,便合群以奉。

”王羲之欣然同意,立即住了下来,花去半天的工夫“写毕,笼鹅而归”。这就是至今还为人们津津乐道的“黄庭一卷无多字,换尽山**士鹅。”的所谓“山阴胜事”。

因为王羲之被後人尊为“书圣”,所以,引起了文人、骚客们的广泛关注,诗人李白咏道:“山**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大文豪韩愈在“石鼓歌”中称道王羲之的字说:“数纸当可换白鹅”;唐代著名书家李群玉“善草书,(也)性喜养白鹅”。

他们以为书法可以从鹅的形象中得到启发,於是,陆龟蒙说:笔精如逸少(王羲之字),书字换白鹅;范成大说:“白鹅满陂间,谁识腕中意”;皮日休说:

“斋心曾养鹤,挥翰好邀鹅”;卢肇在送李群玉的诗中就直言肯定:“妙吹应谐凤,工书定得鹅”!画家更不甘落後,他们用生花的妙笔、用绚丽的色彩,精心绘制鹅们在饮、啄、栖止时的各种姿态,并将它们置身於苑囿、花圃之中,特别是在辉煌的工笔画的宋代,产生了一大批专门以画鹅为题材的名家、名画。

根据《宣和画谱》记载,著名花鸟画家崔白、滕昌祐和皇室宗亲赵孝颖以及丘庆余等人都工画鹅。当时御府收藏的“鹅画”如:崔白的《杏花双鹅图》、《秋塘双鹅图》、《白莲双鹅图》等;滕昌佑的《牡丹睡鹅图》、《芙蓉睡鹅图》等;赵孝颖的《莲陂戏鹅图》和丘庆余的《雁鹅图》等数十幅。

人们爱鹅、养鹅,鹅成了人们的朋友,它们与人的思想沟通和感情交流,大大超过象鸡、鸭一类的家禽。

传说从前在越州有一个姓祖的小吏,早晨在路上遇到一个农夫挑了一担鹅,到集市去买,担上的鹅见了他,便眼巴巴的向他鸣叫,好象在呼救。他便把它们买了下来,送到了一个寺庙里,想把它们放为“长生鹅”。不料这些鹅们竞不肯入寺,一直跟在他的身後,寸步不离,他只好把它们带回自己的家中。

人们养鹅寓意美好,放“长生鹅”是“善举”,也是一种祝愿吉利的活动。

古人是怎样欣赏国兰的?

9楼:中国农业出版社

古人欣赏国兰,通常以花香为首选目的。中国文化的先师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曾以“王者之香”来赞美国兰花朵的芬芳。此外,素色的花朵又迎合了古人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孔子所说“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也体现了兰花素雅的美。

可以说,古人赏兰就是将优秀的人格品德融入兰花之中,以兰修德,以兰会友,以兰怡情,从而达到舒缓身心的目的(图3)。

图3 古人赏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