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人生是怎么看的,佛教如何看待人生?

2021-01-28 18:20:05 字数 4707 阅读 8722

1楼:因缘法

人生是苦

。这就是佛教对人生的看法。

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及五取蕴。

人从一出生,环境剧变,婴儿因痛苦而哭。到了老年,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痛苦不堪。病了,苦不堪言。死时,人的痛苦如活剥龟壳,这是何等的痛苦!

还有,在人生中,自己非常讨厌的人、非常憎恨的人,却不得不和他们生活工作在一起。这是怨憎会苦。

两个恩爱非常,或者朋友相得,但不得不分离两处,隔空相忆,这是何等的痛苦。此为爱别离苦。

求不得苦:我们用种种办法与手段,希望获得自己所喜爱的东西或崇高的理想,但是结果还是得不到,这叫做求不得苦。

人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遇到的、感受到的各种形形色色的假象,就会迷失自我,陷入痛苦。这就是五取蕴苦。

这就是人生,痛苦的人生。但如果与六道中的地狱、饿鬼、畜生道的众生相比,又要幸福太多了。此三恶道,要比人痛苦太多太多了。

三恶道的因,是做人时贪心、嗔恨心和愚痴不信因果所致的恶报。而如果行善积德,则会**道。如果念佛修行,求生净土,则会成佛做祖。

佛教如何看待人生?

2楼:匿名用户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给你说一个佛学入门的知识吧。

一、先改变一下你的世界观:

1,佛陀说:一个日月(如太阳系)可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如昂星宿团)可称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银河系)可称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可称为大千世界。

人们常将“大千世界”称作“三千大千世界”。宇宙由无数个大千世界组成,所有的大千世界都在成、住、坏、空的过程当中迁流变幻、循环不息,没有片刻的静止。每个大千世界过去、现在、未来时时有佛出世,教化着那里的众生。

我们所在的大千世界称做“娑婆世界”。

2,释迦牟尼佛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教主。在娑婆世界外有十方(东方世界,西方世界,南方世界,北方世界,上方世界,下方世界,东南方世界,东北方世界,西南方世界,西北方世界)无量万亿诸佛世界。每个诸佛世界都有一个教主。

3,在距离我们这个世界西方有十万亿佛国(十万亿三千大千世界)远的地方有一个世界,叫西方极乐世界。那个世界因为没有任何痛苦,只有无限快乐而得名。那个世界的教主叫阿弥陀佛。

西方极乐世界是由这位伟大的佛的愿力所化,因为其寿无量,所以又称其为无量寿佛。

4,西方极乐世界是无比庄严的净土,即使一个人用一生的时间去做善事,积功德也无法转生到那个世界。如果要转生到那个国度需要积以下三种功德(净业):a,孝养父母,修十善业。

b,归依三宝。c,发菩萨心,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二、再给你讲一下六道轮回:

1,人与世界上任何生物一样都是有灵魂的,此灵魂不生不灭,永世存在。只是因为业力所感不同而往复于各种世界。

2,我们现在的世界叫做人道。在我们的上方有阿修罗道和天道。在我们下方有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3,其苦由上而下,上方最乐,下方最苦。乐到无法形容,苦到无法言语。若兴趣可读地藏菩萨本愿经,便可一如了解。

4,即使你有幸做了天人,天福享尽仍要轮回到地狱受大苦报。

三,有一个永恒不变的道理:

1,佛陀悟道时曾说:妙哉,世间万物皆俱佛相。

2,此句话的解释为,一切万物都可成佛,只是时间不同。早闻佛法修行便可早日解脱轮回之苦,今日在地狱受苦的众生就可能是明日的菩萨。只是他从地狱的罪人最后证得果位成菩萨,需要无量劫的时间。

此劫大概要几千万年甚至更久,就是在这么久远的时间内不断的往生各界。

3,说到正题,让你了解人生的意义。就是像我上面所讲,人活的意义是追求真相,真理而活下去。如今你已获得真相,下面就是你要追求真理的时候了....

3楼:魅

佛经解释人生实相 在一个寂寞的秋日黄昏,无尽广阔的荒野中,有一位旅人步履蹒跚地赶着路。突然,旅人发现薄暗的野道中散落着一块块白白的东西,定睛一看,原来是人的白骨。 旅人正在疑惑之际,忽然从前方传来惊人的咆哮声,一只老虎紧逼而来。

看到老虎,旅人顿时明白了白骨的原因,立刻向来时的道路拔腿逃跑。 但显然是迷失了方向,旅人竟跑到断崖绝壁之上,他看来是毫无办法了。 幸好崖上有一棵松树,并且从树枝上垂下一条藤蔓,伸向崖底。

于是,旅人便毫不犹豫,抓着藤蔓垂下去,可谓九死一生。 老虎见好不容易即将入口的食物居然逃离,懊恼万分,在崖上狂吼着。 好感谢啊!

幸亏这藤蔓的庇护,终于救了宝贵的一命,旅人暂时安心了。但是,当他朝脚下一看时,不禁“啊”了一声,原来,脚下竟然是波涛汹涌、底不可测的深海!海面上怒浪澎湃,在那波浪间还有三条毒龙,它们正张开大嘴等待着他的堕落。

旅人不知不觉全身战栗起来。 但更恐怖的是,在赖以生存的藤蔓的根接处,出现了一白、一黑两只老鼠,它们正在交互地啃着藤蔓! 旅人拼命地摇动藤蔓,想赶走老鼠,可是老鼠一点儿也没有逃开的意思。

在旅人摇动藤蔓时,树枝上的蜂巢滴下蜂蜜,旅人将蜂蜜舔到嘴里:“多么令人陶醉啊!”他竟然忘记了自己正身处恐怖境地。

一、孤独的心灵 这段譬喻意味着什么呢? 释迦牟尼佛开示这愚痴的旅人之相,便是指我们的人生实相。 旅人:

这旅人即是指我们自己。 我们从生下来时,就成为这旅人而作人生之旅了。 荒野:

无尽而寂寞的荒野是譬喻我们无尽寂寞的人生。 既是旅人,应知目的地。如今,我们是以何目的而出生到这人间来的呢?

如若不知,则不能不说就和这愚痴的旅人一样了。 秋天的黄昏:秋天的黄昏是譬喻人生的孤寂感。

何故我们的人生就像秋天的孤寂?因为我们是孤独一人来世间旅行,虽说有亲属、朋友、同事,但并不能互相倾吐心中的一切,我们找不到真正彼此理解的心灵之友,即使是夫妇,也未必能互相理解心中之事。 人生的孤寂,原因就在这心灵的孤独。

难道你未曾有过孤独的感伤吗? 白骨:路边的白骨是指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中,所见亲属、朋友等的死亡。

我们活到现在,应该看到很多白骨,我们有何想法?有何感触?难道我们一点也没有注意到紧逼而来的“无常之虎”吗?

老虎:饥饿的老虎所譬喻的即是我们自己的死亡。 此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因此,我们非死不可。

死,对我们来说是最恐怖的事,所以释迦牟尼佛以恐怖的老虎作譬喻。 现在,这无常之虎猛然向我们逼来。 但由于我们感觉它太恐怖了、太不吉利了,平时根本不想去思考这个问题。

作为旅人的我们,本能地与死亡抗争,一有病就到医院,以药物跟死亡搏斗。但是,死亡似乎是不可逾越的,我们终将败在死亡手中。 我们看到佛经里经常提到死亡的事,心里可能会感到阴森森的,甚至产生厌恶之感。

我们平生不愿意提到死,总要去忘记或逃避,但是,死必然会到来。逃避并不能解决死的问题。 唯有正面面对死亡,并最终找到答案,才是得到绝对幸福的根本。

二、脆弱的生命 松树:崖顶的松树是指金钱、财产、名誉、地位等等。 这些东西即使再多,在死亡的面前也仍是无力的。

像那样有着辉煌成就的秦始皇、汉高祖,在其临终时也不免感到“啊!人生犹如梦中之梦”而寂寞地死去。 我们现在能握着金钱、财产、名誉、地位等而含笑地迎接死亡吗?

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濒临死亡时,一物也带不走。 藤蔓:藤蔓所譬喻的是“还不会,还不会,我还不会死”的那种心情,我们以为还有二十年、三十年的寿命可依恃。

但即使我们还有二十年、三十年的寿命,那又会怎样呢?想想便知:已过去的二十年、三十年,也不过是“啊”的一声之间便如梦幻般地消逝了。

以后的日子同样是“啊”的一声之间便会过去的! 老鼠:交互啃食着藤蔓的白老鼠和黑老鼠是指白天和晚上。

白老鼠和黑老鼠在一刻不休地缩短着我们的寿命。所谓:活了今天一天,便是死了今天一天。

无论在我们忙碌的时候,还是在我们休息的时候,时钟总在一如既往地为我们的生命进行着倒计时。 最终,藤蔓必定要被咬断,那便是“死”。

三、后生一大事 人生谁都是过客, 相守百年也是梦。 世上万般带不去, 一双空手见阎罗。 作为旅人的我们,此时唯有堕入深不见底的毒龙深海。

因为,在我们死后,必定有“后生一大事”。 深海:深海所譬喻的便是“地狱”。

堕入地狱,必须承受“八万劫中大苦恼”。这件事情便称为“后生一大事”。 一堕地狱八万劫,(劫:

极久远的时间) 再得人身复几时? 毒龙:三条毒龙分别指我们心中的贪欲、瞋怒、愚痴。

产生地狱之苦的是这三条毒龙。 由于贪欲之故,在我们心中不知累积了多少对非份之财、色、名、利怀有居心的杀、盗、淫之罪。 由于瞋怒之故,在我们心中不知累积了多少对同事、对同行,乃至对朋友、对亲人“愿他快死”的心杀之罪。

由于愚痴之故,在我们心中不知累积了多少对自己不幸的愤懑、对他人幸福的嫉妒之罪。 不相信神佛的心是恐怖之心。 善因善果、恶因恶果、自因自果的因果法则,是不会有丝毫差错的。

由自己所不断造作的罪恶所生出的地狱,最后还是由自己堕入。 教我们解决此后生大事的便是佛。 但作为旅人的我们,忘记了逼在足下的后生大事,此心完全被蜂蜜所夺。

蜂蜜:蜂蜜是指人的五欲——财欲、色欲、名誉欲、食欲、睡眠欲。 一天之中,我们不断所想、不断所求的无非是为了这五欲的满足。

然而,不断地舔着蜂蜜,不知不觉地堕下去,岂不是太愚痴了吗? 我们能肯定自己不是这样的旅人吗? 释迦牟尼佛在此开示我们人生的真实之相,并且向我们说明解决之道。

来吧!莫让死看到我们的背后,从正面跟它对决! 唯有解决死,才能真正得到人生绝对的幸福。

4楼:百度用户

价值观离不开人生观,而正确人生观的建立,需要佛法智慧的指引。价值观是**人活着的意义。人应该怎么活着才有意义?

佛教认为:人身的价值,一是令自己觉悟,完成生命的觉醒和解脱;一是令他人觉悟,帮助众生圆成无上菩提。 怎样才能做到这两点呢?

关键是修学佛法。佛法认为,每个生命都蕴涵着无限宝藏。但我们却为无明所惑,每天在烦恼、妄想中虚度年华。

一旦开发这个宝藏,就能成就无量智慧,无量慈悲。不仅自己开心自在,还有能力帮助普天下所有的人。所以说,正确的价值观,是建立在修学佛法的基础上。

佛教如何看待人的寿命

1楼 片冈 道伟法师 第一个,一个地方的贫穷或富裕,与国家 施政 国家治理等方面的因素有关,这是政治家所要考虑的,经济学家所要考虑的,不是宗教家所要负责任的。第二个,佛法在贫穷的地方,会让佛法呈现出无限的慈悲,让苦难的世界里呈现出无限的慈悲。在富裕文明的地方 时代,它会呈现出无上的庄严。 居士 还有...

佛教徒是怎样看待马克思的,佛法弟子应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

1楼 青山白树 求同存异,看好不看坏,看善不看恶,不以三毒心主观臆测,重在完善自身,解脱生死。自己都是具缚凡夫,哪有时间看他人对错?徒生烦恼。。。 马克思如何评论佛教 2楼 古巴 辩证法在佛教中已达到很精细的程度。 马克思语 佛教徒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人类到了释迦牟尼佛时代,辩证思维才成熟。辩证...

道教和佛教是怎么看待灵魂的,佛教怎么解释灵魂?

1楼 忏悔文人 中阴身说法流传比较广泛,一般来说有些没有大善大恶的人临终以后就有中阴身,然后中阴身决定往生去处,网传的说法还有很多,比如中阴身可能看到一些幻觉,比如这个人福报很少,看到境界破屋子,下雨,到处找地方躲雨,不过谢谢说法你上哪验证,我还可以说中阴身看到耶稣给你洗脚呢,反正你也没有经历过,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