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4月饼59736裳等
小题1:“长幼之节”指年长者和年幼者之间依尊卑次序合礼言行。 “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出仕,辅佐君王治理天下。
小题2:子路: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
(1分)陶渊明:不逢迎世俗,洁身自好。(1分)两人的选择,子路更有社会责任感,而陶渊明更听从内心呼唤。
都是个人追求,无所谓对错。(1分)(理解2分,评价1分,评价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是浙江省的一道特色题目,对《论语》的内容进行考核,一定要根据对《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规定的篇章详细记忆、理解,否则《论语》的翻译和理解对于高中生来讲难度还是很大的。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的题目,答题时一定要观点明确,这两个人的做法赞同哪个,然后答出原因即可。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甲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
2楼:龥顿
小题1:(2分)复面对出仕与否的制选择,子路认为“不仕无义”,许由却坚决表明“非以求禄位”“非以贪天下”的志向。(用自己的话阐释也可以。)
小题2:(3分)子路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体现了社会责任感。(1分)许由拒绝荣禄、谦让隐退,听从内心呼唤,回归自然。
(1分)都是个人追求,无所谓对错。(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选文表达的观点。乙则材料出自许由洗耳的典故。
甲乙两则材料中,子路和许由对出仕与否的选择是不同的。子路的“不仕无义”明确表达了积极的出仕观。而许由的“非以求禄位”“非以贪天下”则明确表达了出世观,且该典故中许由洗耳的行为更典型的表达了他的出世思想。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我国历史上历来有积极入世和消极出世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观,但将这两种人生观发挥到了极致的先哲都收到了后世的崇敬和赞扬,如孔孟、老庄。
子路是孔子的**,自然追求积极入世的人生,许由继承老庄,厉行出世哲学,他们的人生哲学是他们不同的个人追求,均无可厚非。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甲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
3楼:瞳孔
小题1:面对出仕与copy否的选择,子路认为“不仕无义”,许由却坚决表明“非以求禄位”“非以贪天下”的志向。(用自己的话阐释也可以。)
小题2:子路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体现了社会责任感。(1分)许由拒绝荣禄、谦让隐退,听从内心呼唤,回归自然。(1分)都是个人追求,无所谓对错。(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小题1:
试题分析:子路曰:“不仕无义。”可见子路主张出仕。许由喟然叹曰:“非以求禄位”“非以贪天下”,可见其不主张出仕。
小题2:
试题分析:两种观点都有其可取性,无非对错。
怎样评价“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 40
4楼:海棠阁主人
按杨伯峻《来
论语译注》的解自释为:子路bai
说,不做官是不du
对的,长幼的关zhi系不能废弃,君臣的关dao系又怎么能不管。你原想不玷污自身,去不知这样隐居是忽视了君臣关系,君子出来做官,只是应尽的责任,至于我们的政治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此文节录自《微子》篇,子路此番议论是针对那个骂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丈人”的,当时礼崩乐坏、民不聊生,很多人选择躬耕避世。子路的话表明儒家观念中对于这个现象的看法。
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以家中父子,朝中君臣,以长幼之序喻君臣之义,如果所有人都消极避世不为国家所用,则是“乱大伦”。当然,后面他也提到说孔门之学在当时不见纳于诸侯,孔子及其**自己也和清楚,这句话有些伤感,不过可以理解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即,君子致仕是为行君臣之义,如今道虽不行却仍需行其义也。
5楼:匿名用户
隐居山林是不对的,长幼之节仍在,却抛弃了君臣之伦,儒家做官为行义而非谋利,最后一句话因为明知改变无道社会的主张无法推行,但仍坚持不懈,凸显了他在推行道义方面惊人的执着
6楼:匿名用户
翻译:不从政是不义的。长幼礼节不可废弃,君臣间名分如何能废弃呢?
只想洁身自好,却乱了君臣间的伦理关系。君子之所以要从政做官,就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至于〕道之不能行,〔我们〕已经知道了。
7楼:秋之百合花
子路说:“copy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间的关
bai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du臣间的关系怎么能zhi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dao,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
至于道的行不通,早就知道了。”即认为,隐居山林是不对的,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却抛弃了君臣之伦。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
8楼:廊坊人
1.d2.c
3.c4.(1)四肢不勤劳,五谷分辨不清,谁是你的老师呀?
(2)君主和臣子之间的礼义,怎么能够废弃它呢?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完成小题。(4分)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9楼:俊丶出品
小题1:“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
小题1:因为儒家思想认为,有才能的人应该出仕来推行道义,荷蓧丈人有才能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扰乱了“君臣之义”这一伦理关系,所以认为他“乱大伦”。
小题1:从“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可知“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
小题2:从“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可知子路认为荷蓧丈人“洁其身”的行为是“乱大伦”。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
10楼:那年的夏天
小题1:“长幼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5336464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2分)
小题1:“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应该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义,如今,有才能的人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
(4分)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长幼之节” 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
小题1:此题考查文化经典、文学名著阅读,结合文段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落到了后面。碰到一个老人,用拐仗挑着除草工具。子路问道:
“您看见我的老师吗?”老人 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呢?
”说完,便柱着拐杖除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着。他便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鸡、做黄米饭给子路吃,又叫他 两个儿子出来相见。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报告了这件事。孔子说:“这是位隐士。
”叫子路返回去再见他。子路到了那里,他却走了。子路说:
“不做官是不合 义理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他想不玷污自身,却忽视了君臣间的大伦理。
君子出来做官,是为了实行道义。主张不能 实行,我早就知道了。”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8分)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11楼:手机用户
小题1:①把他的拐杖插在田头而除草。②就是那位知道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小题2:长幼之节敬重
小题1:
试题分析: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①植:动词,插。芸:除草。②是:这。而:却。者:……的人。
小题2:
试题分析:他留子路食宿,并让两个儿子与子路见面,表现出他对长幼之节的重视。孔子称其为隐士,是对老人的尊重,所以又要子路返回去看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5分,3分+2分)谈自立
1楼 宝于呗嶯 小题1 中心论点 人不求自立是不会成才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小题1 示例 1 自立,是那石缝间翠绿的小草,坚韧顽强。 2 自立,是那波浪中高扬的风帆,乘风破浪。 符合题目要求,符合句式特点即可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中心论点以及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文章的第一段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5分)
1楼 蛋壳儿 答案 小题1 中庸之道。 2分 小题2 孔子认为与国君相处过密,则可能蒙受羞辱 与朋友交往过密,则可能遭受疏远。交往不能谈过,要适可而止,这也体现了他交往观中的中庸思想。 3分 答案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 孔子认为冉求做事退缩,所以要促一促他,使他积极一些,以接近 中行 而仲由勇气过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在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在 柏 林 美国 奥莱尔 ...
1楼 百度用户 示例 巧妙地设置悬念 悬念一, 一开始就交代一个令人感到奇怪的场景 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为什么呢? 男人们都去 了?悬念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故使得妇人变得神智不清呢?悬念三, 老头 为什么狠狠扫了两个小姑娘一眼? 最后老兵道出了答案,一切都在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 通过设置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