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体即空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2020-12-11 20:32:55 字数 5588 阅读 5834

1楼:红茶_娔亭

佛学大词典 对

“当体即空”解释如下:

【当体即空】 谓不待分析坏灭一切有为法之事体而直接体达其当体本即是空。盖因缘生之法,如梦如幻,并无实性。观如此当体即空者,称为体空观。(参阅‘体空观’6930)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对

“当体即空”解释如下:

【当体即空】 (术语)一切之有为法不必分析坏灭事体而使为空,其事体本为空无也。盖因缘生之法,如梦如幻,无实性也。观如此当体即空,称曰体空观。为天台四教中之通教观法。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对

“当体即空”解释如下:

【当体即空】 谓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合成,其本体本来就是空无。

金刚经的当体即空是什么意思

2楼:匿名用户

「当体即空即假即中」,中是起作用,用中。儒家教学用中,中庸;佛法也是讲求

版用中,既不偏有也不偏空,偏

权有是错误,偏空还是错误。小乘人偏空,凡夫偏有;凡夫执着这些假相以为是真的,小乘人执着那个空的也以为是圆满的,这都是错误的见解。小乘人堕偏真涅盘,佛说他们「堕无为坑」,不起作用了,那也是苦,没有乐。

凡夫把假的当作真的,在这里面迷惑造业受报,苦不堪言,错了!唯有佛菩萨事实真相看得清清楚楚,所以有体、有相、有圆妙的作用,他在这里面离苦得乐,一切法当中他很自在的享受;虽然享受,他心地清净,决定不染污。小乘人心地清净,不敢享受;凡夫享受,心不清净;佛菩萨享受,心很清净,不一样就在此地。

所以,佛菩萨最快乐。人家问你:为什麽要作佛、作菩萨?

快乐!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换句话说,凡是真正快乐的就叫佛、就叫菩萨;不快乐的就叫二乘、就叫凡夫,就这麽回事情。

3楼:匿名用户

佛说般若波罗蜜(这是按世俗谛说的,立个假名),即非般若波罗

蜜(这是按真谛说的专,因缘所生法、无属有自性,当体即空,这不是叫你以名著相,是叫你依名修观想,修般若,用智慧去观照),是名般若波罗蜜(这才叫做般若波罗蜜)

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是什么意思?请指教。谢谢。南无阿弥陀佛。

4楼:匿名用户

一切有为法不必分析坏灭事体而使为空,其事体本为空无。是因缘生之法,如梦如幻,无实性。观如此当体即空。

为天台四教中之通教观法。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合成,其本体本来就是空无。那你还有什么可以得到呢?

了不可得的东西,追求也是空。

5楼:匿名用户

此乃圆教究竟了义**,非因缘非不因缘。万法之空,当下就是空,不必等多少年之后灰飞烟灭才是空,这是对有说空。空与有当下就是如来真身。

6楼:匿名用户

妙有真空多念佛,功到自然懂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法相本为缘生,缘生之法,当体即空。”是什么意思?

7楼:匿名用户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诸和合所为如梦幻泡影,应作如…是观。如是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现代科学物质分原子,质子,夸克。再分下去就是空,波动。佛讲邻虚尘,一合相,本质就是空。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南无阿弥陀佛!

8楼:匿名用户

佛学里面讲的,读读波若波罗密多经,一样的意思

9楼:吧友瑚

佛家述语,主体意思万物皆空!

当体即空是什么意思?能举个例子么?

10楼:匿名用户

当体即空

佛教术语,一切之有为法不必分析坏灭事体而使为空,其事体本为空无也。盖因缘生之法,如梦如幻,无实性也。观如此当体即空,称曰体空观。为天台四教中之通教观法。

佛说:缘起无自性,无自性故空,即:当体即空。 我不理解:为什么缘起就无自性呢????

11楼:左海燕

梦中哪有真实的呢?

常看到某某人放生白血病痊愈了;某某人念佛生意兴隆了;某某人皈依见着阿弥陀佛了,如是种种神迹,似乎都在述说着修持佛法的神奇力量。于是,很多人为了治病、发财、消灾开始接触佛法,期盼神迹的出现。

可惜,无论他们放多少生,病情有增无减;无论他们拜多少佛,生意有亏无盈;无论他们可多少头,灾难有来无去。于是便开始怀疑甚至诽谤。如是种种,究竟错在了**?从一开始就错了。

佛法非世间善法,亦非不善法,佛法为解脱生死而来,不为世间欲求而来,而解脱生死也不是你不生不死了,而是证入生死如幻的涅槃实际。所以佛法不是心灵鸡汤,不是世间利益交换的手段,你拿你自身利益得失作为发心修佛的因地心,真正是因地不正,果招迂曲。你那个得失心本身就是生灭的妄想心,你看这生灭妄想的种子能不能结出不生不灭的圣果?

一切世间善恶法的得失彰显因果轮回的真实不虚,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并非虚言。但不要拿这个与解脱扯上什么干系。如果想要获得此生短暂的利益,在自我牢狱中过上帝王般的生活,外道法也能帮你达成愿望,可是然后呢?

轮回不出,诸苦无尽。

有人说经中有言: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所以满足众生愿望,让其对佛法产生兴趣并无过谬。

真的吗?可是如果先以欲勾牵,却不能引导众生入佛智,又当如何?那么这里的勾牵就不再是方便教化,而变成了彻彻底底的业果轮转了。

无见性之人,根本无法行方便之道,那么所谓的方便便沦为下流末技,更因此造下坏佛谤法无边恶业。经言:不做圣心,为善境界;若做圣解,即受群邪。

所谓朝闻道夕可死。

佛法之真,真在离幻,绝不是以任何世间利益得失为所衡量。放生,要放,但不仅要放他生,更要放己生,你内心的龌龊烦恼三毒更需要被放生,而不是因为你有病所以你需要放生。 念佛,要念,但不仅要念他方佛,更要念自心佛,自心不净,念他佛何用乎?

——澄江

2月24日 07:34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四十二章经》

问题:人类必须依靠头脑意识,才能学习知识,去认识改造世界啊,以佛经而言,我们该如何面对头脑意识?

答:举个例子,你自己去体验。

黑暗之中,面前有一扇门。

要打开门,必须有钥匙。

于是你搜索自己的身上,找到很多类似于钥匙的东西。

摸索着,探索着,试验着,终于将面前的门打开了。

此刻你不得不相信,是手中的钥匙,打开了眼前的门。

此后你绝对会相信,只有找对了钥匙,才可以打开门。

钥匙对于开门,是必须的,离开钥匙就无法开门。

钥匙与开门,具有因果关系,前因后果浅显易懂。

你绝对地,信任这种关系,你无法“不信任”开门必须要有钥匙,这个论点与逻辑。

注意,钥匙能开门,开门必须有钥匙。

这个事实现象,逻辑推论,所建立的基础,是——黑暗。

你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个场景:

此刻,你的头顶、身后,脚下、四面八方,都亮起了聚光灯。

聚光灯照耀中,你所处的空间内,没有半点阴暗,包括这扇门。

在明媚璀璨的照耀中,门,展现出它真实的样子。

原来,你面前只有,这一扇孤零零的门。

门的周围是空荡荡的,没有墙壁也没有房间,更没有门背后的通道。

仅仅是一扇,孤零零、独自竖立着的木门。

你可以随意地,从木门旁边擦身而过,也可以从木门下面钻过去。

你可以从任何角度,越过这道门,因为在木门周边都是虚空。

门,对于你的前行,根本构不成障碍。

请问,此刻,你用来开门的,这把钥匙有何用?

开门人比喻自我,钥匙比喻意识,木门比喻世界,前行比喻生存,灯光比喻觉性。

本性移离而有觉性,觉性眯盹幻生存在,存在以心灵感知呈现。

心灵感知,聚合六根色尘,在心愿与意识之间,投射出我们认知的世界。

心灵存在感的体验,投射出我们眼前的空间。

心灵对存在的觉知,投射出存在的形态演化。

也就是随空间移动,而幻觉形成了时间波动。

时间牵引心灵觉知,觉知被空间变化所牵引。

就形成了,在无尽深邃的,无限延伸的,时空交错之中。

能认知时间,感知空间的——心灵认知。

认知,是觉知的衣服;觉知,是认知的本质。

在浩渺无限时空中,心灵“觉知”,随着对存在时空,具体的细分体验。

而形成了无量细腻分别念,与无限细腻感知习气。

分别妄念牵引觉知,形成了认知的主观意志。

感受习气塑造觉知,形成了认知的感受体验。

认知,被主观意志带动,形成了“自我意志”。

认知,被感受体验固化,塑造出“自我愿望”。

因为“自我”,而有“我的”。

我们一生的命运,是自我所投射的“记忆”。

被“自我”心愿主观,所牵引的认知,就是人类所说的“灵魂”。

可以脱离身体器官,脱离大脑思维,而独立“存在”。

而我们所认为的“意识头脑”,仅仅是心灵“自我意愿”的,具体表达与延展。

因为头脑意识源自于心,所以我们无论思考什么。

在思维观念中,都带有认知记忆,与感知体验的成分。

比如说“望梅止渴”,比如说“杯弓蛇影”,比如说“疑邻盗斧”。

我们头脑中形成的任何观念,都受到心灵感知体验的左右。

而心灵体验感知,也会随意识形成的观念,有所改变有所增减。

而在心愿与意志之间,

传递信息,分析概念,体验感受,作出判断的“确认”,

就是“自我”。

自我,从根本上而言,是心灵迷茫的产物。

当心灵陷入黑暗,而有了在黑暗中,探寻生命存在的“心意”。

在身心黑暗的环境中,世界就真的成为了,障碍我们见证“自性”之迷幻。

或者说,意识思维是心灵愿望的延续。

意识对世界的思考,延展着心灵,对生命延续的渴望。

于是,站在世界大门前,摸索意识钥匙,企图开门的心灵。

试图以开门前行探索未来,来获取心灵维护存在感,持续性稳定支持。

如果,我们通过修行,点燃了内心深处,觉性原始之光。

觉光开启生命智慧,光明由内而外,普照我们的精神与肌体。

就类似于,在深沉黑暗之中,突然间从四面八方,点燃了无数一万瓦特的聚光灯。

强光普照中,黑暗昏沉消散,

智慧觉照中,世界有相无体。

于是,你会发现生命本身,可以不依赖,这个现实物质世界而存在。

就好像,在光明之中,你发现,眼前的木门可以随意穿越,并无阻碍你前行的自由。

此刻,开门的钥匙,就成为了无用之物。

此刻,被开启的门,本无取舍并无挂碍。

此刻,思索的意识,就成为了废弃障碍。

此刻,门前的自己,本来虚幻自在解脱。

光中无暗,是“空中无色”,在觉性普照中。

想要开门的心愿,探索门锁的认知,开启门的意识钥匙,以及被开启的世界之门。

都成为了有相而无体的“错觉”,错觉是正觉的“移位”。

在错觉之中,无有分别,不予取舍,落落清净,如如不动,即不可言说的“觉性”。并没有实有的觉性可以被“获得”。当错觉熄灭,幻觉本无生。本无生灭,本无沾染,本无来去,名正觉者。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金刚经》

12楼:梦中的五台

你不明白自性是什么。自性就是永不能灭掉的东西,比如现在物理学认为有永不灭的粒子。承认物质永不灭,就承认有自性的存在。

但是佛法认为不存在自性。佛法认为一切物质,包括精神,都不存在永不灭的东西,这些都是因缘和合的现象,比如你盘腿,脚就疼,放开,脚就不疼。一切现象都是因缘所生,缘聚而生,缘散而灭,根本就不存在永远灭不掉的东西,所以佛法说:

缘起无自性。也正是因为缘起无自性,故而事物的本体就是空的,即当体即空。

频婆罗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罗网 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1楼 光音飞乐 一 梵语vim vara。古代印度数量名。 又作频婆 频跋罗 毗婆诃。意译为十兆。佛本行集经卷十二所载频婆罗之夹注谓此数当于十兆。 玄应音义卷一 二 指频婆树之果实。其色鲜赤。佛本行集经卷二十八 大三 七八二上 口唇明曜赤朱色,或如频婆罗果形,亦似珊瑚及胭脂。 罗网 是什么意思,佛学...

玄赜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唐代佛教 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1楼 佛学大词典 对 玄赜 解释如下 玄赜 唐代僧。生卒年不详。为禅宗五祖弘忍之法嗣。 太原祁县 山西汾阳 人,俗姓王。唐玄奘自贞观二十年 646 正月十七日至闰二月二十九日间,于弘福寺翻经院译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十六卷时,师曾任笔受之职。又于玄奘译出大菩萨藏经二十卷时,与行友同任缀缉。 咸亨元年 ...

悲智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无师智 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1楼 百度用户 佛学大词典 对 悲智 解释如下 悲智 指救度众生之慈悲与求菩提之智慧。佛菩萨具此二种功德,合称为悲智二门。善导法事赞卷上即谓,释迦及诸佛等,皆乘其弘誓,悲智双行,不舍有情众生。 此二者中,智慧属于自利,慈悲属于利他。若配于人之两手,则悲为左手,智为右手 若配于密宗之金胎两部,则悲为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