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智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无师智 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2020-11-24 12:54:12 字数 3826 阅读 9373

1楼:百度用户

佛学大词典 对“悲智”解释如下:

【悲智】 指救度众生之慈悲与求菩提之智慧。佛菩萨具此二种功德,合称为悲智二门。善导法事赞卷上即谓,释迦及诸佛等,皆乘其弘誓,悲智双行,不舍有情众生。

此二者中,智慧属于自利,慈悲属于利他。若配于人之两手,则悲为左手,智为右手;若配于密宗之金胎两部,则悲为胎藏界,智为金刚界;若配于阿弥陀佛之两胁士,则左胁之观音菩萨表悲,右胁之大势至菩萨表智。完全实现此悲智二门,称为悲智圆满,唯佛能达此一境界。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对“悲智”解释如下:

【悲智】 (术语)慈悲与智慧也。此为佛菩萨所具一双之德,称曰悲智二门。智者,上求菩提,属于自利,悲者,下化众生,属于利他。

以之配于人身之两手,则悲为左手,智为右手。又配于真言之两部,则悲为胎藏界,智为金刚界。配于弥陀之两胁士,则悲为左胁之观音,智为右胁之势至。

有如是无尽之对配。法事赞上曰:‘释迦诸佛,皆乘弘誓。

悲智双具,不舍含情。’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对“悲智”解释如下:

【悲智】 慈悲与智慧,是佛菩萨所必备的二种德性,也叫做悲智二门。智是上求菩提,属于自利;悲是下化众生,属于利他。

无师智 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2楼:百度用户

指非藉他力,不待他人教而自然成就之智慧。与‘自然智’为同义语。碧岩录第六十二则(大四八·一九三下):‘以无师智,发无作妙用;以无缘慈,作不请胜友。’[法华经譬喻品、宗镜录卷九]

(二)梵语svayambhu^-jn~a^na。指无师独悟之智慧。如佛所证得之智慧,非由师教或外力而得;又如缘觉(独觉)圣者,观诸法因缘生灭,不待师教而证成觉智。[六十华严卷三十五]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对“无师智”解释如下:

【无师智】 (术语)谓无师独悟之佛智也。法华经譬喻品曰:‘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

’同嘉祥疏六曰:‘无师智者,前之三智并不从师得,故云无师智。’大日经疏一曰:

‘如是自证之境,说者无言,观者无见。不同手中庵摩勒果可转授他人也。若可以言语授人者,释迦菩萨蒙定光之授决之时,即可成佛。

何故具修方便,要待无师自觉方名佛耶?’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对“无师智”解释如下:

【无师智】 无师自通的智慧。

3楼:匿名用户

佛法学习

点我名字,再点空间,上面有个三慧禅房的链接,就都有了。 阿弥陀佛

声教 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4楼:匿名用户

佛学大词典 对“声教”解释如下:

【声教】 教法由音声而宣说,故称声教。佛有六尘说法,此即为声尘说法。摩诃止观卷七下(大四六·九七下):

‘即是渐、顿、不定、秘密、藏、通、别、圆,若得此意,声教开合,化道可知。’[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卷一上](参阅‘声尘得道’6497)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对“声教”解释如下:

【声教】 (术语)教由声而说,故曰声教。佛有六尘说法。是声尘说法也。止观七曰:‘声教开合,化道可知。’行宗记一上曰:‘教由声说,故云声教。’

权实二智 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5楼:aaa**王

佛教术语,诸法既有权实之二法,达于其权法之差别,为如来之权智,达于其实相之一理,为如来之实智。开三显一之如来善巧者,权智之妙用,故本经方便品赞叹二智中,独置重权智也。玄义三上曰:

'前来二十种智,不出权实二智。如经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悉具足,即总束前来诸权智也。如来知见广大深远,即是总束前来实智也。

'同三下曰:'对二谛境明智者,权实二智也。'同二上曰:

'佛法不出权实,是法甚深妙,难见难可了。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即实智妙也。及佛诸余法亦无能测者,即佛权智妙也。'

思 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6楼:你本来是佛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对“思”解释如下:

【思】 (术语)心所法名,俱舍七十五法中十大地法之一。唯识百法中五遍行之一。以使心造作之作用而名。

俱舍论四曰:‘思谓能令心有造作。’唯识论三曰:

‘思谓令心造作为性,于善品等役心为业。’大乘义章二曰:‘思愿造作名思。

我思故我在,我有思心就会想,才有行动,才能证明我的存在。

净身 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7楼:莫文灵云南

一、净身即是对正常男子进行阉割使之成为太监的过程。也称宫刑。 常人想成为太监必先去势,即割掉***。

这称为"净身",使他们成为"六根不全"的人。最早起源于古埃及。阉割源于祭祀言,是一种最古老的民俗,至今已经被人淡忘。

在东北方言里面又有其他词义;如:光身,没有穿衣服,净身皆无;不携带财产,有离婚者,男方净身出户。也有洗澡之意。

二、佛法讲因果,被净身的人,过去世中,肯定造得有这个净身的因。

阿弥陀佛!

无上菩提 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8楼:匿名用户

无上菩提(wú shàng pú tí)是佛教语。谓最高之觉悟境界。《大宝积经》卷二八:“彼菩萨信诸如来正真正觉无上菩提。

” 宋 苏轼 《题王霭如来出山相赞》:“错不错,安得无上菩提成等正觉?”《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凡是洞中,各有一个尊者在内做洞主,住居极乐胜境,同脩无上菩提。”

佛教人物,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称为菩提;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无上菩提。三菩提之一。又作诸佛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菩提、大菩提。

大宝积经卷二十八(大一一·一五七上):‘常化诸众生,心不生疲惓;于无上菩提,坚固不退转。’

扩展资料

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

(一)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

(二)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

(三)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

(四)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着般若波罗蜜,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

(五)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

以上合称五种菩提。又法华经论卷下于佛之法、报、应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报佛菩提(报身菩提)与应佛菩提(应身菩提)等三种菩提。

9楼:莫文灵云南

佛教人物,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称为菩提;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无上菩提。三菩提之一。又作诸佛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菩提、大菩提。

大宝积经卷二十八(大一一·一五七上):‘常化诸众生,心不生疲惓;于无上菩提,坚固不退转。’

拈提 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10楼:你本来是佛

拈(niān)用指取物。拈,有别于拿,抓,捧,抄,这些词,拈使用恰到好处的力气,多一份体现不出小心的样子,少一分却拈不上来的感觉。

拈提:解而无解,无解而解。不多不少不增不减...... “即此用,离此用。

11楼:匿名用户

是动作,是轻轻的拿起。

真言 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12楼:八风吹不吹得动

佛教的咒语,就是“真言”或者“总持”。短短几个字则包含无量密意,与诸佛菩萨本尊能够密切联系。

是一种语言上的方便法,一句真言就包含了一部经或者一个法门。

13楼:匿名用户

真言,也就是,咒。巴

甘露日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1楼 林学礼 甘露日 解释如下 甘露日指的就是佛教的大善日。 即七曜与二十八宿相对应之日。宿曜经卷下中写道 太阳直日,月与轸合 太阴直日,月与毕合。 中略 土曜直日,月与星合。已上名甘露日,是大吉祥,宜册立受灌顶法 造作寺宇及受戒习学经法 出家修道,一切并吉。 其他解释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对 甘露日...

摄善法戒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1楼 青竹遗风 摄善法戒是三聚净戒的内容,即摄律仪戒 摄善法戒 饶益有情戒。这是菩萨戒的内容和精神,摄律仪戒是持一切净戒,无一净戒不持 摄善法戒是修一切善法,无一善法不修 饶益有情戒是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 2楼 匿名用户 摄是摄受,善法戒是戒律清规,指的是菩萨戒。 3楼 召淳独吟 你好!摄是摄...

佛经中的须菩提是什么意思,须菩提 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1楼 匿名用户 须菩提是佛祖释迦牟尼身边亲传 中的一位的名字,在金刚经中所记录的佛法道理,就是须菩提向佛祖提问,而佛祖作出的回答。 2楼 法藏 须菩提是佛陀的十大 之一 因为是《金刚经》的当机者 所以被人所熟知。 须菩提 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3楼 你本来是佛 须菩提在《金刚经》中是须菩提长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