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生四谛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2020-12-11 20:32:55 字数 6337 阅读 1937

1楼:青竹遗风

佛学中"无生"是不生不灭的意思,亦即涅槃的道理。把心安住在这个道理上,称为无生法忍。

2楼:简单就好

因缘诸法,悉皆幻化,当体即空而无有生灭,以此观苦、集、灭、道四谛,故称无生四谛!

无生 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3楼:青竹遗风

佛学中"无生"是不生不灭的意思,亦即涅槃的道理。把心安住在这个道理上,称为无生法忍。

4楼:舒心

无生,在佛法里指的是没有妄想。也叫无生法忍

佛教“四谛”是什么?

5楼:匿名用户

释加牟尼把佛教解释为“四谛”。“谛”即“真理”,“四谛”也就是四个“真理”: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苦谛”是说人的一生到处都是苦,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其实都是苦。“集谛”指人受苦的原因。因为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将愿望付诸行动,就会出现相应的结果,那么在来世就要为今世的行为付出代价,即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灭谛”是说如何消灭致苦的原因。要摆脱苦就要消灭欲望。“道谛”是说如何消灭苦因,消灭苦因就得修道。

这四谛构成了佛教的基本教理之一,指导教徒定心修行。

6楼:登哥啊啊啊啊

"谛"即"真理","四谛"也就是四个"真理":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具体解释:

"苦谛"是说人的一生到处都是苦,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其实都是苦。

"集谛"指人受苦的原因。因为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将愿望付诸行动,就会出现相应的结果,那么在来世就要为今世的行为付出代价,即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灭谛"是说如何消灭致苦的原因。要摆脱苦就要消灭欲望。

"道谛"是说如何消灭苦因,消灭苦因就得修道。这四谛构成了佛教的基本教理之一,指导教徒定心修行。

基本内容:

"佛教四谛"是佛教的基本教理之一,分别指的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即真理的意思,因此四圣谛也就代表着佛教对于凡尘以及修行的基本观念,代表着对我们万千世界的真理看法。苦谛,即众生皆苦,不论是天上的天道众生,还是我们人道生灵,以及地狱的受难众生,享福或者受苦的,其本质都是苦的,故而在六道中,就不能免于因缘聚合,轮回无休,一切无常。

苦谛之后是集谛,即探索苦的原因。众生皆苦,则去探寻苦的原因。即众生有执,有分别相,有执则有住,有住则有灭,五蕴缠身而不知,故此种种因缘生,一切无常起。

探寻原因后则开始实践解决之道,即灭谛。灭者,断除执念,无有分别,灭除烦恼,而增菩提。此灭谛亦是修行之法,是从苦谛集谛之后开始按照佛法修行的第三阶段。

最后是道谛,道者,即是明心见性,得证菩提,现大涅盘,得无上果,无生无灭,不增不减,寂静无为,即得大圆满正果。四圣谛文字虽短,却揽扩了佛法修行的四大阶段,因此成为谛,是十分重要的基础理论。

7楼:shs1号

1、佛教的“四谛”,又称为“四圣谛”,是指:苦谛、

集谛、灭谛、道谛。

2、“谛”即“真理”。释加牟尼把佛教解释为“四谛”。“四谛”的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就是四个“真理”:

(1)、苦谛是说人的一生到处都是苦,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其实都是苦;

(2)、集谛指人受苦的原因。因为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将愿望付诸行动,就会出现相应的结果,那么在来世就要为今世的行为付出代价,即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3)、灭谛是说如何消灭致苦的原因。要摆脱苦就要消灭欲望;

(4)、道谛是说如何消灭苦因,消灭苦因就得修道。这四谛构成了佛教的基本教理之一,指导教徒定心修行;

3、佛陀悟道后最早传授的真理就是:“苦、集、灭、道。”这四谛概述了:

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灭是果,是悟界的因果。这是从表面现象到深层原因的逆推过程。反过来说,就是修道除恶、灭贪嗔痴,就可以避免痛苦,脱离轮回。

苦谛——迷的果,即苦果;

集谛——迷的因,即苦因;

灭谛——悟的果即乐果;

道谛——悟的因即乐因;

4、佛教四谛是佛教的基本教理之一。四圣谛也就代表着佛教对于凡尘以及修行的基本观念,代表着对我们万千世界的真理看法。苦谛,即众生皆苦,不论是天上的天道众生,还是我们人道生灵,以及地狱的受难众生,享福或者受苦的,其本质都是苦的,故而在六道中,就不能免于因缘聚合,轮回无休,一切无常。

苦谛之后是集谛,即探索苦的原因。众生皆苦,则去探寻苦的原因。即众生有执,有分别相,有执则有住,有住则有灭,五蕴缠身而不知,故此种种因缘生,一切无常起。

探寻原因后则开始实践解决之道,即灭谛。灭者,断除执念,无有分别,灭除烦恼,而增菩提。此灭谛亦是修行之法,是从苦谛集谛之后开始按照佛法修行的第三阶段。

最后是道谛,道者,即是明心见性,得证菩提,现大涅槃,得无上果,无生无灭,不增不减,寂静无为,即得大圆满正果。四圣谛文字虽短,却揽扩了佛法修行的四大阶段,因此成为谛,是十分重要的基础理论。

8楼:宇宙外的三道题

“佛教四谛”是佛教的基本教理之一,分别指的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即真理的意思,因此四圣谛也就代表着佛教对于凡尘以及修行的基本观念,代表着对我们万千世界的真理看法。苦谛,即众生皆苦,不论是天上的天道众生,还是我们人道生灵,以及地狱的受难众生,享福或者受苦的,其本质都是苦的,故而在六道中,就不能免于因缘聚合,轮回无休,一切无常。

苦谛之后是集谛,即探索苦的原因。众生皆苦,则去探寻苦的原因。即众生有执,有分别相,有执则有住,有住则有灭,五蕴缠身而不知,故此种种因缘生,一切无常起。

探寻原因后则开始实践解决之道,即灭谛。灭者,断除执念,无有分别,灭除烦恼,而增菩提。此灭谛亦是修行之法,是从苦谛集谛之后开始按照佛法修行的第三阶段。

最后是道谛,道者,即是明心见性,得证菩提,现大涅槃,得无上果,无生无灭,不增不减,寂静无为,即得大圆满正果。四圣谛文字虽短,却揽扩了佛法修行的四大阶段,因此成为谛,是十分重要的基础理论。

9楼:陸过人间

四谛和十二因缘是佛教的基础理论,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成就,来到鹿野苑第一次讲佛法给乔陈如五个**,讲的就是四圣谛,十二因缘,后来又讲了无数次。

四谛为;苦集灭道。

苦谛是三界内的苦果。苦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

三苦,一、苦苦。

二、坏苦。

三、行苦。

八苦为;生 老 病 死 怨憎会 爱别离 求不得和五盛阴苦。

集谛:是三界内的苦因,集意谓集聚,把见惑八十八使,和思惑八十一品的烦恼,统统集聚起来而成业因,随业感报,所以招感苦谛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的苦果。见惑就是由知见方面所产生业因。

见惑是以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的五利使为主体。是佛教所讲如是因,如是果,因果轮回的规律,这叫做集谛。

灭谛:是出世的果。灭是寂灭,就是罗汉所证的寂灭涅盘。他们在因地之中修行三十七助道品,断除了见思烦恼之惑,灭除了分段生死之苦,所以证入不生不灭的有余依和无余依涅盘乐果,这叫做灭谛

道谛:是出世的因,道是道品,就是三十七助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

这个三十七助道品,是大乘、小乘共修法门,不但小乘阿罗汉可依此修行,就是大乘菩萨也要依此道品修行。但是修法不同,理论不同,观点不同。以四谛为例,就有生灭四谛,无生四谛,无作四谛,无量四谛,渐次增进,步步高深。

《智度论》说:‘三十七品、无所不摄,就是无量道品,亦在其中。’《涅盘经》说:

‘若人能观八正道,即是佛性,名得醍醐’。

阿弥陀佛!学明白四谛十二因缘,就能证得声闻缘觉,明白了理论,有助于实践,理通行则无障!祝你精进勤学,随处吉祥!

10楼:繁华人世

四谛:四谛又作四圣谛,四谛是苦集灭道四种,是实实在在真实不虚的道理,使阿罗汉听了以后,发心修行,知苦谛生死,断集谛烦恼,慕灭谛涅盘,修道谛法门。

简介:四谛,又作四圣谛。谛,意为真理或实在。四谛即:

(1)苦谛:指三界六道生死轮回,充满了痛苦烦恼。

(2)集谛:集是集合、积聚、感招之意。集谛,指众生痛苦的根源。

谓一切众生,由于贪、瞋、痴等造成种种业因,从而感招未来的生死烦恼之苦果。从根本上来说,众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即对于佛法真理、宇宙人生真相的无知;正因为无明,众生才处于贪、瞋、痴、慢、疑、恶见等等烦恼之中,由此造下种种恶业;正因为造下种种恶业,又使得众生未来要遭受种种业报。这样反复自作自受,轮回不休。

(3)灭谛:指痛苦的寂灭。灭尽三界烦恼业因以及生死轮回果报,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称为灭。

(4)道谛:指通向寂灭的道路,主要指八正道。佛教认为,依照佛法去修行,就能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海,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

11楼:冰刀上人

苦谛:了解人生是苦的:如失恋痛苦,如求不得痛苦,死了记忆消失痛苦,遇到不顺心的事痛苦等等

集谛:了解这些苦的原因---并不是这些事情本身苦,而是人的思想对其做判断导致了痛苦。

灭谛:知道痛苦的原因之后,就可以通过修行断灭思想对事物的判断。

道谛:这样修行之后,人就回归无生无灭的真性,就是大自在的本来状态。

12楼:

佛陀自己觉悟、并向人类宣说的四圣谛是佛教的主要特征及不可动摇的基础。

这就是:1、苦,佛法存在的原因。2、集,即贪。3、灭,即涅槃,佛教的至高境界。4、道,中道。

第一谛至第三谛代表着佛教的哲学,而第四谛代表了与其哲学相应的佛教道德伦理。

理解此四圣谛无须盲目的信仰,世俗之人可以自身经历第一二俗谛,证得果位的圣人可以体验后二圣谛(lokuttara)。

佛法以此每一个人都能够亲身验证的事实为基础,而不是建立在对未知者的害怕之上。所以佛教是理智的,而且富有实用性。

佛法中,无一法非理智,无一法不可实践。佛陀修习了他所教之法,他启教了他所修习之法。在他的教导中,他最为强调的是修,一个人无法仅靠信条纯净自己。

13楼:匿名用户

苦,集,灭,道。知苦,解苦,灭苦,无苦。 苦包括死的意义在内。

14楼:匿名用户

四谛分别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怎么理解佛家四谛?

15楼:虞沈雅市卫

“四谛”。“谛”即“真理”。

“四谛”也就是四个“真理”: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苦谛”是说人的一生到处都是苦,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其实都是苦。

“集谛”指人受苦的原因。因为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将愿望付诸行动,就会出现相应的结果,那么在来世就要为今世的行为付出代价,即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灭谛”是说如何消灭致苦的原因。要摆脱苦就要消灭欲望。

“道谛”是说如何消灭苦因,消灭苦因就得修道。

这四谛构成了佛教的基本教理之一,指导教徒定心修行。

十二因缘就是构成我们生死轮回的十二个要件。

前四种因缘,是无明、行、识、名色:因为“无明”,就有妄作,而产生情感上的“行”;由行产生“识”;有了意识,就随缘受胎,刚刚受的胎叫“名色”。

所谓“名色”,是有而不可见,无影无像,只能形容,只有名;所形容的色,是小到不可见的,过去没有显微镜,谁能看见xy染色体的活动?看不到,所以叫“名色”,只知有这么一个东西,但还没有成为人的胚胎。

第五是六处:六根具足,然后就出胎。

第六是触:小孩刚生下来,什么都不会,但却会抓东西;国人满周岁时,有“抓周”的习俗。到了

二、三岁时,就有触感,喜欢去接触物品。

第七是受(感受):喜、怒、哀、乐,一切的感受都有了,大约

五、六岁时就已具备。

第八是爱:约十

四、五岁,有了爱,就知所选择,有了物种基本的欲念;有了欲念,就如胶似漆,念念不忘,梦寐思之,于是和原本的生命实体距离更远了。

第九是取:包括追求和逃避;追求权利,逃避义务和责任。人们基本的欲望包括:

自我保存——白天怕人,晚上怕鬼;自我我欲——食、色、领导、支配、占有……,诸欲相继发生。古人说“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不能说每个人都临难求免,但苟得的人却较多,这就叫“取”。

第十是有:即生有、中有与后有。透过名色、六处、触、受、爱、取而有业,活在世上,是“生有”;死是“中有”,以活着的时候所造之业为素材,形成死后的中阴身(灵魂),即是“中有”;“后有”即随业入胎。

第十一是生:又出生了,入胎就要出生啊!

第十二是由老而死。

这叫“十二因缘”。辟支佛观“十二因缘”,找到了解脱之道的“苦、集、灭、道”四法印,而证解脱。但是在菩萨眼中,皆同幻化。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其余的十种因缘,都一笔带过了。二乘圣人借分析得解脱,菩萨则是当体即空。

既然当体即空,所以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六尘都没有。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十八界也没有。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十二因缘只是一个虚幻的过程,菩萨不观“十二因缘”,无须分析,般若观照下,当体是空。

无苦、集、灭、道:佛法的初期,佛陀审视众生的根机,说“苦、集、灭、道”,若详细讲,很费词,简单地说,“苦因集有,道由灭成”。为什么说“苦因集有”?

从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这都是“行”,是有为法,聚集多了,当然苦。

无生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无生门 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1楼 青竹遗风 佛学中 无生 是不生不灭的意思,亦即涅槃的道理。把心安住在这个道理上,称为无生法忍。 2楼 舒心 无生,在佛法里指的是没有妄想。也叫无生法忍 无生门 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3楼 悠悠 腇 佛学大词典 对 无生门 解释如下 无生门 观诸法无生之理,为入佛道之初门,即称为无生门。摩...

悲智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无师智 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1楼 百度用户 佛学大词典 对 悲智 解释如下 悲智 指救度众生之慈悲与求菩提之智慧。佛菩萨具此二种功德,合称为悲智二门。善导法事赞卷上即谓,释迦及诸佛等,皆乘其弘誓,悲智双行,不舍有情众生。 此二者中,智慧属于自利,慈悲属于利他。若配于人之两手,则悲为左手,智为右手 若配于密宗之金胎两部,则悲为胎...

频婆罗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罗网 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1楼 光音飞乐 一 梵语vim vara。古代印度数量名。 又作频婆 频跋罗 毗婆诃。意译为十兆。佛本行集经卷十二所载频婆罗之夹注谓此数当于十兆。 玄应音义卷一 二 指频婆树之果实。其色鲜赤。佛本行集经卷二十八 大三 七八二上 口唇明曜赤朱色,或如频婆罗果形,亦似珊瑚及胭脂。 罗网 是什么意思,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