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苦谛】
「苦谛」是指一切众生轮回六道时,身心上所承受的种种痛苦,所谓「三苦」丶「八苦」……等。这些苦的本质,都属於逼迫性,只有彻底认识苦谛的真理,方能「知苦断集,慕灭修道」。
【八苦】
八苦指生苦丶老苦丶病苦丶死苦丶求不得苦丶爱别离苦丶怨憎会苦丶五阴炽盛苦。
生苦:胎儿身居母腹之苦,如处牢狱,日夜困厄,不得出离,故有胎狱之称。胎儿欲出之时,身经产道,如山夹体,往往母子交危,命在旦夕;既出母体,风触嫩皮,犹如刀割,此时真是有苦难言,所以婴孩出生时,皆放声嚎哭,可知其痛苦至极。
老苦:人生在世,都不免要由少而壮,由壮至老,纵使富可敌国,也免不了老病衰残,这是任何人皆无法避免的,如古德云:「公道人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年老之时,发白面皱,形变色衰,饮食难消,气力虚微,由於色身种种机能衰退,看经丶打坐或做任何事情,诸多不便丶障碍难行,甚至令人生厌丶生烦。凡此种种老苦,苦不堪言。
病苦:有生以来,人都不免患病。佛经亦言,四大不调,即有四百四病,或脏腑伤损,或皮肉疮痈等。
不仅大小病痛是苦,长年卧病在床,求生不得丶求死不能,更是痛苦。虽然现代医药发达,亦难抵层出不穷的疾患。古云:
「英雄只怕病来缠」,三国时代蜀国大将张飞,一生纵横沙场,所向无敌,一看到病字,也不禁潸然落泪,可知病苦恼人,实难以言喻。
死苦:人生自古谁无死?或老死丶病死丶或横死。
纵有**万两,亦无法不死。临终时,四大离散之苦,诚难形容,神识脱离色身,犹如生龟脱壳,百般痛苦。造恶多者,或见山崩地裂丶遍地洪水丶猛火丶狂风,或见畜生丶饿鬼丶地狱等种种恐怖境界,惊恐不已,此即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故古德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唯有精勤修行,成就三昧正定,方能了脱生死苦海。
爱别离苦:古人云:「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天下无不散的筵席,父母丶夫妇丶子女丶兄弟丶朋友等所爱眷属,总有生离丶死别之时。再恩爱的夫妻,到最後终究要分离,父母丶儿女亦是如此,因有所执爱,别离之际,必然产生苦恼;恩爱情深者,别离之苦更切。为免此苦,唯有发大慈悲心丶平等心,学习诸佛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不执溺於情爱之中,方能脱离爱别离苦。
怨憎会苦:俗云:「冤家路窄」,不想见面的人,偏偏相遇。
现代交通发达,天涯若比邻,走到任何地方都可能会遇见冤家,此时难免心有千千结,不得自在,而产生怨憎会苦。佛法云:「冤家宜解不宜结。
」丶「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平时若能广结善缘,不论到那里,都会有贵人相助,左右逢源;如果结下恶缘,日後见面不但难以相处,甚至会产生种种烦恼。
求不得苦:人生在世,对於色丶声丶香丶味丶触五尘,或财丶色丶名丶食丶睡等五欲境界,往往有所希求,不易知足,所谓「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世间之事,常常事与愿违,求而不得,则心生烦恼。
「求不得」是苦,求到了,也不见得是乐。故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
」儒家亦云:「人到无求,品自高。」若能知足常乐,心无所求,才能达到真正的快乐。
五阴炽盛苦:人是由生理丶心理组合而成。在生理上,色身是由地丶水丶火丶风四大所成;心理上,有受丶想丶行丶识。
色丶受丶想丶行丶识,合称五阴(又称为五蕴)。五阴炽盛,即是色丶受丶想丶行丶识五阴烦恼之火,在心中焚烧,使人感到心中郁塞丶焦燥丶苦闷等难以形容的痛苦。此外,生理丶心理在转化当中,也会产生五阴炽盛的烦恼。
例如处於成长阶段的青少年,身体正在发育,思想也不断在转变,时常会感觉生理不适,内心空虚丶烦恼,始终无法安住,此即五阴炽盛苦。若懂得调身丶调心,诵经丶持咒丶静坐丶发大愿丶修止观,即可解脱五阴炽盛的境界。《心经》云:
「照见五蕴皆空。」能观能照的这念心,回光返照,契悟空性,即可不再招感五阴炽盛之苦。
佛说众生皆苦,你说苦不苦?哪个你能逃脱?菩萨不救度,谁能解脱?!
为什么佛教说众生皆苦
2楼:匿名用户
因为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这八苦,但众生却不觉得此为苦,懵懵懂懂、浑浑噩噩,所以佛陀才说众生皆苦!!!
3楼:青竹遗风
众生都有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五阴炽盛八苦,醒悟的人,才能明白众生(包括自己),生活在世间,不过是苦中作乐,梦幻泡影,刹那之间就破灭了。
为什么说众生皆苦
4楼:aaa**王
八苦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法苑珠林·八苦部》)。出自梁简文帝《菩提树颂序》:"悲哉六识,沉沦八苦,不有大圣,谁拯慧桥。"
人类的贪嗔痴源于颠倒梦想 进而产生执着心 就是轮回的根源
5楼:眼底洪流
法界次第云:苦以逼恼为义,一切有为心行,常为无常患累之所逼恼,故名为苦。毕竟为苦患而无安乐之性,此理决定真实,故谓苦谛。
细分则二十五有,总论是六道生死。二十五有者,即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处,无想及那含。六道者,即地狱、畜生、饿鬼、修罗及人天。
虽然苦乐不同,毕竟生死相续。
6楼:匿名用户
不叫众生皆苦。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为三法印,加有漏乃苦为四法印。
印者,证明,用这个来证明是否如法的意思。
有漏乃苦,漏是烦恼的意思,包括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都是障道之烦恼,
因为有烦恼,就造业,造业就感苦报,佛说惑业苦三轮如恶叉聚。
有人借用有漏乃苦来感叹形容众生皆苦,是站在假名众生的位置上,众生者,众缘和合而成,法身为烦恼所敝,受生死迁流之苦,所以有人也说众生皆苦。但实际不如有漏乃苦表达惑业苦三的因果一如之理更为明显。
7楼:人生随缘
人的一生就有生老病死四大苦处,谁也逃不过,其它的飞禽走兽也好,蝼蚁蚊虫也好,这都是我们能看见的,没有一个不是活在忧虑之中,看不到的也是一样的,就拿饿鬼道众生来说吧,他们整日处在饥饿之中,噪子比针尖还细,得到一点吃的后,一吃到嘴里马上变成了火石,这些例子还有很多,说一年也说不完,所以佛陀说众生皆苦,要普度众生。
8楼:召唤者的灵魂
什么事情过分了都苦,吃饭,穿衣,住房等等。为了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劳累拼命挣钱,做了欲望的奴隶,很苦。也有些人懂得知足常乐就轻松很多,所以要做个觉悟的人,不要自找苦吃。
9楼:匿名用户
众生被无明覆盖,无量劫来,头出头没,轮回于六道中,偶得人生,生老病死,不知不觉,以苦为乐。佛曰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
然而人们习以为常。固佛曰:浮提众生刚强难化。
佛说的 众生皆苦 是什么意思
10楼:匿名用户
众生皆苦 是“佛教四谛”中的“苦谛”
苦谛:即众生皆苦,不论是天上的天道众生,还是我们人道生灵,以及地狱的受难众生,享福或者受苦的,其本质都是苦的,故而在六道中,就不能免于因缘聚合,轮回无休,一切无常。
扩展资料: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古老的宗教,相传在公元前五至六世纪(藏传佛教的记载中更早)便已产生。佛教以无常和缘起思想反对婆罗门的梵天创世说,以众生平等思想反对婆罗门的种姓制度,以“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为基本教理,主张依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断除烦恼成就佛果为最终目的。
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佛教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从某种程度上,它改变了我们这个世界的面貌,同时,也促使它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11楼:慈慈光
你提的问题说明你的无知。还是恶意扭曲只有你自己知道。
佛教的苦相当于**教的罪吗?
一般无宗教信仰的学者,的确是作如此观的,他们以为佛教也好,**教也好,劝人为善,总是一样的。从这劝人为善的基础上,他们就顺理成章地推想到,佛教的苦和**教的罪,当然也是一样的了。
因为,佛教讲三界的生死是苦海,众生的感受,无非是苦,所以修持的目的,是在脱苦;**教讲人类都是罪人,是由人类的第一对祖先——亚当和夏娃,不听上帝的警告,而偷吃了伊甸园的生命和智能的禁果,所以人类有了生命和智能,但也得罪了上帝,上帝要罚亚当和夏娃的子子孙孙,都要受苦,这就称为人类由第一代祖先遗传下来的「原罪」,**徒信仰上帝,原因是上帝派他的独生子耶稣上了十字架,代替「信他的人」赎了罪。
事实上,佛教所讲的苦,与**教所讲的罪,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佛教所讲的苦,是由众生自己的业感报应而来,众生的业感,是由无始的无明覆障而来,纯粹是个人负责的事,与上帝没有关系,与祖先也没有瓜葛。众生由于无明之惑的烦恼,而造生死之业,由于生死之业,而感生死之苦,正在感受生死之苦的生死之间,又因生死而造无明之惑;就这样,由惑造业,由业感苦,因苦生惑,惑业苦三者,连成一个生死之流的环状,头尾衔接周而复始,永无了期。
因为惑是苦的种子,业是苦的阳光空气水,苦才是惑与业的结果,也唯有结果才是真正的感受。所以佛教要把生死之流,称为「苦趣」或「苦海」,所以要求超越这个生死之流而不受生死的束缚,自由生死、自主生死、不生不死,便是解脱的境界。
不过,佛教求解脱,并不是仅靠佛菩萨的救济,佛菩萨只能教导我们如何解脱,却不能代替我们解脱,这与耶稣代「信他的人」赎罪,根本不能相提并论。因为佛教不承认众生是由上帝的惩罚而得罪,尤其不承认人类祖先的罪会遗传到子孙身上,正像「罪不及妻孥」一样地简单明了,上帝不能代人赎罪,也正像「我吃饭不能使你饱」一样地简单明了。佛教脱苦的基本方法,是戒、定、慧的三无漏学:
戒是不应做的不得做,应做的不得不做;定是心的收摄,不使放逸,也不使懈怠;慧是清明的睿智,认清了方向,努力精进。所以,佛教的脱苦,绝不等于**教的乞怜上帝代为赎罪。
12楼:匿名用户
依佛的观点而言,总的归纳,苦有三种:
第一种,为苦苦。
佛经当中关于苦苦的定义,就是存在之时能感觉到痛苦;一旦消失,就会感到幸福的感觉。
比如说,当我们生病的时候,就会觉得痛苦;只要身体**,就会感到幸福,所以,病痛就属于苦苦。
为什么要说两个苦字呢?这说明,这种苦是非常强烈的。
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所有的生命公认为是痛苦,都不愿意接受的,很明显的痛苦感受,就是苦苦。苦苦主要是在三恶趣,在人道与天道也有苦苦,比如,人间的生、老、病、死等八种根本痛苦,就属于苦苦的范畴。
第二种,为变苦。
佛经当中关于变苦的定义,就是存在之时感觉不到是痛苦,但在它停止的时候,就会感觉到痛苦的感受。
变苦主要是在人道和天道。此处所说的天道,主要是指欲界的天道。
比如说,欲界的天人一般都身体健康,寿命很长,生活环境、生活条件也十分优越,还有一些神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会觉得很幸福,但在这些所谓的“幸福”停止的时候,就会导致明显而不堪忍受的痛苦。要知道,其中前面的幸福感和后面的巨大痛苦是有着一定关系的。
最后一种,是行苦。
此处所说的“行”,与“诸行无常”当中的“行”是一个意思,即指所有因缘而生、有因有果的法。所有的“行”,都是痛苦的。
佛经当中关于行苦的定义是:无论它存在还是消失,都不会觉得痛苦,但却会引发其他的痛苦,因而称之为行苦。
佛教既说有漏皆苦,同时又承认暂时的幸福,二者之间有没有矛盾呢?
并不矛盾,因为痛苦是绝对的,幸福却是相对的。
佛说众生皆苦,佛为什么说度众生这世间世人苦么
1楼 匿名用户 佛说众生皆苦,是有证据的,说世间有八苦 一曰生苦,诞生之痛苦 二曰老苦,老年之痛苦 三曰病苦,疾病之痛苦 四曰死苦,死亡之痛苦 五曰怨憎会苦, 所不爱者,而共聚集 。 六曰爱别离苦,不由己与所爱之人之事离别之痛苦 七曰求不得苦,有所欲求而不得满足。 八曰五盛阴苦,由色 受 想 行 识...
佛曰:“众生皆苦”,吾谓:“何为苦”
1楼 aaa 王 八苦,即是生苦 老苦 病苦 死苦 怨憎会苦 爱别离苦 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 《法苑珠林 八苦部》 。出自梁简文帝《菩提树颂序》 悲哉六识,沉沦八苦,不有大圣,谁拯慧桥。 佛曰 众生皆苦,为何为人最苦? 2楼 海印放光 人不是最苦的。看看那些深林中的动物,时时刻刻就有被吃掉的危险,而自...
佛家为什么要讲经说法普度众生呢,佛要普渡众生,却为什么看着众生受难
1楼 举 手 佛 菩萨说 要度尽每个众生。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在因地的时候是这些众生磨练了他,成就了他。所以成了佛 成了菩萨就没有理由不度这些众生。 通俗来讲,因地是指学佛的开始和成佛前的经过 2楼 三毛藏经阁 因为佛与众生是一体的 ,自他不二 3楼 匿名用户 万物自由,双天竞争,一切争斗乃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