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黛妮
一、曹丕的《杂诗二首(其二)》的翻译:
西北天空有一朵浮云,耸立无依形状如车盖。
可惜浮云没遇好时机,恰巧与突起的暴风遇。
暴风吹我飘行到东南,南行来到吴郡会稽郡。
吴会二郡不是我故乡,如何能够在此久停留。
抛开忧愁不必说其他,客子身居异乡畏人欺。
二、附原文如下:
杂诗二首(其二)
魏晋.曹丕
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惜我时不遇,适与飘风会。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吴会非吾乡,安能久留滞。
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三、赏析:
用“杂诗”做题名,开始于建安时期。《文选》李善注解释这一题名说:“杂者,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故云杂也。
”也就是说,触物兴感,随兴寓言,总杂不类。所以,题为“杂诗",等于是无题,赋物言情,都是比较自由的。曹丕这两首杂诗则是抒写他乡游子的情怀。
建安时期风气之一,是诗人喜作代言体诗。即揣摩客观人物的情怀代其抒情。曹丕是其中突出一个,如他的《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是代新婚者抒情,《寡妇诗》是代阮璃的遗孀抒情,《代刘勋妻王氏杂诗》是代弃妇抒情。
《杂诗二首》也属于这一类,不过是代游子抒怀而已。它的高妙在于能真切地抒写出他乡游子的情怀与心境,其中自不妨有作者自身的感受,却并不限于作者一身,这是与自抒己情的抒情诗不尽相同的。
开篇这六句诗中饱含对命运的哀怨。这哀怨固然来自游子飘泊之感,然而在这首诗中尤其是来自他乡难以驻足的怨愤。这就成为下文写游子异乡不安之感的先行之神。
诗歌运笔前文能成后文先行之神,便前后关锁紧密,境界浑融,意浓味足。因此下文落笔便较为轻易了:“吴会非我乡,安能久留滞“。
吴郡、会稽这两个地方不是我的家乡,怎么能长久呆在这里!虽只是一种态度决绝的声音,这声音的背后却不知含有多少怨苦与愤懑。妙在千言万语已经涌到嘴边,却没有一宗宗倾诉出来,而只化为一句决绝的声音,表现出极其复杂的感情,饶有余味。
末二句用了同样的手法:“弃置莫复陈,客子常畏人。”丢开不要说了,作客他乡是不能不“常畏人”的。
游子驻足他乡,人地两生,孤立无援,落脚与谋生都不能不向人乞求,看人眼色。这极为复杂的感受只用“畏人”二字表现出来,有含蕴无穷之感。
异乡不安之感,也是游子歌咏的老主题。《诗经·王风·葛藟》说:“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谓他人母,亦莫我有。”“谓他人昆,亦莫我闻。’’写尽了游子处他乡求告无门的境遇。
汉乐府《艳歌行》中所写流宕在他县的兄弟几人要算遭遇较好的了,碰到个热情的女主人还为他们缝补破衣服,但已遭到男主人的猜忌与斜眼,害得他们不得不表白:“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不过曹丕这一首没有像《诗经》、汉乐府那样,做某些细节的具体描绘,而是全用高度概括的笔墨,发挥虚笔的妙用。
写得虚了,似乎说得少了,实际上概括得更深广,启人想象更多,包蕴的内容更丰富了。虚、实各有其妙用,艺术的辩证法总是如此。
四、作者简介:
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他在位期间,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汉朝在西域的设置。
除军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学,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去世后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为文皇帝,葬于首阳陵。
2楼:虚度韶华
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我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无会。吴会非吾乡,安能久留滞。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西北有一个游子,好像浮云一样无依元靠。可惜生不逢时,遭遇乱世,正好与飘风相会。飘风吹我向东南方行走,行啊行啊从西北飘泊到了东南的吴会。
吴会并不是我的故乡,怎么能够在这里久待,还是丢下思乡的念头不要再讲了吧,在外游荡的客子害怕人家问起他的故乡。
分析:本诗主题见解题。在艺术上有两个特点:
一是结语换韵,戛然而止,音调促迫,和游子当时已达到高潮的痛苦压抑心情正相吻合,对诗的气氛起到了较好的渲染烘托作用。二是采用比物象征的手法,写游子以浮云为比,赋浮云以人的感情,通过浮云的遭遇,揭示游子的心情。结构新颍别致,抒情婉转细腻,有较强的感染力。
曹丕的《杂诗二首(其二)》的翻译及赏析
3楼:黛妮
一、曹丕的《杂诗二首(其二)》的翻译:
西北天空有一朵浮云,耸立无依形状如车盖。
可惜浮云没遇好时机,恰巧与突起的暴风遇。
暴风吹我飘行到东南,南行来到吴郡会稽郡。
吴会二郡不是我故乡,如何能够在此久停留。
抛开忧愁不必说其他,客子身居异乡畏人欺。
二、附原文如下:
杂诗二首(其二)
魏晋.曹丕
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惜我时不遇,适与飘风会。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吴会非吾乡,安能久留滞。
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三、赏析:
用“杂诗”做题名,开始于建安时期。《文选》李善注解释这一题名说:“杂者,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故云杂也。
”也就是说,触物兴感,随兴寓言,总杂不类。所以,题为“杂诗",等于是无题,赋物言情,都是比较自由的。曹丕这两首杂诗则是抒写他乡游子的情怀。
建安时期风气之一,是诗人喜作代言体诗。即揣摩客观人物的情怀代其抒情。曹丕是其中突出一个,如他的《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是代新婚者抒情,《寡妇诗》是代阮璃的遗孀抒情,《代刘勋妻王氏杂诗》是代弃妇抒情。
《杂诗二首》也属于这一类,不过是代游子抒怀而已。它的高妙在于能真切地抒写出他乡游子的情怀与心境,其中自不妨有作者自身的感受,却并不限于作者一身,这是与自抒己情的抒情诗不尽相同的。
开篇这六句诗中饱含对命运的哀怨。这哀怨固然来自游子飘泊之感,然而在这首诗中尤其是来自他乡难以驻足的怨愤。这就成为下文写游子异乡不安之感的先行之神。
诗歌运笔前文能成后文先行之神,便前后关锁紧密,境界浑融,意浓味足。因此下文落笔便较为轻易了:“吴会非我乡,安能久留滞“。
吴郡、会稽这两个地方不是我的家乡,怎么能长久呆在这里!虽只是一种态度决绝的声音,这声音的背后却不知含有多少怨苦与愤懑。妙在千言万语已经涌到嘴边,却没有一宗宗倾诉出来,而只化为一句决绝的声音,表现出极其复杂的感情,饶有余味。
末二句用了同样的手法:“弃置莫复陈,客子常畏人。”丢开不要说了,作客他乡是不能不“常畏人”的。
游子驻足他乡,人地两生,孤立无援,落脚与谋生都不能不向人乞求,看人眼色。这极为复杂的感受只用“畏人”二字表现出来,有含蕴无穷之感。
异乡不安之感,也是游子歌咏的老主题。《诗经·王风·葛藟》说:“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谓他人母,亦莫我有。”“谓他人昆,亦莫我闻。’’写尽了游子处他乡求告无门的境遇。
汉乐府《艳歌行》中所写流宕在他县的兄弟几人要算遭遇较好的了,碰到个热情的女主人还为他们缝补破衣服,但已遭到男主人的猜忌与斜眼,害得他们不得不表白:“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不过曹丕这一首没有像《诗经》、汉乐府那样,做某些细节的具体描绘,而是全用高度概括的笔墨,发挥虚笔的妙用。
写得虚了,似乎说得少了,实际上概括得更深广,启人想象更多,包蕴的内容更丰富了。虚、实各有其妙用,艺术的辩证法总是如此。
四、作者简介:
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他在位期间,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汉朝在西域的设置。
除军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学,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去世后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为文皇帝,葬于首阳陵。
4楼:虚度韶华
西北有一个游子,好像浮云一样无依元靠。可惜生不逢时,遭遇乱世,正好与飘风相会。飘风吹我向东南方行走,行啊行啊从西北飘泊到了东南的吴会。
吴会并不是我的故乡,怎么能够在这里久待,还是丢下思乡的念头不要再讲了吧,在外游荡的客子害怕人家问起他的故乡。
分析:本诗主题见解题。在艺术上有两个特点:
一是结语换韵,戛然而止,音调促迫,和游子当时已达到高潮的痛苦压抑心情正相吻合,对诗的气氛起到了较好的渲染烘托作用。二是采用比物象征的手法,写游子以浮云为比,赋浮云以人的感情,通过浮云的遭遇,揭示游子的心情。结构新颍别致,抒情婉转细腻,有较强的感染力。
曹丕杂诗二首其二赏析
5楼:abc没有真没有
(其二)
【原文】
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1]。
惜哉时不遇[2],适与飘风会[3]。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4]。
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
弃置勿复陈[5],客子常畏人。
【注释】
[1]亭亭:孤高的样子。车盖:古代的车篷,形如大伞。
[2]时不遇:未遇上好时机。
[3]适:恰好。飘风:大旋风。
[4]吴会:指当时的吴郡(郡治在今江苏省苏州市)和会稽郡(郡治在今浙江绍兴)。吴会当时都属于东吴,乃异国之
地,这样说乃足用以比喻漂泊周流之远。
[5]弃置句:这是汉魏时诗中常见的套语,见汉乐府《孤几行》、曹植《赠白马王彪》等。
【赏析】
该诗是《昭明文选》所录曹丕《杂诗》中的第二首,描写游子漂泊不定的生活以及久滞异乡的忧郁畏难心情。
这是曹丕的又一首以游子思乡为主题的诗,全诗十句,以浮云作为游子的化身,抒发了身逢乱世,漂泊四海,欲归不能的感慨。http://****
5ixuexi.***/shici/qianjiashi/6518_2.html
开头两句“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以浮云起兴,暗喻游子的孤独无依。“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这四句表面上是写浮云的遭遇,实际写游子生不逢时,被战乱席卷南行至吴、会等地,身不由己之情暗喻其中。
“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吴、会之地不是我的家乡,怎能在此长久停留,可这个心思放在一边不要说了,怕别人听见不利于我。这几句就把身处异地他乡,思念故土,满腔愁苦却又不能表露出来的这种极度悲哀之情表现淋漓尽致。
以压抑为情调表达了游子当时纷乱复杂的内心世界。
杂诗十二首其二翻译,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其二)翻译
1楼 梦 太阳从西山落下,白月从东岭升起。 月亮遥遥万里,放射着清辉,浩荡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 风吹入户,在夜间枕席生凉。 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 我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没有人应和,只好一个人举杯和自己的影子对酌。 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如何鉴赏
1楼 百度用户 陶渊明的人物生平 陶渊明 约365 427 ,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号五柳先生,浔阳人 今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人 。东晋著名文学家,田园诗人 辞赋家,散文家,汉族 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考证陶为奚族人,但其证据略显薄弱 。 《宋书》隐逸传云 陶潜字渊明 或云渊明字元亮 浔阳柴桑人也。...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赏析,咏怀八十二首(其一)的赏析
1楼 百度用户 夜中不能寐, 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 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 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 忧思独伤心。 字词注释 《咏怀诗》是阮籍生平诗作的总题,不是一时所作。大多写生活的感慨,不外说人生祸福无常,年寿有限,要求超脱利禄的圈子,放怀远大。也有对当时政治的刺讥,但写得很隐晦 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