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文章主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味书屋的主题是什么?

2021-01-20 06:02:44 字数 5977 阅读 2849

1楼:博仁之

主旨是: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回忆童年和青年的时光,理性批判社会。

文章以“

”为题,一方面实指

的败落,一方面象征

花的爸爸离开人世。与题目相映,文章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上的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

”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世。全文充满情味而又严谨周密。

2楼:匿名用户

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味书屋的主题是什么?

3楼:锂电是信仰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特点,

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有趣的少年生活的追忆、留恋、怀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满.

4楼:匿名用户

凡事都有多个角度的多面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有两种说法:

1、主题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李何林认为:本篇的中心思想是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用乐园似的百草园生活来和阴森、冷酷、枯燥、陈腐的三味书屋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阔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像《论语》《幼学琼林》《周易》《尚书》这些宣扬封建毒素的古书,艰深难懂,逼着学生死记硬背,不懂也不能问。

重点在批判封建教育,揭露私塾残害儿童的身心发展,但百草园毕竟不是学校,不是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课堂,不过是能引起儿童乐趣的地方,所以这不是写两个课堂。

作者写这个私塾老先生,说“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这是传言,并不是作者的看法。作者的看法已渗透在全篇的叙述中: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动的对比;通过对这位老先生一面教学生死读书、读死书,一面自己在课堂上摇头晃脑地欣赏无聊文章的描写;特别是通过写学生按规矩如何先拜孔子后拜他,鲁迅如何抱着求知的渴望和仰慕的心情拿天真的问题去请教他,而碰了一鼻子灰……说明了他是一个体现孔孟之道的、不学无术的典型腐儒。

不过作者还不是把他写得很凶。他对学生也“大叫”“瞪眼”“怒斥”,偶尔也打“戒尺”“罚跪”,但这些都不常用。对这位老先生,作者是用轻松幽默的笔调予以揭露。

这篇散文不仅写景细致,且景中有情。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使读者感到此情此景亲切可爱:使人爱文中的景,更爱景中的情,更爱有这种天真感情的儿童,从而也就更憎恶夺去儿童“好景”的封建教育。

(李何林《北京市中学语文课本中十五篇鲁迅作品的问题试答》,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雪步认为:“作者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儿童时代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写,所表达的主题则是揭露和批判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封建教育制度,从而表现了鲁迅对封建社会及其教育制度的彻底否定。”

(山东师院聊城分院中文系、图书馆编《鲁迅教学手册》)

参考资料

李何林.《北京市中学语文课本中十五篇鲁迅作品的问题试答》.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

5楼:匿名用户

love street

6楼:庹云霞井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是什么众说纷纭,其主要分歧点在于:是否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1.主题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中心思想是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用乐园似的百草园生活和阴森、冷酷、枯燥、陈腐的三味书屋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阔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

类似的看法是:通过对百草园里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相比,表现了热爱大自然,追求自己快乐的儿童心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2.主题不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贯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就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依照某种主观需要,凡持革命的文艺家的作品都必带“火药味”的偏见,凭空地把它附会为批判封建教育,把它的前部分和后部分作为对照割裂开来,不仅破坏了这篇作品整体的和谐统一,也破坏了它的诗意。因此,《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思想应该是: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快乐的心理。

http://zhidao.baidu.***/question/46709523.html?si=2

http://****chinese001.***/wxsj/zgwx/xdwx/zjda/luxun/zpsx/00029.jsp

http://****ht88.***/downinfo/16623.html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7楼:匿名用户

中心思想是:

作者以时空为线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心理,探求各种知识的广泛的生活兴趣,以及作者当时的童真童趣。全文最后一句,所表达的思想也有深层含义,实是指作者的童真童趣的一去不复返。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狂人日记》。

艺术手法:

1、语言简练,生动传神。如写春、夏、秋三季百草园的景物,只有寥寥数笔,但却把事物的情状描绘得非常生动。

写冬天雪地捕鸟,连用“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动词,准确生动而又富有层次地描绘出了捕鸟的全过程,这彰显了作者遣词造句之功力。

2、状物写景,绘声绘色。作者调动了各种感觉器官,使景物描写有声有色,鲜活生动。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高大”“肥胖”“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

8楼:匿名用户

本文作者通过回忆童年时“百草园中的游戏玩乐”和“三味书屋中的读书学习”,表现了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活泼、自由快乐的心理。

9楼:匿名用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是什么众说纷纭,其主要分歧点在于:是否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1.主题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中心思想是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用乐园似的百草园生活和阴森、冷酷、枯燥、陈腐的三味书屋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阔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 类似的看法是:通过对百草园里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相比,表现了热爱大自然,追求自己快乐的儿童心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2.主题不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贯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就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依照某种主观需要,凡持革命的文艺家的作品都必带“火药味”的偏见,凭空地把它附会为批判封建教育,把它的前部分和后部分作为对照割裂开来,不仅破坏了这篇作品整体的和谐统一,也破坏了它的诗意。

因此,《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思想应该是: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快乐的心理。

10楼:霸刀

给你个狠的:http://baike.baidu.***/view/20442.html?wtp=tt#3

啊是的我知道你会恨我不负责任所以我都帮你选好了:本文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还有关于中心思想的两个解说:先写百草园的快乐,然后写三味书屋的枯燥苦闷,用对比的手法体现封建教育过早剥夺儿童的童年(现代教育不是啊?)、表达鲁迅对此的什么什么什么什么。

还有一个是两个都很快乐,只是记叙一段童年作者鲁迅从“毛孩子”到读书学生的经历。

我更支持后者,因为你在字里行间可以看到鲁迅并没有说三味书屋多坏。

声明一下:我可没完全否定第一种,如果你们老师支持那个还是跟着老师的思想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题目的作用是啥?

11楼:匿名用户

这是两个声名为题的散文,作者用两个地名,其实是写两个地方的不同生活内

,百草园是童年不容

读书的时候玩耍的地方,在那个地方,作者保留了童年最好的记忆。无忧无虑的生活,天真烂漫,不受私塾老师老师的约束,不受封建礼教的限制。而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处处受约束的地方,私塾先生的管束,读书的沉闷,都与童年生活的百草园形成强烈的对比。

所以,作者有意取两个地名作为文章的标题,目的是要强调两个不同地点的强烈反照,来彰显封建教育制度扼杀人性的本质。

12楼:末日之中的阳光

写出了鲁迅先生少年时代的成长历程,从充满乐趣的百草园到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达了作者的怎样的思想感情

13楼:匿名用户

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得美好回忆。作者通过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相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

14楼:qy阳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它写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过程。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及欢乐的心理,同时并揭露批判了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

望采纳,谢谢!

15楼:大概你看咯

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追求真理。

16楼:匿名用户

giaogiaogiao还是就是看

朝花夕拾十篇文章主旨

17楼:匿名用户

《猫·鼠·狗》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阿长与〈山海经〉》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民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文章在夹述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的乏味生活,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的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的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回忆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琐记》忆叙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后改名为雷电学校〕和矿物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的记述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笔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1楼 欣然凋谢 1 作者被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并悟出一些道理。 2 这给百草园也增添了更多神秘色彩。 2楼 倩蔷 写出了 百草园的神秘感 吸引读者 使读者对百草园感兴趣 3楼 匿名用户 因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 从百草园到三味...

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评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评价

1楼 瑶澜 1 抓到了特点 2 理清了情节顺序 3 有研读效果 2楼 匿名用户 我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很放松,很惬意感觉自己回到了童年。我觉得它带给人们的是珍贵的 浪漫的回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评价 3楼 兼天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描写鲁迅童年生活的散文。文章分为两个部分,表现作者由童...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阅读分析

1楼 百度用户 专门解释 http chinese123 czyw rjkbb 7njxc k01 jsp 原文 http chinese123 czyw rjkbb 7njxc jxsc k01 001 jsp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阅读分析 2楼 杜海戎 的主题思想,历来概括为 通过百草园自由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