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逍遥不是随意,不是任性,而是符合客观需要的约束,遵循自然的规律。
庄子的逍遥,是讲要齐物、自然。所寻找的是如何认同客观世界,如何把复杂变为朴素和太初,如何找到事物的本质,因此需要服从现实和把问题客观化,减少自身的疏忽。
一切都是有其自然的过程,都是无为而自化,所以现实的行为只是一种符合道德规范、符合物质发展规律的行为轨迹,不需要自行去阻拦什么、抵挡什么,突出人在宇宙中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其特点是静,其工作是疏导。这才是逍遥的意义。
2楼:撒卡利亚斯
说白了就是一个人的逍遥,一种个人的生活态度
在安逸的环境下过的很好,却违背了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
3楼:烦恼即菩提
逍遥就是自在,自在就是无为,无为就是清净。
怎样看待《逍遥游》中庄子的思想?
4楼:在这里啊啊啊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第一篇,它的中心思想是说: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
“逍遥游”可以说是“庄子”一书的总纲,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基石。“逍遥游”一词在庄子笔下,得到了质的飞跃,赋予其全新的涵义,有了更为深刻的内涵,从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感染力,也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它的中心思想是说: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
《逍遥游》很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体现出其散文的文学风格和成就。
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庄子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事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没有绝对的自由,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现实。
通过逍遥游我们如何评价庄子的思想
5楼:匿名用户
“逍遥游”乃是《庄子》书首篇之篇名,是一种旷古烁今、自我超越的绝思妙想,也是我们所追求的一种生命境界。
庄子的逍遥思想带有一种沉重与无奈,教人建立主观上的精神自由王国,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但是他是用哲人睿智的目光去审视社会,看穿世态炎凉,体悟人生痛苦后提出“逍遥游”的人生境界。
如何理解庄子《逍遥游》中的思想?
6楼:enjoy睡懒觉
一、无所依凭的精神自由。
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所有事物,甚至人类本身都是即为相对有相互扶持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做到无我。即不以自身的欲望为追求。
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受外物所困扰,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二、顺其自然的无所作为。庄子所宣扬的主张是清静无为。他对于世间的是非荣辱的解释是相对主义的。
他对待社会和人生的思想态度,无论是消极的还是富有启发性的,对后世均有着深远的影响。可取的有很多,比如他厌恶那个“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社会,拒绝与统治者合作,鄙视富贵利禄,否定鬼神的存在。这在当时阶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是惊人的突破。
不过,他那种妄想逃避现实的自由的思想却是—种消极的,属于绝对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如果过于追求无所作为的出世,对于融入社会将是很大的阻碍。但是放到当时的社会情况,也可以理解庄子拒绝入世的态度,做一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者。
作为21世纪的我们,怎么看待庄子在《逍遥游》中的思想?
7楼:阿普小弟
“逍遥游”可以说是“庄子”一书的总纲,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基石。“逍遥游”一词在庄子笔下,得到了质的飞跃,赋予其全新的涵义,有了更为深刻的内涵,从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感染力,也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逍遥游”这个听起来就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洒脱境界,往往是一般人对于庄子最深刻的印象。
的确如此,《逍遥游》的位居首篇无意能够显示出某种意味,譬如它可能是立说的宗旨,或者作者可以要突出的某些内容。通观全篇,更多的是会发现,“逍遥游”是庄子一生追求的目标,更可以说是庄子的人生境界和人生态度的写照。
一、庄子与“逍遥游”“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诗经·郑风》已有“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此外,《楚辞》、《离骚》、《礼记》等都提到过“逍遥”一词,这些所谓“逍遥”都是安闲自得之意。而庄子所要表达的逍遥不是形体上的逍遥,因为它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它只是想像中的逍遥。
庄子所表达的逍遥是和我们目前所理解的逍遥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庄子所谓的逍遥是一种哲学思想,其表示人生处世的一种世界观。庄子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歪里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庄子认为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静养,人应该融入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庄子还提出要忠实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生命自然就会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逍遥游》全篇集中表现了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对《逍遥游》的理解,是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关键。
它的主旨是人应该摆脱一切功名利禄权势的束缚,在精神上达到一个超然物外、悠游无为、绝对自由的境界。在《逍遥游》的开头,庄子就以一种恢宏远阔的气势,以一种宽广博大的情怀,把人带进一个高远的境界:“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飞,以及飞所代表的上升,正是《逍遥游》的主题。在此,庄子描绘了一个广漠大气的世界,它带给人的是一种超妙的感觉,同时也是人的心灵舒放。庄子借《逍遥游》为人们开辟了一个自由空灵超拔高远的天地,他不仅表现出了高屋建瓴的洒脱和豪迈,同时也寄予了他对社会人生深刻的体验和感悟,对历史和现实未来的冷峻思考,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逍遥游”是庄子哲学的总纲,是庄子对人生的理想的追求,对精神自由的向往,是精神从主观形体和客观现实环境中的提炼。
二、庄子的逍遥理想庄子真正关心的并非是帝王如何治理天下,而是个人的身心自由。从理论上说,人应该是自由的,但是从事实上看,却无人能够自由。人生在社会之内,总是要受到各方面的制约。
针对如此的困境,庄子提出了无用之学和游世之说的避祸之道。首先是无用之学。“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这是庄子对于当时社会环境的生动描写。如何免刑,庄子首先想到的就是“无用”。所谓“无用”就是指不被权势者所用,但是无用并非永远有效,有时还是归于无效,于是庄子进一步提出了游世的思想,主张“乘道德而浮游”。
游世者,游戏人间也。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境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怎样才能逍遥呢?只有“无待”。有待则必为外物所役,如“列子御风而行”,“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如何才能无待呢?只有“无己”。有己则必有所待。
所以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是无己的,神人是无功的,圣人是无名的,这才是最高的境界。
三句之中,“无己”是关键。在庄子看来,功名是不应追求的。无论是说大树还是大瓢,庄子说的都是大人,有一个大心的人。
大心就是忘我之后的心,摆脱世俗追求神性的心。所谓的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并不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它也并不是一个实际的空间,即便你到了一个荒漠,找到一颗大树,如果你的心是拥挤的,或者被物充满的,你仍然不会获得逍遥。无何之有乡言的不过是一个心境,这是心遗忘了世界遗忘了自己以后的一种状态,无功无名无己之后的状态。
在这个状态中,心中无物,心中无人,心中无己,一切都消失了,心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虚室。但是你千万不要把它看作室绝对意义上的虚无,因为在这个虚室中,可以生出光明。生命的意义正在这里呈现出来。
三、逍遥观的影响庄子议论“逍遥”,主要是怀着一颗忧患之心论述人与物的相处往来,希望可以无所待而游于无穷,在阴、阳、风、雨、晦等各种条件下不受限制地翱翔,达到自由自在的理想境界。庄子作为道家思想之集大成者,以其玄妙高深的“道”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的高远追求。庄子的《逍遥游》不但为丰富和深化中国文化内涵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直至当今,对于我们理性地思考问题、客观地对待生活、工作和学习,都将有着深刻地启示。
在当今社会中,“逍遥”也是一个热门话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想做到“逍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高科技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方便,但是其负作用也是随之而至,想要处理好各种复杂的关系更是难上加难。
所以想要“逍遥”,还是得效仿古人。庄子认为,要达到逍遥无待之境,就要做到物我两忘。套用现在的话就是大公无私。
群众没有私心,就会一心一意为国家做贡献;干部没有私心,就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二者相辅相成,就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人人都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社会才能安定祥和,从而实现个人的逍遥游。庄子在《逍遥游》中,倡导了一种逍遥型的理想人格,他鼓励人们开阔视野,充分张扬个性,培养不为物累、不与物迁的独立风骨。
这种逍遥姿态,其中蕴含着敢于问天的求索精神,引导人们以理性意识思考问题,以独立的心态寻求人世间的不同答案。21世纪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的更新、产品的开发都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如果我们局限在陈旧的思维框架中,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把庄子这种独立超然的思维品格运用到现实的求索与思考中,就可以打破精神枷锁,从传统观念和世俗困扰中超脱出来,帮助人们形成超越现实的心态,增强积极思维、勇于攀登勇气,培养不畏险阻、不怕挫折的心理品质,在科学的道路上大胆创新、敢想敢说,以良好的精神风貌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对世俗观念进行大胆地批判,在天地之中确立自己独立的位置。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画长卷中,庄子无疑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他的哲学思想,他的精神境界,他的人格修炼,他的审美追求影响和改变着一代代人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在《逍遥游》中,庄子所反映的逍遥观念对宇宙人生的观察是深入的,他在文中所描绘的理想境界,也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中心旨趣。庄子的《逍遥游》作为一个特定的精神领域,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未来将越来越显现其存在的价值,并最终得到价值的回归。
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庄子的《逍遥游》其中也夹杂着不少消极混世的思想。因此,我们必须批判地接受庄子的逍遥游精神,以求真务实的态度,研究、吸收、利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各种时代的挑战
关于逍遥游的,庄子逍遥游全文赏析
1楼 匿名用户 《逍遥游》中的典故 鹏程万里。 故事说的是 在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大鱼,名叫鲲。鲲的身体之大,无法形容,他的长就不知道有几千里那样的长。 鲲能变成鸟,名叫鹏。鹏的身体之大,也难于比拟,仅他的脊背就不知道有几千里那样长 鹏发怒的时候一冲而飞,他张开的翅膀,就象将天都遮住了的乌云。这大鹏...
庄子的《逍遥游》中的对比说明了什么道理详细)
1楼 匿名用户 逍遥 也写作 消摇 ,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 逍遥游 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 自由自在地活动。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 圣人无名 ,是本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 逍遥 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 无己 无功 无名 。第二部分至 窅然丧其天下焉 ,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
逍遥游"中"常考句及其翻译,《逍遥游》 中 常考的句子有哪些?如何翻译这些句子?
1楼 火星鼠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而后乃今将图南。 这段很重要的,基本都有可能。 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这是用来和第一句混的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今年江苏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