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君君臣臣”.孟子 思想的核心则是“人人皆可为尧舜”, 孟子有言“君不肖,则易之”.虽然孟子 与孔子同为儒家,且关于道德修养方 面的主张一致,但若仔细思考他们的 言论,可以看出孟子思想是孔子思想 的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竟管后世所 奉行的思想一直是孟子的思想,但因 为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言论上孔子 思想又不明确,加上后人的曲解.中国 儒家思想一直以“孔孟之道称于世”. 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既有区别,又有联 系.
2楼:定格自然醒
教育目的:君子、治世贤才与大丈夫、明人伦
教学往往是有教育目的而出发,围绕教育目的而的。“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当今社会教育工作者更注重的是从学校教育出发,偏重于社会对人的制约性。
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与孟子虽然是主观地表达了对所要培养的人的设想与规定,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的要求,礼崩乐坏的乱世需要培养怎样的人才哪?孔子与孟子都讲到要培养君子,但他们两人的教育目的还是较主观地反映了他们不同的思想观点。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君子,治世的贤才。在孔子看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是君子,“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是君子,既能治千乘之国,也能长百乘之家的也是君子。子路问孔子什么是君子,孔子回答: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是君子进行自我修养,而修身则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孔子所说的君子更是从社会需求的层面来讲的治世的贤才。
孔子希望通过教育来改变天下无道的局面,因此他需要培养治世的贤才君子。
相比较而言,孟子也处于天下无道的乱世。他也主张培养君子,但他最为欣赏的是有天地浩然正气的大丈夫。孟子更注重的是一种内在的修养,“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
”他更注重的是一种内发的思想品格,一种人格的培养。另外,孟子认为“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出明人伦的君子,而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出治世的贤才君子。
孟子并不是不主张治世,他也曾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并同孔子一样主张仁的学说,在各国之间奔走,宣扬自己的主张。孔子的阐述是从社会需求,治世的方面来说的,注重社会的要求,而孟子则是注重内发的,将外在的社会要求规定化为一种内在的精神的自我修养。
孟子和孔子的异同
3楼:yiyo粉少
1、孟子和孔子并称“孔孟”,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和孔子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主张是“仁”和“民本”思想。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仁政”。
二、孟子和孔子的不同点
1、在人性论方面的认识不同,孔子认为“性相近”;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提出“性恶论”。孔子是从“人”出发阐述问题的,孟子则是从“性善”出发阐述问题的。
2、孟子在宣扬“仁政”方面比孔子走得更远,对历史的影响也超越了孔子。“仁政”在孔子那里,仅有“节用爱人”“使民以时”等一般性的表述,在孟子这里则是土地制度和乡村经济的具体设计。孔子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人伦礼仪上,在“仁政”问题上不如孟子一针见血:
所谓“仁政”,就是“正经界”,就是给民众分配土地。
3、孔子有很深的贵族情结,孟子则有明显的精英情结。
尽管孔子本人家道衰落,年轻时“多能鄙事”,但他始终不忘自己是“殷人”,赞成“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主张“贵贱有等,衣服有别”,并以“从大夫之后”为荣,等级观念很重。孟子在这点上跟孔子没有可比性,从来没人能考证出他有多么显赫的先人,倒是“孟母三迁”这类传说透露出他少年时候贫寒的家境。因此,孟子的等级观念远比孔子淡薄,而比较得意于自己“善养吾浩然之气”、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定位。
4、孟子实际上抛弃了中庸之道,表现得锐利耿介、疾言好辩,这跟孔子一生“忠恕”温良恭俭让大不相同。
比如在对待“君”的问题上,孔子的基本态度是“忠”,无论这个“君”多么差劲,也不能做“乱臣贼子”动手把他杀掉;孟子认为,杀掉商纣那样的**民贼完全符合“仁义”:“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他还直截了当地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言论完全不符合中庸原则。
4楼:晓龙修理
孟子和孔子相同点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孟子和孔子区别:人格不同、著作不同、主张不同
一、人格不同
1、孟子:孔子偏向敦厚。
2、孔子: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
二、著作不同
1、孟子:《孟子》
2、孔子:《论语》
三、主张不同
1、孟子:孟子主张“义”。
2、孔子:孔子主张“仁爱”。
5楼:徒行僧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希望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主要从社会效益与社会和谐角度出发。孟子思想根植于人民,主张实行仁政,主张民贵君轻,更加代表百姓的利益。
6楼:横渎小人物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孔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做人格言:
1、不学礼,无以立。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孟子则主张之初性本恶。主张观点:
1、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7、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9、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0、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从中可以体悟一二!~
7楼:
http://zhidao.baidu.***/question/35052737.html?fr=qrl3
8楼:楼军剑
孔子主张维持旧秩序。要求恢复周的礼。孟子则立根于民。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9楼:kkb**
一,他们都曾经是思想家
二,他们都是中国的
三,他们都是男的
四,他们都已经去世了
10楼:匿名用户
历史书上不是有吗??
简述孔子和孟子君子观的异同
11楼:奔跑的窝牛的家
二、孔子的君子观
孔子是一个十足的奴隶社会的拥护者和改良者,他希望在基本不触动奴隶主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在政治上进行改良,以“德”、“礼”取代“政”、“刑”,他提倡“泛爱论”、“使民以时”,他要求统治者必须注重“贤”、“德”的修养,积极提出“举贤才”。孔丘的“政治方案”就是所谓的“长治久安”的治国安邦的方略。众所周知,孔子的这一思想是不被当时的急于夺取政治权利的新兴地主阶级所青睐,也没有被那些对自己的前途丧失了信心的没落奴隶主当权派所采纳,是一张不能兑现的支票,儒家思想不能用于打天下,但对于已经成功夺取天下的统治者来说他的思想不愧为一种治国安邦的优选策略。
这种思想在汉代以后的封建统治者中得到了很好的宣扬。
基于孔子的治国安邦的思想,他提出了培养“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的君子,后来孔丘把它发展成为一个符合奴隶制道德标准的理想人格。君子即一个奴隶制的卫道士。孔丘根据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和需要,他对培养君子提出了下列的具体规格和标准:
第一:必须把维护奴隶主作为终身的政治理想;
第二:必须坚持做一个“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的坚定分子;
第三:要能够坚定完成奴隶主阶级统治者所给予的政治使命;
第四:要掌握一些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本领。
但是孔丘对学生的要求与当时一些知识分子只谋求个人的功名利禄还有一些不同。他更注重的是阶级的利益,希望通过做官从政的机会,实现他所谓“德政”的政治方案,以实现挽救奴隶制制度免于灭亡的愿望。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帮不如,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切贵焉,耻也。”
意思就是,要坚信自己的“道”,并努力学习它,以生命来保全它的完善。不进入政治不稳定的国家,不居住在叛乱的国家。天下太平就出来做官;不太平就隐居起来。
政治清明,而自己贫贱,是耻辱;政治黑暗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可见,孔丘理想中要培养的“士”、“君子”,并不是一个单纯只图富贵名利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坚定地维护奴隶制的卫道士。
三、孟子的君子观
孟子,孔子的嫡传**,以孔子思想继承人自居。孟轲重视和热爱教育事业,他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列为“君子三乐”之一,他在儒家的地位仅次于孔丘,被称为“亚圣”。孟轲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
“善教民爱之”,“善教得民心”。统治者要以教育为手段,把统治阶级的政治信仰和道德规范灌输到人们的意识中去,人们自然会心悦诚服,孟轲这种重视“教化”的主张,比起其他一些地主阶级思想家来他是看得更远一些,因为他是从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出发的。
而在教育上,孟轲要培养的也正是这种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君子”,即“劳心者”的精神贵族。孟轲要培养“劳心者”的君子到底是怎样一种人呢?有一次孟轲的门徒公孙丑引用《诗经》中的一句话:
“不素餐”②!可是君子不种庄稼却吃饭,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
“君子居住在一个国家,国君信用他,那么国家就会太平、富足;国君就会尊贵而有声望。年轻人跟从他,就会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尽忠心而守信用。什么不白吃饭,还有比这更重要的吗?
”孟轲和他的门徒的这段对话很形象的勾画了孟轲所培养的“君子”就是一些专门靠劳动人民供养的剥削分子。他们学习和依靠的就是那一套封建地主阶级的所谓“治国安民”之术,并宣扬“孝、悌、忠、信”这些道德规范来束缚人们的思想行为。这就是“劳心者”的“君子”的阶级实质。
四、孔子和孟子君子观的异同
孔子在办学的过程中,提出了培养君子作为他的教育目的,明确的要求他的学生要立志做一个“君子”式的人物。培养“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的君子,一方面要学习一套“礼、乐、诗、书”的古代奴隶制文化知识,精通它,作为从政的资本;另一方面要“修己”,“修己”指的是“君子”的道德修养。从阶级实质上来看,所谓“君子”就是一个对自己能够以奴隶主阶级的道德准则来修身养性、尽忠竭力地充当奴隶主阶级的卫道士;对奴隶和劳动人民,则能够有一套“使民服”的统治权术。
由此可见,孔子培养的君子是以德为主,但他也十分注意才的培养。没有一定的才干,就无法完成由“士”到“仕”的过渡;要完成应当担负的使命,没有过硬的本领是不行的。所以孔丘他的私学中是很重视造就象政治、外交、语言、文学、理财等方面的专门家。
孟子的治国思想是在保证人们最低限度的物质生活的基础上,他把教育的任务确定为“明人伦”,他认为这是自古以来统治阶级的历史经验。所谓“明人伦”实质就是对人们实施“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封建主义人伦道德教育,并要求人们必须严格地恪守这些道德规范。“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只要在上的统治者能够躬行人伦,在下的被统治者自然就受到他们的“感化”而拥护他们了。
那么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就能够长治久安。所以他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如果“仁、义、礼、智”这些道德教条能够在人们心中扎根,那么人们就自然不会产生“犯上作乱”的思想。因而,孟轲把这些道德准则视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命根子。谁破坏了君臣父子这些人伦关系,那就是犯了最大的罪过。
孟学后来所以在封建社会长期受到尊崇,正是由于这个学说合乎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孟轲又承袭了儒家的一贯主张,把社会上的人分成“君子”和“野人”两种,“君子”是统治“野人”的,是“劳心”的。他并把所谓“劳心”的剥削者依靠“劳力”的生产者养活,劳动人民供养剥削者这种不合理的现象,称之为“天下之通义。
”可见孟轲这个观点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剥削阶级的立场讲话的。
简述孔子和孟子君子观的异同,孔子孟子荀子思想异同 简述孔子和孟子君子观的异同
1楼 奔跑的窝牛的家 二 孔子的君子观 孔子是一个十足的奴隶社会的拥护者和改良者,他希望在基本不触动奴隶主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在政治上进行改良,以 德 礼 取代 政 刑 ,他提倡 泛爱论 使民以时 ,他要求统治者必须注重 贤 德 的修养,积极提出 举贤才 。孔丘的 政治方案 就是所谓的 长治久安 ...
以孔子或孟子的名言为题目写作文,以孔子或孟子的名言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1楼 安贫乐道 孔子说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 生的最 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孔子和孟子历史上有什么的称号,孟子与孔子并称为 孟子与孔子有什么之称
1楼 匿名用户 世时已被誉为 天纵之圣 天之木铎 ,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 至圣 3 至圣先师 万世师表。 孟子,北宋神宗元丰六年,孟子被追封为 邹国公 ,元文宗至顺二年,加封孟子为 邹国亚圣公 ,明嘉靖九年,孟子被尊封为仅次于 至圣 孔子的 亚圣 。 2楼 214度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