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奔跑的窝牛的家
二、孔子的君子观
孔子是一个十足的奴隶社会的拥护者和改良者,他希望在基本不触动奴隶主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在政治上进行改良,以“德”、“礼”取代“政”、“刑”,他提倡“泛爱论”、“使民以时”,他要求统治者必须注重“贤”、“德”的修养,积极提出“举贤才”。孔丘的“政治方案”就是所谓的“长治久安”的治国安邦的方略。众所周知,孔子的这一思想是不被当时的急于夺取政治权利的新兴地主阶级所青睐,也没有被那些对自己的前途丧失了信心的没落奴隶主当权派所采纳,是一张不能兑现的支票,儒家思想不能用于打天下,但对于已经成功夺取天下的统治者来说他的思想不愧为一种治国安邦的优选策略。
这种思想在汉代以后的封建统治者中得到了很好的宣扬。
基于孔子的治国安邦的思想,他提出了培养“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的君子,后来孔丘把它发展成为一个符合奴隶制道德标准的理想人格。君子即一个奴隶制的卫道士。孔丘根据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和需要,他对培养君子提出了下列的具体规格和标准:
第一:必须把维护奴隶主作为终身的政治理想;
第二:必须坚持做一个“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的坚定分子;
第三:要能够坚定完成奴隶主阶级统治者所给予的政治使命;
第四:要掌握一些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本领。
但是孔丘对学生的要求与当时一些知识分子只谋求个人的功名利禄还有一些不同。他更注重的是阶级的利益,希望通过做官从政的机会,实现他所谓“德政”的政治方案,以实现挽救奴隶制制度免于灭亡的愿望。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帮不如,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切贵焉,耻也。”
意思就是,要坚信自己的“道”,并努力学习它,以生命来保全它的完善。不进入政治不稳定的国家,不居住在叛乱的国家。天下太平就出来做官;不太平就隐居起来。
政治清明,而自己贫贱,是耻辱;政治黑暗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可见,孔丘理想中要培养的“士”、“君子”,并不是一个单纯只图富贵名利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坚定地维护奴隶制的卫道士。
三、孟子的君子观
孟子,孔子的嫡传**,以孔子思想继承人自居。孟轲重视和热爱教育事业,他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列为“君子三乐”之一,他在儒家的地位仅次于孔丘,被称为“亚圣”。孟轲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
“善教民爱之”,“善教得民心”。统治者要以教育为手段,把统治阶级的政治信仰和道德规范灌输到人们的意识中去,人们自然会心悦诚服,孟轲这种重视“教化”的主张,比起其他一些地主阶级思想家来他是看得更远一些,因为他是从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出发的。
而在教育上,孟轲要培养的也正是这种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君子”,即“劳心者”的精神贵族。孟轲要培养“劳心者”的君子到底是怎样一种人呢?有一次孟轲的门徒公孙丑引用《诗经》中的一句话:
“不素餐”②!可是君子不种庄稼却吃饭,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
“君子居住在一个国家,国君信用他,那么国家就会太平、富足;国君就会尊贵而有声望。年轻人跟从他,就会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尽忠心而守信用。什么不白吃饭,还有比这更重要的吗?
”孟轲和他的门徒的这段对话很形象的勾画了孟轲所培养的“君子”就是一些专门靠劳动人民供养的剥削分子。他们学习和依靠的就是那一套封建地主阶级的所谓“治国安民”之术,并宣扬“孝、悌、忠、信”这些道德规范来束缚人们的思想行为。这就是“劳心者”的“君子”的阶级实质。
四、孔子和孟子君子观的异同
孔子在办学的过程中,提出了培养君子作为他的教育目的,明确的要求他的学生要立志做一个“君子”式的人物。培养“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的君子,一方面要学习一套“礼、乐、诗、书”的古代奴隶制文化知识,精通它,作为从政的资本;另一方面要“修己”,“修己”指的是“君子”的道德修养。从阶级实质上来看,所谓“君子”就是一个对自己能够以奴隶主阶级的道德准则来修身养性、尽忠竭力地充当奴隶主阶级的卫道士;对奴隶和劳动人民,则能够有一套“使民服”的统治权术。
由此可见,孔子培养的君子是以德为主,但他也十分注意才的培养。没有一定的才干,就无法完成由“士”到“仕”的过渡;要完成应当担负的使命,没有过硬的本领是不行的。所以孔丘他的私学中是很重视造就象政治、外交、语言、文学、理财等方面的专门家。
孟子的治国思想是在保证人们最低限度的物质生活的基础上,他把教育的任务确定为“明人伦”,他认为这是自古以来统治阶级的历史经验。所谓“明人伦”实质就是对人们实施“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封建主义人伦道德教育,并要求人们必须严格地恪守这些道德规范。“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只要在上的统治者能够躬行人伦,在下的被统治者自然就受到他们的“感化”而拥护他们了。
那么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就能够长治久安。所以他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如果“仁、义、礼、智”这些道德教条能够在人们心中扎根,那么人们就自然不会产生“犯上作乱”的思想。因而,孟轲把这些道德准则视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命根子。谁破坏了君臣父子这些人伦关系,那就是犯了最大的罪过。
孟学后来所以在封建社会长期受到尊崇,正是由于这个学说合乎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孟轲又承袭了儒家的一贯主张,把社会上的人分成“君子”和“野人”两种,“君子”是统治“野人”的,是“劳心”的。他并把所谓“劳心”的剥削者依靠“劳力”的生产者养活,劳动人民供养剥削者这种不合理的现象,称之为“天下之通义。
”可见孟轲这个观点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剥削阶级的立场讲话的。
孔子孟子荀子思想异同 简述孔子和孟子君子观的异同
2楼:匿名用户
孔子、孟子、荀子的相同点是“仁”和“民本”思想.但是他们的人性论各异,孔子的人性论是性相近、孟子人性论是性善论、荀子的人性论则是性恶论.
思想主张
孔子 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孔子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孔子死后,其言论被编纂成《论语》一书.)
孟子 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而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
荀子 ①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②继承并深入讨论了儒家“礼”的思想.他说,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简介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年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
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孟子(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名轲,字子舆,邹国人。 孟子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不可轻视,说:
“民为贵”,“君为轻”。他主张实行“仁政”,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并放宽刑罚,减轻赋税。但孟子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这是一种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
荀子(前313-前238)战国后期思想家。名况,赵国人。 荀子是一位唯物主义思想家。
他认为星坠日食,刮风下雨,春生夏长,是自然界的变化,自然界的变化又是有一定规律的。人力能够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这是一种人定胜天的思想,它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对自然斗争力量的加强。
孔子孟子对君子的论述和不同
3楼:寿欣荣
其一,“君子不器”。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样,而应“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其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孔子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同时曾子认为,君子重视仁德修养还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规范:
一是“动容貌,斯远暴慢矣”;二是“正颜色,斯近信矣”;三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泰伯》)。也就是说,君子要严肃自己的容貌,端正自己的脸色,注意自己的言辞。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对你尊敬,信任,温和。
同时,孔子还认为“君子泰而不骄”(《子路》);“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亡不已知也。”“君子疾得世而名不称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卫灵公》)即作为君子应心境安宁而不傲慢,态度庄重而不与人争吵,能合群而不结党营私;君子要重视提高自己,在有生之年对社会多做贡献。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君子的修养。
其三,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孔子认为,君子除了自我修养,还要重视用“戒、畏、思”几项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孔子曰: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季氏》)这些思想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君子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要随时注意戒除个人的欲念;二是处事中要有敬畏之心,防止肆无忌惮;三是认真处理,随时严格要求自己。
其四,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差别还在于具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里仁》)也就是说,作为君子只有重视道义,追求道义,才能与小人区别,才能真正体现君子的精神。同时,孔子还认为,君子必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即所谓:“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里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其五,君子不党。孔子认为,君子之见的交往应该做到“周而不比”;《论语·为政》:子曰: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二不周。同时还要“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一种和谐的共生关系;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了君子应仁的思想.古君子有舍身而取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