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忠和孝,如何理解忠和孝

2021-01-13 14:43:04 字数 5630 阅读 6911

1楼:夏轩锅

古代是对君主忠心、对父母孝敬。。 有的时候却会冲突,为君主尽忠,难免在父母膝前承孝的时间久少很多,多以自古有忠孝难以两全直说 -------- 现在意思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忠是对企业忠、对单位忠、对老板忠,孝还是多写对父母老人的孝顺

2楼:手机用户

尽心于人曰忠。 众之本教曰孝。

如何理解忠和孝

3楼:匿名用户

忠:《说文解字》:“忠,敬也,尽心曰忠。”子曰:

“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礼记·表记》中载孔子言:

“君天下,生无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憯怛之爱,有忠利之教...耻费轻实,忠而不犯”,《左传·桓公六年》:“上思利民,忠也”,其中“忠”指“君主及官吏之忠于民”。

孔子讲君臣关系的侧重点,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此处“忠”指臣忠于君,而在后世帝王时代,这种含义几乎演变为“忠”的唯一含义。孙中山曾说:

“古时所讲的‘忠’,是忠于皇帝...我们在**之内,照道理上说,还是要尽忠,不忠于君,要忠于国,忠于民,要为四万万人去效忠。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要高尚得多。

”《左传·昭西元年》:“临患不忘国,忠也。”柳诒徵:

忠,本指人与人忠,孔子言“近人而忠”、“忠利之教”,孟子言“教人以善谓之忠”,故忠“非专指臣民尽心事上,更非专指见危授命,第谓居职任事者,当尽心竭力求利于人而已”。

孝:《说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

” 孝是人可以从身边之最近处做起的人间关系德目,被称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孝经》中,子曰 :“教民亲爱,莫大于孝”。“孝之为义,初不限于经营家族。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之民主主义》一文中指出:“《孝经》所言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孝最基本的内涵是子女对父母的孝。

《礼记》:“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孝最首要的含义是尊亲,孟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现在说孝,往往指子女赡养父母、晚辈赡养长辈,其实,尊敬先于赡养。

至于祭祀祖先,祭享之礼,“其事似近于迷信,然尊祖敬宗实为报本追远之正务”。祖先崇拜、祭祀等等,都是家庭宗族孝文化的延伸。

4楼:秘雁汲云露

忠和孝是维护社会关系的基础法则。含报恩、等级尊严和维系次第。在家尽孝,报父母养育之恩,在朝尽忠,报君主知遇之恩。显示良心、道德和忠诚的品质。

当今社会怎样理解“忠”和“孝”

5楼:

忠和孝 是维护社会关系的基础法则。含报恩、等级尊严和维系次第。在家尽孝,报父母养育之恩,在朝尽忠,报君主知遇之恩。显示良心、道德和忠诚的品质。

怎么看待忠和孝?

6楼:清淡米线

自古以来所说的忠孝不能两全是在大义的前提下说的。忠,是君臣,国家与百姓之间的尊卑;而孝则是长辈和晚辈之间的伦理,两个都是中国人很注重的,因此如何抉择和看待,一直都是人们所讨论的。

忠,无论是在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都是人们所倡导的,也是一直弘扬的。在古代,大家都很熟悉,君臣关系是很明确的,是不容侵犯的,君就是无上的权利化身,自始至终都是高于臣的。因此为了统治阶级的绝对统治,于是统治者对于个人是否忠诚尤为看重,而身为臣,首先得觉悟就是要忠诚,这是绝对的。

忠义的代表莫过于关二爷了,一身赤胆,无论曹操抛出多大的**,关二爷仍不为所动,一心追随刘备,忠心不二,令曹操也无可奈何,也正因此,这么多年关羽一直都是忠义的代表。直到现在人们结拜,也拜关羽以示忠心。

孝,中国自古就有一句古“百善孝为先”,可见人们对于孝的观念很深,当然,立人之本要懂孝道,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可想而知这个人会对谁好呢?孝可以说是一种本能,因为那些跟我们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来说,孝是起码的礼节,当然这是建立在正常的情况下的,我们不能愚孝,要分辨是非,对于父母的错误也要加以提示,因为孝也是分对错的。

忠和孝在我国有很深的文化背景,跟国外的形式不同,因为受不同的环境的影响,也因此存在很大的差异,对于忠孝,我们也要明辨对错,避免愚忠愚孝的错误。

7楼:那时到永远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礼仪之邦,关于这方面的建设从很早就已经开始了,在西周时期周公制定了礼乐制度,在这里面就包含了忠孝这两个方面。

在古代的时候经常听到的话就是孩儿不孝,自古忠孝难两全,我对不起某某某,那其实我们要怎么来看到忠孝,同时呢两者究竟能不能两全呢?

忠在我国的历史上是经常能够出现的,在以前大多数的人们都是人为忠更加的重要,忠于自己的国家民族显得非常的作用。不过在我国历史上也非常有许多愚忠之人,那我们来看看忠这个字。

忠于自己的国家我想在历史上非常的多,有的人抛弃妻子只是为了尽忠,虽然我不能因此批判他们的想法,但是有时候真的是太过了。

文天祥应该算是我国历史上非常忠心的人了,作为一个文人做到了忠于国家、忠于自己的民族,在南宋末年的时候,蒙元大军南下,南宋朝廷许多的人贪生怕死,导致水战的失利,不然也不会灭亡的那么快。

在这个时候,文天祥站了出来,作为南宋三杰,一直奔波在抗元的前线,后来在被抓了之后,忽必烈许诺文天祥以丞相职位但是文天祥也没有投降,可以看出文天祥保持了文人最后的气节。作为一个人对于南宋尽忠可以说是毫无挑剔的。

孝道在中国是很有历史文化内涵的。中国作为礼仪之邦自然孝非常的重要的,孝道在生活之中就已经有了很多的典故,比如说我们经常知道的二十四孝图,其中最出名就是卧冰求鲤了。

这个典故的出现时自己的继母非常的为难自己,但是听到母亲在冬天的时候想要吃鲤鱼,可是水面已经结冰了,依旧在这种情况之下脱掉自己的外衣,用身体的体温去融化寒冰,最后抓到了鲤鱼,这个故事就可以看出孝在古代表现是如何突出的了。

但是忠孝二字真的说着简单但实际上能做到的很少,明朝首辅张居正自己的母亲死了没有回去守孝都被骂惨了,可见孝道的确很重要。

但是在近代抗日战争的时候无数的英勇儿女奔赴前线,为了国家的独立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许多的人把自己的妻儿儿女都放在了家里,义无反顾的奔赴前线。死字旗更是当时杰出的代表。

忠孝自古难两全说的的确不错,不过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选择和侧重点。没有大家何来小家,没有小家怎么又大家。

8楼:哈哈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对于礼仪和礼节非常的重视。从很早开始,我国就开始有了忠、孝说法。一直延续到现在。

我们从小就接受孝道以及忠义的熏陶,了解过很多的感人故事。对于忠、孝来说,我觉得真的是不能两全,因为他们的对象不一样,但是需求却是一样的。

首先说一下孝道,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和长辈,作为一个后辈义不容辞的责任。父母和长辈将我们从小护养到大,付出了他们的青春,当他们年老的时候,我们义无反顾的守在他们身边,照顾他们,让他们体会到亲情的温暖和来自子女的爱意。但是我们往往很多时候都不能在父母晚年的时候在旁边尽自己的孝道。

为什么呢?因为忠义的存在不允许我们一直尽孝。

忠义是一个国民对国家的态度和义务,国家给予我们一个和平的环境成长,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帮助我们,可以说国家就是我们另一个母亲,保卫者自己的国民。但是当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必须义无反顾的为国家奉献自己,不单单是为了荣誉,更是为了职责。国家需要我们,但是家庭也需要我们,我们到底应该满足哪一边,这是从古至今没有解决的疑问。

因此,和很多人一样,我觉得忠孝不能两全,当你满足忠的时候,那么你就不能满足孝道。

在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很出名的将门家族,那就是杨家将。杨家将一门为将,可以说是为了朝廷放弃了自己的家庭,他们一直在不停地征战沙场,为了忠义。面对家庭,他们选择了大义,最终杨家男将全部战死沙场,这个时候女将继续出征,最终成就了他们忠义的名号,但是孝道他们却丝毫没有,他们都是选择了大家而放弃了自己的小家,国家需要他们,他们就义无反顾的站了出来,但是家庭,就只能藏在自己的心里。

现在和古代一样,每当过年的时候,各个地方的人们都在前赴后继的回家过年,陪自己的亲人,和老人团聚,但是这个时候,国家的工作人员,军人,他们只能选择坚持自己的岗位,在热闹的年夜,自己一个人孤独的思念。这就是那些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牺牲自己的奉献者。国家的需求远远大于家庭的需求和内心的思恋,就这样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秋,不能尽自己的孝道。

虽然说忠孝不能两全,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都是选择牺牲小家成就大家,为了大义。但是如果这种事真的发生在我的身上,我不知道我会怎么选择,忠孝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我们迫不得已会做出选择,结果也会因人而变。

9楼:冼染周冬

忠孝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支柱。

孝是对家长权威的服从,是基于血缘关系而产生的亲亲之情,它所体现的是亲子关系。孝是家庭道德的主要内容,是个人对待父母和家庭长辈的道德准则与规范。伦理规范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是孝道,《论语学而》: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可见,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文化是以孝为根本的文化,中国社会是以孝为基础的社会,讲求孝道为中华文化的主要特色。

在中国的思想中,认为尽孝道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种观念,已构成了我们中国人的人格特征。

忠是对君主的服从,是社会政治关系的体现,突出地表现为君臣关系。忠是封建政治道德的基石,是个人对待君主和国家民族的道德准则与规律。《左传》云:

“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忠经》:“忠者,中也,致公无私。

”由此可见,忠的具体价值取向是“致公无私”,就是要求任何个人,私家或者集团的利益都要服从于公的利益。这里的公就是指君主或君主所代表的国家。忠是一种臣僚对君主国家的态度和行为,身为忠臣起码要做到恪尽职守,奉公无私。

忠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10楼:山竹卞婵

余光中先生曾写下这样一文字:“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土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好做江湖……”第一次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我被震撼了许久许久。

因为那拳拳赤子之心,因为那浓浓思国之情,因为那恳恳忠国之意。

千百年来,“忠”字犹如一座巍峨的山峰屹立于中华民族之林,总给人一种神圣的,沉甸甸的责任感却又让亿万子民热血沸腾。一个“忠”字,可以让千万人抛头颅洒热血,“忠臣”一词总会让某位忠于国家忠于君王忠于百姓的人名垂千史,“誓死效忠祖国”一句凝结民族精神魂魄的话语,迈着坚定的步伐,走过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岁月,传承至今。

一本厚厚的字典,仔细翻阅,寻觅。却只发现只有一个“孝”字所散发的光芒能与“忠”字相媲美,“百善孝为先。”纵观历史,不少帝王以孝治天下,以孝作为衡量,一位人才的基础,记得一位老人曾说过,“一个人即使做过很多的坏事,只要他是个孝子,那他就不算坏人。

”当时看到时困惑了很久,思前想后,才懂孝乃人性善之本,只要“孝”仍存心中,一个多么卑微、恶劣、低俗的人也能因“孝”而散发纯洁气息。

但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李密因“尽节于陛下之月长,报养刘之日短”而先择取孝,也许如果没有看到《陈情表》,很多人会觉得李密虽为人臣,但极为不忠,以私已之事重于国家之事。其实现在很多热血青年都会这么认为,忠是大义,孝是小义。忠,意味着服务于天下;孝只是一家之意。

所以他们往往会弃忠选取孝,而唾弃选择“孝”的人。

但我认为,其实“孝”为“忠”之本,如果一个人“不孝”,那他一定“不忠”,如果一个人是“忠臣”,那他一定是“孝子”。只有明白“孝”的真正的含义,才能做到真正的“忠”。李密孝感动天,看完《陈情表》,你能说李密这样一个孝子会是不忠之人吗?

当国家需要我们时,应当以忠为先。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天下太平时,就念念家中父母吧。不要老是以“要忠于人民而努力奋斗”的借口来过分忘我工作而忘了回家。

认真尽份孝道,家才会其乐融融;家和谐了,国家才能和谐发展。

孝忠孝忠,只有学会了孝,才能懂得忠,朋友们,认真做个孝子吧,择孝而立,方为人杰。

当今社会怎样理解“忠”和“孝”,怎样理解忠和孝

1楼 忠和孝 是维护社会关系的基础法则。含报恩 等级尊严和维系次第。在家尽孝,报父母养育之恩,在朝尽忠,报君主知遇之恩。显示良心 道德和忠诚的品质。 当今社会怎样理解 忠 和 孝 2楼 匿名用户 我先说一下 忠 我认为所谓 忠 就是对内心信念的一种坚持。当今社会与古代社会的区别在于什么? 是科学的发...

“孝”与“忠”有什么关系,忠与孝两者关系的理解

1楼 天山小小雪 忠 是指对国家和人民 孝 是指对父母。 一般说不能两全,是因为人的能力和时间是有限的。我认为两者也不是矛盾的,可以处理好的。在孝敬父母的同时,可以把工作做好,那不就是 忠 了吗? 2楼 oo天上飞的鱼 既对立又统一 3楼 雨是眼泪在飞 古人云 忠孝不能两全。 孝 与 忠 有什么关系...

怎样理解人格,如何理解人格!

1楼 匿名用户 追求个人理想中不因某些利益和权利而违背个人的尊严,勇于实践个人的价值,进而形成的个人恒定人生观 2楼 历遐思德未 最早人格词的意思指的是在舞台上演戏演什么角色戴什么脸谱,换句话说戴什么样的脸谱就大概可以看出这个角色的人格特点。人格即假面具的意思 人格的特征性表现在脾气禀性方面 智能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