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天山小小雪
忠:是指对国家和人民;
孝:是指对父母。
一般说不能两全,是因为人的能力和时间是有限的。我认为两者也不是矛盾的,可以处理好的。在孝敬父母的同时,可以把工作做好,那不就是“忠”了吗?
2楼:oo天上飞的鱼
既对立又统一~~~~~
3楼:雨是眼泪在飞
古人云:“忠孝不能两全。”
“孝”与“忠”有什么关系?
4楼:文字控
- 大副 十二级
摘要:“孝”是儒学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孔孟时期,出现了阐发儒家孝道观的经典著作《孝经》。
历代儒学之士都大力宣扬“孝道”;封建帝王也利用“孝道”来为自己的统治服务;这二者的合力在民间的影响就是《二十四孝》的产生和流传。
以孝事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在当今社会孝悌观念出现了日下的势头,因此,重新**和正确阐发儒家孝道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孝”字简释
“孝”的观念产生较早。“孝”字,古作,上面为一老人,下面为一小孩。康殷说;“象‘子’用头承老人手行走。
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表示‘孝’。”[1](p39)东汉许慎则解释说:“孝,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清段玉裁注:“《礼记》‘孝者,畜也。
’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2](p398)这些解释虽然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但是意思完全一样,都认为“孝”是尊敬长辈,侍老奉亲。
《礼记·礼运》也说;“何为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因此,“孝”首先是一种社会道德原则,是处理家庭中长辈和儿女间关系的准则。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演变,“孝”被封建帝王利用来为他们的统治服务。这样,“孝”就由道德范畴扩展到了政治范畴。
二阐发儒家孝道观的主要经典著作《孝经》
在儒家经典十三经中,《孝经》“是一部字数最少,内容最浅,而影响最大,引起的争议最多的著作”。[3](p1)其巨大的影响不是在学术价值上,而是在社会价值上。以致其面世以来,上自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争相传习,备加尊崇,影响所及远至日本、朝鲜等邻国异族。
《孝经》成书于何时,历来有不同的观点,但“今文《孝经》经过刘向整理后,才确定了后来流行本的规模”。[3](p11)东汉时,《孝经》就被列为儒家七经之一,当时流行的是孔安国传郑玄注。自那以后,《孝经》一直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到唐代,玄宗亲自为之作注,更是大力倡行。宋朝学者邢昺为之作疏。现今流行的《孝经》本子,就是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的本子。
由于《孝经》将家庭与社会人伦道德紧密结合,加上统治者的积极宣扬,故《孝经》几乎成了封建时代家喻户晓的儒家经典。
对于《孝经》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因而也引起了一系列证伪的官司。笔者则认为《孝经》是孔子和曾子所作,我们且看两例有力的证据。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列传》载:
“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
作《孝经》。死于鲁。”司马迁是位**学家,治学严谨,考证确凿,加上离春秋战国时代较近,资料转抄讹误甚少,当不会有错。
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也说:“《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
举大者言,故曰《孝经》。”《汉书》言“为曾子陈孝道”,即《史记》载“故授之业”。从马、班两位史学大家的记载可以看出,《孝经》的最初作者实际上应为两人:
一是孔子;一是曾子。孔子将孝道口述给曾子,曾子将其记录整理下来,间或插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这就是所谓的孔子“述而不作”。
他们两人的关系类似于当今某篇文章口述者和整理者的关系。故笔者认为《孝经》的最初作者应是孔子和曾子。当然,曾子的门人可能也参与了整理《孝经》的工作,于是也有他们的观点及其在书中对他们先生的尊称。
今本《孝经》仅一千七百九十九字,凡十八章。
对于《孝经》的内容,宋**学家朱熹认为“篇首六七章为本经,其后皆传文”。[4](卷八十二)
《孝经》一书,对于从帝王将相到黎民百姓之间的各个阶层的孝行都有明确规定。但其基本倾向是以伦理道德教育为政治服务,那就是以孝劝忠,以孝治天下,从而达到《大学》里所说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政治目的。正因为如此,它才得到历代帝王的极力推崇。
三孝为德之本历代儒学之士大力宣扬
忠与孝两者关系的理解
5楼:若存
忠是对大国家的领导忠诚。
孝是对小家族的领导忠诚。
一大一小,既相通,也相斥,看个人的取舍。
6楼:匿名用户
忠孝确实不能两全。你要想为国家做事情,就要在年轻的时候离开家里、离开父母,到外面去闯。这一闯,就是一辈子在闯,一辈子在外面,永远不着家,不存在孝敬父母。
你要想孝敬父母,那只有在父母身边才存在孝敬。在父母身边,就不能为国家。
一个人走那条路是自己的选择。
7楼:步云播雨
靠想,是很难明白过中深意的。
这样说吧
简单的说一点点,供您入门之用
+++++++++++++++++++++++++++++++++++++++++++
如果:您明白了,您身体好,就是在尽孝。
您寿命比您父母长,就是尽孝。
您对尊长、领导,无论在任何状态下,都是尊敬、恭敬他们,从不在他们面前表面自己多麼有长处,总是高兴地与他们和谐相处,总是您随顺他们,而不是他们来随顺您,这就是孝。这就是忠。
如果,您明白了,您好自己的的身体好,就是对子女好,这就是忠,这就是孝。
您能真正的敬天敬地敬人了,无论这个是是您的仇人还是恩人,这就是忠,这就是孝。
。。。。。。
做到了,父母呼,立即回答,这就是尽孝,做到了,父母命,立即行动,这就是尽孝
做到了,领导安排,立即行动,不讨价还价,这就是忠,不因领导能能力如何而产生好恶,这就是忠,更没有因为不正当的手段原而取代之(连这个念头都没有),这叫忠。
(没有动不动,就造反、就跳槽、没有吃裏爬外,这就是尽孝,这就是尽忠。)
故曰: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4、古人认为“忠”与“孝”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8楼:匿名用户
古人认为中与校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俗话说得好,自古忠孝难两全,就是在国家和父母尽孝之间,大多数都选择了为国家尽孝。这说明了古人忠心爱国,以舍小家为大家。
忠与孝的联系
9楼:匿名用户
忠与孝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孝更是中华文
如何看待孝与忠
10楼:苏漾娜娜
忠孝是中华
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支柱。 孝是对家长权威的服从,是基于血缘关系而产生的亲亲之情,它所体现的是亲子关系。孝是家庭道德的主要内容,是个人对待父母和家庭长辈的道德准则与规范。
伦理规范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是孝道,《论语学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可见,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础。
所以,有人认为中国文化是以孝为根本的文化,中国社会是以孝为基础的社会,讲求孝道为中华文化的主要特色。在中国的思想中,认为尽孝道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种观念,已构成了我们中国人的人格特征。
忠是对君主的服从,是社会政治关系的体现,突出地表现为君臣关系。忠是封建政治道德的基石,是个人对待君主和国家民族的道德准则与规律。《左传》云:
“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忠经》:“忠者,中也,致公无私。
”由此可见,忠的具体价值取向是“致公无私”,就是要求任何个人,私家或者集团的利益都要服从于公的利益。这里的公就是指君主或君主所代表的国家。忠是一种臣僚对君主国家的态度和行为,身为忠臣起码要做到恪尽职守,奉公无私。
忠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什么忠?什么是孝
11楼:手机用户
忠:忠于国家、朋友;孝:孝顺长辈、父母;
12楼:手机用户
忠: 忠这个词最初是"委质为臣"式的. 古代臣的意思是买来的奴隶或战俘.
他们是完全丧失了自由的.质,是一种野鸡,古人认为这种动物是很有节气的. 忠其实是分两种的,一种是绝对的忠,是对人的忠,一种是相对的忠,是对事的忠.
绝对的忠是不管你上面的人做得是对不是不对,我一味的忠实于你.相对的忠,是对事的,你做得对,我全力拥护,你做的不对,那我也不会一味顺从.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两种并行其道.
其中相对的忠不能不提的就是晏子. 晏子辅佐的是齐庄公.齐庄公和崔武子的妻妇棠姜私通,被崔武子一刀杀了.
当时晏子立在崔武子家的门外,别人问他:"你的君主死了,你也从死吗?"晏子回答:
那是我一个人的君主吗,我为什么要去死?"又问"那么你要逃走吗?"晏子回答:
"那是我的错吗?我为什么要逃走?"又问:
"既不死也不逃走,那么是要回家吗?晏子回答:"君主死了,又要回到**去呢?
君主不是立于民之上只管享乐的人,而是主持整个社稷,使百姓安居乐业的人;大臣也不是只管拿薪禄的人,而是协助君主治理整个国家的人.若是君主为社稷而死,那么便陪他一同去死,为人民而死,那么便陪他一起死.如果他是为了自己私人的欲望而死的,那么非其私昵,谁敢任之.
于是门启而入,趴在庄公的大腿上痛哭,有人劝说崔武子,一定要杀了他.崔武子说:"不能杀他,留着他可以得到民心.
" 这就是对事的忠,可惜到了后来,忠的含义被扭曲,这种对事的忠越来越少,最后几不可闻,倒是对人的忠,绝对的忠,经过统治者的大力推崇,而大行其道,直至于,"生我之门死我户",不一而足.。个人认为,忠更体现在相对的忠,对事的忠,它处在一种更高的阶段. 孝:
曾子曾经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 孟子曾说过不孝有三,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知劝阻,使他们行差就错,这是第一种不孝;家里贫穷,却不去做事来奉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第三种大家都知道,无后为大.
离娄章句下中有一篇是公都子与孟子谈论匡章的.公都子很疑惑,觉得匡章,全国的人都说他不孝,而孟子却与他交游,就问孟子是为什么.孟子回答:
"一般的人认为不孝的人有五种;一,懒惰不赡养父母;二,赌博喝酒,把钱都花光了,而不赡养父母;三,吝啬钱财,有了老婆把父母丢到一边;四,自己行事乖张,放纵欲望,使父母蒙羞;五,平常好勇斗狠,使父母受到连累.而匡章只不过是因为父亲做错了事,他以善相责,而不被父亲接受罢了,又何不孝之有.如果放任父亲做出错事来而不管,这才是不孝呀.
而孔子曾经说,对于供养父母,如果心无恭敬,那么与养猫狗又有什么区别呢. 由此看来,孝就是以恭敬的心,侍奉父母,使父母衣食无缺,心宽康泰,自己做事做人要端正,不给父母牵累,不让父母操心,父母有了错,也要婉转的直言不讳.这才称得上孝.
大孝终身慕父母. 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人性与本性区别,人性与本性两者有什么样的关系?
1楼 匿名用户 两者的共同点都是 利己 ,区别在于 动物的利己就是残暴,生存 竞争,弱肉强食。一句话说,它们不是 人 。 动物的利己只不过是一种生存的自然本能反应,人类的利己却是一种主动合作的生活智慧。可以说人和其它生物的区别在于 其它生物仅是为了生存下去,而人却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下去。 人性与本性两...
不同的颜色与情绪有什么关系,情绪与免疫有什么关系?
1楼 最爱幻雪宝儿 颜色和情绪并不直接关系 但就全体的一个统计结论来说兰色 表情忧郁 深沉 心思重 容易别人想 自己爱吃亏 红色 热情 大方 开朗 容易情绪激动 白色 稳重 平淡 但有时不靠谱 绿色 虚荣心强 时间观念强 情绪容易随波逐流 比较自私 黑色 难以捉摸 靠不住 喜欢名牌和形式化的东西 具...
小数与分数有什么关系,小数与分数的关系是什么?
1楼 非想非非想 小数不一定是分数,但分数一定是小数。 小数和分数可以互化 一位小数可化为分母为10的小数 两位小数可化为分母为100的分数。 分数有的可以化为有限小数 有的则能化为无限循环小数或无限不循环小数。 小数与分数同属于有理数 可以比较大小。 小数的定义 小数由整数部分 小数部分和小数点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