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kyoya利
改革文学的尴尬之一表现在如何塑造人物方面。既然是弘扬主旋律的主流文学,就必须遵守一条“潜规则”:作品要歌颂的主要人物不能有所闪失。
所以《大风起兮》中的几位主要人物都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仅没有腐败行为,在人格、道德方面几乎也没有任何可挑剔之处。连在文革之前就已赴港、后又回乡创业的工业区副老总杨飞翔,也不仅一改过去的金钱观,在经济的大潮中稳守自己的节操,而且连好追逐女人的毛病也改掉了,对一位风流女子阿笑(在杨之前已和多位男士有过关系)一往情深起来。这又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人们在金钱、情欲方面的道德滑坡是人所共知的,何以这个开发区的人们个个如圣人般不受污染?二十世纪之末,还在中国的一部长篇**中出现这种“高大全”群像。
改革文学的尴尬之二,是由于国家体制内的中国作家享受着终身制和专业化待遇,他们大都生活在远离改革现场的特殊生活圈内,对于真实的社会生活多有隔膜,即使有时候“到下面”走一走,体验生活,但也只能是在生活的表层走马观花,并不一定知道实际的社会运作过程和操作方式,所以很难写出改革过程的复杂性、多变性,比如许多政策性操作背后的潜规则、潜操作可能远超出作家的想象。《大风起兮》同样也遭遇了这一尴尬,作品正面描写工业区的建设过程不够,尤其是缺乏生动的细节,颇有苍白之感。笔者没有统计,但阅读印象中这一部近40万字的作品,可能有三分之一还多的篇幅用在交待人物的身世和经历,以及深、港等地的历史和风土人情。
即使一些次要人物,作者也要费尽笔墨详写其个人经历。交待人物的背景固然对刻画人物性格有好处,但作为改革**,更应该把人物放在改革的过程中去,用当下的行动来证实其个性。作者的写法显然是为了弥补对现场、对当下生活了解的不足而做出的迂回策略。
单凭作家个人的主观努力是无法做到的。因为此类文学既然不愿离开主旋律,就必须有明确的政治规范,因而必须在特定的思想框架内进行构思和语言运作,作者唯一可灵活处理的地方只是书写策略问题。《大风起兮》的策略性清晰可见,作者在策略选择的过程中已经尽力留下了可供“真实”栖身的语言空间,但最终不尽如人意,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正如书中多次写道“大风起于青萍之末”,作者意欲向读者展现一幅波澜壮阔、高昂宏伟的改革交响诗,并为此做了所能做的巨大努力(笔者身在广东,对陈国凯先生艰苦写作的事迹有所耳闻,也至为敬佩),但毕竟大风何以“起”、又何以“变”而为席卷一切的飓风之内在动因,作者多次欲言又止。这是不能全怪作家的,最终有赖于外部书写环境,尤其是政治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改革中的个体人物也许或多或少存在着精神和人格的缺陷,但改革的二十多年实践已经给中国带来巨大变化,总体成就是难以估量的。广东作家敢于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中,抒写当代改革的大文章(如陈国凯的《大风起兮》,吕雷、赵洪的《大江沉重》 ),即使存在着不尽人意之处,但也显示了某种勇气和文学理想,这是广东这片改革的热土向本土作家们提出的要求。这较之许多内地作家根本不写当代生活,而纷纷去挖掘那些封建时代或**时期的坟墓里的僵尸,并不见得就低人一等,从而又低文一等。
新时期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是什么回事?
2楼:倾泠泠
“伤痕文学”是新时期的第一个文学思潮,“伤痕文学”提法源于1978年8月卢新华发表的短篇**《伤痕》,而真正的发轫之作是刘心武1977年发表的《班主任》;同属“伤痕文学”的重要作品还有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遇罗锦的《一个冬天的童话》,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这些作品揭露了“文革”灾难,描述了人们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及其在人们灵魂深处留下的难以弥合的内在创伤,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在新时期出现的第二个文学思潮;代表性作家作品有,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谌容的《人到中年》、张弦的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 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张贤亮的《灵与肉》等;作品着重对“文革”、十七年甚至更早的历史事实进行思考,从而在意识形态、国民性等方面挖掘现实问题的根源,对“人”的价值的思索。
改革文学,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许多作家开始把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关注现实中的改革发展,形成了风行一时的“改革文学”;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被公认为“改革文学”的开篇之作;其他如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何士光的《乡场上》、张一弓的《黑娃照像》、贾平凹的《鸡窝洼的人家》、柯云路的《新星》、蒋子龙的《机电局长的一天》等;着重表现对农村和城市改革出现的新气象的肯定,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考,体现了作家对社会、时代的广泛思索。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新时期改革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是什么
3楼:匿名用户
改革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歌颂与呼唤改革
(二)、第二阶段:对改革进行全方位的反映和审视在这一阶段中,文学对改革的表现向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一是由表现农村的生产方式改革转向主要表现人们道德观念、思想感情在经济改革的冲击下,所发生的深刻嬗变。
第二个流向是从歌唱改革的巨大效益转向表现改革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三)、第三阶段:文化意识使改革文学从政治反思进入文化反思,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而呼唤文化观念和统治心理的改革。
4楼:匿名用户
改革文学有几个阶段:
①歌颂与呼吁改革,这一阶段的作品大多揭示旧的经济体制、极左政治路线影响与改革家的改革事业的矛盾冲突。代表作品有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等。
②对改革全方位反映和审视,这一阶段的创作剖视了改革进程的繁难与艰辛,透射出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的整体变化。代表作品张洁《沉重的翅膀》等。
③呼唤文化观念和传统心理的变革,题材更趋于生活化和多视角,作品具有更加强烈的悲剧性。
遇见分手的女友你会不会尴尬,跟以分手的女友常碰面会不会很尴尬、
1楼 快乐的狗宝子 我是一名女孩,遇到前男友时,心里面有种说不出的感觉!默默的走了,边走边想起往事! 2楼 红烧多久翅 看你有没有对不起她了 跟以分手的女友常碰面会不会很尴尬 3楼 手机用户 以我个人bai的经历我不觉的尴尬du ,因为当我们知 zhi道要分手的时候在就dao 做好准备了回,俗话说的...
供给侧改革有什么机遇,如何抓住供给侧改革的机遇,把握
1楼 折柳成萌 从 调结构 转方式 的总体要求分析,提出供给侧改革,实质上是对该战略的具体化和正确的引领,对于进一步推动行政审批和市场准入改革,营造更为宽松的企业发展和运作环境,真正发挥市场配置经济要素的功能,进而放松供给约束,解除供给抑制,提高供给效率,降低供给成本,最终,按照供给学派 供给能自动...
人生总是要遇到很多挑战,失败和尴尬的瞬间.可是没
1楼 卢鲜儿 是的,没有一帆风顺 称心如意的人生,所以活着要坚强,多看多思尽量避免走弯路。 人生是该不断去挑战吗,如果一直失败怎么办 2楼 小助手领 知耻而后勇。 失败了也会有收获的。 在不断的积累中,总会有成功的时候的。 3楼 三年不鸣 该不断去挑战吗?从来就是,成功得来不易,失败一次就是接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