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怎样

2020-11-22 05:11:09 字数 5374 阅读 2448

1楼:双子茉

内容:孝文帝规定鲜卑族改穿汉族服装,并亲自带头;朝廷上使用汉语,禁止使用鲜卑语;改革姓氏,把鲜卑族的复姓改为汉族的单姓(比如说拓跋--元、拔拔--长孙、达奚--奚、丘穆陵--穆等);鼓励鲜卑族与汉族贵族通婚,孝文帝就自己带头娶了汉族女子为妃子,给五个弟弟也娶了汉族女子,并把公主嫁给汉族大姓;采用汉族的官制和律法治理国家。

意义:通过这些改革,拓跋鲜卑族与汉族迅速融为一体,北方名族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怎样

2楼:金果

一、背景: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2、北方少数民族多已从事农业生产。

3、北方出现了大量无主荒地。

4、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进行改革。

二、内容: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为澄清吏治,巩固统治。

2、推行均田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

3、设立三长制: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与均田制相适应,保证税收。

5、迁都洛阳。

6、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三、意义:

1、进一步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3楼:阿沾

1、改革的背景:北魏统一黄河

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局面。当时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2、改革的内容:

(1)实行均田制,485年颁布均田令,按人口分配土地给农民。

(2)实行租调制,受田农民须向国家交纳租、调,并须服兵役、徭役。

(3)494年,迁都洛都。

(4)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令鲜卑族改用汉姓、穿汉服、说汉话,提倡与汉族通婚。

3、意义:

(1)进一步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孝文帝的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但从另一方面,孝文帝的改革也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

鲜卑族用武力征服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但却不得不被汉族较高的文化所征服,并从中吸收了汉族文化精华,更加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同时汉民族也从中吸收了鲜卑族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使自己的发展更为完善。

孝文帝的改革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推动作用。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就是各个民族不断交流、融合所产生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应该具有高度的民族凝聚力与民族情感,懂得民族间的尊重与友爱。

然而孝文帝的改革也遇到了鲜卑旧贵族的强烈反对,在孝文帝的坚决镇压下才保证了汉化政策的推行,巩固了改革的成果,由此也可见孝文帝改革的勇气与决心以及**远瞩的改革眼光。

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

政权封建化加速: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楼:敲黑板划重点

2、改革的内容:

(1)实行均田制,485年颁布均田令,按人口分配土地给农民。

(2)实行租调制,受田农民须向国家交纳租、调,并须服兵役、徭役。

(3)494年,迁都洛都。

(4)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令鲜卑族改用汉姓、穿汉服、说汉话,提倡与汉族通婚。

3、意义:

(1)进一步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5楼:独行没趣

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方少数民族多已从事农业生产;北方出现了大量无主荒地;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进行改革。

内容:(1)实行均田制,485年颁布均田令,按人口分配土地给农民。(2)实行租调制,受田农民须向国家交纳租、调,并须服兵役、徭役。

(3)494年,迁都洛都。(4)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令鲜卑族改用汉姓、穿汉服、说汉话,提倡与汉族通婚。

意义:(1)进一步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过程。(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6楼:真诚无怨无悔

穿汉服,说汉话,写汉字,改汉制。促进了文化的交流沟通。

7楼:该用户无名字哎

改革背景

鲜卑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民族,拓拔部是鲜卑族活动在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的一个分支。拓跋部不断南迁,在西晋时,部落首脑拓跋猗卢因为帮助当时统治者抗击刘渊、石勒有功,被封为代王,建立了代国。但不久,代国被兴起的前秦所灭,拓跋部的历史也暂时的中断了。

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遭到了瓦解,拓跋部的拓跋跬趁机复国,召开部落大会,即位代王,并改国号为魏,称皇帝,史称北魏。此后几代北魏统治者都致力于统

一、兼并战争,先后灭掉了北方仅存的大夏、北燕和北凉,于439年统一了北方。

改革内容

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范围极其广泛,内容也极为丰富。总体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第一,推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

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整顿吏治,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

第三,迁都洛阳,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495 年正式迁都洛阳。第四,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意义加速了鲜卑和北方的封建化(即汉化)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使北魏政权得以巩固。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8楼:天涯历史

内容:前期(471---490)主要由冯太后主持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为澄清吏治,巩固统治2、推行均田制: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3、设立三长制: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4、推行新的租调制:与均田制相适应,保证税收后期(490---499)主要由孝文帝主持1、迁都洛阳

2、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意义:1、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农业: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加,耕作技术提高,畜牧业发达;手工业:民间和官办手工业发展快,绢布产量增加且工艺精湛,北方青瓷出现;商业:

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对外**达西方国家。

2、政权封建化的加速:统治者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对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3、民族的交流与融合:鲜卑族在生产、生活方式上的转变促使了整个社会习俗的改变,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生活习惯的主体。鲜卑族原有文化也融入汉族文化之中。

畜牧业生产经验、服饰、风俗、食物等方面鲜卑族文化精华融入了汉族文化之中,促进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并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9楼:羽压

孝文帝迁都后,便大力推行汉化政策,进行改革,主要内容是:第一,禁止穿鲜卑服装,一律改穿汉族服装;第二,禁止用鲜卑语,改说汉话;第三,改鲜卑复姓为汉姓,孝文帝把自己皇族拓跋姓改为元姓,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提倡鲜卑贵族同汉家世族通婚。第四,在鲜卑中建立门阀制度,把汉族地主的门阀制度推广到鲜卑族当中去。

第五,改鲜卑官制、法律、礼仪、典章为汉制,革除鲜卑旧制。

10楼:匿名用户

内容1 均田令:以计口授田的方法

2 三长制:以5家为邻,5邻为里,5里为党,分设邻长,里长,党长3 迁都:孝文帝迁都洛阳

4 汉化改革

a.禁穿鲜卑服装

b.禁止讲鲜卑语

c.改鲜卑姓为汉姓

d.提倡与汉人通婚

意义:1.均田制和三长制是封建国家与地主争夺农户的良策,也是加强对农民剥削和统治的制度

2.有利于争取汉族地主阶级对北魏政权的拥护,从长远看有利于民族融合。

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11楼:匿名用户

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范围极其广泛,内容也极为丰富。总体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第一,推行均田制。

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整顿吏治。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

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第三,迁都洛阳。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495 年正式迁都洛阳。第四,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各族人民交往频繁,使民族融合步伐加快、为北方经济的恢**展作出了贡献,也使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

12楼:匿名用户

希望对你有帮助: 改革的内容是: 第一,整顿吏治。规定守宰任期按政绩好坏决定,不固定年限;俸禄统一由国家筹集,不许官吏自筹,制定严惩**的办法。

第二,均田制。规定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休田加倍,不宜蚕桑地区,授麻田。

露田、桑田基本不得买卖,年70还田于官。奴婢与农民同,地方官随职在地区授公田、不得买卖。

第三,三长制。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长。代替宗主督护制。

第四,户调制。实行定额租税制、即一夫一妇的家庭纳户调,帛一匹、粟二石,未娶者、奴婢、耕牛等皆有纳税归定。

第五,迁都洛阳: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第六,改易风俗:鲜卑族用汉服、上朝用汉语、改汉姓,迁入洛阳则以洛阳为籍贯,不得归葬平城。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

改革的意义是:

第一,整顿吏治、始班俸禄、严惩贪赃枉法,对于消除百余年来的官吏、守宰鱼肉人民之积弊、改进封建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第二,实行均田制、三长制和改革户调制,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士族门阀地主,抑制了他们的恶性发展,也有助于招引广大劳动人民回到土地上来,开垦荒地,恢复和发展生产。

第三,移风易俗,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文化,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1楼 最出名的刺客 商鞅变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 封建制确立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的阶级的产生。 新兴军功地主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从而引起了社会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