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一、如何看待学困生:
常听老师们在一起讲我们班谁谁是差生,是后进生。有教育专家对这个说法提出了异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石中英博士指出,“差生”的提法带有侮辱性。
“差生”也是人,不能将他们划为二等公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身心和谐、人格健全的人,区分差学生、好学生已经偏离了这一目标。是来自于**社会的傲慢与偏见造就了“差生”的标签,也让他们抬不起头来。
在看了石中英博士的网上文章后,一位叫“无伞”的网友在新教育论坛中讲,差生、后进生都是人们后来起的概念,几千年前孔子早就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生原本差别并不大,但我们似乎只看见孩子的弱点,于是便有了这样那样的称呼,我们呼吁全社会关注每个孩子的正常发展,消除差生等概念。
一位叫辰宇的网友说,当你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里,或许你的心目中就没有差生和后进生这样的概念了。看到这,我就想:作为一名班主任教师,要想真正了解他们,转化他们,不妨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看一看,了解了解他们的真实情感。
现在不少学者提出了这样的称谓:一是“学困生”;二是 “问题学生”。所谓学困生,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学习有困难,跟不上教学节奏,不能随堂学习的学生。
这些学生往往智力正常,但基础知识不扎实,对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方法比较缺乏。下个定义的话就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用我们通俗的话讲就是不达标、不及格的学生。
实际上,我们很多老师所说的“差生”就是学习成绩差,他们在思想品德方面并不差。在学校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似乎把教育放在了第二位,所以我们容易以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的好坏,学习成绩差就是差生、后进生,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所以,“学困生”这个概念对这部分学生比较合适。
问题学生呢,是由于教育链的某些环节脱节,造成学生在某些方面应有的培养和教育延滞,最终导致学生在心理、性格或行为习惯等方面产生缺陷甚至偏激,出现诸如爱打架、迷恋上网和小偷小摸等恶习,我们习惯把这类学生统称为“问题学生”。这些“问题学生”大部分会使教育者甚感头疼。也有人称之为“待进生”。
这是刚刚出现的一个新词。其外延应该是等同于“后进生”,但本质的内涵是不同的。“待”是期待、期望的意思,我们期待和期望他们在教师的努力下,得到卓有成效的转化。
二、“学困生”、 “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
我觉得只有弄清了“学困生”、 “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转化。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内部原因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很多孩子不明白为什么要上学,要学习,以为到年龄就得来。因此,他们缺乏上进心,上课不愿听讲、做小动作,作业不按时完成,有时偷工减料应付老师,从没想过要提高自己。
2、意志力不强。学习的毅力和耐力较差,只有三分热情,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由于学困生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处于被遗忘、被摒弃的角落,他们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以至于认为自己不行,没有出路,造成对教师缺乏信任或对老师怀有敬而远之、敬而怕之的心理,很少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
太多的失败使学困生常感到学习很无聊、很枯燥,情绪非常低落、沉闷,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自己学习进步缺乏自信心。
4、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学困生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形成的,他们的知识不连贯,脱节多;知识结构不完整,缺漏多。像英语、数学等学科,知识网络连接出现漏洞,时间长了,知识衔接不上,就出现了学习困难。
5、学习方法差、学习效率低。他们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仍满足于“喂一口,吃一口”的学习方法。知识掌握只重视结论,生搬硬套,定势强,有疑问也不及时弄清楚,学习时也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较低,成绩自然低下。
6、认识水平低,思维能力弱。思考问题表面化,反映慢,表达力差。遇到实际问题时,不知所措,分析综合能力差,概括力和想象力不够,不能灵活运用学科知识。
7、依赖心理强。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把掌握知识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同学的讲解上。依赖心理的存在,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刻,解题时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因而学习时表现为程式化、模式化,缺乏创新和变通能力,极大地影响了学习效果。
外部原因
1、社会原因。由于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金钱的**,加上学校、家长未给予及时正确地引导。
2、教师的原因。教师的师德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和学生的成长。有的教师讲课敷衍了事,教法单调、乏味,内容安排上缺乏层次,没有充分照顾“学困生”这一弱势群体;不注意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对学生的了解,渗透着个人的意识倾向,以教师自己的认知、情感、意向和个性特征去认识学生,致使教师产生心理
如何做好学困生和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2楼:匿名用户
一、如何看待学困生:
常听老师们在一起讲我们班谁谁是差生,是后进生。有教育专家对这个说法提出了异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石中英博士指出,“差生”的提法带有侮辱性。
“差生”也是人,不能将他们划为二等公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身心和谐、人格健全的人,区分差学生、好学生已经偏离了这一目标。是来自于**社会的傲慢与偏见造就了“差生”的标签,也让他们抬不起头来。
在看了石中英博士的网上文章后,一位叫“无伞”的网友在新教育论坛中讲,差生、后进生都是人们后来起的概念,几千年前孔子早就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生原本差别并不大,但我们似乎只看见孩子的弱点,于是便有了这样那样的称呼,我们呼吁全社会关注每个孩子的正常发展,消除差生等概念。
一位叫辰宇的网友说,当你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里,或许你的心目中就没有差生和后进生这样的概念了。看到这,我就想:作为一名班主任教师,要想真正了解他们,转化他们,不妨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看一看,了解了解他们的真实情感。
现在不少学者提出了这样的称谓:一是“学困生”;二是 “问题学生”。所谓学困生,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学习有困难,跟不上教学节奏,不能随堂学习的学生。
这些学生往往智力正常,但基础知识不扎实,对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方法比较缺乏。下个定义的话就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用我们通俗的话讲就是不达标、不及格的学生。
实际上,我们很多老师所说的“差生”就是学习成绩差,他们在思想品德方面并不差。在学校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似乎把教育放在了第二位,所以我们容易以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的好坏,学习成绩差就是差生、后进生,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所以,“学困生”这个概念对这部分学生比较合适。
问题学生呢,是由于教育链的某些环节脱节,造成学生在某些方面应有的培养和教育延滞,最终导致学生在心理、性格或行为习惯等方面产生缺陷甚至偏激,出现诸如爱打架、迷恋上网和小偷小摸等恶习,我们习惯把这类学生统称为“问题学生”。这些“问题学生”大部分会使教育者甚感头疼。也有人称之为“待进生”。
这是刚刚出现的一个新词。其外延应该是等同于“后进生”,但本质的内涵是不同的。“待”是期待、期望的意思,我们期待和期望他们在教师的努力下,得到卓有成效的转化。
二、“学困生”、 “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
我觉得只有弄清了“学困生”、 “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转化。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内部原因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很多孩子不明白为什么要上学,要学习,以为到年龄就得来。因此,他们缺乏上进心,上课不愿听讲、做小动作,作业不按时完成,有时偷工减料应付老师,从没想过要提高自己。
2、意志力不强。学习的毅力和耐力较差,只有三分热情,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由于学困生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处于被遗忘、被摒弃的角落,他们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以至于认为自己不行,没有出路,造成对教师缺乏信任或对老师怀有敬而远之、敬而怕之的心理,很少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
太多的失败使学困生常感到学习很无聊、很枯燥,情绪非常低落、沉闷,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自己学习进步缺乏自信心。
4、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学困生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形成的,他们的知识不连贯,脱节多;知识结构不完整,缺漏多。像英语、数学等学科,知识网络连接出现漏洞,时间长了,知识衔接不上,就出现了学习困难。
5、学习方法差、学习效率低。他们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仍满足于“喂一口,吃一口”的学习方法。知识掌握只重视结论,生搬硬套,定势强,有疑问也不及时弄清楚,学习时也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较低,成绩自然低下。
6、认识水平低,思维能力弱。思考问题表面化,反映慢,表达力差。遇到实际问题时,不知所措,分析综合能力差,概括力和想象力不够,不能灵活运用学科知识。
7、依赖心理强。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把掌握知识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同学的讲解上。依赖心理的存在,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刻,解题时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因而学习时表现为程式化、模式化,缺乏创新和变通能力,极大地影响了学习效果。
外部原因
1、社会原因。由于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金钱的**,加上学校、家长未给予及时正确地引导。
2、教师的原因。教师的师德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和学生的成长。有的教师讲课敷衍了事,教法单调、乏味,内容安排上缺乏层次,没有充分照顾“学困生”这一弱势群体;不注意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对学生的了解,渗透着个人的意识倾向,以教师自己的认知、情感、意向和个性特征去认识学生,致使教师产生心理偏差,出现体罚、讽剌、挖苦学生的现象,挫伤了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当然,这只是个别教师的表现。我们在座的各位班主任工作经验丰富,在这一点上一定做的很好。
3、家庭的原因。如今学生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一方面望子成龙心切,另一方面又过分的溺爱,造成了学生复杂的矛盾心理,形成自私、蛮横的不良习惯。
没有吃苦耐劳、认真学习、帮助别人的意识,对学习失去信心、对教师的善意批评教育记恨在心;一些家长认为对学生的教育是老师的事,不主动与教师配合,(可能我们每一位老师都遇到过这样的家长:学生出现问题,找家长特别困难,让孩子找,孩子不敢;让同学捎信,置之不理;打**,推脱事物繁忙;终于来见面,又说,这孩子怎么整,我也管不了,或者连打再骂一顿,然后不管不问。或者干脆说,爱啥样啥样吧。
)助长了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导致这些学生受到冷遇,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困难未及时得到解决,随着问题的积累,学习成绩下降,沦为“学困生”。
4、突发事件的影响。如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遭受重创,使学生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突然的学习困难,若不能及时从思想上解决,随着时间地推移,问题的积累,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我们老师一定也身有体会,往往单亲家庭的孩子,这种情况居多。
(二)“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
“问题学生”中不仅包括了学困生,也包括思想品德有一定问题的学生,他们形成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三方面:
1、不良环境的影响。学校、家庭、社会的环境如何,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校里,问题学生的产生也不是孤立的现象,例如两三个贪玩的学生串通一气,因贪玩而贻误学习,使纪律松懈等。
在家庭中,有的父母不和,家庭成员矛盾重重,整天争吵斗气,致使孩子长期得不到温暖和教育,因而产生了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缺乏积极向上的进取心,自甘落后。
2、学生本身不健康的个性心理在作祟。如今的孩子,个性都很强,其年龄特征往往是心理充满矛盾,当他们的愿望和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形成逆反心理,从而不听从引导和教育。尤其他们的看法与教师、长辈不一致时,得不到支持和帮助,就更容易产生反感,满腹怨气。
恰恰相反,他们喜欢与同龄人一起交谈、玩耍,在这种情况下容易脱离正轨。
3、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存在误区。其一是个别班主任教育不得法,多批评指责,翻"老帐",朝花夕拾,少表扬或不表扬,甚至采用变相体罚的手段,使师生关系日益疏远;其二是某些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而引导、教育既片面又简单。
如何做好个别人员的教育转化工作,如何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1楼 匿名用户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 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如何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2楼 匿名用户 个班级体中有几十名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根据不同层次的划分,他们中间有优秀生 中等生和差生,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的成长,不断扩大先进面,缩...
如何做好学校管理中的教育科研,学校如何开展教科研工作
1楼 爱教学好帮手 在努力做好上级部署的最基础的教研工作时,力求创新,做出自己单位的特色。 学校如何开展教科研工作 2楼 快乐酷宝在路上 如何搞好学校教科研工作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我县首届教科研成果鉴定大会在旧县中学胜利召开了。会上鉴定专家和主持人就鉴定的课题进行了答辩,徐局长对如何搞好学校教科研...
班主任如何做好任课教师与学生的协调工作田
1楼 陈陈陈 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在学生们心目中的位置往往是不同的,有些学生对班主任很尊重,对任课教师却不屑一顾,课堂中学生因违反课堂纪律而与任课教师发生矛盾是常有的事,这既影响了任课教师的上课情绪,同时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因此,协调学生与任课老师的关系应首先从思想教育工作入手,强调做人的根本是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