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佛教儒教道教佛教和儒教的区别

2020-12-04 10:51:06 字数 5338 阅读 2097

1楼:莫文灵云南

儒释道三家之别

儒家讲天理、道家讲论道、佛家讲如法

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家讲救世。

儒家讲天命、道家讲自然、佛家讲解脱。

儒家如小学、道家如中学、佛家如大学--宣化上人语。

儒家如粮店、道家如药店、佛家如百货商店--南怀瑾先生语。

儒家求君子、道家求逍遥、佛家求自在。

儒家弃小人、道家弃造作、佛家弃烦恼。

儒家表现于礼、道家表现于真、佛家表现于戒。

儒家执于境、道家执于心、佛家心境双亡。

三家虽别,但共同构成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国学

出世与入世在佛家、道家、儒家和现代人的人生观中均有相关相近的地方,但也有区别。

1。现代人如果常说:用出世的态度或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

这主要是态度方面的,或者说是世界观与人生观。就是人生在世,确实要很好地处理出世和入出的关系,要用辨证的观点看待这一问题,才能有正确的答案。入世,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恩怨、**、得失、利害、关系、成败、对错等做为行事待人的基本准则。

一个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当局者迷,陷入繁琐的生活末节之中,把实际利益看得过重,注重现实,囿于成见,难以超脱出来冷静全面的看问题,也就难有什么大的作为。这时就需要有点出世的精神。出世,就是尊重生命、尊重客观规律、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顺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态对人,以不苛求完美的心态对事。

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对有些东西看得淡一些。这样才能排除私心杂念,以这种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业,就会事半功倍。

从另一方面看,一个人生在世上,只是一味地出世,一味地冷眼旁观,一味地看不惯,一味地高高在上,一味地不食人间烟火,而不想去做一点实际的,入世的事情,到头来也是“闲白了少年头”。这正像自己揪着自己的头发要脱离地球一样。都说儒家主张入世,佛家,道家主张出世,其实也不尽然。

就拿道家的庄子的思想来说吧,又何尝不是入世呢?唯有能否定,才有大肯定,只有丢掉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才能集中精力于真正有价值的大事。他的心是冰冷的,因为他的心已是白热化了。

他为了深入这个世界,必须先走出这个世界,这就是道家的本色。

2。佛家谈出世入世:“出世”——遁入空门、清心寡欲、万世皆空;“入世”——步入烦世、宣扬佛法、弘扬文化。

小乘佛法讲求出世,出世追求的是脱离凡世间的困扰和**,寻找寂静清幽之所,静心修行而达到高超的境界,出世要求修行者去除一切杂念,舍弃身外之物,物我两忘,身外无我,我亦非我,无我无常,出世的终极目标在于渡己,即追求自身的解脱。与小乘佛法相反,大乘佛法讲求入世,通过入世修行,教化大众以求正果。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这主要是由于二者在人性是善是恶这个问题上的分歧所导致的,小乘佛法认为,人性本恶,只有很少的人能够“悟”,通过离开罪恶的尘世进行修行才可以祛除恶根,成就善果,这是一种悲观消极的态度。

大乘佛法认为,人性本善,只是世间充满苦难,迷失了众生的本性,可以通过渡化,劝人行善,让众生摆脱苦难,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陧磐成正果。所谓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代表了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可以说,出世在渡己,入世在渡人。

3。其他如道家、儒家等等的出世入世也和上面两项差不多。如儒家讲气节。不以财富、权力、声望为追求目标,而讲修身、养德、济世。这是出世观和入世观的统一。由他人总结体会

儒家是一种入世的精神,而道家是一种出世的精神。

儒家入世之说,什么事情你要干预,你要参与,要认真,要投入;倡导进取的人生, 奋斗的人生,拼搏的,竞争的生活。

道家出世,其说,要超然通达,要放下、要淡然,追求的是脱离凡世间的困扰和**,寻找寂静清幽之所,静心修行而达到高超的境界。

看上去矛盾的理论其实是对立并统一的。我想人们应当有积极的生活,进取的态度,可是,也同样要用一个平常心,一个坦诚的心境。这样,人生才能过得快乐,洒脱。

潇洒走一回。对待事业如此,对待感情也应如此,何必呢。以出世之心,为入世之事。

佛教儒教道教有什么区别

2楼:毗沙王

三者的区别:

第一、佛家讲“超世”,道家讲“出世”,儒家讲“入世”

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人来说都是苦海。对现实人无能为力,所以要忍受和超脱----即“超世”。要忍受和超脱,就要放弃各种欲望,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磐(无苦的极乐世界)。

佛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道教认为,个人修养的提升乃至成仙明道,根本在于个人的修炼,跟别人没有关系,主张远离人群到深山老林找块地方修炼。道教的修炼方法上也充分反映了道教的“出世”思想。道教运用内丹和外丹进行修炼。

所谓内丹就是气功,外丹就是服用长生不老药。而修炼内丹和外丹都是个人的事,秘密的事,需要远离社会,所以,道教是主张"出世"的。

儒家是主张参与社会的,而且主张个人的自我完善是在参与社会的过程中才能实现。比如儒家的人生目标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际上是把人自身的发展与对家庭、社会的贡献紧密联系在一起了。所以儒家是主张"入世"的。

第二、佛家重心理,道家重生理,儒家重做人

佛教对“心”的诠释,有诸多层次的分析说明,更用许多的比喻来阐释我们的心,进而教导我们如何找心、安心、净心。“心理学”西文原意为“阐释心灵的学问”,后来引申为“研究人类自身问题的行为科学”。这种发展演变符合佛教对宇宙人生的阐释,所谓“心能生万法”。

佛教从心的角度概括世界万物的一切,并对人的行为问题进行根本性的**与阐释,因此,佛教早已构建一套成熟的心理学知识体系。佛教的教义几乎都在谈心,在诸多经论中随处可见,其中以“唯识学”对人类精神的分析,最具现代心理学色彩。

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

儒教是礼法,要求如何做人,每个人应该怎么做。儒教崇尚的是“存天理、灭人欲”,哪怕削足适履也要人来适应宗法社会的纲常,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佛家讲的是净,道家讲的是静,儒家讲的是敬。佛家讲的是养心,道家讲的是练气,儒家讲的是修身,真正求道者三者缺一不可。

第三、佛道儒三教各自特征

佛教兼伦理和功利、理性和巫术而有之,透露出一种特有的生存智慧和处世机巧。道教保留了更多的原始宗教的成分,具有相当的巫术性质,更多的适应了当时底层民众的需要。儒教则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伦理型或道德型宗教的特征。

道家在传承的过程中,逐步走向了一条比较隐逸的道路。道家不太喜欢做“普渡”的工作,也就是不太重视对全民的“普及义务教育”。道家传授**特别重视**的“根性”,也就是所谓“天资”。

你的根性不行,你不是这块料,道家就不会收你做**。

佛家与道家的隐逸和比较“清高”的作风相反,特别喜欢普渡众生,讲究“三根普被”。也就好像我们现代的义务教育,佛教也喜欢普及他们义务教育。佛教主张“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主张“普渡众生”。

佛教的这种群众化大众化作风,使得佛教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广为流传,发展传布比较快。

儒家主要是在读书人中进行教育。他们不像道家的隐逸,也不像佛家那么普渡众生,主要通过学校教育来传布教义和思想,所以儒家**往往是“书生”。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三教”的“教”字具有不同的含义:佛教是宗教没有疑义,佛家即指佛教文化;道教与道家存在异同点,因为道家指老庄之学,而道教却并非老子本人创立的;至于儒教作为人文宗教,由于缺乏宗教形式,一些人只承认说儒家文化带有宗教性质。

儒教,道教与佛教三家的教义区别

3楼:匿名用户

佛教的根本教义是讲生命的生死根源。即了义经所讲。佛教也有阐述世间法则规律的,即不了义经。

佛教四依四不依中即讲过,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并且有一句话:莫将如来不了义,回为己解,以误初学。

相对于佛教了义经来看,儒道所阐述的,还是在不了义的范围。

4楼:无量光无量寿

名相虽异,教义目的本质圆融无二。

道教佛教儒教的区别

5楼:匿名用户

道教——老子,法自然,可结婚;佛教——释迦牟尼,节欲,六根清净,不能结婚;儒教——孔夫子,诗书礼易,可以结婚,三从四德。

简单区分。

6楼:小天

主要是思想和区别,道教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佛教因果报应,善恶有终。儒家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你认为儒教与佛教,道教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7楼:匿名用户

不长篇大论。就简单直接说根本区别。我认为儒家只讲究入世之学,是人文礼仪方面的。

道教是修人天果报,是修身与修命,也有很多派系。但和佛教不一样只有究竟不究竟的区别,在出世间法上佛教更究竟一些。而在佛教看待道教只是外道和印度的婆罗门教相仿。

而佛教根本目的和教义是众生离苦得乐,人人都能成佛得三菩提,正等正觉,人人没有阶级,没有八苦二惑。现在也有三教合一的看法。主要是儒家是入世间法,道和佛教是如世间法和出世间法。

而佛教和道教在出世法上佛教更究竟。以上个人看法只供交流。

道教,佛教,儒教有什么区别?同时又有何共通的关系

8楼:匿名用户

佛家和道家是修炼的两大派系(这么说不完全准确),佛家讲普度,法门大开。道家不讲谱度,只度有缘人。要说积极影响那就是净化人心,提升社会道德水平。

儒教不是教,孔子说的是做人的道理,儒教应该归在道家范畴。佛教和道教之间表面上应该没有什么联系,佛教起源于古印度,道教起源于汉地。

9楼:手机用户

看看张绪通的化胡经佛道大混战 再看看三武灭佛的文章。听听百家讲坛历史课程。看看**农奴制度废除的过程看看1962年的中印之战。

10楼:匿名用户

佛教最先产生,后来佛陀欲来中国传法,可是中国处于战国时(约是东周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无出家修道的思想。佛陀派几位**化身来中国,教化人民:老子-迦叶尊者化身,孔子-水月童子化身,颜回-明月儒童化身

摘自《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世界成就品第四》

今天想起来一个中国道教的这公案,来对你们大家讲一讲。这个公案虽然不是佛教的,但是也没有跑到佛教外边去。因为佛教包括一切的宗教,没有哪一个宗教是在佛教外边的,都是在佛教裏边。

就是你骂佛教的宗教,毁谤佛教的宗教,都是在佛教里边包括著,没有跑到佛教这个教义的外边去。因为佛教的道理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十方三世。既然这个样子,那麼无论你信佛不信佛,都在佛教里头包括了。

因为这个道理,所以就道教的道理,我们也可以讲,尤其道教这个老子。老子你们各位知道是谁呢?老子就是迦叶祖师来的,来做的老子。

因为他愿意修头陀行,愿意做一个特别的样子,所以他化身并不是迦叶祖师自己,他化身来做一个老子。那麼这个孔子呢,他是这个水月童子来的,也是佛的一个**。那麼颜回啊,都是。

就他们要到中国来开辟中国这个大乘佛教,所以他们几位先化身来到中国,提倡这个道教的理论,提倡这个儒教的理论,将来好和这个佛教合而为一。所以有的人说儒释道三教是一家,这也有一种的这麼个理由,但是他们不完全了解,只知道个皮毛。

儒释道三而一?一而三

摘自《水镜回天录白话解.贤圣篇》上宣下化老和尚著述

佛教儒教道教有什么区别,道教与儒教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1楼 毗沙王 三者的区别 第一 佛家讲 超世 道家讲 出世 儒家讲 入世 佛教主张 无生 ,认为现实对人来说都是苦海。对现实人无能为力,所以要忍受和超脱 即 超世 。要忍受和超脱,就要放弃各种欲望,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 苦海 而进入涅磐 无苦的极乐世界 。 佛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精神的修持...

道教的神仙和佛教的神有什么区别,道教的神仙和佛教的佛菩萨有什么区别

1楼 匿名用户 道教的神仙和佛教的神,和哲学的自我本质一样,都是自我意识,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之所以产生不同的名称,哲学是自知的自我意识 而宗教是朦胧的信仰 不自知的自我意识。 2楼 匿名用户 佛教没有神,只有佛,道教的神仙是我们中国自主产生的,而佛教确实印度传国来的。 3楼 匿名用户 最大的区别就是...

天尊是佛教还是道教的,倥侗山是道教还是佛教

1楼 爱希食品 天尊是道教术语中的一个尊称,是指道教信徒用以尊称地位最高的神仙 元始天尊 灵宝天尊 道德天尊 。该术语在《太上开演秘密藏经》,《灵书度命经》等中均有提及。 2楼 tia不忘初心 元始天尊吗?个人觉得是道教 ,因为他的 都是仙 倥侗山是道教还是佛教 3楼 鱼忻然厚城 是峨眉山。。。是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