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毗沙王
三者的区别:
第一、佛家讲“超世”,道家讲“出世”,儒家讲“入世”
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人来说都是苦海。对现实人无能为力,所以要忍受和超脱----即“超世”。要忍受和超脱,就要放弃各种欲望,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磐(无苦的极乐世界)。
佛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道教认为,个人修养的提升乃至成仙明道,根本在于个人的修炼,跟别人没有关系,主张远离人群到深山老林找块地方修炼。道教的修炼方法上也充分反映了道教的“出世”思想。道教运用内丹和外丹进行修炼。
所谓内丹就是气功,外丹就是服用长生不老药。而修炼内丹和外丹都是个人的事,秘密的事,需要远离社会,所以,道教是主张"出世"的。
儒家是主张参与社会的,而且主张个人的自我完善是在参与社会的过程中才能实现。比如儒家的人生目标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际上是把人自身的发展与对家庭、社会的贡献紧密联系在一起了。所以儒家是主张"入世"的。
第二、佛家重心理,道家重生理,儒家重做人
佛教对“心”的诠释,有诸多层次的分析说明,更用许多的比喻来阐释我们的心,进而教导我们如何找心、安心、净心。“心理学”西文原意为“阐释心灵的学问”,后来引申为“研究人类自身问题的行为科学”。这种发展演变符合佛教对宇宙人生的阐释,所谓“心能生万法”。
佛教从心的角度概括世界万物的一切,并对人的行为问题进行根本性的**与阐释,因此,佛教早已构建一套成熟的心理学知识体系。佛教的教义几乎都在谈心,在诸多经论中随处可见,其中以“唯识学”对人类精神的分析,最具现代心理学色彩。
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
儒教是礼法,要求如何做人,每个人应该怎么做。儒教崇尚的是“存天理、灭人欲”,哪怕削足适履也要人来适应宗法社会的纲常,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佛家讲的是净,道家讲的是静,儒家讲的是敬。佛家讲的是养心,道家讲的是练气,儒家讲的是修身,真正求道者三者缺一不可。
第三、佛道儒三教各自特征
佛教兼伦理和功利、理性和巫术而有之,透露出一种特有的生存智慧和处世机巧。道教保留了更多的原始宗教的成分,具有相当的巫术性质,更多的适应了当时底层民众的需要。儒教则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伦理型或道德型宗教的特征。
道家在传承的过程中,逐步走向了一条比较隐逸的道路。道家不太喜欢做“普渡”的工作,也就是不太重视对全民的“普及义务教育”。道家传授**特别重视**的“根性”,也就是所谓“天资”。
你的根性不行,你不是这块料,道家就不会收你做**。
佛家与道家的隐逸和比较“清高”的作风相反,特别喜欢普渡众生,讲究“三根普被”。也就好像我们现代的义务教育,佛教也喜欢普及他们义务教育。佛教主张“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主张“普渡众生”。
佛教的这种群众化大众化作风,使得佛教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广为流传,发展传布比较快。
儒家主要是在读书人中进行教育。他们不像道家的隐逸,也不像佛家那么普渡众生,主要通过学校教育来传布教义和思想,所以儒家**往往是“书生”。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三教”的“教”字具有不同的含义:佛教是宗教没有疑义,佛家即指佛教文化;道教与道家存在异同点,因为道家指老庄之学,而道教却并非老子本人创立的;至于儒教作为人文宗教,由于缺乏宗教形式,一些人只承认说儒家文化带有宗教性质。
道教与儒教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2楼:q妖緬
道教与儒教的区别:理想人格的不同、人性论的不同、
人生观的不同、思想核心不同。
道教与儒教的联系:思想观点上的共同性、学说内容上的互渗性、文化全局上的共建性、文化全局上的共建性。
一、道教与儒教的区别
1、理想人格的不同
儒家的理想人格,应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也就是说,儒家的出类拔萃者,应为志士仁人
道家的理想人格,则应具有高度的悟性和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于外物,顺乎自然而已。如此看来,道家的典型人物,应为清修隐者。
2、人性论的不同
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道家的人性论,则看到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理,对人性的桎梏和对个性的摧残。
3、人生观的不同
儒家的人生观,是入世的,讲究“先天下之忧而忧”,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
道家的人生观,则是出世,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牵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
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一个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
4、思想核心不同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重仁尚礼”,强调仁者爱人,必须克己复礼,以对人的尊重和具备同情心作为“仁”之核心标准,而以对自己的克制和约束和提高道德水平,作为其达到标准之必须手段。
道家则以“道”为世界本源,讲求清静无为,天人合一,其思想核心为道法自然,观点带有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色彩。
二、道教与儒教的联系
1、思想观点上的共同性。
2、学说内容上的互渗性。
儒道两家皆以“我”为主,同时吸收改造对方若干成分,纳入自己体系之中。道家补充了儒学短于形而上本体之学的缺陷,儒学补足了道家漠视现实社会人生问题的偏失。
3、文化全局上的共建性。
儒学在人生哲学、伦理道德规范、教育学等重要社会文化领域有第一位贡献,道家则在宇宙论、美学、自然哲学、重要社会文化领域有第一位贡献。
扩展资料:
道教与儒教的由来与发展:
道教:
道教教祖老子把“道”作为宇宙本体、万物规律,是超越时空的神秘存在,以“道”为基点建立道教的神学理论体系;老庄的神秘主义和养生思想所形成的得道成仙思想为道教的核心信仰。
注重修炼养生,老子、庄子提出的清静无为、见素抱朴、坐忘守一等修道方法,被教徒所继承发扬。
儒教:
儒教发源自尧舜禹的五教。尧舜即注重“敬敷五教”。“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
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五教即五礼,全是家庭之礼。
其中"五教" ,就是处理人际道德关系的五种基本规范,即孟子所解释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中国儒学史可以分为先秦儒学、汉唐儒学、宋明儒学、清代儒学等不同阶段。
3楼:谁撕裂你我的心
1、道家讲“出世”,儒家讲“入世”。
道教认为,个人修养的提升乃至成仙明道,根本在于个人的修炼,跟别人没有关系,主张远离人群到深山老林找块地方修炼。道教的修炼方法上也充分反映了道教的“出世”思想。
儒教是主张参与社会的,而且主张个人的自我完善是在参与社会的过程中才能实现。比如儒家的人生目标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际上是把人自身的发展与对家庭、社会的贡献紧密联系在一起了。所以儒家是主张"入世"的。
2、道家重生理,儒家重做人。
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
儒教是法,要求如何做人,每个人应该怎么做。儒教崇尚的是“存天理、灭人欲”,哪怕削足适履也要人来适应宗法社会的纲常,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道、儒两教各有特征。
道家在传承的过程中,逐步走向了一条比较隐逸的道路。道家不太喜欢做“普渡”的工作,也就是不太重视对全民的“普及义务教育”。道家传授**特别重视**的“根性”,也就是所谓“天资”。
儒家主要是在读书人中进行教育。他们不像道家的隐逸,也不像佛家那么普渡众生,主要通过学校教育来传布教义和思想,所以儒家**往往是“书生”。
4、修行方法的差异。
道家的修行方法是重视修持心性,就是着重心性的磨练和自我把握。道家的修行多选择在深山清净之地,所以一般人往往难以看到道教徒。
儒家往往把读书本身作为一种修行方法。儒家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是读书用工,方法得当,就变得精气神十分旺盛,身体素质和人的气质都会得到巨大的优化,看起来会相貌堂堂,气宇不凡。
5、道教与儒教的联系:
道教与儒教它们都要求克制人的感官欲望,主张人不要被身体本能牵制和奴役,回到人心灵的自然宁静。两教都把心静定为人生的追求,一切的说教和修行都是为了使人达到心灵的宁静。
4楼:匿名用户
区别:1、道家讲“出世”,儒家讲“入世”。
道教认为,个人修养的提升乃至成仙明道,根本在于个人的修炼,跟别人没有关系,主张远
离人群到深山老林找块地方修炼。道教的修炼方法上也充分反映了道教的“出世”思想。道教运用内丹和外丹进行修炼。
所谓内丹就是气功,外丹就是服用长生不老药。而修炼内丹和外丹都是个人的事,秘密的事,需要远离社会,所以,道教是主张"出世"的。儒教是主张参与社会的,而且主张个人的自我完善是在参与社会的过程中才能实现。
比如儒家的人生目标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际上是把人自身的发展与对家庭、社会的贡献紧密联系在一起了。所以儒家是主张"入世"的。
2、道家重生理,儒家重做人。
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儒教是法,要求如何做人,每个人应该怎么做。
儒教崇尚的是“存天理、灭人欲”,哪怕削足适履也要人来适应宗法社会的纲常,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道、儒两教各有特征。
道家在传承的过程中,逐步走向了一条比较隐逸的道路。道家不太喜欢做“普渡”的工作,也就是不太重视对全民的“普及义务教育”。道家传授**特别重视**的“根性”
,也就是所谓“天资”。你的根性不行,你不是这块料,道家就不会收你做**。儒家主要是在读书人中进行教育。
他们不像道家的隐逸,也不像佛家那么普渡众生,主要通过学校教育来传布教义和思想,所以儒家**往往是“书生”。
4、修行方法的差异。
道家的修行方法是重视修持心性,就是着重心性的磨练和自我把握。道家的修行多选择在深山清净之地,所以一般人往往难以看到道教徒。儒家往往把读书本身作为一种修行方法。
儒家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是你读书用工,方法得当,你就变得精气神十分旺盛,身体素质和人的气质都会得到巨大的优化,看起来会相貌堂堂,气宇不凡。
联系:道教与儒教它们都要求克制人的感官欲望,主张人不要被身体本能牵制和奴役,回到人心灵的自然宁静。两教都把心静定为人生的追求,一切的说教和修行都是为了使人达到心灵的宁静。
道教的神仙和佛教的神有什么区别,道教的神仙和佛教的佛菩萨有什么区别
1楼 匿名用户 道教的神仙和佛教的神,和哲学的自我本质一样,都是自我意识,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之所以产生不同的名称,哲学是自知的自我意识 而宗教是朦胧的信仰 不自知的自我意识。 2楼 匿名用户 佛教没有神,只有佛,道教的神仙是我们中国自主产生的,而佛教确实印度传国来的。 3楼 匿名用户 最大的区别就是...
看见与遇见有什么区别,看见与遇见有什么区别? 5
1楼 匿名用户 看见是我们不由自主的。而遇见是我们不经意 2楼 匿名用户 看见是自己主观的,遇见是客观的,偶然的 遇见与看见的区别 5 3楼 夜 星 遇见 两人都相互看见并且有偶然性 看见 可能是单方面的,而且常用在经常见到的情况。 4楼 v信 遇见是碰到,恰巧相遇 而看见,只是看到,可以不相遇 5...
平移和旋转是什么,平移与旋转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1楼 沉zhe默 平移是指物体上的所有点沿一条直线移动,后者是指物体绕一条直线作转动 2楼 匿名用户 平移是在不改变角度的情况下改变位置,而旋转是在不改变位置的情况下改变角度。 3楼 泽宇新 平移就是从一个位置不停顿直线的移向前方,旋转就是从中心点开始慢慢转动 4楼 房 卡瓦 平移 transl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