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关于“鼎”的来历及作用: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
“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
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
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
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
**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之际,****向**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矗立于拉萨人民会堂广场,象征民族团结和**各项事业鼎盛发展。此举意义深远,文化内涵丰厚。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
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2楼:匿名用户
鼎是古代用于烹煮食物的器具;是古代礼器中的主要器物;是各级贵族的专用品;是古代礼治社会政治、经济权力的象征。传说大禹铸九鼎,是一统天下、建立夏朝的标志。从此,“九鼎”成为**政权的象征。
春秋时,楚庄公曾向周定王的使臣公孙满“问鼎之大小,轻重”,使得“问鼎”一词成为觊觎国家权力的专用语。按照周礼,贵族在使用鼎的种类、数量上都有严格的规定,用鼎种类和数量的多寡直接代表了贵族等级的高低。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一簋。
3楼:匿名用户
自己学除了点还有很多分类。
鼎的种类
4楼:嬴任好
这个先按时代来分,商代的圆鼎,主要是立耳锥足鼎,还有一种有“裆”的鬲式鼎,另外就是方鼎,四条柱形足,立耳
有时候柱足上有扉棱,到了西周时期,方鼎基本跟商代的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出现了一些新样式,比如说带盖附耳方鼎
方鼎在西周早期偏晚就消失了,圆鼎从立耳锥足鼎发展为立耳柱足鼎,之后又是立耳蹄足鼎,然后又出现了附耳蹄足鼎
到了春秋以后,附耳蹄足鼎成了主流,秦国继续沿用立耳蹄足鼎,楚国有特殊的立耳蹄足鼎——升鼎,这种鼎造型特殊美观,以王子午鼎为代表,同时,鼎出现多功能的变化趋势,比如带流鼎,就是附耳蹄足鼎加上一个流,再从用途上说,鼎兼作礼器,葬器,实用饪食器,作为礼器的鼎,在西周时代形成了一套鼎簋搭配的礼仪制度---列鼎制度,这种列鼎既作礼器,又是实用器,一般来说是天子九鼎八簋,之下诸侯,大夫,士的鼎簋搭配数量都是以2个一级的标准递减,但是列鼎中还有“陪鼎”,就是不算在列鼎数里面的,这类鼎就比较大,应该是专门制造的,作为葬器的鼎,样式合同时期的实用器相类,差别在于工艺的精粗程度上,一般来说,用作葬器的鼎加工往往比较粗糙,另外,到了战国时代以后,随着金银细工的发展,青铜和金银等***结合的工艺在鼎的制作上也得到了体现,出现了很多专供赏玩的错金银鼎,鎏金鼎,这类鼎往往体积非常小
5楼:匿名用户
关于“鼎”的来历及作用: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
“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
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
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
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
**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之际,****向**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矗立于拉萨人民会堂广场,象征民族团结和**各项事业鼎盛发展。此举意义深远,文化内涵丰厚。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
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6楼:盘旋
鼎:一般为圆腹,立耳,三足,少数为方形,四足,鼎耳可以穿杠或搭钩。 鼎原系人类创造的一种烹饪器,是用来煮肉的。
目前见到的最早实物,有河北安磁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制钵形鼎,盆形鼎,其时代为公元前五六千年
7楼:风风e少女
鼎有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是王位.帝业的象征
司母戊鼎的简介
8楼:萨摩耶好丑
1、司母戊鼎又叫后母戊鼎、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2、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
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3、后母戊鼎初为乡人私掘,因体积过大,为防日军抢走,将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铜鼎从南京调往北京,存于新建成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至今。
4、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
扩展资料:
文物价值
后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它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大得可以做马槽,所以人们又叫它“马槽鼎”。
后母戊鼎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一向为世人所钦羡。它的价值因此而更高。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
饕餮是传说中喜欢吃各种食物的神兽,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
耳廓纹饰俗称虎咬人头纹,这种纹饰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口相向,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像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还有两尾鱼形。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
后母戊鼎是中国殷代青铜器的代表作,标志着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和中国高超的铸造水平。
历史留下的谜团 司母戊鼎是何神秘物件
司母戊大方鼎是公元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发现的。鼎出土后,因太重太大,人们即使锯断了鼎的足也难以搬运,又担心被日本人掠夺,便把鼎又埋了起来。直到抗战胜利后,公元1946年6月,大鼎才又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
司母戊鼎是迄今为止最大最重的青铜器。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因鼎大得可以做马槽,又俗称“马槽鼎”。
司母戊鼎纹饰美观,工艺精巧。除鼎身四面**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
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好像被虎所吞噬,俗称虎咬人头纹。耳侧以鱼纹为饰。
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
中国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鼎的制作在商朝和西周时期达到了高峰,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盛行一时。在当时,鼎“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即所谓的“藏礼于器”。青铜鼎作为重要的礼器成为了祭器,用以祭天祀祖,缅怀先祖功绩,而古代人相信灵魂不死,所以贵族死后又常常用鼎来随葬。
司母戊鼎是我国商代青铜器的代表作,造型厚重典雅,气势宏大,纹饰美观庄重。很显然,这么巨大的鼎,并非是出于实用的需要而制作的。那么,当时的人们是在什么观念的支配下来制作这一器物的?
它又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其腹内壁铸造的铭文“司母戊”究竟是何意呢?对铭文的解释也成为我们了解司母戊鼎用途的关键。
令人奇怪的是,同为武丁王的王后,司母戊鼎的体积几乎是司母辛鼎的2倍,重量则是它的6倍。不久,考古人员在当年司母戊鼎出土的下方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甲字型大墓。
在殷墟王陵区中共有大墓11座,这些大墓很可能都是商王的墓葬,“戊”的墓葬规格仅次于商王。而武丁的另一位王后——女将军妇好,她的墓葬并没有进入王陵区。在12位商王中,每一位商王通常都有十几个妻子,为什么仅仅只有武丁的王后“戊”,墓葬有如此高的规格呢?
这成为历史留给我们的另一个谜。
为司母戊鼎写解说词,介绍司母戊鼎
1楼 语音解说 更多 7张 后母戊鼎,亦称司母戊鼎,出土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原称 司母戊鼎 司母戊大方鼎 。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 镇国之宝 的美誉。 鼎通体高133厘米 口长112厘米 口...
“司母戊鼎”的“司”是什么意思,司母戊鼎…这个鼎的名字是什么意思?
1楼 堕黑天使 释义 司 解释为职司 官司 典司。 司母戊鼎又称司母戊大方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家的农地中出土,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因其腹部著有 司母戊 三字而得名,也有人...
商朝的司母戊鼎的作用是什么,商朝的司母戊鼎是用来做什么的
1楼 衣谷流 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 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 1 商朝的司母戊鼎是用来做什么的 2楼 鹏翠创意 司母戊鼎又称司母戊大方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该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因其腹部著有 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