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之最的“司母戊鼎”有哪些特点

2020-11-30 16:25:32 字数 5977 阅读 5180

1楼:漫阅科技

司母戊鼎是商代前期代表

作之一,也是至今出土的青铜器之最。鼎上铭文线条雄健,首尾尖细轻灵,中间粗重端庄,整体虚实结合,结构紧凑,风格朴拙凝重,反映了当时高超的铸造艺术。进入周初,存世的器物增多,金文字数增加,铭文的铸或刻的笔法都比较讲究,风格各异,或粗犷朴素,或庄重秀丽;章法上也遒美灵动,形态万千,或大小互相镶嵌,或中规中矩,但总体风格却是朴拙、雄浑有力。

到周代中后期,金文书法艺术趋于成熟,呈现出一种圆润轻灵的风格;章法布局疏朗、稳重。

司母戊鼎有何特点?

2楼:匿名用户

现称后母戊鼎。

1、特点

后母戊鼎厚立耳(其中一耳为后配),折沿宽缘,直壁深腹平底,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中空柱足。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首尾相接,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短棱脊,腹部周缘饰饕餮纹,均以云雷纹为地。足上端饰浮雕式饕餮纹,下衬三周凹弦纹。

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该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作,造型厚重典雅,气势恢宏,纹饰美观,铸造工艺高超,亦是已发现最大的商代青铜礼器。

2、简介

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个字而得名后母戊鼎。

发现于1939年3月,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通过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jǐng)的庙号。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重达832.84公斤的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

3、文物价值

后母戊鼎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一向为世人所钦羡。它的价值因此而更高。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

饕餮是传说中好吃的野兽,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耳廓纹饰俗称虎咬人头纹,这种纹饰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口相向,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象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还有两尾鱼形。

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

后母戊鼎是中国殷代青铜器的代表作,标志着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

3楼:匿名用户

形势雄伟,气势宏大,纹饰华丽,工艺高超,体现了庄严凝重的风格 司母戊鼎高1.33米,长1.10米,宽0.78米,重800多千克,是目前世界上已发

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司母戊鼎的特点是什么?

4楼:匿名用户

司母戊鼎(后母戊鼎)的特点:

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

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

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约832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5楼:孤独蓝天

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

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

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约832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6楼:京荣花赤画

现称后母

戊鼎。1、特点

后母戊鼎厚立耳(其中一耳为后配),折沿宽缘,直壁深腹平底,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中空柱足。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首尾相接,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短棱脊,腹部周缘饰饕餮纹,均以云雷纹为地。足上端饰浮雕式饕餮纹,下衬三周凹弦纹。

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该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作,造型厚重典雅,气势恢宏,纹饰美观,铸造工艺高超,亦是已发现最大的商代青铜礼器。

2、简介

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个字而得名后母戊鼎。

发现于1939年3月,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通过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jǐng)的庙号。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重达832.84公斤的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

3、文物价值

后母戊鼎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一向为世人所钦羡。它的价值因此而更高。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

饕餮是传说中好吃的野兽,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耳廓纹饰俗称虎咬人头纹,这种纹饰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口相向,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象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还有两尾鱼形。

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

后母戊鼎是中国殷代青铜器的代表作,标志着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

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有什么结构特点?

7楼:北京创典文化

我国现存的最大一件青铜器,是1939年3月在河南省安阳县武官村出土的司母戊鼎。司母戊鼎,自鼎足至立耳通高1.33米,器口长1.

1米,0.78米,重达875千克。整个形体雄浑凝重:

方唇,上有一对立耳。深腹,下部微收。平底,四柱足,足内空。

腹面四周边框饰商周时期的兽面纹。上下边框中间有短扉棱,鼎腹四角都有扉棱。在鼎腹一侧内壁铸有“司母戊”三字,排列呈品字形,笔势劲健。

因此,称之为司母戊鼎。有的古文字学家认为司字应释读后字。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后母戊方鼎。

鼎是上古时代祭祀用的一种金属器物,司母戊鼎是商王文丁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制作的。

司母戊鼎制作在哪个朝代?司母戊鼎有什么特点?

8楼:忻淑婉谏阳

司母戊鼎一般指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出土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个字而得名后母戊鼎。

发现于1939年3月,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通过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jǐng)的庙号。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重达832.84公斤的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

司母戊鼎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为什么它被视为商代青铜器的代表作?

9楼:匿名用户

特征: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

84公斤,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个字而得名后母戊鼎。发现于1939年,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国家博物馆。通过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jǐng)的庙号。

第二问原因

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重达832.84公斤的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

10楼:军港船厂

造型复杂,铸造工艺在当时特别先进,组织严密,细致!

司母戊鼎有什么特征?!!!!

11楼:匿名用户

大小 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75千克高度 133厘米

材质 青铜

现藏地点 中国历史博物馆

科技含量 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

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经测定,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

64%、铅2.79%,其他0.8%。

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

审美特征 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

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

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

12楼:匿名用户

用途:司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丁文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鼎,故为孝心。

朝代:商朝青铜器。

特点:形势雄伟,气势宏大,纹饰华丽,工艺高超,体现了庄严凝重的风格 司母戊鼎高1.33米,长1.10米,宽0.78米,重800多千克,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影响: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聪明才智,密切配合。象征着商朝灿烂辉煌的文明。

以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为例,青铜器还有哪些特点?

13楼:爱丽娜芭比公主

青铜神树,青铜立人像

是三星堆文化的

生产规模大,平种多,工艺精美

14楼:に捧ぐ七重奏

生产规模大,平种多,工艺精美

司母戊鼎有什么特点。其象征着什么?

15楼:素顏繁花落

大小 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75千克

高度 133厘米

材质 青铜

现藏地点 中国历史博物馆

科技含量 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

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经测定,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

64%、铅2.79%,其他0.8%。

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

审美特征 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

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

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

提起鼎,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政权和社稷,鼎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象征,具有极其崇高的意义。

鼎盛行于商周时期,延续到汉代。在奴隶制鼎盛时代,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文献记载:

“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载“铸九鼎,像九州”。)(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他是哪个朝代的

1楼 端木吟天 中国商代 晚期的青铜器。1939年于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墓出土。因鼎腹内壁铸有 司母戊 三字而一直被称作 司母戊鼎 ,2011年被正式改名为 后母戊鼎 。 该鼎造型庄严雄伟 长方形腹,每面四边及足上部饰兽面纹 双耳,外侧饰双虎噬人首纹。后母戊鼎是目前已发现的中国古代形体最大份量最重的...

司母戊鼎制作在哪个朝代?司母戊鼎有什么特点

1楼 忻淑婉谏阳 司母戊鼎一般指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出土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 镇国之宝 的美誉。 鼎通体高133厘米 口长112厘米 口宽79 2厘米,重达832 84...

青铜器的纹饰有哪些,青铜器上的纹样有哪些?

1楼 漫阅科技 青铜器上的纹样,常装饰在器物的腹 颈 盖和足部。纹饰的内容主要有动物纹 饕餮纹 夔纹 龙纹 凤鸟纹 蟠螭纹 象纹 鱼纹 蝉纹 龟纹 蛇纹 兔纹 犀纹 鹿纹 虎纹 蚕纹 蟾蜍纹等 人物纹 宴乐 狩猎 战斗 采桑 人面 羽人 竞渡等 几何纹 云雷纹 瓦纹 线纹 鳞纹 环带纹 重环纹 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