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马台的历史传说,戏马台的历史渊源

2021-01-28 09:55:56 字数 6120 阅读 6785

1楼:离葵

关于戏马台及其战略地位,北宋文学家苏轼曾有这样一段宏论:“城三面阻水,楼堞之下以汴泗为池,独其南可通车马,而戏马台在焉,其高十仞,广袤百步。若用武之世,屯千人其上,聚垒木炮石凡战守之具,以与城相表里,而积三年粮于城中,虽用十万人不易取也。

”可见作为军事家的项羽筑戏马台,并不限于有闲取乐,更重要的是出于战略考虑。然而,“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毕竟不是一位政治家。他没有倒在秦兵斧钺之下,却碎身于同举义旗的汉军之手。

从这点上说,项羽胜在军事,败在政治。自古“成者王侯败者寇”,而对项羽,人们却不已成败论英雄。这正是千古以来人们接踵凭吊戏马台的主要原因。

公元416年,东晋大将刘裕北伐奏捷,班师路经彭城,恰逢重阳佳节,便在戏马台大宴群僚,以壮军威,唐代诗人储光羲在《登戏马台作》诗中云:“天门神武树元勋,九日茱萸飨六军。”写的就是刘裕在重阳节宴群僚于戏马台;公元450年,北魏拓跋焘举兵南下,曾立毡帐于戏马台上,运筹帷幄,虎视城中,历朝历代,文臣武将和诗人骚客纷至沓来,或登临高台扼腕痛惜,或触发思古之幽情,谢灵运、张籍、苏轼、陈师道、文天祥、萨都剌、袁枚、阎尔梅等,在此都留下传世之佳篇。

戏马古台历经沧桑。自楚霸王项羽在乱石荆棘中营辟高台,后人出于对英雄的景慕和瞻仰所需,陆续在台上进行建筑。其中风云阁最为著名,可作为戏马台古迹的标志。

风云阁又称戏马台碑亭,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双层飞檐,六角啄空,丹柱釉瓦, 高耸三丈有余,翘然立于台中,颇具风采。其南檐下嵌有四字篆额:“从此风云”。

亭内石碑镌有“戏马台”三字,古朴庄重,气势恢弘,为戏马台增色不少,遗憾的是,由于徐州迭遭水患兵灾之苦,其它建筑大多倾圮,到了近代,宽阔的台面,只剩下风云阁的立身之地了。

古台生春会有时,1986年初,徐州市人民**为了纪念推翻秦朝**的悲剧英雄人物项羽,按照清代官式建筑式样建造了戏马台。重修后的古台结构严谨,布局匀称,错落有致,沉雄庄重。迈过百步青阶。

穿过月亮门,戏马台的雄姿便尽收眼底:风云阁玉立中轴,占尽风情;霸业雄风鼎迎面而竖,摄人心魄;隔断墙上,“拔山盖世”四字赫然。东院内有一新塑的项羽石雕像,按剑怒眉,英气勃勃。

两殿院内多有壁雕画。形象地反映了项羽叱诧风云的一生。风云阁左首有登高台,后有环形碑刻长廊,镶有古今书法家所咏戏马台的诗词。

院内立有一块孤赏石,从一侧看是将军雄姿,从另一侧看是鬼脸,取意于李清照咏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诗句。冬去春来,春意盎然,登临戏马台,缅怀前人业绩,不由人思绪潮涌,吟诗抒怀:

明代方孝儒这首诗所咏的戏马台,位于徐州古城南门之外的南山之巅。史载,公元前206年,如火如荼的倒秦战争功成之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笼山络谷营台,以观将士戏马,虽然项羽后来在楚汉相争中一败涂地,但戏马台却成为西楚霸业千古雄风的遗迹。

戏马台的历史渊源

2楼:老虎丶

中国历史风云变幻,戏马古台历经沧桑。两千年来,戏马台作为西楚霸王项羽的遗踪,吸引无数的志士文人登临凭吊。为纪念推翻秦王朝的**悲剧英雄人物项羽,褒扬历史功绩,戏马台景区历经了多次保护性的重修扩建。

如今戏马古台结构严谨,布局匀称,错落有致,沉雄庄重。前区为两组宏伟的仿古皇家建筑群,以丰富的资料展示西楚霸王悲壮的一生;后区依山就势,设计为百米长廊,长廊以古来咏台诗词,古今书法大家笔迹勒石镶壁。景区内遍植名木异卉,更有霸业雄风鼎、重九台、乌骓槽、系马桩、项王武库、人杰鬼雄石等诸景点缀其间,使戏马台景区疏密有致,蔚为大观。

开放以来登台揽胜的游客络绎不绝,它已成为国内项羽遗踪旅游网络上的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也是徐州市楚汉文化中杰出的代表。

戏马台景区内还坐落着具有典型徐州民居特色的院落——郑家大院,整个院落依山就势,布局严谨,结构考究,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文化韵味。

徐州戏马台有什么典故? 10

3楼:匿名用户

项羽在此处练马,故得名“戏马台”

4楼:爱齐号

“戏马台”在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南效云龙山下,昔日项羽曾在此操练兵马。后来,刘裕也于重阳节在此大会宾客。

5楼:想贴爱贴就贴

是古代项羽操练兵马的地方 所以叫戏马台

求有关徐州的传说故事!!

6楼:我是谁

1、徐州的“王气”

据传,明初朱元璋北伐路过徐州,军师刘伯温看到徐州有王气,仔细一看,云龙山有举首成龙之态,凤凰山有俯饮黄河之姿,日后要出皇帝和娘娘。为永保大明江山永固,就在凤凰山余脉奎山上建塔,以压凤灵,是为奎山塔;又在云龙山上凿泉,以击龙脑,就是饮鹤泉。

这样一来,徐州的王气被他破了,徐州就再也出不了皇帝了。到现在徐州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刘伯温,大坏蛋,天下风水他破断!”

2、徐州云龙山名字

因刘邦曾藏于此山。公元前206年,刘邦在丰泽斩白蛇,举义旗,宣布抗秦起义。但当时不过20余人,势单力薄,便南下徐州,来到云龙山。

为安全计,刘邦每天换一个地方。可吕雉每次从沛县来,都能很快就找到他。

刘邦问其故,吕雉说,山上某个地方的上空,总有一片祥云,形状如龙,我就直奔过去,果然你就在那里。因刘邦后来当了汉朝的开国皇帝,皇帝是“龙”,他藏过身的山,也就称为云龙山了。

3、徐州显红岛

相传宋朝的时候,苏轼任徐州知州,上任以后兢兢业业,以民为本。一年暴雨倾盆,黄河发了疯,大水淹了徐州城,许多百姓被困在自家屋顶,跪求龙王爷别再下了。苏轼带领抗洪人马,冒雨奔走于城墙堤坝之上,封堵决口,营救百姓。

这时龙王爷显了灵,在半空中威吓到:苏东坡,你要想让这云住雨收,洪水退去,倒也了不难。我要一人,你把他给我,我便收了这水,否则我让这徐州城化为泽国,百姓尽入鱼鳖之腹,我要苏小妹。

苏东坡闻听这话震惊不以,苏小妹就是苏东坡的妹妹,兄妹之情如何能够割舍,可这满城的百姓哀嚎求救,该怎么办?这时苏小妹站了出来,说:如能救这满城百姓,我一人之命又何足道也。

说罢,纵身跳入洪流。

这龙王也讲信诺,果然云住雨收,洪水慢慢退去,一直退到现在显红岛的位置,消失无踪,地面上只留下了苏小妹的一只红色绣花鞋。全城百姓得救了,为了纪念苏小妹,命名此岛为“显红”。

4、徐州皇姑墓

关于土龙山汉墓群的封土堆,当地村民传说这里是“皇姑墓”。相传东汉末年,徐州太守陶谦想讨好曹操,邀请路过徐州的曹操父亲曹嵩进城招待,但送走时,陶谦派出的将官半路见财起意,把曹嵩杀了。曹操得知父亲被杀的消息大怒,归罪于陶谦,发兵围攻徐州要屠城。

陶谦非常害怕,连夜派人突围到刘备那里求救,刘备当即带领士兵来徐州救援。刘备有个胞妹,人称皇姑,身体瘦弱,一路行军劳苦得了大病。走到贾汪时,就气息奄奄,病在垂危。

刘皇叔无奈只得把妹妹留在当地调养,自己领兵赶路来徐州救援。

曹操退兵后,刘备回到贾汪看望妹妹,但皇姑很快就驾鹤仙游了。陶谦和徐州人万分感激刘皇叔的救命大恩,就给皇姑建立了一座大坟墓,后人称为“皇姑墓”。

5、徐州悬水村

当年孔子率领**周游列国,光临徐州,登凤冠山,观吕梁洪。传说孔子刚到山顶,暴雨倾盆而降,洪水汇集而来,在山村内形成急流,眼看就要把村庄吞没。这时,奇迹发生了:

洪水**时,村庄也跟着上浮,悬在水上,安然无事。孔子叹曰:“怪哉,怪哉!

”从此这个村庄便更名为悬水村,沿用至今。

7楼:匿名用户

据传说,唐朝贞观年间,礼部尚书张建封任徐州武宁里节度使时,有宠妾关盼盼,烹饪女红,**歌舞无所不能,尤其是关盼盼擅用面筋,蜂蜜,麻油,果料制作一种蜜制蜂糕作日常食用,以保持红颜不老,姿色动人,深得张尚书的喜爱。张特为关盼盼独选一楼,名曰:“燕子楼”。

后来张建封病故后,关盼盼独居燕子楼十多年,闭阁焚香,坐诵佛经。其侍女将蜜制蜂糕的制法传至民间,徐州百姓争相仿制,成为一道名点。尤以坐落在市中心彭城路上的泰康回民食品店生产的蜜制蜂糕最为著名。

唐宋以来,文人墨客白居易,苏东坡,文天祥都到过徐州“燕子楼”并有名诗题咏,随之燕子楼声名大振,蜜制蜂糕因而也成为历往千年而不衰的名特糕点,列为古城徐州的八大名点之首。

传说朱元璋幼年时曾在新沂沈圩舅舅家放牛,与邻居王屠夫交情甚笃。每次朱元璋放牛回来,王屠夫总要送些好吃的东西给他,其中朱元璋最爱吃的就是熟猪蹄。

8楼:匿名用户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徐州的云龙山古今闻名。是以历史传说命名的。

据传,云龙山的名称很有来头。云龙山在唐代时,因山上有石刻巨佛名叫石佛山。北宁以后易名为云龙山。

据《江南通志》记载,宋武帝刘裕(1130--1137在位),少年时曾登此山,山上出现云龙环绕之异,因此即位后就将石佛山改名为云龙山。旧史志曰:“山有云气,蜿蜓如龙”。

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发行的《辞海》(缩印本)中刊出“云龙山”条目:“云龙山,在江苏省徐州市,南北耸列,长约两公里,山岳起伏,如龙状、故名。山东侧兴化寺内有北魏石佛一尊,因此又叫石佛山。

”云龙山是徐州著名风景区,位于徐州市南郊,海拔103.93米,长6华里。山麓巨石上有“云龙山”三个大字,为明万历十四年(一五八六年)徐州兵备右参政莫与齐所书,笔锋犀利,刀工精致。

徐州,古称彭城,相传因唐尧封大彭氏国于此而得名。迄魏晋,始更名徐州。

关于云龙山,也有种种传说。例如:有的说,刘邦起事前,曾逃进此山,其夫人吕氏察看天象,随云、龙之气,终于入山找到了他,因而名其山为“云龙”:

有的说,南朝第一个皇帝刘裕,少年时常登此山,山上每观云雾缭绕之异,云龙山之名由此而来。实际上,还是由于其山势南北走向,连绵九节,峰峦起伏,状如游龙,且经常有云雾缭绕而被命名为“云龙山”的。 登云龙山,俯瞰全市,城市风貌,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山上苍松翠柏,亭宇相连,碑文佛像,古迹甚多.

举其主要者:北魏石佛·大雄宝殿 在山顶东侧,有云岗、龙门石窟同时代石刻。相传公元四五一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侵宋,三十万大军围攻彭城。

驻军云龙山戏马台一带,士兵们因山就石,雕成了一尊大石佛头像。明洪武三十八年(一三九八年),由和尚胜吉主持建造了覆盖大佛的大殿——大雄宝殿。它依山而建,后壁三砖,石佛三丈,因此有“三砖殿覆盖三丈佛”之说。

清康熙三十四年(一六九五年),徐州知州王黾承又添雕半身,方成今日所见的半身大石佛。 放鹤亭·招鹤亭 放鹤亭是北宋张天骥在宋神宗元丰元年(一○七八年)春建造的。云龙山人——张天骥寄情山水,不求闻达,在亭内养了两只鹤,以驯鹤为事,遂名放鹤亭。

苏东坡与他交往甚密,常在一起饮酒赋诗,并写《放鹤亭记》而使此亭有名于世。原亭倒塌,现所存者为明嘉靖十一年(一五三二年),都御史戴时宗曾在原址重建。又因苏东坡《放鹤亭记》中有放鹤、招鹤之歌,后人又在放鹤亭南增建一亭,名招鹤亭。

饮鹤泉 原名石佛井,深七丈,因毗邻放鹤亭,明天启年间(一六二四年),徐州户部分司张璇为它改名曰饮鹤泉,并题“饮鹤泉”三个大字。 东坡石床 这是因苏轼而得名的一块岩石。苏轼(一○三六至一一○一年),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他有一次与友人登山饮酒,曾醉卧在岗崖的这一块岩石上,回去后就作了首无题诗:醉中走上黄茅岗,满山乱石如群羊,岗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歌声满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东坡石床之名就是由此而来的。

岗岩右角上,刻有“石床”二字。 大士岩·戏楼大士岩院为清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年)徐州知州姜焯倡所建。院内正殿三间,名观音殿,中有观音大士像,前为敞式山门,依斜坡建五十三参(取佛经五十三参之意。

参即参拜佛租)。庭院清幽雅致,内有参天宋柏两株。戏楼是清道光七年(一八二七年)春,由王建基等建成,供庙会时演戏之用。

试衣亭·送晖亭 亭是根据苏东坡“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的诗句而取名。

云龙湖徐州城区南部,有云龙湖。云龙湖原名石狗湖,东岸紧靠云龙山,1962年更名为云龙湖。青山环抱绿水,绿水倒映青山,构成“三面云山一面湖”的自然景观,山水相连,景色迷人。

相传在徐州城西南,东西簸箕山相连处有山下有一片低洼的沼泽地,人们称它为簸箕洼。有位心灵手巧的老石匠,家境贫寒,下无寸士,上无片瓦,以打石糊口。他既无儿又无女,老婆过世后,在簸箕洼边搭了个草棚藏身。

每次外出给人打石回来,小草棚里仅有的日用什物都被人拿光。老石匠便在云龙山上选了块大青石,精雕细刻了一条造型可爱的石狗,为他看门。说也奇怪,自那以后,哪怕他外出一两个月回来,家里连一针一线也不少了。

老人雕的石狗能宁夜看门的消息传开了。山下的地主老财王六,看在眼里,痒在心里,一心想让石狗为他看家。老石匠怎么也舍不得把这条狗让给别人,王六便仗势抢走了石狗。

谁知白天刚被抢走,夜里石狗又跑回到主人的草棚里。王六不死心,又把石狗强行抢走,用铁链拴在自家门前石柱上。石狗就是不愿为王六看家,夜间咬断铁链,又跑回主人身边。

王六火了,便把石狗扔到湖里。伤习的老石匠多次下水打捞,也没有寻到那条石狗。不知又过了多少年,人们拓深湖底时,挖出了那条石狗,老人又把它放在草棚前看门,但它已经不灵了,因为它早就淹死了。

老石匠为了纪念心爱的伙伴,便把它置于簸箕山。簸箕洼于是改名为“石狗湖”。

古罗马的历史,罗马的详细历史

1楼 小谢天空 2005年05月09日19 45 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意大利半岛处于一个多民族 多元文化交织的时期。 古意大利人 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族。大概在公元前1000年的铜器时代 他们穿越北部和东部的阿尔卑斯山和亚得里亚海到达意大利,并残暴地迫使许多当地土著部落迁徙他乡。 他们起初过着...

历史题材的戏说剧有哪些,历史题材影视剧可以戏说 什么是戏说?

1楼 匿名用户 大汉天子 烟花三月 孝庄秘史 康朝秘史 皇太子秘史 皇太极秘史 秦始皇和阿房女 唐太宗李世民 大唐情史 大明宫词 大宋提刑官 神探狄仁杰 洛神 大唐歌飞 大唐芙蓉园 戏说乾隆 还珠格格 昭君出塞 杨门女将 杨门虎将 少年杨家将 碧血青天杨家将 薛平贵与王宝钏 包青天少年包青天 母仪天...

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是不可以戏说的,辩论会反方: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不能戏说

1楼 百度用户 你这不是 问题啊 肯定是可以的 ,如果不可以,银屏上也不会出现那么多 电视剧了历史的大方向,是不可扭转的。 但在很多细节上,就无从考证了。 你也不能说人家什么,因为有野史阿。 几百年前发生的事,谁也说不清楚。 辩论会反方 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不能戏说 2楼 匿名用户 您好,我是专业的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