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黄莺也喜欢早晨的清凉时光,在青山的影子里欢快的啼鸣.
以自然美景展示一幅令人内心旷神怡的画容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旷达的心境和作者对新生命的向往.
新凉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
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2楼:匿名用户
诗人借黄莺来表达自己对新凉到来的欣喜和惬意的心情
新凉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
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雨晴》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楼:吞噬番茄酱
这首七言绝句,精巧地选择雨晴后的景物,来进行生动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原诗如下:
雨晴 唐代: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兼无叶底花。
雨前初次见到新开花朵的花蕊,雨后连叶子底下也不见一朵花。
蕊(ruǐ):花朵开放后中间露出的柱头花丝等,分雌蕊、雄蕊。叶底:绿叶中间。底,底部。
蛱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版本二)
蜜蜂和蝴蝶纷纷地飞过了墙去,让人怀疑迷人的春色尽在邻家。
蜂蝶:蜜蜂和蝴蝶。纷纷:接连不断。疑:怀疑。春色:春天的景色。邻家:邻居的家。
3.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即兴诗,写雨后漫步花园所见的衰败景象。诗中摄取的景物很简单,也很平常,但平中见奇,饶有诗趣。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诗的前两句扣住象征春色的“花”字来写春景,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相对比、映衬,表现了作者面对满园落红残春油然而生的叹惜之情。“初见”“全无”是精准的概括,令人感受到雨前、雨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景致。
雨前,春天刚刚降临,花才吐出骨朵儿,尚未开放;而雨后,花事已了,落红满径,枝条是上只剩下满树绿叶了,说明这场雨下得很大很久。好端端的百花争艳的美好春色,却被这一场春雨给闹杀了。诗人望着花落春残的小园之景,是非常扫兴而生感触的。
扫兴的不光是诗人,还有那蜜蜂和蝴蝶。诗的下两句由花写到蜂蝶。“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被苦雨久困的蜂蝶,好不容易盼到大好的春晴佳期,它们怀着和诗人同样高兴的心情,翩翩飞到小园中来,满以为可以在花丛中饱餐春色,不料扑了空,小园无花空有叶;它们也像诗人一样大失所望,懊丧地离开,纷纷飞过院墙。花落了,蜂蝶也纷纷离开了,小园显得更加冷清寥落,诗人的心也就更是悲苦怅惘。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满怀着惜春之情的诗人,刹那间产生出一种大胆而奇妙的联想:
“却疑春色在邻家”。院墙那边是邻家,诗人想得似乎真实有据;但一墙之隔的邻家小园,自然不会得天独厚,独享春色,诗人想得却是天真烂漫;毕竟墙高遮住视线,不能十分肯定,故诗人只说“疑”。“疑”字极有分寸,体现了一个度,格外增加了真实感。
这两句诗,作者把原无理性的蜂蝶赋予“人”的智慧,不仅把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而且描写似乎“阳春”真的“有脚”,她不住自家小园,偏偏跑到邻家,她是十分调皮、非常会捉弄人的,这就更把“春色”写活了。同时,作者的“惜春之情”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透露出诗人希望春色没有远去的心情。
作者内心伤春惜春的心情和眼前自然景象巧妙接合,既赋予蜜蜂蝴蝶以人格精神,又暗暗流露作者的内心感触,两者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其中,“却疑春色在邻家”,可谓神来之笔,造语奇峰突起,而又浑然天成,令人顿时耳目一新。这一句是全篇精髓,起了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经它点化,小园、蜂蝶、春色,一齐焕发出异样神采,妙趣横生。
古人谓“诗贵活句”(吴乔《围炉诗话》),就是指这种最能表达诗人独特感受的新鲜生动的诗句。
参考资料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
何庆善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客中作第三,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楼 乔木查 后两句说因美酒而流连忘返,乃直抒胸臆之语,含义深长,耐人寻味。全诗语意新奇,形象洒脱,一反游子羁旅乡愁的古诗文传统,抒写了身虽为客却乐而不觉身在他乡的乐观情感,充分表现了李白豪迈不羁的个性和李诗豪放飘逸的特色,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气氛。 三 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四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四句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楼 匿名用户 浮云 借指奸邪小人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 远瞩 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也表现了他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四句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楼 匿名用户 really take the radio to shoot 三 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楼 狂人横刀向天笑 寒塘诗...
草古诗原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唐诗《草》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楼 佳人醉月 该诗通过对荒原野草的赞颂 反映了作者不畏艰难 百折不挠 积极进取的精神。 诗中诗人将春草和送别有机地结合起来, 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唐诗《草》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楼 匿名用户 借描写春草以寄托别情,借景抒情,并化用典故,通过对荒原野草的赞颂 反映了作者不畏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