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在新课程标准提出后,给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更为明确和更高的要求,就是教学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所以文言文教学既要注重字词学习,又要重视思想内容的学习;我觉得文言文是教材中最能传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部分。我们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美德,这些传统美德不能丢失,语文教学应该对其进行很好的传扬。
求下文言文的意思
2楼:匿名用户
柳开少好任气,大言凌物,应举时以文章投主司于帘前,凡千轴,载以独轮车,引试曰,衣,自拥车以入,欲以此骇众取名。时张景能文,有名,惟袖一书,帘前献之,主司大称赏,擢景优等。时人为之语曰:
“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
译文少年时任性自负,喜欢说大话藐视一切,应试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投在主考官的前面,共有约一千轴(古人装订书籍的一种方式,用卷轴把文章卷起来,内容一般不太多),用装着。考试的那天,传着衣服(古时时考生全都得**,以防夹带),独自承着车进入考场,打算借此时大家惊讶,赢取名声。当时善写文章,有名气,袖子里只装了一篇文章,在前献给主考官,主考官非常赞赏,提拔为“优等”。
当时的人编成话说:“的一千轴书,不如的一篇文章”。
3楼:扬晗琴次碧
求,觅也,乞也。求
--找,寻找;请求。
求,此本古文裘字。后加衣为裘,而求专为
干请之用。亦犹加艸为蓑、而衰为等差之用也。求之加衣,葢不待小篆矣。
求,汉字,拼音读qiú,表示想要为了达到某个目的或是为了主要用作动词,表示请求、要求等的意思。
4楼:惠风英代灵
1.天下有不在期望中的福,也有非不在期望中的祸。一般平凡的人不知道其实祸福是相依附的,所以心中存着侥幸的心态就去尝试,所以因为没有准备好就已经去做,所以失败失意的情况经常发生,而且,因为是侥幸得到的,所以即使成功了,也只是看到了它的好处及突然而得的利益,却没法看到它可能存在的潜藏祸害或危机,只见眼前不知凡事有生则必有亡的自然定律。
2.不经思考任意说话或行动的人,是不可以与他做长远打算的。容易发怒的人也是如此,所以说不轻易就有得意喜悦或不轻易就害怕恐惧的人,是可以做大事的人。
3…………
文言文里的与是什么意思
5楼:匿名用户
与:与 yǔ
名词义:
1、党与;朋党。
与,党与也。从舁从与。与声。——《说文》
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彊。——《史记》
群臣连与成朋。——《汉书》
2、盟国;友邦。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疆夺之地。——《荀子》
3、类;同类。
夫礼之立成者为饫,昭明光节而已,少曲与焉。——《国语》
与:与 yǔ
介词义:
1、跟;和;及。
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
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
与城为殉。——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为;替。
3、离开。如与世隔绝、与众不同
4、对于;于。
君之始入京也,与言皇上无权…君不之信。——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与:与 yǔ
连词义:
1、和;同。
动词义:
1、赞同。
与:与 yú
1、同“欤”。多用于轻微的疑问。吗。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
岂非士之愿与?——《史记·蔡泽传》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战国策·魏策》
与:与 yù
动词义:
1、参与。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运·大同》
怀嬴与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蹇叔之子与师。(与师;参军作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文言文中与的用法
6楼:匿名用户
一、用作动词,译为译为“给与”“参与”“结交”“亲附”。
1、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给与)
2、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参与)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结交,亲附)
二、用作连词,“同”“和”“跟”。
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和,跟,同)三、用作介词,“同”“和”“跟”;“给”“替”;“和……比较”;
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和、同、跟)2、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给,替)3、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比较)四、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测度、疑问语气。
1、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感叹语气)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疑问语气)
3、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测度语气)五、与 jǔ与,通“举”,推举,选举。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通举,推举)
7楼:氧化物
(一)介词。
1.介词。和,跟,同。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2。给,替。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3.比,和……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二)动词。
1.给予,授予。
①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2.结交,亲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3.赞许,同意。
①吾与点也。
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三)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8楼:匿名用户
与 yǔ 〈动〉 1. (会意。小篆字形,“
一、勺”合
起来,表示赐予别人东西。“与”,从与,从舁( yú),共同抬起,与,给予。合起来表偕同、朋友。
本义:赐予,施予,给予) 2. 同本义 [give grant;offer] 与,赐也,通作“与”。
——《正字通》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 亚父。——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3. 又 则与斗卮酒。
取与者,义之表也。——西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有张氏藏书甚富。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名〉 1. 党与;朋党 [clique] 与,党与也。
从舁从与。与声。——东汉·许慎《说文》 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
——东汉·许慎《史记》 群臣连与成朋。——《汉书》 2. 盟国,友邦 [allied country]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疆夺之地。
——《荀子》 〈介〉 1. 跟;和;及 [with;to] 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 孰与君少长。
——《史记·项羽本纪》 与城为殉。——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
为,替 [for]。如:与我想想 《连》 1.
和;同 [and]。如:父亲与母亲;人群是何等兴奋与激动;成与不成,在此一举 〈助〉 1.
与多用于轻微的疑问。吗 求之与?抑与之与?
——《论语·学而》 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 岂非士之愿与?——《史记·蔡泽传》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战国策·魏策》 与 yù 〈动〉 1. 参与 [take part in]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运·大同》 怀嬴与焉。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蹇叔之子与师。(与师,参军作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与 yú 1.
与 yú 2.同“欤” [same as “欤”] 求之与?抑与之与?
——《论语》[1]
9楼:abc高分高能
文言文中“与”有哪些固定用法呢
文言文中"以"的意思有哪几种?
10楼:匿名用户
以以五笔拆成c
以 1、因为,由于: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1楼:潇河弯弯
以 1、因为,由于: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而。例:
⑴有好事者船认入。
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以:以便)⑶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于柑以讽耶?
⑹以啮人,无御之者。(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⑺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⑻属予作文以记之。
⑼杀之以应陈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哙侧其盾以撞。
(17)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动。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20)各各竦立以听。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隐忍以行。
(2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4)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击荆河。
(26)遂自投汨罗以死。
(27)其责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与物物争。
3、把,拿,用。例: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⑵以钱覆其口。
⑶屠惧,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⑹ 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⑺何以为计?
⑻将以攻宋。
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17)以我应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胜。
(19)国胡以相恤。
(20)将以衅钟。
(21)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
4、以为,认为。例: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⑶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⑷皆以美于徐公。
⑸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5、凭,靠。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⑸以勇气闻于诸侯。
⑹以攻则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6、按照,依照。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实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进。
⑷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⑸盖以律非故杀。
⑹以次进。
⑺则又 法从事。
7、根据。例:
⑴今以蒋氏观之,犹信。(以:一说拿。)
⑵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尽矣。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10、在。例:
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⑵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⑶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⑷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逆以煎我怀。
12、为。例:
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以:是)
13、通“已”,止。例:
无以,则王乎?
14、任用。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此,这。例:
以一物体与物物争。(本义项指前一个“以”。)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1楼 喵喵十 中国传统的古诗词不仅意境优美,而且形式多样,语言精练,思想深远,记录了中国当时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文化方面,古诗词更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古诗词可以说是真实地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生活,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品质,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有的表现了中华民...
如何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1楼 精锐长宁语文组 在一些涉及到传统文化的诗词中,可以从介绍文化背景入手。如《生查子 元夕》《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另外,可以让学生搜一些关于相关传统文化的习俗在课堂交流。或者让学生找一些有关传统文化或者在特定时节写的诗词。 在上海中考的新题型综合运用中,也会涉及到相关文化常识的考查,平时在学习...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1楼 匿名用户 是我国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 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长期发展过程中沉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汇聚着先人们的智慧 总结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渗透教学的对策 增强学生的国民意识 而语文作为小学一门重要的教学课程 对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状况进行了分析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