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学前儿童的特征,简述儿童发展的特征

2021-01-13 14:37:32 字数 5453 阅读 9532

1楼:世代荣昌乐太平

学前儿童有 6 个特点: 1、学前儿童的学习是一种整体的、生态学意义上的学习 2、学前儿童基于生物能力的学习和基于文化能力的学习 3、学前儿童学习中的习得和学得 4、学前儿童学习与信息加工容量的关系 5、学前儿童认知与学习的先天制约性 6、在学前儿童学习中认知与情感的关系

简述儿童发展的特征

2楼:快去学吧

儿童发展的特点

儿童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即是其生理成熟与其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变化的复杂过程。在这里,生理成熟是指儿童个体作为一个生物体,其生理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发展是一种纯粹的生物性演变过程。而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却是一个以个体的生理成熟为基础,并与其生理机能的发展混为一体、互为表里的过程。

生理机能是人的外在心理品质和行为表现的内部生理机制。

人类作为一种生物体,有其自身发展变化的生物学特点,而人类个体的发展变化,作为生物性个体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必然受到人类发展特点的制约,表现出特有的规律性。儿童发展的规律性,就是在儿童随其年龄增长、身体和心理变化中普遍存在的特点。概括而言,儿童发展表现出如下五种普遍特点。

(一)顺序性

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其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例如,儿童身体发展方面,就整体结构的发展而言,其顺序是头部首先得到发展,而后是躯干和四肢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孩子越小,其头部在身高中比例越大的原因。在骨骼与肌肉的协调发展中,首先得到发展的是大骨骼与大肌肉,而后才是小骨骼与小肌肉群的发展与协调。

所以,儿童行动能力的发展中,依照着翻身、坐、站、走和跑,然后才有可能写字、绘画等精细动作出现这样一种不变的顺序。儿童的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遵循着先具体后抽象的秩序。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这种顺序是固定不变的。

先前的发展变化,又是其顺序序列中紧随其后的发展和变化的基础,顺序性所具有的这一特点,使儿童身心发展成为一种连续的、不可逆转的过程。

(二)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是指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段,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一般认为,新生儿(出生第一年)与青春期(13.14岁~15.

16岁),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期。不平衡性,是指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身体和心理发展并不完全协调、统一的现象。就儿童发展的整体而言,生理成熟是先于心理成熟的。

十几岁的孩子就其身体发育来看,已经很接近**的水平了,而其心理的成熟程度,却要比**低得多。但就某个具体方面而言,也有可能表现心理能力不受生理成熟条件控制的情况。例如,3~5岁的儿童的语言掌握能力和记忆能力,往往优于成年人的水平。

(三)阶段性

儿童发展的阶段性,指在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这些特点无论从表现方式上、发展速度上,以及发展的结构方面,与其他阶段相比较,都会具有相当不同的特征。这种情况,又被称之为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

例如,在学龄前的幼儿阶段,儿童认识事物的能力,主要的特点是易于形成与实物相对应的、单个的概念,而到了儿童时期,儿童的认识能力,已发展到了可以了解和掌握事物间联系的程度,但是这种联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还要依赖于具体事物的帮助。只有到了青年时期,人的认识能力才开始以抽象概念为基础,逻辑思维才成为人的认识能力的根本性特点。

(四)个别差异性

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在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种表现于个体发展方面的差异性,**于个体遗传素质和生活环境的差别。例如,同样年龄的儿童,在身高方面有明显的高矮之分。同年龄的儿童,也会由于他们各自神经过程灵活性的差别,在学习中表现出注意力的持久性、知觉的广度方面的差异。

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差异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的结果还是来自环境和教育的差别。而且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还能对遗传素质的优势与不足起到一定发挥与弥补作用。俗话所说的“勤能补拙”,就是对二者关系的一种经验总结。

这一规律也是实行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教育原则的基础。

(五)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儿童的各种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成熟,虽然依赖于明确分化的生理机能的作用,但在总体发展水平方面,却又表现出一定的机能互补性特点,以协调人的各种能力,使其尽可能地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这种协调性,是具有生理缺陷的儿童发展的重要保障,使这些儿童不至于因某种生理机能的缺陷,而严重地阻碍其整体发展水平的实现。这一规律,也是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

例如,对于听力障碍的儿童,可以通过发展其对人讲话时口型变化的精细感知能力,来与对方沟通。而听力正常人的这种潜在能力,往往被更容易实现交流的其他方式所抑制了。

以上这五种规律性的特点,从总体上概括出了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的本质性的表现。从总体上把握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我们还可以发现这些规律所反映出的一些更为深刻的内容,即儿童的生理成熟先于其心理的成熟;每一年龄阶段儿童发展水平、特点的充分实现,将有助于其后的发展,否则,下一阶段的发展将会受到一定阻碍;儿童的身心发展,归根结底是儿童个体的发展,尊重和顺应儿童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是促进儿童整体发展水平的丰富性的根本道路。

3楼:匿名用户

儿童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越来越精细化,从具体到抽象,从无意识到有意识。

简述学前儿童记忆的特点

4楼:呼阿优

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特点

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2、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4、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扩展资料幼儿有意识记的发展有以下特点:

1、幼儿的有意识记是在**的教育下逐渐产生的。

2、有意识记的效果依赖于对记忆任务的意识和活动动机。比如幼儿在玩“开商店”游戏时,担任“顾客”的角色,“顾客”必须记住应购物品的各种名称,角色本身使幼儿意识到这种识记任务,因而也就努力去识记,记忆效果也有所提高。

5楼:竖起大拇指点赞

(1)由无意识记占优势,到有意识记成为主要的记忆方式

(2)由机械识记占优势,到意义识记逐渐占有重要地位;

(3)具体形象记忆仍占主导地位,而词的抽象记忆迅速发展。

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6楼:初语手写

发展特点如下:(1)从对话的语言逐渐发展到独白语言。

(2)从情景性语言逐渐发展为连贯性语言。

(3)能够总和利用表情,手势,语调等非语言信息帮助交流。

(4)对有效沟通的社交情景因素越来越敏感,可以利用多种交谈技能,委婉的表达自己的要求。

(5)能够根据听者的特点对自己的说话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

7楼:匿名用户

1、出生~20天:非自控音阶段。发音以哭声为主,也有一些咳嗽和吃奶时的发音,都是新生儿不能自己控制而发出的声音。

2、21天~5个月:咕咕声阶段。儿童的听辨能力和发音能力都有较大的发展,有大量的“玩弄”声音现象,有了最初的语音模仿和“对话”意识。

3、6个月~1岁左右:牙牙语阶段。婴儿模仿发音的能力大为提高。

4、1岁~1岁半:学语阶段。连续音节和类似词的音节增加,无意义的连续音节减少,是由无意义的音节发展到词音的过渡阶段。

5、1岁半~6岁:积极言语发展阶段。儿童由单词句、双词句向完整句发展,集中的无意义的发音现象消失。

8楼:常瑞

您好,学前儿童语言发展总体概括如下,希望能帮助您词汇;数量增加,范围扩大,理解加深

句子;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完整到完整

从无修饰语到有修饰语,由短到长

功能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

发展(1)从对话的语言逐渐发展到独白语言。

(2)从情景性语言逐渐发展为连贯性语言

(3)能够总和利用表情,手势,语调等非语言信息帮助交流(4)对有效沟通的社交情景因素越来越敏感,可以利用多种交谈技能,委婉的表达自己的要求

(5)能够根据听者的特点对自己的说话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

9楼:匿名用户

一是教育率先性。幼儿从出生到入学前的教育,都是在家庭中实施的,可以这样说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的率先性。

二是单独性。这一特点在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中更为突出。

三是随意性和随机性。在家庭中对子女教什么,怎样教受家庭中的某些因素的影响,教育有较大的随意性;家庭教育又与家庭生活相伴随,因此又具有随机性。

ar沙盘steam教育课程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学习工具和机会。 除了利用当前可用的ar 应用程序进行强大的探索性学习外,未来应用程序的类型和功能也将不断增加,ar 和ipad提供的体验和学习机会将大大扩展。 ar应用程序非常适合想要扩展课程范围并创建前所未有的新课程的教育机构。

ar沙盘全脑开发,通过将ar纳入各种科目,您可以让学生 参与学习并加深他们的理解。

学前儿童的发展特点有哪些?

10楼:wuli都灵

一、想象力丰富

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比如当你说起汽车,我马上就想像出各种各样的汽车形象来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想象一般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面的基础上完成的。

想象力是在你头脑中创造一个念头或思想画面的能力。

二、容易受父母影响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爱的因素非常重要。但是,当爱失去理智或失去限度时,对孩子的爱就成为极端的爱,这会导致孩子身心发展出现障碍,心灵发生扭曲,对孩子将来的人生发展有着不良影响。

11楼:你爱我妈呀

1、学龄前儿童生长变化速度惊人。

2、学龄前儿童过认知能力有了全面的发展。

3、学龄前儿童社交能力也有一定的发展。

学龄前儿童是指尚未达到入学年龄的儿童。从世界范围看,各国对儿童入学年龄的规定各有不同,一般为6岁或5岁,因此,学龄前儿童的年龄界限也不尽相同。中国目前儿童的入学年龄规定为6岁半,所以,0~6.

5岁前的儿童即为学龄前儿童。

扩展资料:

学前教育

1、体育

是早期教育中的首要任务。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发展儿童的基本动作,如走、跑、跳、攀、登等。

2、智力

早期进行智力教育重要的不是传授深奥的科学知识,而是要把开发儿童的智力作为重点即发展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

3、品德

是指对儿童的品德教育。人的品德的形成分析起来有三种因素,即对品德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学龄前儿童对事物认识水平比较低,许多抽象的道理还不能理解,只能够了解比较直接的、简单的是非标准,并且能够培养一些待人接物的初步行为习惯,如礼貌、善良、诚实等。

4、美感

是指对儿童的审美教育。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会使人产生美的感受,某些艺术形式就是将这些美的内容加以提炼、升华的结果。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他们有意识地体验生活中的美、并教给他们初步的技能技巧,来表现出自己美的感受,甚至进行某些创造。

简答学前儿童性格特点,简述学前儿童的特征

1楼 厦门沃鸿信息技术 一 好动是儿童认知表达的方式。 二 好奇是儿童求知初衷的表现。 三 好模仿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 简述学前儿童的特征 2楼 世代荣昌乐太平 学前儿童有 6 个特点 1 学前儿童的学习是一种整体的 生态学意义上的学习 2 学前儿童基于生物能力的学习和基于文化能力的学习 3 学前...

简述寓言和文学特征,简述儿童文学中寓言的艺术特征

1楼 1 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2 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 借远喻近 借古喻今 借小喻大。 3 故事情节的虚构性,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4 常用手法 比喻 夸张 象征...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简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1楼 百度用户 1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概述,主要涉及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内容 原则和方法等。 2 小学儿童的身心发展,主要小学儿童身体发展的一般特点,小学儿童认知 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特别强调小学儿童的个体差异如认知差异 人格差异和性别差异等。 3 学习心理,主要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