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孔子说的成于乐究竟是什么意思

2021-01-12 11:54:45 字数 1354 阅读 5887

1楼:匿名用户

成于乐孔子有很好的**素养,既能演奏,如鼓琴、击磬、鼓瑟,[xl] 又能歌咏,“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xli];更为重要的是,孔子的正乐、乐教还体现着他自己独特的乐感、乐论。

在《论语》中,《韶》与“郑声”是孔子树立的两个“典型”,而对二者所持态度之强烈反差凸现着孔子乐的取向。“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认为人若不仁,乐则不乐。因此,孔子强调乐不仅要“尽美”,还要“尽善”。

由此,孔子对于尽善尽美的《韶》很是看重[xlii],并能沉醉其中以致“三月不知肉味”[xliii]。孔子还认为乐应该体现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正平和,而其“乐正”就是正淫乐以归于“雅乐”,正所谓:“乐者,通伦理者也。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xliv] 为什么孔子不止一次地指斥“郑声”?[xlv] 就是因为“郑声淫”而“乱雅乐”,[xlvi] 所以孔子才深以为“恶”,并主张“放郑声”。

在学乐方面,孔子可谓言传身教: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

“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

”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

“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

“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史记·孔子世家》)

从“习其曲”、“习其数”,到“得其志”、“得其为人”,孔子生动地诠释着一个好学的学子形象。这个例子还表明,只有“得其为人”,才算是真正的学有所“成”。这是“成于乐”的第一层意思。

而且这里的“成于乐”之乐(音“岳”)还不是一种完结,毋宁说此时的“成”恰恰意味着一种崭新的开始,因为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乐(音“洛”)起来,或者说是以之为乐。

所以,我们还要充分注意到乐(音“岳”)与乐(音“洛”)在古代乃是相通的,正如《礼记·乐记》所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前为乐(音“岳”),后为乐(音“洛”),皆是人情之展现。

不过,孔子强调“乐”(音“洛”)要懂得节制,所谓“乐也者,节也”[xlvii]。否则,“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xlviii]。骄乐(音“洛”)指“侈肆而不知节”,宴乐(音“洛”)指“淫溺而狎小人”,[xlix]皆不符合孔子“乐而不淫”、“乐节礼乐”的原则。

能否“节乐”(音“洛”)关键还是一个能仁与否的问题,比如孔子就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就像只有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一样[l],也惟有仁者能好乐(音“岳”)、能好乐(音“洛”)。这就表明乐乃是奠基于仁之上的,“孔颜乐处”也能很好地证明这一点。

成于乐,既意味着成于乐(音“岳”),又意味着成于乐(“洛”)。

孔子所说的“正名”是什么意思,孔子的思想:正名 是什么意思

1楼 匿名用户 正名 就包含两方面的意思 其一是正名分,即纠正当时社会政治伦理生活中名分等级混乱的现象,明贵贱,别善恶,治纲纪。例如,鲁国大夫孟孙 季孙和叔孙三家在祭祀时使用《雍》就反映了名分等级的混乱。《雍》本是天子祭祀祖先完毕后撤席时所唱的诗篇,但三家身为大夫竟尊卑部分,违背周礼的规定,故孔子质...

佛教里面的究竟是什么意思,佛教里面的「无我」究竟是什么意思?

1楼 匿名用户 就是指不受外界的干扰的清净心。 2楼 天华静观 是指万物都没有固定不变的自体。 佛教里面的 无我 究竟是什么意思 3楼 匿名用户 无我是佛发现五取蕴的共相之一,五蕴的共相是 无常 苦 无我 什么是 共相 呢?共相是指共同特征。佛陀说 无我者非我 非我所,非我之我。 以不实之义为无我。...

老子的无为究竟是什么意思,老子的无为是什么意思啊?

1楼 哲学鼎端 《老子最早提出 无为 ,无为即什么?》之问题的邀请回答 老子的无为是什么意思啊? 2楼 月似当时 老子的无为是指要君主不与民争,顺应民众,不妄为的意思。 老子的无为,并非要君主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君主凡事要 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 ,而不要君主违反 天时 地性 人心 ,不能仅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