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望天雨雨
夫位于句首,带起的“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整个的一个句子。夫,表示引起议论的一种语气。“腹饥”和“肤寒”是并列的,做状语,和句首的“夫”没有关系。
“夫”不是指示代词,因为它在整句中不起任何语法作用。去掉“夫”字,不会对句子结构的完整性有影响。何况“夫”,在古汉语中并没有“民”的意思。
2楼:
个人认为腹饥连起来作状语,解释为“肚子饿的时候”,否则……按你那样翻译不是很奇怪?而且在这个句子里面“夫”去掉了也不影响意思,所以是发语词吧。
3楼:告化坡
夫,发语词,无实意。“腹”,名词。腹饥和肤寒结构一样,都是主谓式结构。
4楼:心那么蓝
“夫”应该算是发语词,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具体意义。
5楼:宅族长老
“夫”在古汉语里一般都是语气词。。。这个,看多了就知道了。。。
什么是语气词,请举例说古代汉语句首,句中,句尾语气词的用法
6楼:匿名用户
语气词是表示种种语气的虚词,它常常用在句尾,有时也用在句首,也可以用在句中表示停顿。古汉语中常用的语气词有也、矣、乎等。
一、也语气词“也”从在句中的位置上看,经常地、大量地用在句尾,有时也用在句中;从句式上看,“也”字经常用在判断句句尾,但也可以用在陈述句句尾。
判断句句尾使用“也”字,作用是帮助判断,加强判断的肯定语气,使听者或读者对判断深信不疑。这是“也”字的基本用法。这种用法的“也”字现代汉语中没有和它对应的词。
一般可以不译出。例如: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廉破蔺相如列传》)
③成安君,儒者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正因为“也”字有加强肯定的作用,所以也常用在陈述句句尾,以加强陈述语气,使读者或听者坚信所陈述的内容。用在陈述句句尾的“也”字,和用在判断句句尾的“也”字,在用法上仍然是相通的。这种用法的“也”字可译成“啊”或“呢”,或不译出。
例如: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论语公冶长》)
“也”字用在因果或假设复句的后一分句句尾,也含有肯定和确认、加强全句语气的作用。因为解释原因,说明真相,**结果,进行推理都带有论断性质,而论断本身必然有所肯定和确认,“也”字正好表达了这种语气。例如:
①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左传庄公十年》)
②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孟子梁惠王上》)
以上是因果复句中后一个分句句尾使用“也”字。
④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⑤距关毋内诸侯,秦也可尽王也。(《史记项忌本纪》)
⑥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自至也。(欧阳修《答吴充称才书》)
以上是假设、让步复句中后一分句名尾使用“也”字。
“也”字用在祈使句和感叹句尾,使祈使、感叹语气更加坚决、肯定和强烈。“也”字的这种用法是跟上述的基本用法相一致的。可译成“吧”或“啊”。例如:
①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城濮之战》)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以上是祈使句句尾使用“也”字。
③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④拔剑割肉,壹可壮也!(《汉书东方朔传》)
以上是感叹句句尾使用“也”字。
“也”字有时也出现在疑问句句尾。“也”字所在的疑问句往往有“问”、“问曰”等明确表示问话的词语,或者有疑问代词、疑问语气词。“也”字在疑问句句尾出现,并不是说“也”有疑问语气词的用法,“也”字仍然是表示确认的语气。
由于“也”字的使用,就便得这种疑问是在确认的基础上表达出来的,往往是对已经确认的某种事实提出的疑问。例如:
①子张问:“十世可知也?”(《论语为政》)
②二世问左右:“此乃鹿也?”(《史记李斯列传》)
③夫子何哂由也?(《论语先进》)
④君王舍甲兵之威以临使之,而胡重鬼神而自轻也?(《诸稽郢行成于吴》)
⑤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先进》)
⑥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庄子齐物论》)
例①、②的疑问语气由“问”表达出来;例③、④的疑问语气由“何”、“胡”这样的疑问代词表达;例⑤、⑥“也”字后出现疑问语气词“与”和“邪”,足以说明“也”字并不表示疑问语气。
句中的“也”字表示顿宕,兼有强调和提示作用。这种“也”字往往用在句中的主语、状语后,表示语气上的停顿和隔断,对上文是强调,对下文是提示。例如:
①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郑伯克段于鄢》)
②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论语先进》)
③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
以上诸例是主语后面使用“也”字。
④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许行》)
⑤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同④)
以上二例是状语后面使用“也”字。
二、矣“矣”字经常用在叙述句句尾,把事物发展变化的情况告诉别人,含有运动过程和时间因素,是个表示动态的直陈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
“矣”字所表示的动态有两种情况。
一是原来或从前就有这种情况,说话人把它当作一种新情况提出来加以陈述,或告知别人。例如:
①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②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公孙丑上》)
③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二是现在还没有出现某种情况,但预料、推断这种情况将必然出现,说话人也可以用“矣”字把这必将出现的新情况提示出来。例如:
①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受公子兵,事必危矣。(《史记魏公子列传》)
②吾且柔之矣。(《城濮之战》)
③司马子反曰:“子之国何如?”华元曰:“惫矣。”(《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第一例是表示可能的倒述句,含有原来不可以,现在可以了。后二例是描写句,含有原来没有那种状态,现在出现了,都属新情况。
“矣”字用在祈使句句尾,是说话人希望对方实现某种行为或完成某种事情,因为是希望实现或完成,所以都带有将然的性质。例如:
①君无疑矣。(《商君书更法》)
②豹曰:“廷掾起矣。”(《史记滑稽列传补》)
“矣”字还可用在疑问句和感叹句句尾,但它所表示的仍然是陈述语气,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是靠别的手段来表示的。例如:
①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
②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孟子梁惠王上》)
以上是疑问句句尾用“矣”字,句中一般都另有疑问词表示疑问,“矣”可译为“呢”。
③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④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以上是感叹句句尾用“矣”字,感叹语气是用谓语提前表示的,“矣”可译作“了”。
“也”和“矣”这两个语气词可以通过比较来把握它们的用法。从主要功能上看,“也”字往往用在判断句句尾,表静态的事实;“矣”字主要用在叙述句句尾,表动态的事实。
三、乎语气词“乎”既可以用在疑问句句尾表示疑问语气,也可以用在感叹句句尾表示感叹语气。
疑问句中的“乎”字表示疑问语气时,按提问的出发点和疑问的性质不同,可分为询问、反问和推测三种情况。
询问 询问是说话人提出问题,要求对方回答,这类疑问多见于是非问句、特指问句和选择问句。这是一种纯粹的疑问,“乎”可译为“吗”或“呢”。例如:
①(王日)“战乎?”(伯州犁)曰:“未可知也。”(《左传成公十六年》)
②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许行》)
以上二例是是非问句,要求对方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乎”译作“吗”。
③事齐乎?事楚乎?(《孟子梁惠王下》)
④子以秦将救韩乎?其不乎?(《战国策韩策》)
以上二例是选择疑问句,说话人把两种可能提出来,要求对方选择一种作答。“乎”字可译作“呢”。
⑤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论语先进》)
⑥我则无礼,何以战乎?(《载流之战》)
以上是特指问句,句中有“何”这样的疑问代词特别提出疑点。“乎”字可译作“呢”。
反问 反问是无疑而问,用疑问的形式表示毫无疑义的意见,所以不要求对方回答。因为是无疑而问,故在句尾用“乎”字的同时,句中还要用别的反诘语气词等来配合。这种“乎”字也可以译成“吗”或“呢”。
例如:①天之所置,其可废乎?(《城汉之战》)
②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许行》)
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以上三例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的内容。其中1、3两例与“乎”字呼应的是语气词“其”和副词“宁”。
如果句中使用“不”“无”等否定词,就构成否定形式,表达的也是肯定的内容。例如:
④喜赂怒顽,能无战乎?(《城汉之战》)
⑤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庄子秋水》)
“乎”与“不亦”构成“不亦……乎”,是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其反问语气比带其他反诘词语的反问句要轻缓一些。例如:
①夫子尝与吾言于楚也,必是故也。不亦识乎?(《左传成公十六年》)
②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③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推测 推测是说话人已有了答案,对答案是否正确可靠还没有十分把握,于是就用基本相信而有些不定的语气把自己的意见提出来,也不要求对方回答,是一种疑信参半的问话形式。因为是推测,所以句中常有“其、无乃(毋乃)、得无(得毋、得微、得非)”等表示委婉的词语相配合,以增加推测的委婉语气。这种句子里的“乎”一般可译为“呢”。
例如:①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孟子梁惠王上》)
②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国语越语上》)
③日饮食得无衰乎?(《战国策赵策》)
④袁盎曰:“我所谓袁将军者也。公得毋误乎?”(《史记梁孝王世家》)
感叹句句尾的“乎”多表示呼唤或表示感叹语气,大都可以译作“啊”。例如:
①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
②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论语子罕》)
③君子慎其所立乎!(荀子劝学》)
“乎”字还可以用在形容词后,做形容词的词尾,给形容词增加形象化的色彩。例如:
①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论语子张》)
②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论语泰伯》)
四、欤(与)
语气词“欤”先秦多写作“与”,“欤”是后起字。“欤”(与)和“乎”一样,既可以表示疑问语气,也可以表示感叹语气。
“欤”(与)表示疑问语气时,在是非问句句尾一般不表示纯粹的疑问,而是说话人心目中已有了某种看法,但还不能深信不疑,提出来要求证实。这是“欤”(与)和“乎”在表疑问语气时的主要不同之处。这样的“欤”(与)可译为“吗”或“么”。
例如:①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论语微子》)
②“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许行》)
③子非三闾大夫欤?(《史记屈原列传》)
“欤”(与)用在特指问句,帮助表达疑问语气,句中也另有疑问词,疑问的重点落在疑问词上。可译为“呢”。例如: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②谁与,哭者?(《礼记檀弓》)
③大阉之乱,缙绅而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欤”(与)用在选择问句句尾,是表示无法肯定或否定某项或某几项事情,要求对方选择而发出的疑问语气。可译成“呢”,分句中常有“抑”来配合。例如:
①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②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礼记中庸》)
③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欤”(与)用在反问句,表示不要求对方回答无疑而问的反诘语气,可译为“吗”,有时也跟“也”连用,或跟“岂”、“得非”等配合。例如:
①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孟子公孙丑上》)
②得非急于求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韩愈《答吴充秀才书》)
③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先进》)
表感叹的“欤”(与)可译作“啊”,例如:
①子在陈曰:“归与归与!”(《论语公冶长》)
②坎进之蛙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庄子秋水》)
五、哉语气词“哉”的基本用法是在句末表示比较强烈的感叹,相当于今天的“啊”。例如:
①楚国若有大事,子其危哉!(《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②管仲之器小哉!(《论语八佾》)
③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史记商君列传》)
如果“哉”跟它前面的谓语一起提到句首,所表示的感叹语气就更为强烈。例如:
④大哉,尧之为君!(《许行》)
⑤快哉此风!(《史记太史公自序》)
⑥上怒曰:“烹之!”通曰:“嗟呼!冤哉烹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哉”用在祈使句句尾,表示祈使语气,并略带感叹意味,这是从上述其本用法引申出来的一种用法,可译作“啊”或“吧”。例如:
①振振君子,归哉归哉!(《诗召南殷其雷》)
②汝其念哉!(《史记太史公自序》)
③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苏轼《贾谊论》)
“哉”字还可以跟疑问词配合用于询问句和反问句,句子的询问语气和反问语气由疑问词来表达,“哉”字则给它们带上感叹色彩,可译为“吗”、“呢”。例如:
①此何鸟哉?(《庄子山木》)
②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③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苏轼《教战守策》)
以上诸例是询问句,“哉”译为“呢”或“啊”。
④晋,吾宗了也,岂害我哉?(《左传僖公五年》)
⑤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以上二例是反问句,“哉”译作“吗”或“呢”。
语气词“夫”可用于句首,也可用于句尾。用于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引出议论的内容。如果是用在复句的最后一个分句的句首,则常常表示对上文的结语或推论。例如:
①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晋灵公不君》)
②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这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许行》)
③虑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终如始,终始如一,夫是之谓大吉。(《荀子议兵》)
前三例都是引出议论的内容,后一例是对上文的总结。
古代汉语词典的问题,古代汉语字典和古代汉语词典有什么区别? 20
1楼 寒雨1号 可以查单个的字,可以用拼音 偏旁查,跟现代汉语词典差不多,比如《古代汉语常用词典》 2楼 玎a玎 可以啊 如《新版古汉语词典》 其实《现代汉语词典》就可以查 古代汉语字典和古代汉语词典有什么区别? 20 3楼 简格兰杰 古汉语词典,以解 释古语词的意义为主,如果有双音节以上的词也加以...
“负”在古汉语中词性意义和例句,"负"在古汉语中的多种解释
1楼 大丈夫生于乱世 背着东西,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欧阳修《醉翁亭记》 2楼 匿名用户 1 驮,背 b i 米。 疚。 重。如释重 。 荆请罪。 2 担任 担 。 责。 累 l i 。 罪。 荷。忍辱 重。 身 重任。 3 仗恃,依靠 隅顽抗。 自 自以为了不起 。 4 遭受 伤。 屈。 ...
古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哪个更全面
1楼 悠悠 u絑 第一个全面 第二个主要是针对的常用词语。是适合大众的。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古代汉语词典》哪个适合学古文? 2楼 秋璃欣 我认为选用《古代汉语词典》适合学古文,原因如下 1 古文中可能有些字并不是很常用,在常用字字典上查不到,这时,选用《古代汉语词典》比较方便 2 商务版的《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