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小奥
说起康熙皇帝的成就,看过电视剧康熙王朝的人,都能说出个一二三四来。例如擒拿权臣鳌拜、平定吴三桂叛乱、御驾亲征西北准葛尔部等等,这似乎是康熙很大的功劳。但擒拿权臣鳌拜这件事,存在很大的水分。
因为凭鳌拜的实力,他根本不可能取代康熙皇帝。
鳌拜,之所以专横,是因为他有资本,从努尔哈赤时代开始,鳌拜就不停地立下战功,为顺治一朝为打下大清江山,在满清贵族中的崇高地位,同时也进一步的增长了熬拜嚣张的性子。鳌拜或许天生反骨,总之他是一个不安分的人,早在顺治五年,就因为与人私结盟约,犯下死罪,幸好顺治宽宏大量赦免了他,以战功补过。在顺治朝则是个大忠臣,是皇帝与当时最大权臣多尔衮对抗的主要棋子,因性格耿直倔强,三次差点被多尔衮杀掉。
最终在顺治死后成为顾命大臣,也属众望所归。
要说鳌拜要谋反?那是没有的事。我们可以看看康熙公布的其三十条罪状,有说他结党营私的,有说他干预朝政的,有所他不尊重皇上太后的,有说他不讲政治规矩的,独独没有说他要谋反的。
事实上,野史说他“党羽遍布朝庭内外”也不靠谱,看康熙办了他后,后面波澜不惊,更没有什么大规模的清算运动。
由此可以看出,康熙是知道鳌拜的功劳很大的,但是他还是想尽了办法吧鳌拜擒获,并且把他软禁至死。结果最后却为他平反,到雍正时,让鳌拜的后代继承鳌拜的爵位,一等公。并于雍正九年又加封鳌拜为超武公。
“超武公”这个字在所有加“超”的“公爵”当中,是最高的位置。也就是说,鳌拜的“超武公”已经是登峰造极了。
因此,最后康熙还是决定了不杀鳌拜,这样一方面能够稳定住人心,另一方面还能够给自己博得一个大度的美名。
而且,这时的鳌拜已经有60多岁了,已经步入了老年了。这个从皇太极时代就领兵作战的老臣,可以说,杀与不杀,已经关系不大了,最多不过10年左右的时间。所以,不杀还能够稳定住朝局,这何乐而不为呢!
纵观整个历史朝代中,此种例子比比皆是,鳌拜也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人物。新皇重新执掌大权的磨刀石,刀磨好了,自然就要开始大刀霍霍。
明知鳌拜对大清王朝的忠心程度,但新皇为了立威,鳌拜必然是一块很好的料子。鳌拜在被囚禁之后,至死都没能想通自己忠心耿耿,为何最终落到了这个下场。
对于鳌拜,身为皇帝的康熙等人,又如何能够张口说出其中缘由呢?等到鳌拜事情告一段落,政权也稳定下来了,为其平反也算对他为大清做出贡献的一种肯定了吧。但人都死了,有哪些又有什么意义呢?
康熙为什么要擒拿鳌拜?
2楼:星子
康熙擒拿鳌拜是历史有名的传奇故事,史料记载都为歌颂祖孙二人感情深厚,共同清理鳌拜党羽,更是歌颂孝庄决断英明,支持康熙。
但事实上又是如何呢?
其实,康熙决定秘擒鳌拜后,曾坎坷不安四五天,这几天对他来说可谓是寝食难安。因为他在等待孝庄的表态。康熙秘擒鳌拜并没有事先告知孝庄,因为他认为孝庄并不会答应。
擒拿鳌拜对于孝庄来说并不是好事
。首先,四大辅臣是由孝庄提出的,她为了天下太平对辅臣一再容忍,况且她也不想打自己的脸。另外,孝庄由于之前顺治与她反目成仇,心里留下阴影,所以对于康熙的信任并不是特别深。
综其以上两点,孝庄才会不肯谢政。但康熙对于孝庄和辅政大臣的不谢政,已经是等得心急如焚了。所以擒拿鳌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形如“逼宫”了。
最后,康熙赢得了胜利,孝庄妥协了,康熙拿到政权,孝庄退出了政治的舞台。拿到政权的康熙出于对孝庄的内疚和补偿竭尽孝道,对其侍奉有加。
一代帝王康熙为什么要擒拿鳌拜?
3楼:林顾姝
鳌拜前半生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后半生则操握权柄、结党营私。康熙在黄锡衮、王弘祚等大臣的支持下,主政于朝,后定下计策,在武英殿擒拿鳌拜。鳌拜被生擒之后,老死于囚牢中,他是位影响清初政局的一个重要人物。
具体经过如下: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八,年轻的福临去世。顺治立下遗诏,指定由皇三子玄烨嗣位(即康熙),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顺治死后,四位辅政大臣曾经在顺治灵前盟誓,表示同心同德辅佐小皇帝玄烨。
虽然这一盟誓意义重大,但事实证明四大臣并不能抱成一团,忠心辅主。鳌拜虽居四辅臣之末位,却得以擅权自重,日益骄横,开始走上专权的道路。
费扬古之子倭赫是康熙身边的侍卫,在御前对鳌拜表现得不怎么礼貌,鳌拜对此深为衔恨。康熙三年(1664)四月,鳌拜遂以倭赫等人擅骑御马、取御用弓矢射鹿之罪名将其处死。费扬古对鳌拜痛恨不已,鳌拜又以“怨望”的罪名,将他及其子尼侃、萨哈连一并处死,家产籍没,给予都统穆里玛(鳌拜之弟)。
费扬古一门惨遭家破人亡之祸。不过,鳌拜这次意图打击苏克萨哈的举动失算直接导致了自己的**。
鳌拜没有想到却有三个不怕死的**敢于违拗自己换地的要求。他对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三人极为恼怒,分别以苏纳海“藐视上命”、拨地迟误,朱昌祚、王登联“纷更妄奏”的罪名,俱论死罪。康熙虽然年幼,但心知苏纳海等三人并无大罪,只因惹怒了鳌拜而被妄加罪名而已,于是召集辅政四大臣询问意见。
鳌拜坚持要将三人处以极刑,索尼、遏必隆附和,苏克萨哈知道自己若反对极易惹火烧身,只好沉默不语。但小皇帝不允鳌拜所奏,只是批准刑部拟定的处罚,即将三人各鞭一百,没收家产。鳌拜公然无所顾忌,最终竟矫旨将三人处死。
然后,鳌拜强行换地。
康熙六年(1667)六月,索尼病死。索尼虽然在生前未能遏制鳌拜的势力,不过他临死前的一个动作却在其身后造成解决鳌拜问题的良好转机。这年,小皇帝玄烨已年满14岁。
索尼上书请小皇帝遵循先帝顺治14岁亲政的先例,开始亲政。七月,康熙亲政,加恩辅臣,仍命佐理政务。皇帝已经亲政,却又无法应对鳌拜的威胁,苏克萨哈便上疏请求解除辅臣之任,愿往遵化守护顺治陵寝。
这个举动别有意味,那就是既然苏克萨哈已经卸任(此时他已经排名第一),那么鳌拜、遏必隆两人按理也应辞职。这一招触及到鳌拜的要害,可鳌拜却不想就这样退出政治舞台。于是鳌拜给苏克萨哈罗织了心怀奸诈、久蓄异志、欺藐幼主、不愿归政等24款罪名,提出应处凌迟、族诛之刑。
康熙同样深知苏克萨哈并不该杀,虽然自己已经亲政,却仍然无力保全苏克萨哈一命。鳌拜气势汹汹,竟在御前“攘臂上前,强奏累日”,最终将苏克萨哈处以绞刑,并诛其族。苏克萨哈的被杀,使鳌拜与康熙之间的矛盾急剧上升。
至此,索尼已故,苏克萨哈被杀,四大辅臣只剩下一个无足轻重的遏必隆,鳌拜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虽然康熙已经亲政,但鳌拜并不想归政于他。当时在康熙宫廷中的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说:
“在康熙十五六岁时,四位摄政王中最有势力的宰相(即鳌拜),把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实权,任意行使康熙皇帝的权威,因此,任何人都没有勇气对他提出异议。”此时的鳌拜已经对康熙的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康熙决意铲除鳌拜集团。鳌拜党羽已经遍布朝廷内外,行动稍有不慎,必将打草惊蛇,酿成大变。康熙决定不露声色,于是挑选一批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在宫内整日练习布库为戏。
鳌拜见了,以为是皇帝年少,沉迷嬉乐,不仅不以为意,心中反暗自高兴。康熙八年(1669)五月,康熙先将鳌拜的亲信派往各地,离开京城,又以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师的卫戍权。然后他召鳌拜入宫觐见。
鳌拜此前常常出入宫廷,不以为奇。这次一召,他就毫无提防地来了。此前,康熙召集身边练习布库的少年侍卫说:
“你们都是我的股肱亲旧,你们怕我,还是怕鳌拜?”大家说:“怕皇帝。
”康熙于是布置逮捕鳌拜事宜。等到鳌拜入宫,康熙一声令下,少年们一拥而上,鳌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
接着,康熙命议政王大臣等审讯鳌拜。大臣们审实后,宣布鳌拜30条罪状,应处以革职、立斩。据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当时鳌拜请求觐见康熙,让康熙看他为救康熙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伤疤。
结果,累累伤痕和对上两代皇帝的功绩,终于使他保住了性命。康熙念及鳌拜资深年久,屡立战功,且无篡弑之迹,遂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其党羽或死或革。
不久,鳌拜就在禁所死去, 卒于康熙八年(1669)。
4楼:匿名用户
其实我觉得,康熙擒拿鳌拜反映的是封建社会里关于权利角逐最不可避免的一对矛盾,即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自从秦始皇设立丞相一职后,整个封建史都无法避免这一矛盾,虽然各个朝代对于丞相这一官职,时有时无,但那只是形式和官职上的设置与否,但实质上无论有无丞相一职,皇权与相权之争始终贯穿于整个封建史!
清朝虽然没有丞相一职,但是他最初有“四大贝勒制”,再有顾命制!
实际上这两种制度体现的也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鳌拜现象”,就是顾命制带来的消极影响,或者说隐患!
当一个大臣的权力过于大的时候,就会威胁到皇权,无论这个臣子是否有谋反之心,都会遭到皇帝的提防甚至制约!
鳌拜,我们从今天看,不能确切的就能说他真的要造反!只不过鳌拜的权力过大,他的性格又是很刚强很招摇!还是满清“巴图鲁”!
一个人久赋盛名,再加上手中握有实权,行为处世又十分高傲和强悍!
这样的人,皇帝一定会除之而后快!
在这一点上,鳌拜不会装孙子,或者说不是康熙不给他留后路,而是他没有给自己留后路,鳌拜比起王翦,就笨多了!王翦非常清楚赢政的为人,在奉命以秦国倾国之兵攻打楚国的过程中,就不断的想办法,打消秦王对他的猜忌,所以不断的向赢政索要土地!大量置办田产,让秦王认为他在秦国有家底,不会叛变!
而在攻下楚国后,立即把索要的土地都还给了赢政,并且马上告老还乡!
比起王翦,鳌拜太高傲和低估康熙了!即使康熙是个以“仁君”著称的皇帝,但是关系的至尊皇权问题,他都不能感情用事!这是一个封建皇帝必须具备的素质!
无可厚非!自家卧榻,岂容他人酣睡!
5楼:匿名用户
功高振主已经属于忌讳了 何况是被阻碍拎着当儿皇帝
康熙为何要擒鳌拜,擒住之后为什么又不杀他?
6楼:邱哥谈文化
首先就是因为鳌拜是一个权臣,而不是一个奸臣。鳌拜为大清做了很多的贡献和许多的战功,而当康熙抓住鳌拜后,鳌拜以他前半生和康熙的祖父一起打江山事迹来求康熙,而康熙也被触动,所以就没有立即将鳌拜杀死,而是让他在牢中老死。
鳌拜,是大清初期的一个权臣,是满洲镶黄旗人,是大清朝的三代元勋,是康熙帝早年辅政大臣之一。鳌拜是以他所获得的战功而被封为公爵的,在鳌拜的前半生,他被称为“满洲第一勇士”,而在他的后半生就手握权柄,结党私营。
在鳌拜的后半生中,有非常多的党羽,就比如有班布尔善、玛尔赛、阿思哈。所以在康熙用计将鳌拜抓住后没有马上杀死他,也有顾忌鳌拜的这些党羽造反的原因在内。鳌拜身为四大辅助大臣之一,是康熙的祖父亲自定的,所以康熙也不好直接将鳌拜杀了。
在康熙即位后,鳌拜就不断的扩大他的势力,到了后来连很多的大臣都很怕他,所以就有很多的大臣向鳌拜靠拢。后来基本上在皇宫之外,都是鳌拜的天下了。甚至是少年的康熙见到了鳌拜都有点怕他。
在康熙六年,才十几岁的康熙就暗中训练了很多的武士,后来用去给太皇太后孝庄请安为理由,将鳌拜骗到了英武殿,才将鳌拜抓住,而没有立即杀死他。因为当时的康熙才十几岁,也是很敬重长辈的,所以在鳌拜自己求情后,就没有杀死他,而是将他囚禁在牢中。
康熙为何要杀鳌拜,康熙究竟为什么要杀鳌拜, 究竟鳌拜该杀而不该杀?
1楼 素颜 鳌拜冤案的来龙去脉由于香港大作家金庸先生的一部《鹿鼎记》所起到的作用,再加上电视连续剧的推波助澜,小康熙扳倒权臣鳌拜的故事,在坊间不胫而走。但是这种 ,也只能是糊弄糊弄不懂历史的人,但凡有谁站出来问一个究竟,事情一下子就露馅了。史书上说 鳌拜这厮,忒不像话,他欺君罔上,横行霸道,广结党羽...
康熙王朝里玄烨为什么要把魏东亭贬到
1楼 拉惠贝拉 表面直接诱因是魏东亭在康熙南巡时把自己家 他担心行宫不安全就把自己家暂时借给皇帝住了 周围方圆三里的百姓都暂时搬迁到兵营里住,让士兵扮成老百姓在附近 生活 来保证康熙安全,结果还是被熟悉当地的容妃识破,康熙龙颜大怒,认为这严重打扰了百姓,就把魏东亭贬至台湾,顺带也要告诉其他朝廷大员,...
为什么要拜年,为什么要拜年20字
1楼 万字先生 拜年是辞旧迎新 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传统习俗。 为什么要拜年,最多50字 80 2楼 日天日地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 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 拜年 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 祝贺新年如意 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