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是古代谁的思想

2021-03-04 05:48:25 字数 5142 阅读 2591

1楼:匿名用户

和谐思想最主要还是儒家,孟子提出得多。

孔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仁”的思想,就是爱人,要求统治者关心爱护百姓。“仁”的另一方面是“克几复礼”,即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

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减轻对人民的剥削,轻徭薄赋;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老子:主张“无为”,要求人们顺应自然,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墨子:主张“非攻”,反对非正义的掠夺战争;主张“兼爱”,爱一切人,视人如己,互助互爱

2楼:匿名用户

强调人与人和谐的主要是儒家,如孔子的仁 德 孟子的仁政

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主要是道家 如老子的道法自然,庄子的齐物论

3楼:鲲鹏

中国历史上关于和谐社会的构想。

“和”的思想是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我国古代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和谐”、“天人合一”,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崇尚“合群集众”;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求“和睦相处”;在各种文明的关系上主张“善解能容,和而不同”。

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就运用了“和”的概念,来阐发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

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在《论语·学而》中就提到过“和为贵”。孔子在这里主张的“和”是和谐、和衷、和合的意思。孔子希望通过各种方式来达到思想的统

一、行动的一致、社会的协调、国家的安宁,就是达到一种“和”的境界。“和”既是调和的手段,更是和睦的状态。 孔子所渴望、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就是一种和衷、和谐的状态,和合、和平的环境,和顺、和洽的气氛。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墨子提出过“兼相爱”、“爱无差”。墨子主张“兼爱交利”、人人平等。墨子的学说,特别是他“兼相爱”“爱无差”的这种思想,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平民的愿望,代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呼声,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绵延不绝的源头。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描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一种社会状态。它反映的是孟子主张宽和处世,协调人际关系,营造“人和”的人际环境,追求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大同社会的一种理想。孟子的这种社会和谐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追求的一种美好愿望。

一、孔子思想之和谐社会

在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国封建文化曾经遥遥领先世界长达十六个世纪,这一奇观的出现原因固然多种多样,而与孔子的思想学说有密切关系也是无可否认的。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将孔子尊崇为“圣人”,视其学说为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此说尽管不免夸大其词,却也道出某些真实奥秘。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物质财富的创造与积累,离不开各种体制和机制的建设,同时也离不开有力的精神支撑和良好的文化条件。

因此,孔子思想对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推动作用,从孔子思想中甚至可以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依据。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运大同篇》)《论语》中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等语句,是孔子思想中描述的较早的“和谐社会”。在孔子的想像中,国家由贤能治理,人际关系和谐;人人讲信修睦,老、壮、幼各得其所,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善,各尽所能,财产公有,世无盗贼之患,民无遗弃之忧,夜不闭户,路无拾遗,国泰民安,即大同了。其含义包含了人际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人际和谐

孔子思想中的人际和谐是以仁和孝来集中表现的。通过个体的自我首先修养、逃避祸患的个性特质及发挥个人潜能的机会和可能,达到个体与个体的谐合。“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破了“忠恕之道。

(二)社会和谐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主张社会稳定,天下太平,强调社会和谐重要性的思想是随处可见的。孔子把社会和谐看作是治国的良方,国泰的象征,民安的体现。首先,他认为“和无寡,安无倾。

”他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即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王的治国方法,好就好在这里。

其次孔子主张推行德刑相济,德主刑辅。孔子强调以德治国,“道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意即治理国家要慎重地做事,要讲信用,要节省财力,要热爱人民,役使老百姓要在农闲时间。

但他也没有忽视刑与法对保持社会稳定和谐的作用。

(三)人与自然的和谐

子曰:“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认为天是最高最大的,人们要顺乎天,与天相和谐。古代人们也常说:“天人合一”,孔子又说: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认识到自然规律是外在于人的必然,是不可抗拒的。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不仅如此,孔子还认为人类社会的道德源于天的伟大品性,“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礼记孔子闲居》)。“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心中的喜、怒、哀、乐在没有表现出来时,可以称做中;发出来而又都符合礼仪分寸,这就叫做和。

中是天下的最大根本;和是天下的共通大道。如果能做到中与和,天地的位置就端正不偏了,世上万物就发育生长了。孟子也提出了可持续性的观念,说: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就是说,只要不违背农时,粮食就食用不尽,只要不用“罟”(网眼很小的鱼网)去捕鱼,鱼鳖就会享用不尽,只要按照时令砍伐树木,树木资源就可用之不尽.因此,人们应该自觉的把天运行的自然规律及其伟大品性转化为人类社会行为道德规范。

以孔子思想为依托,结合社会生活现实,真正将道德规范转化为人民的人生信念,在实践中逐步实现人际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对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非常必要且大有裨益的。如此才能使得“近者说,远者来。”

二、老子和谐思想的概述

(一)老子思想述要

(二)老子和谐思想分析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的和谐思想就是以他的道论为基础的,和谐是道的基本特征。

1、老子思想的核心——“道”是和谐的

老子认为,道是本原,道生万物,它包容一切,统摄一切,一切事物统一于道。是万事万物的总根源。道作为本原,是混然一体的东西。

老子指出:“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7]就是说, 道无处不在,恍恍惚惚,在无形之中有事物的影象;在依稀隐约之中有具体的物质;在深远幽暗之中有真实的东西。按照老子的意思,要言之,道在表面上是无序的,但实质上却是有序的,和谐的。

所以老子又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2、道的内在构成——矛盾对立双方是和谐的

老子认为道也显示为事物之间及其内部的对立构成,他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光而不耀。

祸尚福之所倚,福尚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10]他还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11]这说明福与祸,正与奇,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这些矛盾,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互为存在条件,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灾祸,幸福依傍着它;幸福,灾祸潜伏其中。

上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老子认为,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这种相互包含,相互依存的关系是一种对成的关系,对成就是相反相成,这样的对成还是和谐关系。

因为老子认为即使有对立,矛盾两方面仍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冲气以为和”[12] 。

3、道原则下的和谐的具体准则

老子进一步提出了和谐的原则,即适度原则。它要求人们凡事都要适度、适中,不要过分,做到无过无不及;即达到一个平衡点,一个最佳状态。

从上述普遍的适度原则出发进一步引申出如下具体准则:第一,“知止”、“知足”准则。老子说: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13]可见“知止”、“知足”的态度和原则对于人们保持与自然与他人的和谐有更大的意义。

在物质利益面前若没有一种“知止”、“知足”的态度,就会妨碍和损害他人的利益,造**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老子“知止”、“知足”准则提示我们不要过多的挑剔苛求完美。过分的吝惜,一定会造成巨大的耗费,过多的保藏一定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知道满足的人不会受辱,懂得适可而止的人,不会有危险,这样的人可以长泰永存。第二,“去甚、去奢、去泰”准则。老子说: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赢;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14]其要旨是不要走极端,不要奢侈,不要过分。

“去甚”是正确的,极端是偏离中道的,不代表事物的主流和发展趋势。事物普遍具有中心和两端三部分,不论从空间角度看,还是从时间角度看,都是这样。极是中心,也叫中极,两端本来就是端,但是在前边加个“极”字,可能是说,这个“端”是属于“极”的。

总之,偏离中心,离开轨道,就会走入歧途。第三,诚信准则。和谐是多种因素组成的,对于人际中的和谐,最基本的因素是信任。

老子说:“美言不信,信言不美。”[15]老子强调“信”表明他认定诚信是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通过美言与信言的区别,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深层次的道理,提示我们交往中要讲诚信。

信任和诚信是双胞胎,付出的是诚信,收获的就一定是信任。能给对方一份信任,换来的一定是诚信。做到诚信,最简单的操作就是不说假话,诚实守信。

第四,“知和曰常”准则。老子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可见老子强调知常,知常就是要尊重规律,不要妄为,否则则利令智昏,无所顾及,急功近利,损人害己。第五,“自然无为”准则。老子说: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16]可见他认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的意思。“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17]老子认为“自然”就是允许人们按照自己的需要发展他的禀赋,使不同的意愿得到和谐平衡。

“渊源共生,和谐共融”谁的思想家能体现这一理念

1楼 匿名用户 应该是道家的老庄思想 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 祥云 的设计理念是 渊源共生,和谐共融 。下列思想家的思想能体现其中之一理念 2楼 百度用户 b本题考查bai的是诸子百家的du思想。孔子的 zhi仁dao 和 礼 ,孟子的 民贵专 君轻 施行仁政 思想,属墨子的 ...

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都有谁,中国古代思想家有哪些?

1楼 百度用户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教育家,在四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孔子不仅培养了众多的学生,而且也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思想。 孔子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 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孟子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谁和谁

1楼 匿名用户 柳宗元 773 819 唐代文学家 哲学家。字子厚。河东 今山西永济 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 又称柳柳州 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2楼 潇洒邹一回 柳宗元和韩愈 ,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这一运动发起于中唐,但它的成功却在北宋。除韩愈 柳宗元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