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好快乐的小猪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中心思想就是一切以为统治者加强统治服务为中心。
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主要可以分成两个大的方向:以《周礼考工记》为代表的,伦理的、社会学的规划思想,以及以《管子》和后期的风水理论为代表的自然观的、功能性的规划理论。即使如此,两个方向的理论也都
《周礼考工记》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具影响一部著作,它很早就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它提出的“方九里,旁三门。”;“经涂九轨,九经九纬。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等基本上已经奠定了之后几乎所有城市的基本格局。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的思想。
在这些城市中,城市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供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城市已经成为了一种“工具”,在其中暗含着一种社会关系和秩序。高大宏伟的府邸和低矮简陋的普通住宅,时时都提醒着人们统治者的权威;清晰的街坊和宽广笔直的街道暗示着人们要规规矩矩,不能违背“礼”制;高大厚重的城墙固然有着防御的作用,但是它也圈住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内心世界,人们生活其中,日复一日的受到空间秩序的影响,不觉中明确了自己的社会定位,而想超越自己原有的定位,是非常不容易的;尤其是历代城市,宫殿、官衙全都居于城市的中心位置左右,且大部分都坐北朝南,显示了统治阶级权利的至高无上。人们从一出生就开始受着各种“心理暗示”,即使将来有了巨大的权利也很少有敢于反叛的,就像《水浒传》里的宋江,即使有了和朝廷分庭抗礼的实力,它想的也是为如何为朝廷效力,时刻等待着朝廷的招安,即使知道自己被招安很可能是一个**,仍然义无反顾。
相比于《周礼考工记》的限制性,在《管子》一书及后世的一些有关风水的理论中则显示了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中理性、功能主义的一面,《管子》成书于战国时期,是后人假托管仲所作的政治名著。《管子》一书在很多方面对《周礼》进行了否定,在城市规划领域,《管子》主张从实际出发,不重形式,不拘一格。要“因天时,就地利”,不为宗法封建与礼制制度所约束。
所以,“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即使如此,《管子》提出的“城大而人民寡者,器民不足以守城”,同时将士农工商的居住区进行了划分:凡士者近宫、不士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等。
这些都是为了加强统治者权利的至高无上、以及人们对自己地位的观念。同时,在城市与山川环境因素的关系上,《管子》也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
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这些理论对后世风水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风水理论对于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无疑是重要的。抛开它迷信的部分不谈,风水理论反映了中国城市规划理论中“自然观”的一面。无论是“天人合一”还是“藏风得水”都说明了中国城市在选址和建设过程中对所在环境的尊重,这种尊重是基于一种科学的态度,而不是出于“礼”的考虑。
历史上“风水”曾经的名字如“勘舆”和“地理”也都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虽然风水理论中也常出现一些象征主义的符号,但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就可以发现这往往是一种朴实自然观的神圣化。虽然风水讲究的是天人合一,但城市的中心建筑仍然是统治阶级,作用大部分也都是保证统治阶级的气运,保证统治的安定。
例如秦朝的咸阳就运用了天体的规划思想,但咸阳城的中心枢纽仍然是统治阶级的建筑——咸阳宫,从意识上体现了帝皇的威严。还有
一些建筑的阴阳调和、景山公园的假山等等,这些虽然是为了镇住“邪气”,但主要的还是用来保证统治阶级权利的稳固,保证国泰民安。
如果说《周礼考工记》对中国政治性大城市的规划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的话,那么《管子》和“风水”理论在中小型城市的规划中发挥着更明显的影响力。但这两种规划思想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中国历史上,很多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同时反映了这两种思想,其中典型的例子如南京(1949年以前)。可以说,在西方的规划思想传入或者闯入中国之前,这两种思想一直统治着中国的城市规划,虽然这两种思想在许多方面有不同的观点,但中心仍然是为统治者服务,为了加强统治。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是在哪个时期
2楼:关西狼玉
战国时期,秦国变法后新建咸阳可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都城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基本思想有哪些
3楼:浅羽皆人
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散见于《周礼》 、 《商君书》 、 《管子》和《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
1、其中公元前5 世纪左右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
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 市。市朝一夫”。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其代表着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 维护传统的社会等级和宗教法礼,表现的城市形制中 皇权至上的理念, 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类城市的 代表多为各朝代的都城,如唐长安等。
2、(管子)强调的“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的城市建设思想,代表着打破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的变革思想,从城市功能 出发, 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确立起来,对战国及后世城市的建设影 响深远。 如元代大都城是一个全部按城市规划修建而成的都城,城市布局强调中 轴对称,在很多方面体现了《周礼·考工记》上记载的王城空间布局制度但是, 同时又结合了当时的经济、 政治和文化发展的要求, 并反映了元大都选址的地形、 地貌特点。
3、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概念和长远发展, 强调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 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4、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在城市规划思想中也有影响。如天、地、 日、月,春、夏、秋、冬四季,天文星象珍禽异兽等。如唐长安十三排坊里象征 十二月加闰月, 皇城南面四行坊里象征四季。
明北京城南面建天坛、 北面建地坛, 东面有日坛,西面有月坛。
5、古代还有一些规划思想与久已形成的阴阳、风水八卦等观念有关。如主 要建筑物要朝南或朝东,不可朝西或朝北。城市北面往往不开城门,以免对“王 气”不利,有时在北城中建玄武庙。
唐长安城皇城南面四行坊,不开南北门只开东西门。 这些理念在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实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同时也影响了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的城市建设实践。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有哪些
4楼:婺源老余
)按照一定的制度进行和设计,这些制度对隋唐以后都城的规划布局产生很大影响.
2)重视城市的选址:依山榜水.
3)以方格网街道系统为主,区划整齐.从战国到北宋初年,实行市里制度.北宋中期以后,采用街巷制.
4)采用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宫室、坛庙等重要建筑皆位于中轴线上.
5)重视水源的利用和城市的绿化,引水入城,种植花木.
中国古代规划思想及典型城市
5楼:匿名用户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思想体系
(1)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城市性质有了严格规划,《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一思想基本成了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所秉承的思想体系;
(2) 东周时期产生了“诸子百家”,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多元化时代,即有与《周礼·考工记》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维护传统的社会等级和宗教礼法,也有以管子为代表的交更思想,强调“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自然之上理念;△但自西汉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同儒家提倡礼制思想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因为《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城市形制比中国古代都城的影响越来越完整的体现出来。
中国古代规划思想及典型城市(匠人营国思想、管子城市建设思想)
(1)《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中国古代大多数都城都是按此思想修建的,最典型的有曹魏邺城、元大都等。
(2)管子认为城地选址应是“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其具体内容详见第6题)收管子影响的城市较明显的是南京城,南京地形较复杂,长江自西南向东北流过,四面环山,只有中部地形较平坦,是中国古代城市中典型的不规则的都城。城内有规则方整的宫城区及反映商业及手工业自发成长的市肆区。
不同历史时期居住区的完善与发展
①中国古代的城市中的居住区称“闾里”。里是一贯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是一种严格管理的居住形式。
②在隋唐时期这种严格管理居住制度发展到极点形成“里坊制”其特征是严格管理。如令城坊里随晨幕的街鼓而顶时起闭,除三品以上**府第处一律不许在坊墙开门等等。二是面积很大。
③唐代严格的坊里制到末期已逐渐废弛。而宋代的居住区与唐的完全不同,是由街巷联系的一群院落,虽然此时仍有坊里,但是居住地段的名称,在入口处设牌坊,上书坊名,这与**江府图上的描绘相似。居住区由巷分割成长条地段,这个条形地段上由若干院落并联而成,巷的入口处往往有牌长楼,门楼,还有一些生活服务的小店铺,有时为安全目的也设门。
④在水网地区的城镇,局长区的布局与河网系统有直接的关系。居住区沿河道成带形发展,住宅前街后河或前河后街。河与路之间为带形居住地段。
河道成为生活空间的延伸。河道也是交通信道。河道上多桥,桥头往往就是居住区的生活**和社交活动的中心。
6楼:匿名用户
方方正正的,典型当然是我们长安嘛!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是什么?
7楼:太阳
儒家“礼制”影响下的森严等级
中国古代是受礼法约束的等级森严的社会。“礼”是行为规范,“法”是行为禁约,二者相辅相成,以保持人与人之间尊卑贵贱的关系。儒家思想在城市规划和建筑体现在严整的城市布局、森严的社会等级上。
儒家经典《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庙,前朝后市,市朝一夫”。意思是:
建筑师营建都城时,城市平面呈正方形、边长九里,每面各大小三个城门(设立两个侧门)。城内有九纵九横的十八条大街道。街道宽度皆为能同时行驶九辆马车(七十二尺)。
王宫的左边(东)是宗庙,右边(西)是社禝。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市场和朝拜处各方百步(边长一百步的正方形)。
对天人合一的追求
中国古人在建造城市以及城市建筑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建筑物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往往将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统一起来,密切结合自然,努力创造宜人的城市生态环境,这点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密切相关。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儒家强调天人合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主张人与自然有机结合。
**集权下的“整齐划一”
以间为房屋的基本单位,几间并联成一座房屋,几座房屋围成矩形院落,若干院落并联成一条巷,若干巷前后排列组成小街区,若干小街区组成一个矩形的坊或大街区,若干坊或大街区纵横成行排列,其间形成方格网状街道,最后形成以宫殿、街署或钟鼓楼等公共建筑为中心的有中轴线的城市,这就是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