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禽——擒、古今字
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记录同一个词(实际是词的某一义项),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不同,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汉代的经学大师郑玄在注释“三礼”时最早使用了古今字这个术语。如《礼记曲礼下》:
“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郑注:
“《观礼》曰:‘伯父寔来,余一人嘉之。’余,予,古今字余字在甲骨文中已有,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在西周金文辞中习见;而予字最早始见于战国文字,用为第一代称词晚于余字。
于是这两个字在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时构成古今字。“余”用在前,是古字,“予”用在后,是今字。这里所说的古今和古今字都是相对而言的。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的谊字下有一段话说得很清楚:
凡读传,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
古今字是记录同一个词古今用字有异造成的历史现象,即“古用彼,而今用此。”古书用古字的例子很多,比如:
① 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城濮之战》)
② 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案之战》)
③ 于是翦其发。(《顺民》)
④ 臣错 茅臣。(《晁错传》)
⑤ 张脉偾兴,外彊中干。(《韩之战》)
以上加“ ”号的字所记录的词,在各句中分别表示联婚、擒拿、剪除、草介、强劲的意思。后世再记录同样的这些词时,不再使用昏、禽、翦、屮、彊,而改用婚、剪、草、强了(故意仿古的文章除外)。于是昏----婚、禽——擒、翦——剪、屮——草、彊——强就构成了古今字。
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2楼:匿名用户
假借字汉字是由象形 、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有的外物有形象可以描绘,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图像和笔画来表现 ,可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 ,这种跟借用的字的形义完全不合的字就称为假借字。假借字有两类。
一类是本无其字的假借,那就是上面所说的假借字。如“北”,甲骨文作“ ”,像二人相背。北方的“北”无形可像 ,就借语音相同的“”来表示北方的意思。
许慎在《说文叙》里所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就是这一类。在语言发展过程中这一类的字很多。假借字的另一类是本有其字的假借。
本有其字的意思是在日常使用的文字当中本来有表示某个词义的书写形式 ,但是在使用当中不用本来约定俗成的字形而写为另外一个意义不相涉而音同或音近的字 。这一类在秦汉以上的古书中极为常见 。如借“汤”为“荡”;《诗经·豳风·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借“壶”为“瓠”,这些都是本有其字的假借。
前一类可以说是不造字的假借,后一类是在用字当中的假借。在用字当中既然本有其字,为什么还要另外写一个假借字呢,其中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原因是写书者仓促间写为一个音同的字,历代传抄因其旧而不改;另一种原因是某一时期 、某一地区或某一师承,经常习惯以某字代某字用,后世传写也就一仍其旧。
所谓古今字,是指古今分化字,我们把分化前的字称作“古”字,分化后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为“今字”。也就是说,古今字分为两类:一是古字与今字在字形结构上没有关系。
如罪人的“罪”,古字写作上面一个“自”字,下面加一个辛苦的“辛”,现在后一个字已不使用了。第二类,今字是在古字的基础上产生的,古今字在字形上有联系。例如“债”字,本写作“责”,“债”是在“责”的基础上产生的。
“责”与“债”形成了古今字。又如“反”与“返”,“反”是古字,“返”是今字。
古今字和通假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我们划分它们应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同一个字的发展变化状况,古字和今字是先后出现的,系初造字和后造字的关系,属于纵的方面,如“然——燃”,“县——悬”。通假字和被通假字则是同一个时期出现的,而通假字则是研究同一时代汉字的通用情况属于横的方面,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倍”通“背”,又如“巫妪何久也?**趣之”(《史记·滑稽列传》),“趣”通“促”。
“倍”和“背”、“趣”和“促”是同时存在的字。
二、古今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有联系的。如“布帛长短同,而贾相若”(《孟子·滕文公上》),其中“贾”是分化前的古字,后来表商人义的词用原字形,表**义的词另造“价”字,“贾”和“价”就成了一对古今字,商人义的“贾”和**义的“价”两义密切相联。又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的“反”即为“返”,这一对古今字意义上的联系也很明显,而通假字一般意义上没有联系。
如“蚤”和“早”、“倍”和“背”、“趣”和“促”等,意义上毫不相干。
三、古今字有字形结构上的联系。一种是以古字作为声符构成今字。如“禽’字的意义是指飞禽,又用它表示“擒获”的意义。
后来以“禽”为声符加上义符“手”构成今字“擒”。又如“其”加上义符“竹”构成今字“箕”。大多数古今字都表现为这种结构关系。
如“昏——婚”、“要——腰”等等。另一种是改换古字的义符创造新字。如“说”字既表示游说,又表示喜悦的意思。
后来把“说”的义符“言”换成义符“忄”,构成今字“悦”;又如“讣——赴”,义符“走”换成义符“言”构成今字“讣”。再如“错——措”、“竟——境”等。但这种结构关系的古今字远不如前一种多,通假字并不一定都具有字形结构上的联系。
如“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论语·阳货》),“归”通“馈”。又如“八月剥枣,十月获稻”(《诗经·繷风·七月》),“剥”通“扑”,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对古今字的概念,上面已做了解释,对它的理解,还应注意由于造今字,所以借字就成了古字。如“说——悦”,作喜悦时,“悦”字借用了“说”,写作“喜说”、“不说”,后因有了专字(今字“悦”),那么由于造字时间不同,有先有后,构成了古今关系。
假借字则是指后来没有造今字的一类。这是它和古今字一个明显的区别。假借字大多是比较抽象的难造的文言虚词,如“我”、“而”、“焉”、“其”、“自”等。
“我”本是**,假借为第一人称;“而”本是胡须,假借为转折连词;“焉”本指产于江淮的一种黄色鸟,假借为指示代词兼语气词“焉”的书写形式。假借字的特点是一经借用,就久借不还。久而久之,被借用的字往往另造新字,因此也就无古今可言。
有些古今字的形成最初是经历了假借阶段的,本无其字的假借是用组成的汉字做表音符号,去记录一个新词(新义),不管这新词、新义与字义是否有关。与原字义有关或者无关都可以导致古今字的产生。如“奉——俸”,“奉”字是两手捧着,恭敬地接受,被借去作俸禄的意义,两义有密切关系。
又如“莫——暮”,“莫”字本来的“日暮”义与它被借去记录的无指代词的意义就毫不相关。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一个字若同另一个字存在古今关系,那么在今字产生以前,古字曾有被借去表示与之有关或无关的意义的假借阶段,虽然从六书角度看“奉”、“莫”是用了假借字,但正因它后来造了新字“俸”、“暮”,所以习惯上把这种字称为“俸”、“暮”的古字,而不说它是假借字。
古今字、繁简字和异体字的概念,分析一下三组字的字形关系: 罪-辛、禽-擒、后-後
3楼:沂蒙猎户
古今字是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一个字被借用来表达某个意思,而原来的意思另造一个新字另一个字来表示,这样,这个后来新造的字就叫今字,被借走的字就叫古字,两个字的关系就叫古今字。比如:
繁简字1955年***颁布了第一批简化字,将一批字进行了简化,这些简化之后的字就叫简体字,简化之前的字就叫繁体字,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繁简字的关系;其中,有的是改变了偏旁,有的是异体字用其中的一个,有的是同音字替代,还有正规字体和俗字,方法很多。其实呢,古时候就出现了通用字体和俗字的差别。简化古时就早已有之,不只是现在才有的现象。
异体字是同音同义不同形的字。如“米”字旁和“饣”字旁的字就有一批。如:
糊----煳。
罪-辛 没有关系
禽-擒 古今字关系,不过现在大都作为通假字来处理,实际上现在所谓的通假字包含古今字、异体字、真正意义上的通假字(包括错别字)。
后-後 古时是两个字,前者指王以及帝王的配偶,后者表示与“先、前”相对的意义。1955年颁布第一批简化字之后,后者用前者兼代了。现在在与“先、前”相对的意义上,前字作为后字的简化字。
举例说明什么是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繁简字
4楼:阿离
一、通假字
通假:古汉语中,有时候表示某种意义本有专用字,但古人却用其他字代替。通,通用。假,借。
被借用的字称为通假字,与其相对的、本来该写的专用字称为本字。本字,是指本来该用的字,而不要理解成表示本义的字。
比如,古代本有“早”字,但古人偏写成同音字“蚤”。
“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扁鹊传》
二、古今字
一个字在其初制时,意思单一,但随着社会发展,兼有的义项多起来,一身多用,这时必须创造新字,以分担部分工作。
如: 莫——暮“莫”字形为日落草中,初义是傍晚,但后来它又被借用来记写否定副词,这一后起义反而成了“莫”字的常用义,傍晚的初义就不明显了。便新造“暮”来分担义项。
三、异体字
汉字由不同的人创造,产生于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因此就形成了一个字有不同的写法,不同的写法读音和意义相同。
比如:“群羣、杯杯桮、脉脉衇”。
四、繁简字
繁简字是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合称。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中,笔画多的叫繁体字,笔划少的叫简体字。繁简字只是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繁简字也是异体字。
历史上各个时期,都是繁简并存,不少字都有它的繁体和简体。
扩展资料:
通假字的类别
1、同音通假
即声母和韵部完全相同;能——耐(同为泥母之部韵)
“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 ——《素问·五常政大论》
本句中“能”,通“耐”。二字古音相同,“能”为通假字,“耐”为本字。
2、音近通假,包括三种情况:
声母相同,韵部相近(又叫双声通假),韵部相同,声母相近(又叫叠韵通假),声母、韵部均相近 。
要——约(要:为影母宵韵;约:影母药韵)“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素问·脉要精微论》
谁能提供假借字、通假字、古今字、繁简字、异体字的知识
1楼 甲子鼠 假借字汉字是由象形 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有的外物有形象可以描绘,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图像和笔画来表现 ,可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 象意的方式随时造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 ,这种跟借用的字的形义完全不合的字就称为假借字。假借字有两类。 一类是本无其...
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举例说明古今字与通假字、异体字与通假字、古今字与异体字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1楼 一个人的菊花 1 姜氏欲之 焉辟害 辟,通 避 r n2 无庸 将自及 无用,将自及 r n3制 岩邑也 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 佗,通 他 r n4若阙地及泉 隧而相见 其谁曰不然 隧,名词用作动词,挖隧道 r n5孝子不匮 永锡尔类 锡,通 赐 r n6 宰夫胹熊蹯不孰 杀之 孰,后写作 熟 ...
古今字,假借字,通假字的区别,举例说明 古今字 通假字 假借字的异同?
1楼 不引人注意 其实假借字和通假字差别很大,我记得是有些人认为两个差不多,两者最大的差别就是假借字本无其字,通假字本有其字,这是接受面比较广的说法,但是这么说也很迷糊,要是没接触过,光看定义是比较恶心的。 假借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在造词环节就出现的 私以为 ,比如 我 这个字原本有兵器的意思,后来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