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中西哲学及文化汇通是当今思想界思考与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近代以来,无数先哲已在中西哲学及文化的比较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和思考,提出了许多有重要价值的见解,如梁漱溟先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说过:“西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
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张君劢先生在《民族复兴的学术基础》中说过:
“以孔孟以来之学术与西方近代科学相对照,则吾国重人生,重道德,重内在之心;西方重自然,重知识,重外在之象,因此出发点之不同,亦即中西文化之所以叛然各别。”方东美先生在《哲学三慧》中说:“希腊人以实智照理,起如实慧,欧洲人以方便应机,生方便慧,形之于业力又称方便巧。
中国人以妙性知化,依如实慧,运方便巧,成平等慧。……希腊如实慧演为契理文化,要在援理证真。欧洲方便巧演为尚能文化,要在驰情入幻。
中国平等慧演为妙性文化,要在挈幻归真。”等等。为中西哲学及文化汇通奠定了学理基础。
今天,要真正做到中西哲学及文化的汇通,首先必须考虑消融中西哲学及文化的这些差异,然后加以建构。在此过程中,无论是中学以融化佛学的精神统合西学,还是西学以强大的科技文化优势包容中学,都必然面对三大难题,这就是:⒈本体如何融通?
⒉知识如何构建?⒊价值如何整合?现简要分述如下。
一、本体融通问题
西方哲学中研究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本体论与中国哲学中研究的天地万事万物根基的本根论究竟有多少异同?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这问题可望通过比较哲学研究获得解决,而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面对的是对中、西本体范畴的理解和认识。
在西方哲学中,存在、逻各斯、理念、数、物质、精神、客观知识等都曾充分当过本体范畴;而在中国哲学中,道、天、本、气、理、心、太极等都作过本体(本根)范畴。弄清这些范畴的含义演变和相互关系是中西哲学汇通的基础,因为只有当明了这些范畴的异同及融通途径后,作为汇通中西哲学本底的新的本体论才能得以建立。对此,成中英教授倡导的“本体诠释学”是一条重要途径①。
当本体范畴融通后,一种真正汇通中西的新的哲学本体论可能建立。此后,人们必将对“数是万物的本原”、“理念是世界的本原和基础”、“存在就是被感知”、“一阴一阳之谓道”、“天人合一”、“心外无物”等古老哲学命题作出新的认识和理解,进而使哲学在继承中发展以适应现代世界文明。
二、知识构建问题
任何一种哲学,都应能说明已有的知识并能预示知识的发展,这一方面是对已有知识进行组织、另一方面是对未来知识作出洞悉,新的中西汇通的哲学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令当代人信服,哲学也才能重现智慧之光。
在知识构建中,必须注意中、西知识传统的不同,西方重系统、重分析的认知方法与中国重直觉、重悟性的认知方法的差异客观存在。虽然西方以数、理、化、生、地、天、农、工、商、文、史、哲等作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已被普遍习用,但中国传统知识在日常实际生活中仍在发挥作用,如中医药。不过近代以来,西方知识已以强大的文化优势席卷全球,中国传统知识文化处于明显劣势②,尤其是科技与经济方面。
鉴于这一状况,新的哲学必须能涵容中西知识,尤其是对中国文化中较弱的现代科技与经济知识应能充分包容,并对未来人类知识的发展有全面的方向性认识。能否恰当地组织已有的知识和构建新知识,是中西汇通哲学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
此外,中西哲学及文化汇通中涉及的另一知识论问题是科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如果当代哲学家不能象十
七、十八世纪的哲学家那样引导创建新知识而
只能跟在科学家后面作解释,那么哲学的衰落将不可避免,知识哲学问题只好让有思想、有良知的科学家去业余思考。实际上,哲学是不能用具体科学取代的,哲学面对的形上问题也是科学无能为力的,科学解决的是实际问题,而哲学解决的是思维问题,科学创造操作知识,而哲学创造永恒智慧。科学与哲学应在当今文明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价值整合问题
价值观问题,既是道德哲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的核心问题。由于中、西价值观的巨大差异,价值整合问题大约是中西哲学及文化汇通中最大的难题。
难就难在中、西方价值系统的差异是如此强烈:在中国,传统价值观认为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是高尚的、应当的;而在西方,保护个人利益、维护私有则是立法原则。中国价值观重名重义;西方价值观重财重利。
西方人崇尚自我奋斗,坚信“知识就是力量”,中国人畏权势重关系的观念却根深蒂固。
等等。由此导致的社会伦理和行为规范是截不同的。
不过,随着西方物质文明的输入,西方价值观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中国传统价值观正在瓦解变迁,未来的价值观将以什么为标准,是值得研究的。新的价值系统首先应当确立人的主体地位,以基本人权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原则,树立对善恶、美丑、好坏的判别标准,兼顾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平衡义、利关系,给人心以安定,让民愿有归宿,或以道德培育、或以宗教规范,最终整合成真正适应当今中西文明交融的价值观。
总的来看,可以预期的是:中西哲学及文化真正汇通后建立的一种新型哲学及文化不会是“中体西用”或“西体中用”型,只能是“中西共体、西中合用”式。
哲学三大问题是什么
2楼:小小芝麻大大梦
唯物三个问题
1.如何更好的认识宇宙世界、并解决关于宇宙的问题。2.如何更好的认识人类社会、并解决关于人类的问题。
3.如何更好的认识自我人生、并解决关于人生的问题。
唯心三个问题
1.我是谁?
2.我从**来?
3.我要到**去?
3楼:云晓寒
哲学三大问题 通常:我是谁?从哪儿来?去哪儿?
提供一个角度,指出为何这三个问题可以上升到哲学程度。
通常大部分哲学问题可以从两个取向出发:
1,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取向;
2,价值论取向。
哲学三大问题是什么?
4楼:健万
从唯物三大问题
1.如何
更好的认识宇宙世界、并解决关于宇宙的问题.
2.如何更好的认识人类社会、并解决关于人类的问题.
3.如何更好的认识自我人生、并解决关于人生的问题.
从唯心三大问题
1我是谁?
2我从**来?
3我要到**去
5楼:尧素琴瓮卯
通常:我是谁?从哪儿来?去哪儿?
提供一个角度,指出为何这三个问题可以上升到哲学程度。
通常大部分哲学问题可以从两个取向出发:
1,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取向;
2,价值论取向。
解答哲学三大终极问题1我是谁
6楼:无线电师
人生观和人生哲学的三个重要问题之一。
一、三个问题和多种认定
1、三个问题
①我是谁(我是什么人)?
②我从**来?
③我到**去?
2、多种认定
①“三个人生哲学难题”;
②“三个西方哲学永恒命题”
③“世界上最终极的三大哲学问题”。
二、三个问题的人生意义
笔者认为,这三个问题不是哲学的终极问题,而是人生观和人生哲学的三个重要问题。
很少有人经常思考这些问题,有时遇到严厉的门卫才需要认真回答这些问题。
极少有人在风和日丽、风景如画的时空与风情万种的佳人共处时思考这些问题,却不幸在监'狱标语中经常看到这些问题:“你是什么人?为什么来这里?
来这里干什么?”“记住昨天走过的路、走好今天改造的路、奔向明天光明的路。”
人生确实需要经常思考这三个问题。
人有自然、社会和精神三大属性。人生是人的自然生命在意识支配下的社会旅程。
1、我是什么人?——核心是现在的定位。
三千多年前,古希腊德尔斐神庙刻着“认识你自己”的铭文。中国有著名的格言:“人贵有自知之明”。
明确自己的身份地位是个人在社会中安身立命的前提。一个人的身份地位是个人条件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人条件集中在三个焦点:
①相貌的妍媸;②品德的善恶;③智能的高低。现代社会有人纠结于“靠脸吃饭,还是靠才华吃饭?”,但美德是立身之本。
2、我从**来?——核心是历史的回顾。
在市场经济中,人的流动很频繁。应聘时要准备回答很多问题,但最重要的是:①学历文凭;②工作(实习)经历;③家庭状况。“英雄不问出身”,平民常被审问。
珍惜过去的业绩,正视自己的缺憾。
3、我到**去?——核心是未来的追求。
人生有“三业”:职业、家业和事业,事业处于最高层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倡导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但在积极进取时要力戒腐败、勿忘算账:
①政治前途帐;②经济收入帐;③人身自由帐;④家庭幸福帐。
追求美好的未来,实现人生的价值。
7楼:匿名用户
是时间的产物之一,世界由时间创造,因为时间的流逝,事物变迁,才有了人类,如果时间暂停在某一点,人类无法查觉,因为人的思想和新陈代谢都会暂停。
8楼:匿名用户
神选择去体验与无条件爱/平和不一样的状态是什么样的,所以造物就开始了,许多不同的生命形态和情况开始被创造。
哲学的三大终极问题是什么?
9楼:清浅
一般来说,哲学的三大终极问题是:我是谁?从**来?到**去?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认为,一个婴儿刚生下来是只有"本我"而没有"自我"的,只有当他开始探寻"我是谁"这个概念的时候,他才开始真正的成为一个"人"。而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人生似乎就总要经历这么一个阶段——我们会思考“我是谁?从**来?
到**去?”这三大终极哲学问题。
我的名字、社会身份、拥有的物质生活甚至是我的身体,这些并不是我,而只是我的属性,把它们从“我”中去掉后,“我”还是我。
而另一方面神经科学也显示,我们的大脑中没有什么让所有东西都集合在一起的中心区域,那么当你观察大脑,观察大脑如何形成自我意识,你会发现根本不存在什么中心控制点,不存在所有事件集中发生的区域。大脑中有大量不同的进程,各自以相当独立的方式运行着。但是,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使得我们有了自我意识。
英国哲学家朱利安·巴吉尼在他的书里把这称之为自我迷局,就像机械迷局一样,这不是说我们不存在,而是这个迷局使得我们感觉在我们内部有一种更为统一的存在。如果这种想法是真的,就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没有持久的核心自我,没有永恒的实质,这是否意味着自我是一种假象呢?是否意味着我们并不存在,没有什么真正的你?
那么“我”又到底是谁?我又从宗教里寻找答案。
南北朝时期,五祖弘忍法师因渐渐老去让**们每人做首偈子,谁做的好就把衣钵传给谁。于是便有了如下两个经典的偈子:大**神秀写的是——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当时还无名的慧能将其改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后来继承衣钵成为六祖,创立南宗。
慧能的偈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心经》中也说: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与道家思想不谋而合。
如此说来,“我”即是空,空即是“我”,世上有我也无我,无我也有我。我是我,又不是我。
而关于从何处来到何处去这个问题,我首先想起的就是《西游记》里唐僧经常说出的那句“贫僧自东土大唐而来,上西天拜佛求经而去。”每一次都双手合十,十分虔诚。
从生物学上说,自打父亲精子与母亲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那一刻起,“我”就诞生了,而当停止心跳停止呼吸的时候“我”也就离开了人世。如此说来,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大多数人所说的那样——从娘胎里来,到坟墓中去。
广义上讲,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一直追溯到生命的起源,追溯到宇宙的形成——宇宙大**产生了地球,地球又由于适宜的环境而孕育出了生命,生命一步步发展至今直到“我”的父母的结合这个世上才有了我。但是假设一下,如果你的父母没有结婚,那么这个世上还会有你的存在吗?答案是否定的。
那么“我”又到底来自**呢?我觉得是来自于佛教所说的因缘和合。因缘具足,宇宙大**了;因缘具足,地球产生了:
因缘具足,生命出现了;因缘具足,你的父母结合了;因缘具足,你诞生了。
但这里所说的“我”的概念似乎变狭隘了,诞生的只是“我”的肉体,而肉体只是一副躯壳而已,并不是第一个问题中所说的真正的“我”——当肉体最初诞生的时候对这个世界是一无所知的,这个时候他还没有自我意识,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是出于生存的本能。随着对周围环境认知能力的加深,自我意识慢慢的出现了,他会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一切,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周围的一切。
如此,才算得上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样的我也才是一个合格的“我”。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自我意识,那他就不会知道自己的存在,更不会知道自己是谁,他活着纯粹是为了满足生物本能而已,与行尸走肉无异。
所以,我是来自于自我意识的产生,肉体只不过是自我意识的载体罢了。那再进一步想想,自我意识的产生又是来自于**呢?来自于周围的环境,来自于万事万物。
因此“我”归根结底是来自于虚无,来自于空,来自于道家所说的一。
那么当我们来到这个人世以后,又该往**去呢?真的是要向死亡进军吗?也许答案并非如此。
要不然明知坟墓是生命的最后一站,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人在认真而努力的活着,直接等死不就完了吗?难道是因为觉得离死的时间还挺长找点事做打发时光?嫌时间长直接拿刀脖子一抹或者吃点毒药岂不干净利索?
又或者是迷恋人间恐惧死亡,得过且过混吃等死?这倒还真有可能。
其实从**来就必然要回**去,你怎么来的就怎么回,你来自于虚无,来自于空,来自于一,最终也一定是回归于虚无,回归于空和回归于一。
从一出生开始我们就坐在一辆名叫时光的列车上,每个人都只有起始站和终点站,中途不可下车。这是一个既定的事实,但是两站之间的路线你却可以自由选择,我们谓之为人生。那么人的一生又该怎样度过?
我觉得人生应是一场修行——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因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难免会沾染多多少少尘世的恶俗,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明心见性,以期达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能够让我们在离开人世的时候可以和我们初到人世时一样天真无邪。
哲学中最根本是三大问题是什么,世界上最终极的三大哲学问题是什么?
1楼 邻家老贰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基本问题 2楼 天将入夜有间 我是谁我从 来 要到 去 哲学中最根本是三大问题是什么? 3楼 晓晓云的寒冷 一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二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三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哲学 英语 philosophy,源于希腊语 ,按照词源有热爱智慧的意思。在学术界里,...
问大家哲学问题:人为什么要活着,问大家一个哲学问题:人为什么要活着?
1楼 匿名用户 。其实是生理需求!为什么一些动物没有什么人类高智能的思想在活着生存的好好的? 因为先天性的生理需求。当然也有后天环境影响导致的。有一个梦想你不懈追求算是一生的意义吧。 真爱过,回首过,有过泪,有过痛。有过陪你渡过患难的人。这辈子,值了! 2楼 匿名用户 为了留住那一瞬的美 为了追求 ...
数学界三大几何难题是什么拜托各位大神
1楼 我素 21世纪数学七大难题 最近美国麻州的克雷 clay 数学研究所于2000年5月24日在巴黎法兰西学院宣 布了一件被 炒得火热的大事 对七个 千僖年数学难题 的每一个悬赏一百万美元。以 下是这七个难题的简单介绍。 千僖难题 之一 p 多项式算法 问题对np 非多项式算法 问题 在一个周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