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船马致远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

2020-12-13 10:55:28 字数 5465 阅读 7003

1楼:仆亦阎锐进

表现了他因半世磋跎、饱谙世情而形成的纵酒肆志、超然尘外的人生态度。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可说是文人咏怀的一个

永恒的主题。从先秦到两宋,凡是进步的文人,即使处在最黑暗的时代和最坎的境遇中,无论怎样昏酣遗世,在内心深处总还多少保留着一点立功立德的理想。但

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曾象元代这样善恶颠倒、是非不分;这样把文人打入社会的最底层。因而元代文人对现实大多是彻底绝望的:“青史内不标名”、“把功名富

贵都参破”(张养浩《辞官》),“无是无非快活煞”(孛罗御史《辞官》),仕途顺利的文人尚且作如是之想,压在社会下层的文人也就可想而知了。马致远的

《秋思》正是将这种看穿一切的普遍情绪提到历史的高度来认识,更集中更凝炼地反映了元代愤世疾俗者的共同心理状态。

夜行船 马致远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楼:

马致远的两首同题作品——《越调天净沙秋思》和《双调夜行船秋思》,都描绘了秋天浓郁的悲凉气氛。

前者是一首小令,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仅二十八字就勾勒出一幅秋野夕照图,特别是首三句不以动词作中介,而连用九个名词勾绘出九组剪影,交相叠映,创造出苍凉萧瑟的意境,映衬出羁旅天涯茫然无依的孤独与彷徨。

《双调夜行船秋思》由七支曲子组成,就思想内容而言,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曲是引子,由秋来花谢想到人生的短暂虚幻,从而引发出下面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及对痴迷者的批判。[乔木查]等三支曲子为第二层,分别描写了帝王、豪杰、富翁的富贵无常。

五、六两曲为第三层,写自己看破红尘、与世无争、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最后一支曲子[离亭宴煞]是第四层,也是重点,总括上文,作者再次把名利之徒与山林高士的生活进行对比,表达了不为物役、自适其适的心志。

马致远,是著名的元曲作家。据杨荫深《中国文学家列传》云:“马致远,大都人。

曾任浙江行省务官。其他事迹多不可考。致远为人潇洒,少时亦颇迷恋功名事业,然所遇不遂,颇自抑郁。

可见他青年时追求功名,对“龙楼凤阁”抱有幻想。后乃退居山林,日与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以蹉跎其‘翦裁冰雪,追陪风月’之生涯。晚年则淡泊名利,以清风明月为伴,自称“东篱本是风月主,晚节园林趣”。

自号东篱,盖即取意于此。”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说:“他有富豪公子的身世,怀才不遇的心情,中年过着‘酒中仙’‘风月主’的浪漫生活,晚年归于‘林间旧友’‘尘外客’的闲适心境。

他这种生活与性格,使他在曲上得到最高的成就。

冯沅君《古剧四考跋注》:“从马致远的散曲,我们颇可看出他的身世。《蟾宫曲》道:

‘东篱半世蹉跎。’《哨遍》道:‘半世逢场作戏,险些儿误了终焉计。

白发劝东篱,西村最好幽栖。’《黄钟尾》道:‘且念鲰生,自年幼,写诗曾献上龙楼。

’《青杏子》道:‘世事饱谙多,二十年漂泊生涯。’(参看《元人散曲三种》的《元四家散曲》之三)由此可推知马在少年确也是功名路上人。

他为江浙行省务官,当在所谓‘二十年’。照常理论,他这‘漂泊生涯’的开始当在二十岁左右,到晓得‘西村最好幽栖’的时候,他已在四十上下,所以一则曰‘半世’,再则曰‘白发’。世路上碰了壁,他便退而为‘风月主’。

元贞时在书会中与花李郎诸人厮混,集体的编剧,十之**是后‘半世’的事。元贞始于一二九五年,先后只二年,由此上推,他应生于一二五零年前后。”⑤说明马致远“在少年也是功名路上人”,为争名夺利,在“世路上碰了壁”而“漂泊生涯”,而他隐居山林,“退而为风月主”是在晚年,原因是仕途不遂,实出无奈。

他在年轻追求功名利禄时不也是如“蚁排兵”、“蜂酿蜜”、“蝇争血”吗?只不过他以失败告终而已再说,追求功名和利禄是人之常情,古今中外凡有上进心的人,凡想改变自己不利处境的人,无不以此为之。正如孔子说: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关键是用什么方法去追求名利。

“密匝匝蚁排兵”,为能得到富贵和名利,像蚂蚁一样忙碌奔波,有何不可?“乱纷纷蜂酿蜜”,为能得到富贵和名利,如蜜蜂酿蜜一样辛劳勤苦,又有何可非议?至于“闹攘攘蝇争血”,则是说明了竞争是激烈和残酷的,甚至带有血腥味,这也符合古往今来名利场上竞争的实际情况。

回看当今社会的竞争,不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吗?“蛩吟一觉方宁贴,鸡鸣万事无休歇。争名利,何年是彻?

”作者是带着讽刺和批判的口吻说的。是的,为了争得功名利禄,是没有“彻”的。因为功名利禄是无止境的,当然追求也是无止境的。

为了得到功名利禄,哪一个不是“蛩吟一觉方宁贴,鸡鸣万事无休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就是孔子说的“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中的“其道”,也就是靠自己的聪明才智,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和不懈打拼,才能获得。假如不费吹灰之力就能等到,那才是孔夫子所说的“不以其道得之”的反面。

作者根本用不着去讽刺和批判他们,而应该肯定他们,赞扬他们,因为这是社会所逼,是人的本性,也是一种美德。

至于作者所爱的生活是:“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当然,这是一种神仙的生活,是一种牧歌式的生活,是一种富裕而浪漫的生活,但只有具备一定的财富和收入,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有一定地位和身份的人才有条件享受。试问,又有几人能消受得起这种生活?

即使作者确实过着这种生活,然这和陶渊明的“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其一》)“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归园田居·其二》)“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相比,就大为逊色了,这是本质上的不同。因为陶潜虽然也隐居,过着悠闲清静恬淡的田园生活,但他是开荒种地,自食其力,盖房植树,丰衣足食,且与农人有着和谐的相处。马致远虽十分崇尚陶渊明而号称“东篱”,但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相比,却有天壤之别。

夜行船 马致远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楼:二货奇葩傻傻

马致远的《夜行船·秋思》从思想内容上扩大了散曲的表现范围;并充分利用元曲语言俚俗明快、句式节奏自由的特点,从表现艺术上提高了散曲的境界。这一套曲由七支曲子组成,第一支曲以人生当及时行乐的感慨领起全篇。题为秋思,不写秋景,但迟暮之悲、忆旧之情处处关合"秋"字,实是从人生的晚景虚写自然的秋意。

反过来,"今日春来,明朝花谢"写韶华过隙之感,则是以自然之春倒映人生之秋,"今日"、"明朝"的夸张更加强了光阴流逝的急速感,春花又与"梦蝶"在字面上相照应。"梦蝶"用《庄子·齐物论》的典故,既烘托了百年犹如一梦的迷惘之感,又以词藻的装饰美点缀了春意。人生如梦已成滥调,庄周梦蝶也是熟典,但用惜春之情反写悲秋之思,尚不落俗套。

末句"急罚盏夜阑灯灭"利用虚词的省略造成意思的含混,又从及时行乐的老话中翻出新意:"急罚盏"三字声短调促,把催人赶快行令罚酒的意思连同急不可待的语气一起传达出来了,而这三字与"夜阑灯灭"之间又有一个停顿,便兼有两重含意:一是赶快罚酒直到夜深灯息,即"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之意;一是赶快罚酒--却已夜阑灯灭,也就是即使急急行乐,犹恐不能及时之意。

这支曲缓起急收,以入声为平声。起调平稳,与长嗟短叹的表情相应,愈往后愈急促,在言犹未尽时顿断,这就为以下六支曲子古今纵横之谈留下了余地。第二、

三、四支曲子从兴亡之悲谈到贪财之愚,慨叹所谓名标青史、功业不朽、富贵久长的虚幻,以证明及时行乐的实在。

第二支曲否定了帝王无上的权威。秦宫汉阙化为一片衰草,成了放牧牛羊的原野,昔日繁华已成过眼云烟,只落得渔夫樵子几句闲话。如此悲凉的意绪却化为一句刻薄的挖苦:

若不这般兴衰更替,渔樵便没有闲话可说了。这出人意表的冷嘲应有无限感触,可又将千古兴亡说得何等无足轻重。至此意犹未足,还要追补一层:

纵然是留下几座荒坟,横着几块断碑,也因年代久远而无法辨认那上头模糊的字迹了。古人将刻石立碑看作不朽功名的象征,此处"龙蛇"本指碑刻文字龙走蛇舞的笔势,但这词也常用于比喻古代帝王,所以"不辨龙蛇"语意双关:既然连铭功记史的碑文都已字迹莫辨,那么后人又如何分辨历史上那些龙争蛇斗的风云人物呢?

"秦宫汉阙"着眼于帝王生前之贵不能持久,"荒坟""断碑"着重于死后之名不能永存,这就用虚无主义的历史观彻底否定了历代文人所讴歌的青史留名的人生理想。

第三支曲直接用议论和反问对英雄豪杰建功立业的意义提出了怀疑。"投至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两句,由于押韵和字数的限制,实为倒装:多少英雄豪杰,到头来连荒坟断碑都没有,他们的葬身之地已变成了狐狸野兔出没的场所。

这一倒装恰好利用"投至"二字含有"及至"的意思,在语气上与第二支曲承接,情绪和句意也正相连属。鼎足三分指魏、蜀、吴三国之争,也兼指所有群雄纷争的时代,正如秦宫汉阙不限于秦汉,也代表所有强盛统一的王朝,这虽是诗词曲怀古咏史的常套,却也有典型意义,且正好按朝代顺序排列,使两支曲连成一气:鼎足三分的功业半途夭折,到如今魏在**,晋又在**呢?

千秋功罪,后人又当怎样评说?所以这茫然的一问与"不辨龙蛇"之意相生发,抹掉了多少豪杰争夺天下的功过成败和是非。回过头来再看看那些狐踪兔穴,已被历史湮没的英雄们当初逐鹿中原的纷争也就像兔奔狐逐一样没有意义。

这一支曲结尾连用两个叠问,使魏、晋和秦、汉首尾呼应,字法灵活多变,章法周密严谨。

第四支曲由叹古转为讽今,内容与上二支曲并列,意思更透过一层:帝王豪杰的功业尚且化为乌有,更何况看钱奴的万贯家财。可笑这些人心硬似铁,一味地爱钱如命,看不透人生好景不常,为欢几何,空使锦堂风月虚设,根本不懂得赏心乐事。

"锦堂"用宋韩琦在相州故乡筑昼锦堂的故事,泛指富贵人家的第宅。全曲四句,分两层递进,看钱奴的庸俗愚蠢和昼锦堂的良辰美景两相对照,俚俗的白话和清雅的词藻各得其所。元代另一个杂剧家郑廷玉根据神怪**《搜神记》所作的《看钱奴》,写一个周姓贫民得天恩赐,变成一个为富不仁、极其吝啬刻薄的百万富翁,有助于理解"天教富,莫太奢"的意思。

此处讥刺看钱奴的贪吝鄙俗,实际是将汉诗中"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贪财爱惜费,但为后世嗤"(汉乐府《西门行》)的老调翻为新曲。

以上三支曲子已将功名富贵都参破,第

五、六两支曲子便转而陈述自己的人生哲学。"眼前红日又西斜"写一日之内光阴的流逝,遥承"百岁光阴"而来,"疾似下坡车"的比喻从羲和驾日车的常用典故脱出,化雅为俗,生动有趣。"晓来清镜添白雪"反用李白"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成青丝暮成雪"的意思,引出"**与鞋履相别"这句玩笑,好象把俗话说的"今晚脱下鞋和袜,不知明天穿不穿"稍加提炼发挥,便成了至理名言。

不过这句貌似参透生死的俏皮话里隐藏着愤世嫉俗的深意,所以紧接着劝人莫笑自己像不会筑巢的斑鸠那样拙笨,这不过是糊里糊涂地装傻而已。自称不善营生之计,其实倒是离绝名利是非的上计,明说一向装呆,又点出浑浑噩噩混世的不得已。下一支曲说:

"利名竭,是非绝。"正是上一支曲结尾的言外之意。"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三句鼎足对,用鲜明的对比色描写自己隐居尘外的清幽环境,构图别具匠心:

绿树青山本来一近一远,层次分明,但一遮屋角,一补墙缺,便像一圈遮挡红尘的屏障,将自己严严实实地封闭在"竹篱茅舍"中,造成了隔绝是非名利的小天地。上一支曲全用散句,既无对仗,又无雷同的句法,这一支曲全为对句,散而有序,整而不板,雅词与俗调相间,典故和俚语并用,活泼和谐,妙趣横生。

最后一支曲煞尾,正面点题:可叹人生在世,只有睡觉时才得安宁,天一亮便有万事干扰不休。蛩吟即蟋蟀叫,至此才扣住秋景。

人间万事归结到一点,无非是争名夺利,所以下面用一组鼎足对,将古往今来世上的一切纷争都比喻为"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攘攘蝇争血"。"蚁阵蜂衙"、"浮生如争穴聚蚁"的说法虽在元曲中常见,这三句却因连用确切精当的叠字排比对仗,把蚁穴、蜂窝、蝇群的形状写得特别麻人。作者的功力还不仅在于能将封建社会中世人的丑态形容到如此恶心的程度,更重要的是能以迥异于世人的高雅情趣与之相对照,表现出细宇宙、小万物、俯视尘世的超然神情。

《清明》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1楼 清明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的首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 ,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 气象等自然条件。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 ,这一天 ,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 天街小雨润如酥 ...

《清明》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1楼 滕秀爱宋辛 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的首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 ,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 气象等自然条件。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 ,这一天 ,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 天街小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楼 宣实庆巳 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2楼 广增岳箕鹃 诗歌通过两种人的对照 对 俯首甘为孺子牛 的人倾注了无限深情 表达了崇高的敬意 而对高踞人民头上的人 则无情地揭露 表现出满腔的愤懑 诗歌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了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 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