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故事(至少),神话故事(至少5个)

2020-11-26 11:10:52 字数 5972 阅读 9259

1楼:匿名用户

开天辟地的盘古 ;

宇宙是如何起源的,这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奥妙。在很久以前,就有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

相传,天地本来是黑暗混沌的一团,好像一个大鸡蛋。盘下就孕育在中间,过了一万八千年,突然山崩地裂一声巨响,大鸡蛋裂开了。其中一些重而浊的东西渐渐下降变成为地,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

混沌不分的天地被盘古分开了,他手托着天,脚踏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每天也增长一丈。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的身体长得有九万里高,像一根巨大无比的柱子,立在天地当中,使天地无法重新合拢,不再变得黑暗混沌。

但盘古也十分疲劳了,终于倒下来死去了。

盘古临死之前,天地又发生了奇怪的变化,他发出的声音变成了隆隆的雷霆,他呼出的气变成了风云,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他的身躯和四肢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岳,他的血液变成了江河湖海,筋脉变成了道路,肌肉变成了田土,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天上的星星,**和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他的牙齿、骨头变成闪光的金属、坚硬的石头和圆亮的珍珠玉石,他流出的汗水变成了雨露。长在他身上的各类寄生物,受到阳光雨露的滋养,变成了大地上的黎民百姓。这样,盘古开天辟地以后,又用他整个身体孕育了天地万物。

关于盘古的神力,还有传说。他哭泣时流的眼泪成了江河,眼睛的闪光变成闪电。说他一欢喜,就是丽日晴天;一恼怒,天空就乌云密布。还说他睁开眼睛就是白天,闭住眼睛就是黑夜。

开天辟地的盘古,受到人们的崇敬。我国西南地区一些民族中,还流传着崇拜盘古的各种仪式和神话。传说南海有绵亘八百里的盘古墓,用来收葬他的魂魄。

炼石补天的女娲 ;

中国上古神话中,有一位化育万物、造福人类的女神,这就是女娲。

据说天地开辟以后,大地上虽然有了山川、湖泊、花草鸟兽,可是还没有人类的踪迹。大母神女娲想创造一种新的生命,于是她抓起了地上的黄土,仿照自己映在水中的形貌,揉团捏成一个个小人的形状。这些泥人一放到地面上,就有了生命,活蹦乱跳,女娲给他们取名叫做“人”就这样,她用黄泥捏造了许多男男**的人。

但是用手捏人毕竟速度太慢,于是女娲顺利拿起一截草绳,搅拌上深黄的泥浆向地面挥洒,结果泥点溅落的地方,也都变成一个个话蹦乱跳的人。于是大地上到处都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女娲还使男女相配,叫他们自己生育后代,一代一代绵延。

在神话中女娲不单是创造人类的始祖母,而且是最早的婚姻之神。

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宇宙突然发生了一场大变动,半边天空坍塌下来,露出一个个可怕的大变动,半边天空坍塌下来,露出一个个可怕的黑窟窿,地上也也出现一道道巨大的裂口,山林燃起炎炎烈火,地底喷涌出滔滔洪水,各种猛兽、恶禽、怪蟒纷纷窜出来危害人类。女娲见人类遭受这样惨烈的灾祸,就全力补修天地。她先在灌河中挑选许许五彩石,熔炼成胶糊,把天上的窟窿一个个补好。

又杀了一只大龟,砍下它的四只脚竖在大地四方,把天空支撑起来。接着杀了黑龙,赶走各种恶食禽猛兽,用芦苇灰阻塞了横流的洪水。从此灾难得以平息,人类得到拯救,人世间又有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为了让人类更愉快地生活,女娲还造了一种名叫“笙簧”的乐器,使人们在劳作之余进行娱乐。

女娲是产生的母系氏族社会的神话人物。这个神话,反映出当时人类对自身起源和自然现象的天真认识。至今在我国西南的苗族、侗族中还流传着女娲的神话传说,并把她作为本民族的始祖加以崇拜。

逐日英雄夸父 ;

“夸父逐日”是中国古老的神话。它体现了原始先民追求光明的精神。

身材高大的夸父,立下宏愿,决心去追赶太阳,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夸父耳朵上挂两条黄蛇,手里也握着两条黄蛇,随身还携带着一根手杖。一天,太阳升起了,他迈开大步追去,一直追到禺谷。

传说禺谷是太阳休息的地方。在太阳落到这里洗浴后,就在巨大无比的若木上休息。到第二天再升起来。

这时只见一团巨大红亮的火球就在眼前,夸父已进入太阳的光轮,完全处在光明的包围中。当他正在庆幸自己的胜利时,他感到极度口渴。于是他伏下身子,大口大口地喝黄河、渭水里的水,几下就把两条河里的水喝干了,可还是口喝难忍。

他又向北方奔去,想去喝大泽的水,大泽是一片纵横千里的水域。可是夸父还没有达到目的地,就死了,像一座大山一样倒了下来。手杖丢落的地方,出现了一片枝叶繁茂、鲜果累累的桃林。

传说河南、陕西两省交界处的灵宝县东南,有一座夸父山,是夸父留在人间的遗迹,山的北面,有一座好几百里的宽的桃树林。还传说湖南也有一座夸父山,上面还有夸父架锅的三块巨石。

撞断天柱的共工 ;

日月星辰为什么会东升西落?江河为什么都向东流?传说是水神共工撞断天柱的缘故,共工成了正义的象征。

女娲修补好天宇以后,好长时间日月星辰的运行都很正常。可是后来一场战争打乱了这个局面。交战的双方是水神共工和天帝颛顼。

共工是火神祝融的儿子。他长着人的脸,蛇的身子,红色的头发。共工常掌管海洋、江湖、河泽、池沼等世界十分之七的领域。

在黄帝和炎帝的一次大战中,共工曾用水帮助他的祖上炎帝作战,颛顼是黄帝的曾孙,黄帝一度让他代行神权。但在他执掌神权期间,他并不顾念人间黎民百姓,还派人断绝了人间和天界的通道,也压迫他所不满意的诸神。更为无理的是他把太阳、月亮、星星都拴系在北方的天空上,固定在那里不能移动。

这样,大地上有的地方永远明亮,有的地方永远黑暗,给人们带来了灾难,水神共工乘机率领部下发难,起来推翻颛顼的统治,夺取天帝宝座。

猛志常在的刑天 ;

刑天是与天帝对抗,失败后被断头仍不停止战斗的著名神话英雄。

黄帝用强大的武力打败了炎帝,坐上了**天帝的宝座,炎帝被迫退到南方。但炎帝的部下并不甘心失败,刑天发誓要与黄帝争夺神位。他左手握一面盾,右手拿一把斧,与天帝开始了一场激战。

他们一直杀到常阳山地方,黄帝看准机会一剑向刑天脖颈砍去,刑天那颗巨大的头颅就被砍落下来。刑天见头被砍落,愈加震怒。他毫不示弱,以两只乳头当作眼睛,肚脐当作嘴巴,挥舞**,继续呐喊战斗。

刑天虽然失败了,但他不屈不挠,战斗到底的英雄精神常常为后人称颂。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用“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诗句,盛赞这位断头英雄。

衔石填海的精卫 ;

“精卫填海”是古人颂扬善良愿望和锲而不舍精神的神话故事。

相传,太阳神炎帝的小女儿去东海边游玩,不断掉进大海淹死了,她死后,灵魂化作一只小鸟,叫做“精卫”,花头、白嘴、红足,长得活泼可爱,她被悲恨无情的海涛毁灭了自己,又想到别人也可能会被夺走年轻的生命,因此不断地从西山衔来一条条小树枝、一颗颗小石头,丢进海里,想要把大海填平。她无休止地往来飞翔于西山和东海之间。

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善良的愿望,宏伟的志向,受到人们的尊敬。晋代诗人陶渊明在诗中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热烈赞扬精卫小鸟敢于向大海抗争的悲壮战斗精神。

后世人们也常常以“精卫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从事的艰巨卓越的事业。

端午节神话故事至少要5个

2楼:我是龙的传人

关于端午节有许多有意思的神话传说:

1、 战国时期,秦、楚交战。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颇有才华,原本很受楚怀王赏识。但屈原主张革新,遭到了以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抵触。

靳尚便在楚怀王面前屡屡诋毁他,楚怀王逐渐疏远了屈原。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提出邀请楚怀王到秦国议和。屈原坚决反对楚怀王前往,但楚怀王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了都城。

楚怀王到秦国后,立即被秦国囚禁了起来,顿时悔恨交加,忧郁成疾,最终客死他乡。秦王于是马上派兵攻楚,楚国都城郢都陷落。

屈原接连听到这两则消息后,万念俱灰,长叹一声,纵身投入汨罗江,自尽而亡。这一天是农历的五月初五。

屈原备受百姓爱戴,他投江之后,当地的渔夫、百姓便立即在江中奋力划船寻找打捞屈原,无奈始终未能见到屈原的尸身。后来,根据百姓划船竞相打捞屈原的事迹,流传下了端午划龙舟的习俗。

当地百姓打捞屈原无果,又担心水中的蛟龙、鱼虾会吃掉他的身体,于是,纷纷向江中投掷粽子、鸡蛋,好喂饱蛟龙、鱼虾,不让他们把屈原吃掉。这样,便流传下了端午吃粽子的习俗。而在山东等地,至今保留着端午吃鸡蛋的风俗,也是由此而来。

另外,据说汨罗江中有蛟龙水兽,威力甚大,有郎中便把雄黄倒入江中,将蛟龙水兽药昏,以免屈原受到伤害。过了不久,水面上便浮起了一条晕厥的蛟龙,龙须上沾着屈原的衣襟。显然,屈原已经被蛟龙吃掉了。

人们便把这条恶龙拉上了岸,抽了筋,把龙筋缠在孩子的手和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的在小孩子的额头上写上“王”字,防止他们遭受毒蛇猛兽的侵害。这样便留下了端午饮雄黄酒、在儿童手和颈上缠丝线、给小孩用雄黄抹七窍、在额头写“王”字的传统。而端午划龙舟之所以要把船做成龙的样子,据说也是与汨罗江里的蛟龙有关。

2、 雄黄酒后来还有另外一个同样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与之相关,即《白蛇传》。化为人形的白娘子在端午节这天由于误饮了许仙调制的雄黄酒而现出了蛇的原形,把许仙给吓死了。而白娘子为救相公许仙的性命,不惜与青儿盗取仙草而触怒了天神。

这是另话,按下不表。

3、 关于粽子还有另外一个说法。南朝梁国吴均(467—520)在《续齐谐记》中写道:“阴历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

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

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

’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五月初五屈原投江而死后,楚人每到这一天就在竹筒里装上米,扔到江中祭奠屈原。后来一个叫欧回的人,大白天忽然看见一个人,自称三闾大夫,也就是屈原,他说:

“你们每年都祭奠我,非常感谢,但是你们扔给我的食物,都让蛟龙抢去了。今年你们要是再祭奠我,麻烦你们用楝树叶把米包起来,再用五色丝缠上。这两样东西是蛟龙最害怕的了。

”欧回回去照做了,做出来的就是粽子。

4、 除了这些,端午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在门上插艾草,这一习俗与屈原关系不大,而是源自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

唐僖宗年间,黄巢起义造反,所到之处血流成河。一日,兵至河南邓州,黄巢骑马在野外观察地形,看到一群群的百姓涌出城外,其中有一位妇女背着包袱,一手抱着一个年纪较大的男孩,一手拉着一个年纪较小的男孩,急匆匆地在路上走着。黄巢上前问道:

“大嫂,你这急急忙忙地要去**啊?”妇人答:“听说黄巢就要攻打邓州了,他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男人都被征调去守城,我们妇人和小孩还是赶紧逃命吧!

”黄巢看到两个孩子,又问道:“这两个都是你的孩子吗?为什么抱着大的,却拉着小的?

”妇人答:“这个大的,是我大伯(即丈夫的哥哥)家的独苗,父母都死了,就剩了这一个活口。这个小的是我自己的孩子。

要是黄巢追上来,我宁可把自己的儿子丢了,也要给大伯留下这一根独苗。”

黄巢听了,深受触动。这时他看到了路边的艾草,便对妇人说:“你回去后,在你家门前挂上艾草,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

妇人于是回到了城中,把这一消息告诉了城内的百姓,于是一夜之间,满城人家的门上都挂上了艾草。第二天,也就是五月初五,黄巢军队进城,看到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艾草,为了遵守诺言,只得领兵离去,全城百姓得以保全。于是,每年端午,家家户户都开始挂艾草,用以驱邪避祸。

后来这一风俗在全国流传,在有的地方加了菖蒲,有的地方加了桃枝,但艾草大多都相同。再后来这一习俗继续发展,出现了用艾草做的香包,很多地方在端午节都要佩戴香包,尤其是儿童,同样出于避邪的目的。而前文所说我国个别地区端午吃鸡蛋的风俗,鸡蛋也大多要跟艾草一起煮,煮熟的鸡蛋色绿味香,颇具端午特色。

5、 端午节的由来在我国江浙地区还流传着另外两个说法。一为纪念伍子胥。传说内容与屈原相似,是说伍子胥帮助吴王阖闾成就了霸业,也辅佐继任者吴王夫差打败了越国——即越王勾践。

伍子胥认定越国必会东山再起,便建议夫差杀勾践、灭越国,但夫差听信伯噽之言,将越国保存下来,并将伍子胥赐死。伍子胥死后三年,卧薪尝胆的勾践果然灭掉了吴国。吴人为纪念伍子胥,遂有了端午节(据说伍子胥死时为五月初五)。

6、 另一传说为孝女曹娥。曹娥与父亲二人在上虞古舜江一个小渔村打渔为生。一日,舜江涨水,风大浪急,江水浑浊,本不适合出江打渔。

但曹父认为涨了大水鱼虾多,于是不顾曹娥一再反对,撑着小船进了舜江。曹娥焦急地等待,结果直到晚上仍不见曹父回来,便在江边寻找。她看到了与父亲同去的伙伴,他们告诉她她爹爹已经被浪卷走了。

曹娥于是疯了似的向下游追去,一直找了七天七夜,不见父亲的踪影。第八天的时候,她忽然隐约看到父亲在江中与巨浪搏斗,一阵惊喜,便跳进了江中,想把爹爹救上来。乡亲们看到曹娥投江,立即抢救,但未能成功。

直到三天后,乡亲们在下游十里的地方看到了曹娥的尸首,她正背贴着背用力抓着父亲的尸体。乡亲们无不被曹娥的孝心感动落泪。于是将她投江的这天——五月初五作为端午节,纪念她对父亲的孝心。

当地后来竖起了曹娥的雕像,尊她为“孝女娘娘”,把渔村叫做曹娥村,舜江也改名叫曹娥江,建起了曹娥庙供后人祭拜。

求"古罗马神话故事,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

1楼 匿名用户 第一章 传说中的众神 从前,宇宙浑沌,随着宇宙沧桑巨变,天地有灵。随着天神乌拉诺斯和地神特拉 即该亚 的结合,在奥林匹斯山,产生了天地间十二大神主宰宇宙的局面。神都居住在人们无法攀登的奥林匹斯山上。 奥林匹斯山雄伟壮丽,巍然耸立在希腊的群山之中。冬天,白雪皑皑的山峰,在阳光照耀下熠熠...

编可以的神话故事(),编一个可以的神话故事(120字)

1楼 疯狂的王老板 百鸟朝凤 很久很久以前,凤凰只是一只很不起眼的小鸟,羽毛也很平常,丝毫不象传说中的那般光彩夺目。但它有一个优点 它很勤劳,不像别的鸟那样吃饱了就知道玩,而是从早到晚忙个不停,将别的鸟扔掉的果实都一颗一颗捡起来,收藏在洞里。 这有什么意思呀?这不是财迷精,大傻瓜吗?可别小看了这种贮...

中国神话故事的共性和个性,神话故事有什么共同特点

1楼 云起九天 神话都是建立在人们对世界的模糊认识上的,由于经历相同相似的天灾,所以对各个天神的描述也是大同小异的,再加上后来的各国各地的文化交流和后面的几次文明冲突,最终神话达到了一个统一的地步,再不抛弃自己国家的神话基础上,外加了他国的神话元素,从而构成了现在流传的各类神话有非常多的相同相似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