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曾是劣人
这个很多
比如伽利略为了坚持真理(日心说),宁肯被教会烧死比如爱迪生为了发明灯泡,上千次的试验
比如孔子为了推行仁爱,周游列国,多次差点死在途中他们追求各自心目的真理,虽身受其苦而绝不退缩
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人有哪些至少列举3个写点事例
2楼:康姆勒发电机
枷力略,公然与老师挑战,敢反驳莎士比亚的理论;
爱因斯坦,对问题穷追不舍,不彻底理解誓不罢休;
还有许多,如牛顿,许多科学家都是
牛顿追求真理的故事短一点
3楼:回忆也需勇气
一个炎热的中午,牛顿去郊外游玩,之后靠在一棵苹果树下休息。正在这时,一个熟透了的苹果落下来,这个苹果不偏不倚,正好打在牛顿头上。
他觉得很奇怪,苹果为什么不向上跑而向下落呢?他问他的妈妈,他妈妈也不能解释。他带着这个疑问回到了家里研究,结果不断有新的相关疑问产生,于是他不断研究。
牛顿觉得可能是地球某种力量吸引了苹果掉下来,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随后就出现了《牛顿物理引力学》。
4楼:小霞
牛顿是世界闻名的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很喜欢动物。有一次,牛顿的朋友送给牛顿一只狗和一只猫,牛顿收到礼物非常高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新朋友,为了便于狗和猫出入房间,牛顿在门边挖了两个洞,一个大一个小,有人问,为什么要挖一大一小两个洞呢,牛顿回答说:
“狗不能从猫洞里进出”
牛顿学习时精神很专注。有一次煮鸡蛋,心里想着数学公式,竟误把手表当作鸡蛋丢进了锅里。还有一次,从早晨起就计算一个问题,中饭都忘了吃。
当牛顿感到肚子饿时,已暮色苍茫。他步出书房,一阵清风,感到异常的清新。于是他立即回头,又走进了书房。
当他看到桌上摊开的算稿时,又把吃饭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立即又伏案紧张地计算起来。
扩展资料:
艾萨克·牛顿(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全才”,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
他在1687年发表的**《自然定律》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为太阳中心说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并推动了科学革命。
在力学上,牛顿阐明了动量和角动量守恒的原理,提出牛顿运动定律[1]。在光学上,他发明了反射望远镜,并基于对三棱镜将白光发散成可见光谱的观察,发展出了颜色理论。他还系统地表述了冷却定律,并研究了音速。
在数学上,牛顿与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分享了发展出微积分学的荣誉。他也证明了广义二项式定理,提出了“牛顿法”以趋近函数的零点,并为幂级数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在经济学上,牛顿提出金本位制度。
牛顿在伽利略等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出了物体运动的三个基本定律(牛顿三定律):
第一定律(即惯性定律):
任何一个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或受到的力平衡时(f***=0),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有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第二定律:
1、牛顿第二定律是力的瞬时作用规律。力和加速度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逝。
2、f=ma是一个矢量方程,应用时应规定正方向,凡与正方向相同的力或加速度均取正值,反之取负值,一般常取加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3、根据力的独立作用原理,用牛顿第二定律处理物体在一个平面内运动的问题时,可将物体所受各力正交分解,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分别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分量形式:fx=max,fy=may列方程。
第三定律:
表达式 f=-f' (f表示作用力,f'表示反作用力,负号表示反作用力f'与作用力f的方向相反)
这三个非常简单的物体运动定律,为力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其他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一定律的内容伽利略曾提出过,后来r.笛卡儿作过形式上的改进,伽利略也曾非正式地提到第二定律的内容。
第三定律的内容则是牛顿在总结c·雷恩、j·沃利斯和c·惠更斯等人的结果之后得出的。
5楼:匿名用户
牛顿和苹果的故事,达芬奇和鸡蛋的故事,爱因斯坦和小凳子的故事,华盛顿和樱桃树的故事
牛顿和苹果的故事
少年时代的牛顿发现苹果落地。牛顿,1642年12月25日生于英国林肯郡伍尔索普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2岁他在格兰撒姆的公立学校读书时,就表现了对实验和机械发明的浓厚兴趣,自己动手制作了水钟、风磨和日晷等。
苹果落地引起他的注意是偶然的。一个炎热的中午,小牛顿在他母亲的农场里休息,正在这时,一个熟透了的苹果落下来,这个苹果不偏不倚,正好打在牛顿头上。牛顿想:
苹果为什么不向上跑而向下落呢?他问他的妈妈,他妈妈也不能解释。大凡科学家都保留一颗童心,牛顿更不例外,当他长大成了物理学家后,他联想到了少年的“苹果落地”故事,可能是地球某种力量吸引了苹果掉下来。
于是,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
6楼:匿名用户
69699哦哦哦的额额我分nodded
打破权威,追求真理的故事
7楼:果果ai妈咪
古希腊权威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曾经断言:物体从高空落下的快慢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重者下落快,轻者下落慢.比如说,十磅重的物体落下时要比一磅重的物体落下快十倍.
1800多年来,人们都把这个错误论断当作真理而信守不移.直到16世纪,伽利略(公元1564—1642年)才发现了这一理论在逻辑上的矛盾.伽利略说,假如一块大石头以某种速度下降,那么,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论断,一块小些的石头就会以相应慢些的速度下降.
要是我们把这两块石头捆在一起,那这块重量等于两块石头重量之和的新石头 ,将以何种速度下降呢?如果仍按亚里士多德的论断,势必得出截然相反的两个结论.一方面,新石头的下降速度应小于第一块大石头的下降速度,因为加上了一块以较慢速度下降的石头,会使第一块大石头下降的速度减缓;另一方面,新石头的下降速度又应大于第一块大石头的下降速度,因为把两块石头捆在一起,它的重量大于第一块大石头.
这两个互相矛盾的结论不能同时成立,可见亚里士多德的论断是不合逻辑的.伽利略进而假定,物体下降速度与它的重量无关.如果两个物体受到的空气阻力相同,或将空气阻力略去不计,那么,两个重量不同的物体将以同样的速度下落,同时到达地面.
为了证明这一观点,1589年的一天,比萨大学青年数学讲师,年方25岁的伽利略,同他的辩论对手及许多人一道来到比萨斜塔.伽利略登上塔顶,将一个重100磅和一个重一磅的铁球同时抛下.在众目睽睽之下,两个铁球出人意料地差不多是平行地一齐落到地上.
面对这个无情的实验,在场**的人个个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这个被科学界誉为“比萨斜塔试验”的美谈佳话,用事实证明,轻重不同的物体,从同一高度坠落,加速度一样,它们将同时着地,从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论断.这就是被伽利略所证明的,现在已为人们所认识的自由落体定律.“比萨斜塔试验”作为自然科学实例,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例证.
追求真理的故事,字越少越好
8楼:彩铃
牛顿和苹果的故事。
少年时代的牛顿发现苹果落地。牛顿,1642年12月25日生于英国林肯郡伍尔索普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2岁他在格兰撒姆的公立学校读书时,就表现了对实验和机械发明的浓厚兴趣,自己动手制作了水钟、风磨和日晷等。
苹果落地引起他的注意是偶然的。一个炎热的中午,小牛顿在他母亲的农场里休息,正在这时,一个熟透了的苹果落下来,这个苹果不偏不倚,正好打在牛顿头上。牛顿想:
苹果为什么不向上跑而向下落呢?他问他的妈妈,他妈妈也不能解释。
大凡科学家都保留一颗童心,牛顿更不例外,当他长大成了物理学家后,他联想到了少年的“苹果落地”故事,可能是地球某种力量吸引了苹果掉下来。于是,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
扩展资料:
真理是哲学名词,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最纯真,最符合实际的道理。科学则是由实践检验且无限趋近于真理的方法。
真理,在一定条件下是真理,但只要条件情况一发生变化,就有可能成为谬误,但真理和谬误不能混淆。
科学阐述
科学的真理是利用逻辑的科学方法获得或经过验证而来。近代的科学旨在理性、客观的前提下,用知识(理论)与完整实验证明出真理。在将知识的研究归纳和系统化后,便成为科学中的真理,科学则是由实践检验且无限趋近于真理。
相关名言
我爱我的老师,但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
为真理而斗争是人生最大的乐趣。——布鲁诺
尊重而不迷信权威,追求而不独占真理。——周海中
人需要真理,就像瞎子需要明快的引路人一样。——高尔基
人应该有爱好真理,一见真理就采纳它那样的心灵。——歌德
我们只崇敬真理,自由的、无限的、不分国界的真理,毫无种族歧视或偏见的真理。——罗曼·罗兰
9楼:吕敬娇
真理固然只有一个,但通往真理的道路千条万条。
就像有人花50万念复旦大学的emba,其实未必比在家自学收获更多。
读山海经·其一
(东晋)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有哪些科学家执着的追求真理 5
10楼:星南
执着追求真理的科学家有张伯生、屠呦呦、伽利略·伽利雷、斯蒂芬·威廉·霍金、左景伊等。
一、张伯生
张伯声(1903.6.23-1994.
4.4),又名遹骏,河南荥阳人,构造地质学家、大地构造学家、地质教育家。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地质学界五大构造学派之一— "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的创始人。
1926年于清华学校毕业后,192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毕业获得学士学位,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伯声他多次对黄河流域进行地质考察,提出了“黄土线”及黄河河道发育和秦岭水系成因等新观点,在国内外第四纪地质界有重要影响。20世纪70年代中期,将镶嵌构造学说发展为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
二、屠呦呦
屠呦呦,女,汉族,中**员,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
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三、伽利略·伽利雷
伽利略·伽利雷(galileo galilei,1564年2月15日—1642年1月8日)。意大利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科学革命的先驱 。伽利略发明了摆针和温度计,在科学上为人类作出过巨大贡献,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四、斯蒂芬·威廉·霍金
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至2018年3月14日),男,出生于英国牛津,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
一、20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
五、左景伊
左景伊,湖南湘阴人,(1918年5月-2006年8月)。出生于长沙,是我国腐蚀与防护领域的著名科学家,曾任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浙江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研究所开放实验室(院外)学术委员;曾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副理事长,化工防腐蚀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全国防腐蚀工程标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