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学史:中国文化的主要传承方式是

2020-11-20 20:54:57 字数 4876 阅读 6845

1楼: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

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寒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

"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

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

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

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

东方文学史基本特征

2楼:鸿思寰宇

东方文学史(部分内容)

绪 论 东方、东方文化与东方文学

东方文学的多元性与一体性是如何体现的?ⅳ(东方文学的多元性与统一性是如何体现的?ⅳ)

一、与西方世界相反,“东方”世界看上去是一个纷纭芜杂的世界。这个世界在地理上相对分散和阻隔,种族上形形色色,宗教信仰各不相同,语族语系较多,这一切都造成了东方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在东方,有三大相对独立的未曾中断过的文化体系存在,这是就: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或者说,东方有三大历史文化圈:

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包括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在内的东亚文化圈;以印度文化为中心的南亚、东南亚文化圈;以阿拉伯文化为中心的西亚、北非即中东文化圈。

二、尽管东方文化具有多元性特征,但是统一的东方文化却是存在的,它超越了文化体系的差异,超越了地理、种族、宗教、语言等条件的制约,在更高的层次上具有一体性的倾向和特征。

这种倾向和特征,表现在政治制度上就是东方**主义,表现在经济制度上就是所谓“亚细亚生产方式”,表现在文化意识形态上是所谓“东方精神”。

1、首先,“东方**主义”是东方文化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

在西方,最早注意东方**政治制度的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在《政治学》一书中,以古希腊的奴隶制政治为标准,批评东方人(主要是波斯帝国)对**皇权的崇拜。16世纪欧洲第一个**主义理论家让·波丁提出了“东方**主义”这一概念,并对此作了分析。

东方各国都有一个至高无上、不受任何监督和约束的**王权或皇权,而且这种王权往往被神化,因而它既是世俗的统治者,又是精神上的信仰与支柱。

2、其次,在经济制度上,东方世界所共有的是所谓“亚细亚生产方式”。

马克思把亚细亚生产方式同“古典古代”(即古希腊罗马)的生产方式作了比较和区别。归纳起来讲,其基本精神是:

⑴、在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土地是公有的,土地在名义上属于最高统治者,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个人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和使用者,而不是主权者。与此不同,在“古典古代”的生产方式中,在公有的土地之外,存在着个人私有制。

⑵、在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是结合在一起的。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商品交换难以发展。而在“古典古代”的生产方式中,手工业作为下贱的职业由释放的奴隶、被保护民、外地人所独立承担,从而使手工业独立发展起来,这也有利于商品交换的发展。

⑶、在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单个人对村庄来说不是独立的,和“古典古代”的生产方式比较,它的自由民几乎不存在。

⑷、东方在进入奴隶制社会之后,大量地保存了原始公社的血缘关系制度、习俗和风尚。由于原始民族制度的大量遗留,导致东方各国在进入阶级社会后的等级划分,仍然和血缘关系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印度的种姓制度,日本的氏姓制度,中国的封建宗法制度等,都以各自的方式表现了阶级等级关系与氏族血缘关系的结合,这是古代东方的突出特点。

相反,西方的古希腊在进入阶级社会后,很快地彻底清除了氏族制度,建立了以地域(而不是以部落)和财产为基础的奴隶主民主制国家。

3、**主义政治和亚细亚生产方式,决定了东方的文化意识形态有别于西方的特征,形成了一种较为普遍的“东方精神”。

东方人努力追求精神上的超脱与和谐,灵魂上的安逸和恬然,他们一般不重视冲突、对立和矛盾,他们的思维方式基本上属于综合型的而不是分析型的。他们喜欢通过静的直观把握事物,缺乏科学的实证能力。他们力求顺从大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合一,而不是企图驾驭和改造自然。

与西方人比较,他们很容易得到满足,而缺乏持续不断的开拓和进取精神。知足常乐、保守内向是东方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特征,也是东方传统精神的最大的消极性特征。

第一编 信仰的文学时代

导 论举例说明东方神话与希腊神话在美学风格上的不同。ⅲ

东方神话的基本美学风格是崇高。创造之神是崇高的表征,神与魔的生死搏斗也是崇高壮美之表现。这一点有别于西方的希腊神话。

希腊神话的基本美学风格是细腻而优美。正如黑格尔所说,在东方神话中,“神是宇宙的创造者,这就是崇高本身最纯粹的表现”。

古埃及神话的金字塔般的雄浑、粗朴、凝重和斯芬克斯式的神秘,苏美尔——阿卡德神话中生界与死界的剧烈交锋和死亡阴影的沉重压力,印度神话中有关三大神的创造、保护、毁灭的巍然扛鼎之势和他们的奇功伟业,波斯神话中光明神与黑暗神的尖锐对立与惊天动地的搏斗,希伯来神话中无处不在、无所不知,而又渺不可见的全知全能的上帝,为人们展现的都是神的至上至能和无穷的威力。它们缺乏希腊诸神那种温馨的人间气息、世俗性格和明快的色调、优美的形象,东方神话要表现的是泰山压顶般的崇高。

简述史诗与神话的联系与区别。ⅲ

一,史诗与神话存在多方面的继承关系。神话为史诗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许多零散而缺乏系统的神话在史诗中得到了融合和创造性地加工发挥。

二,但是,史诗的中心主题已由神话的神只创世和自然物的神格化转向对人类英雄的神化和讴歌。

1、如果说,神话是人类从野蛮社会走向原始文明社会的历史时期的产物;那么,史诗则是人类由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产物,或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民族危机和民族大融合时期的产物。

2、如果说,神话表现的是人与宇宙自然的即分即合、若即若离的关系,表现的是人与自然力量的矛盾对立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崇拜,反映的是先民企图改造、驯服和利用自然力的强烈愿望;那么,史诗表现的主要就是不同的人类社会集团,包括部族与氏族之间的血与火的交锋和痛苦的融合,史诗中相对立的两种力量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力量。

3、如果说,神话形象主要表现为动物性、人性与神性结合的神;那么,史诗形象主要是人,是脱掉了动物性的具有奇异才能的英雄和超人。

4、如果说,神话与原始宗教,即自然宗教密不可分,与图腾崇拜、巫术礼仪密不可分;那么,史诗则与体系宗教,即人为宗教或神学宗教紧密相联。

5、如果说,原始思维是神话创造的决定性思维动力;那么,史诗中的原始思维的作用逐渐减少,甚至出现了理性思维的端倪。

第一章 东方神话

东方神话分为哪几个发展时期?各个时期的特点是什么?ⅲ

东方神话分为三个发展时期。

古埃及神话、中国的原始神话、苏美尔——阿卡德神话是最早自发产生的、没有或很少受外来影响的神话系统,属于第一期神话。由于这些神话主要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那时统一的国家政权尚未形成,每个部落集团、每个地区或每个城邦都有自己崇拜的神。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很难为全民族所共同接受,于是就形成了以多神为基础,以主神为核心,多神与主神并存的状况。

由于这些文明起步最早的民族缺乏抽象与概括能力,以“原逻辑”的具象思维为特征的原始思维是神话创造的思维动力。因此,这些神话中神的形象往往是某种自然现象的人格化,而且大多与原始的图腾崇拜密切相联,并且还有很大程度的自然物的特征,人兽同体的神大量存在,神性也有较大局限。他们都有确定的名份职责,在特定领域内具有神功神力,而并非全知全能。

第二期神话是一神信仰的神话。波斯神话和希伯来神话是第二期神话的代表。一神信仰的建立表明了一个民族中心凝聚力的形成。

因此,一神信仰的神话具有全民族性。一神信仰的神话表明了其民族思维能力的提高与强化。它所表现的神集创造、毁灭、保护的功能于一身,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神不再是自然现象的人格化,而是一切自然力量、社会力量的高度抽象化;不是人的本质和人的情感的对象化,而是人的力量的异化。总之,一神信仰的神话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第一期神话的原始的自然古朴,带有鲜明的功利性和伦理性,并且具有较强的哲学意味。

第三期神话是综合型神话。这类神话大都产生于受文明中心影响和辐射的文明边缘地区。日本神话是保存最完整的综合型神话。

综合型神话的根本观念、基本结构模式是外来的,但具体的神话形象是民族化的。

第一节 多神信仰与主神信仰的神话

吠陀ⅱ印度雅利安人留下的最古老的典籍被统称为《吠陀本集》(简称《吠陀》)。《吠陀》中的许多内容很久以前便在印度雅利安人中间流传。大约从公元前1500年前后开始,掌握了文化特权的宗教祭司便陆续把这些文献整理加工,并收辑编订在一起。

他们称这些文献为“吠陀”,意即“神圣的知识”,并把《吠陀》作为他们最古老的宗教——吠陀教的神圣的经典。

第二节 一神信仰的神话

第三节 综合型神话

简述日本神话的特征。ⅲ

日本神话代表了东方神话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即综合型神话阶段。综合型神话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神话的基本因素、基本结构、基本意蕴是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之下形成的。

“记纪神话”的诸神,分别生活在“高天原”(天界)、“苇原中国”(地上)和“黄泉国”(地下)三个层次上。这种三重宇宙结构模式,以及内含的诸种观念,是在通古斯人的萨满教,中国汉族的古典哲学和经由中国、朝鲜而传入日本的印度佛教等多种文化观念的综合影响之下形成的。

具体地说,三重宇宙结构模式与东北亚地区的通古斯人的宇宙观几乎完全相同。其中日本神话对“高天原”的生动构思和描绘,得益于佛教关于“天”界的观念。中国的阴阳哲学,影响到日本原初两大男女祖神——伊邪那歧命和伊邪那美命的创世与生殖的神话。

这个神话又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伏羲与女娲的神话多有相似。

但这种综合型并不意味着没有独创性,例如素盏鸣尊的神话就有很大的独创性。日本神话的这种吸收消化与独创的方式,也是此后日本文化发展的基本模式和方向。

中国通史,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学史,中国诗歌史,谁包括谁

1楼 珂末 通史 可以理解为贯通的历史,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或世界的从最早文明到现在的历史。 文化史 即以人类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历史研究分支,它是历史学和文化学交叉的综合性学科。 文学史 研究文学发展历史的科学。 诗歌史 诗歌发展历史。 所以中国通史包括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化史包括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包...

中国文化与地理的关系,中国文化传承与中国地理之间的关系;

1楼 匿名用户 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 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一般说来,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 地形 地貌 水文 植被 海陆分布等,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为人们所觉察。 中国文化是由地理位置决定的。 中国文化传承与中国地理之间的关系 2楼 刀锋战士磊磊 中国传统文化是...

中国古代文学史分期及主要样式,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分期

1楼 选择主流 1 上 古 时 期 神话传说 2 先 秦 时 期 散文 历史散 文 诸子散文 3 两 汉 时 期 辞赋 乐府民歌 历史散文 4 魏晋南北朝时期 诗歌等 5 唐 代 时 期 诗 6 宋 代 时 期 词 7 元 代 时 期 曲 8 明 清 时 期 四大文学样式是 诗歌,散文, ,戏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