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一般说来,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为人们所觉察。
中国文化是由地理位置决定的。
中国文化传承与中国地理之间的关系;
2楼:刀锋战士磊磊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影响。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世界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就显得非常有价值。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诞生在中国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里,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1、具有连续性和持久性
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中国文化是唯一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文化,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归功于中国拥有一块完整而广阔的地理环境。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周边外来文化进行潜移默化中,始终保持着自己完整的风格和日趋完善的系统,长期绵延不绝,使中国文化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和稳定的发展过程。
中国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同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但不同的是:中国文化的发展从一开始便依托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内部拥有广阔的回旋余地。历史一再表明,当北方强悍的游牧民族挥师南下,中原王朝在失去黄河流域时,还可以以长江流域及珠江流域为依托延续着自己的文化。
因而在中国历史上,西晋、北宋灭亡,随后还能在东南一隅分别建立了东晋、南宋,并且都延续一百多年。正是因为拥有这种回旋余地较大的空间,使得中国文化不像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等古文化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或是被取代而中断了,或是湮灭、消失了。
2、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内生文化, 内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使生息于黄河流域的汉民族率先发展了自己的文化, 随后便不断融合了中国境内其他的地区及民族的文化,中国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羯、契丹、辽、金等最终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了中华文化并融入她的血脉之中, 没有这种融合, 就没有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这种融合力和同化力正是一个独立的古文化系统得以保存和延续的先决条件。
3、具有保守性和封闭性
中国文化是在三面陆地、一面临海,四周较为封闭的地域里发展起来的。自然障碍将古代中国人与外界隔开,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这样很容易造成一种隔绝机制,阻断了中国同外部世界更多的交往。
加上内部优越的自然条件,几乎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再加上因早熟的农业文明,周边地区的相对落后,使一向以“**自居”的中国人更不愿主动与外部世界打交道。在中国历史上,虽有张骞开辟“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但大多数朝代基本上都是奉行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与外部世界交往较少,到了近代更是采取愈发严重的闭关锁国。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及封闭性,使得中国在近代没能及时地吸收和受容外来的优秀文化,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屈辱。
二、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生态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一般说来,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为人们所觉察。但在某些阶段和某些局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发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剧烈,造成巨大的影响。人文地理环境,如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发展变化的速度要快得多。
当然,这两方面的是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的。
1、疆域、政区
自秦至清的疆域范围,以鸦片战争前的清疆域为极盛。秦汉实行郡县制,唐朝逐渐演变为道-州-县**制,宋朝主要为路-州-县**制,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清沿袭,基本形式为省-府-县。
2、民族、人口
中国历来是多民族国家,各族共同缔造中国,中国领土也由各民族共同开拓和巩固。公元初已有6000多万人口,几经起落,至19世纪中叶达4.3亿。人口分布极不均衡,迁移频繁,移民众多。
3、地形、地貌
一些湖泊消失,或发生巨大变化;水道、水系的变迁,如黄河改道,海河水系形成;海陆变迁,一些沿海地区陆续成陆,另一些地区又沦入大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貌破碎;沙漠扩大或范围变动等。
4、气候
温度变迁,有过多次反复,由寒转暖,又由暖转寒;湿润状况的变迁,由湿润而逐渐干燥,旱情增加。
三、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素称“以农业立国”的国家,各朝统治者都是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究其原因,地理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以农业立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
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的屏障,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易于统一,所以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区沦亡于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中国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缘文化和区域思想观念。早在先秦时代就形成了各具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秦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及岭南文化等。中原地区由于对农业的重视而养成重土安迁的观念;东南沿海一带由于耕地有限,重视海外**,思想观念开放,西北的绿洲地区因土地限制和地处交通要道,商业发达较早;北方游牧民族由于环境恶劣,不得不以频繁的迁徙和战争来对付环境的压力。
中国的区域文化虽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又并存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体多元结构。随着中国农耕经济向周边的扩张,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包容性又促使区域文化的相辅相成、渐趋合一。儒、道、佛三教的并行而立,盛唐时的胡汉交融,都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
正是由于这种多样性及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保持着生机与活力。
3、地理环境对开放和封闭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生产力对环境有不同要求,也会产生不同结果。中国有较易于隔离的地理环境。东面临海,西北横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
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绝地带,给予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限制。这种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便利,而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环境,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使中国没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养成了独自经营,和平温顺的国民性格。所以,中国文化大体上是在本土独自酝酿成长,虽偶有外来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传入,皆能雍容消纳,使中国文化的发展稳定而富于自信。
四、结束语
中国传统文化上下数千年,历史悠悠不绝,不仅包含丰富的内容,覆盖了辽阔的国土,还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现实生活。现在,在整个世界连成一体、世界文化不断交融的新形势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下,我们必须努力建设自己的新文化。既要结合自己的国情,引进一切优秀的、有价值的世界文化遗产,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善于吸收外来的新鲜的文化成分,更要充分发挥、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自身的传统文化资源,使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长期延续,并用其解决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避免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许多弊病,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健康向上的、积淀深厚的精神文化做保证,并使各国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分享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意义,在于充分吸取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有价值思想,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强化对文化环境的热爱和保护,在强调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区域文化的建设与协调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于中国这一特定的地理舞台,它已经而且必将在这一舞台上、甚至在整个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 10
3楼:哈哈欠为你违逆
我国bai许多聚落都位于河流或山脉南
du北,因此就会zhi以“阴”或“阳”dao
命名,如贵州省会贵阳,专境内贵山之南而得属名;湖南的衡阳市,在衡山之南;四川的绵阳市,位于绵山以南得名;河南省南阳市,位于南山以南;山西的山阴县,因县境在佛宿山之阴得名。此外河南的洛阳,位于洛水以北;河南的汝阳,位于汝水以北;湖南省益阳市,位于益水之北而得名。
中国文化与中国地理之间的关系
4楼:吕屹
在中国这片地理上形成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改变了这片地理,相互促进的作用。
中国服饰和中国文化的关系
5楼:枕着草根打呼
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及影响而生成的。汉唐以来,尤其是近代以后,大量吸纳与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结晶,才得以演化成整体的所谓中国以汉族为主体的服饰文化。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我们所说的“华夏”就有这么一层意思。汉服也称为华服,其形式大体是“上衣下裳”的形式。
之所以这样,主要是我国当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决定的。众所知,中原华夏民族主要是农耕民族,人们的生活和土地息息相关。天气炎热时,农民在地里干活儿干累了,出汗了,对于“上衣下裳”形式的汉服,农民就可以很方便把上面的衣服给脱下来。
试想下要是身着连体裤就比较麻烦。有人说为什么不是“上衣下裤”的形式呢?这也是自然环境的原因。下着裳便于散热,而裤穿起来就会比较热(通常为游牧民族所穿)。
这也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一个差别。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上下连体的汉服也出现了,不过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最方便实用的衣服形式还是“上衣下裳”的形式。
服饰总是能很直接地反应当时人们思想观念,汉服也是如此。不同的时代,人们所着的服饰也是有很大的区别。这里谈谈周朝,周朝实行分封制,遵循周礼。
在这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服饰也能体现出当时严格的等级制度。
比如说“十二章纹”,其包括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相传这是舜帝为了警示后代君王要有十二种美德而令人制定的。
每个章纹对应着一种美德。
“日”对应着“光明”,“月”对应着“宁静”,“星辰”对应着“广布”,“山”对应着“稳固”,“龙”对应着“灵便”,“华虫”对应着“华美”,“宗彝”对应着“忠孝”。
“藻”对应着“洁净”,“火”对应着“向上”,“粉米”对应着“务本”,“黼”对应着“果断”,“黻”对应着“明理”。
周朝的官服严格遵循周礼,帝王的大裘冕可以印满所有十二章纹,棍冕只能印九种等等。不同官阶的**穿的官服也是有严格要求的,公爵印九种,从“山”开始;侯爵印七种,从“华虫”开始。
如何理解中国文化"整体综合"的思维特征
1楼 司马铸剑 中庸精神 中国语言文字中表现出来的整体综合性思维与 中庸精神有关。 中庸不仅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证基础上的一种伦理道德观,同时也是一种思想方法。 2楼 紫衣士 是一种特殊的思维体系,以阴阳和五行为思维基点。 如何理解中国文化 整体综合 的思维特征 3楼 魏有财 中国文化根本分不清总体和个...
谢灵运对中国的文化有哪些贡献,南怀瑾对中国文化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1楼 张燕杰 谢灵运的诗歌虽不乏名句,他的诗文大都是一半写景,一半谈玄,仍带有玄言诗的尾巴。但尽管如此,谢灵运以他的创作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了出来,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从此山水诗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 对于自己的才华,谢灵运曾...
古希腊文化与古中国主流思想文化的比较(异同)
1楼 匿名用户 都是进步的人文思想,2者的触发点都是以寻找自然界的真理而触发的但是古希腊的思想更贴近于人,是一种以主观人文精神出发的哲学思想而中国的主流思想更贴近于理,是一种以客观规律条件所触发的哲学思想在人文精神领域 古希腊人注重于对性的崇拜与美 人体 的崇拜同时不排斥经济主义认为这是人文精神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