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五行笔记
封禅,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即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封禅,最早出现于《管子封禅篇》,后太史公在《史记封禅书》中曾引用《管子封禅篇》中的内容,并对其内容加以演释,唐代张守节解释《史记》时曾对“封禅”进行了释义,并指出了封禅的目的,大意是说,在泰山顶上筑圆坛以报天之功,在泰山脚下的小丘之上筑方坛以报地之功。即《史记封禅书》中的“登封报天,降禅除地”。
战国时齐鲁有些儒士认为五岳中泰山为最高,帝王应到泰山祭祀。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举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
“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所以封禅活动实质上是强调君权神授的手段。
关于封禅还有另外一中解释,《白虎通》中说“或曰封者,金泥银绳,或曰石泥金绳,封之印玺也”,后世学者认为这是封禅过程中的仪式,是指将封禅所用的文书以“金泥银绳”或“石泥金绳”封之,埋于地下。太史公《史记封禅书》也有“飞英腾实,金泥石记”之记。
编辑本段封禅缘起
在中国政治制度中,封禅可说是最盛大,但也争议最多的一项典礼。民初疑古派的史家认为,这纯粹是战国至秦汉间,齐儒凭空杜撰,并为好大喜功的君主利用来巩固政权、夸侈政绩的活动。但从近年考古资料看来,其起源或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先民筑坛祭祀的习俗,是非常幽远的。
封禅的起源多与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和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有很大的联系,人们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不能准确地把握,因此产生原始崇拜,特别是在恐惧的状态下,对日月山川、风雨雷电更是敬畏有加,于是“祭天告地”也就应运而生,从最开始的郊野之祭,逐渐发展到对名山大川的祭祀,而对名山大川的祭祀则以“泰山封禅”最具代表。
中国古代帝王为加强自己的统治,不约而同的宣传“神权天授”的理论,为了使这种理论得以证明,便有了封椫泰山的活动,使泰山祭天的作用得以延续,封建统治者的这种行为让泰山在人们心中的神山地位进一步强化,随后成为每代帝王一生必须的大事之一。
公元前26世纪,黄帝营建了明堂以祀上帝,开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的先河。以后,中国历代的统治者几乎都建造了专用于祭祀皇天上帝的祭坛,周有明堂,秦有四畤,汉有甘泉宫,唐、宋皆建有圜丘,元世祖元世祖定都北京,于丽正门外筑坛祭天,元成宗时再于大都城东南建成郊坛,合祀天地。
雄才大略的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建立了统一的大帝国——秦朝。自信傲岸的秦始皇并未忽视上帝的存在,秦王朝于国都立四畤用于祭五方上帝,他曾亲赴泰山封椫,虽然那只是为了标榜他自己的伟大功绩,并没有多大诚意,但也反映了上帝在当时封建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及其影响。自秦始皇起,封禅活动成为强调君权神授的重要手段。
编辑本段封禅历史
《史记封禅书》说明了“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厥旷远者千有馀载,近者数百载,故其仪阙然堙灭,其详不可得而记闻云”,然后从五帝之舜的封禅开始记起,并在文章中间引用《管子封禅篇》的“……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虙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由此可见,封禅之仪在“三皇五帝”时便已有之。
沿袭至秦汉之时,封禅已经成为帝王们的盛世大典,秦皇汉武都曾“登封报天,降禅除地”,以彰其功,仅汉武帝一人就曾8次前往泰山。
唐宋之时,礼仪更加完备,唐玄宗李隆基也曾“封祀岱岳,谢成于天”,一改以前帝王封禅诰文秘而不传的规则,并说明本次是为天下苍生祈福,于是将此次的封禅诰文宣告于天下;宋真宗封禅泰山之时,欲借天意来威慑外敌,故导演了一幕“天书由天而降”的闹剧,自此之后,帝王泰山封禅的历史也就嘎然而止。
封禅仪式在中岳嵩山和东岳泰山中都曾举行过,但以泰山的次数多且影响大而出名,自秦皇开始,至宋真宗止,共有六帝十次封禅泰山,较为著名的封禅有:
秦始皇封禅泰山,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
汉武帝封禅泰山,武帝雄才大略,扫除边患;
唐玄宗封禅泰山,开元盛世,国力昌盛,且一改封禅诰文秘而不传的规则;
宋真宗封禅泰山,导演了一幕“天书从天而降”的闹剧。
从明朝开始,朱元璋取消了泰山的封号,此后,明清两朝将原来的封禅改为了祭祀。
虽然到宋朝之后不再进行封禅,但崇拜活动却进一步扩大,黎民百姓无不知神山泰山。
(附:唐高宗封禅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高宗率文武百官、扈从仪仗,武后率内外命妇,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国、倭国、新罗、百济、高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十二月云集泰山下 ,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处建圆丘状祀坛,上面装饰五色土,号“封祀坛”;在山顶筑坛,广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号“登封坛”;在社首山筑八角方坛,号“降禅坛”。
次年二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坛”祀天;次日登岱顶,封玉策于“登封坛”;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禅坛”祭地神,高宗行初献礼毕,武后升坛亚献。封禅结束后在朝 坛接受群臣朝贺下诏立“登封”、“降禅”、“朝”三碑,称封祀坛为“舞鹤台”、登封坛为“万岁台”、降禅坛为“景云台”,改元乾封,改奉高县为乾封县。
唐玄宗封禅 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725年)十月率百官、贵戚及外邦客使,东至泰山封禅。封禅礼沿袭乾封四制。封禅后,封泰山神为“天齐王”,礼秩加三公一等,玄宗亲自撰书《纪泰山铭》,勒于岱顶大观峰,并令中书张说撰《封祀坛颂》、侍中源乾曜撰《朝 坛颂》,均勒石纪德。
)编辑本段封禅条件
西汉太史公在《史记封禅书》中给出了帝王封禅所必需的条件:即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帝王在当政期间,只要具备二者任何一个条件即可封禅,但二者之间有着某种隐秘的联系,帝王贤明、天下太平、天降祥瑞三者之间应该是一种相互依附的关系。
《史记封禅书》中记载“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及衰而息”,也就说,帝王当政期间要有一定的功绩,即使得天下太平,民生安康才可封禅、向天报功。
至于天降祥瑞之说,则比较隐秘,这和中国古代的“天人相应”思想有着极大的联系(“天人相应”,用现在的术语来讲,就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某种联系),也就是说帝王贤明,才可能出现太平盛世,而在太平盛世将来之时,天往往会降祥瑞以示征兆,即所谓的“国之将兴,必有征祥”,至于天会不会降祥瑞、什么时候降祥瑞、降在什么地方,实则是一个非常隐秘的事情(现代人则解读为是一种迷信思想),正因为其隐秘性的存在,往往被一些居心之人加以利用,弄虚作假,欺人瞒天。
编辑本段封禅祷文
封禅最令人质疑的,还是祭典中的祝祷文,在唐玄宗以前的历代史书内,均未见记载。唐代名臣贺之章将此现象解释为,封禅帝王所求不外为长生登仙等私欲,故外人莫知之。**二十年,马鸿逵将军率领军队驻扎于山东泰安,无意间发现一座五色土坛,并从其中得到两套玉册。
玉册上分别镌刻着唐玄宗及宋真宗禅地之祝祷文。两套玉册的出土,正可以补足刊正史籍的阙如与错植,是非常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唐玄宗玉牒文:有唐嗣天子臣某,敢昭告于昊天上帝:天启李氏,运兴土德。
高祖、太宗,受命立极,高宗升中,六合殷盛。中宗绍复,继体不定。上帝眷,锡臣忠武,底绥内艰,推戴圣父。
恭承大宝,十有三年。敬若天意,四海宴然。封祀岱岳,谢成于天。
子孙百禄,苍生受福。
唐玄宗禅社首玉册文:惟开元十三年,岁次乙十一月辛已朔十一日辛卯,嗣天子臣隆基,敢昭告于皇地祗:臣嗣守鸿名,膺兹丕运,率循地义,以为人极,夙夜祗未,迄未敢康。
赖坤无隆灵,锡之景,资植庶类,屡惟丰展。式展时巡,报功厚载,敬以玉帛、牺齐、粢盛、庶品,备兹瘗礼,式表至诚。睿宗大圣真皇帝配神作主。尚飨。
古代皇帝封太子时候的诏书是怎么写的?
2楼:奔腾的大陆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自朕奉太上皇遗诏登基以来,凡军国重务,用人行政大端,未至倦勤,不敢自逸。绪应鸿续,夙夜兢兢,仰为祖宗谟烈昭缶,付托至重,承祧行庆,端在元良。太上皇长子朱见淩,为宗室首嗣,天意所属,兹恪遵初诏,载稽典礼,俯顺舆情,谨告天地,宗庙,社稷,授以册宝,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繁四海之心。
朕疾患固久,思一日万机不可久旷,兹命皇太子持玺升文华殿,分理庶政,抚军监国。百司所奏之事,皆启皇太子决之。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景泰七年一月
3楼:cehn服
自古帝王继天立极、抚御寰区,必建立元储、懋隆国本,以绵宗社无疆之休。朕缵膺鸿绪、夙夜兢兢。仰惟祖宗谟烈昭垂。付托至重。承祧衍庆、端在元良。
嫡子胤礽、日表英奇。天资粹美。兹恪遵太皇太后、皇太后慈命。载稽典礼。俯顺舆情。谨告天地、宗庙、社稷。
于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授胤礽以册宝。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
4楼:冰纱碧碧兔
对于提问者采纳的答案有一点我要说明,”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明朝才出现的,朱元璋自称“奉天承运皇帝”,首先在诏书中采用,而后历代沿袭。。。所以提问者采纳的答案是错误的。。。
至于提问者说尽量唐代,又要说明一点:诏书是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书。在周代,君臣上下都可以用诏字。
秦王政统一六国,建立君主制的国家后,自以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号称皇帝,自称曰朕。并改命为制,令为诏,从此诏书便成为皇帝布告臣民的专用文书。汉承秦制,唐、宋废止不用,元代又恢复使用。
明代用诏书宣布重大政令或训诫臣工。
所以唐朝诏书是不用的
至于如果没有唐朝限制可以“起首句定「奉承运皇帝,诏曰」结尾语「布告咸使闻知」或「布告外咸使闻知」
立太问题,般说"xx...深肖朕躬,承宗庙...”
5楼:张永李彬
起首句一定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结尾语为「布告天下,咸使闻知」或「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在立太子问题上,一般会说"xx...深肖朕躬,可以承宗庙..."
6楼:堕落♂坤
1912年2月12日,最后一位皇帝,同时也是自创立制度以来的最后一位皇帝,(—),於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夏历),颁布退位诏书,作统治之最后结束。由於溥仪当时年仅六岁,无行为能力,因此由皇太后临朝称制。退位诏书共三道,辞位正文,全文如下:
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於前,北方各将亦主张於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
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与军民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内刈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计自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国,凡二百九十七年;自爱新觉罗福临入主,凡二百六十八年,至是而亡。退位诏书起草人为张謇。
皇帝的冠冕是什么做的?是知足做的
1楼 清灵于世 你是以抽象的思想来解释皇权,你是否想说知足的皇帝才能永保皇位,贪欲不可取! 个人想法。 2楼 宋紫宸 金银,宝石等珍贵的东西作成的。 历朝历代冠冕虽有不同,制作材料大都是这些东西。 3楼 匿名用户 是红色和白色,无数个人编织的 皇帝的冠冕怎么纯手工做 4楼 匿名用户 冠冕应该是很讲究...
女神赋是谁因为什么而写的,洛神赋是谁写的?写的是谁?
1楼 只慧爱庚澈 是《神女赋》吧? 《神女赋》是楚辞名家宋玉的作品,是《高唐赋》的姊妹篇。作品分作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用散文写的序,后一部分是主体赋辞。 此赋着力塑造巫山神女的美丽形象。对于神女美姿丽质 神仪仙态的外表美和端庄娴淑 温雅多情的内在美,作品主要是从两个视角 两个层次来精心描写和刻画的 ...
在清朝吉祥如意是怎么写的,吉祥如意藏文怎么写?
1楼 匿名用户 清朝流行楷书 所以你打开 word,在字体设置里改成楷书,写吉祥如意四个字,就是那个样子了 2楼 匿名用户 1 立体专一性 stereospecificity 一种指定的立体异构反应物 在 反应中只得到相应的一种立体异构产物。或者说 立体异构不同的反应 物生成立体 3楼 鼠狸 满文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