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主要表现在:1、教师主宰着学生和文本。师生之间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不平等的关系。
有的是在教师的牵引下,往往是为了迎合老师的、言不由衷的答问,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特感受。2、没有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阅读教学都是串讲串问,是繁琐的课文内容的分析,忽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和阅读方法的指导。
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一个人知识的获取主要靠的是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提出:
阅读的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
(二)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坚持以读为本,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指导学生读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读的次数多、内容多、形式多,有利于感悟和积累,有利于废止繁琐分析,有利于打破沉闷呆板的课堂气氛。 各个年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默读、背诵。
小学阶段特别要加强朗读和默读的指导。要重视指导朗读和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方法,用培养语感和感悟力的方法来理解课文。首先说说朗读。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教材中许多课文提出了朗读的具体要求。
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地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并通过朗读的实践,逐步提高朗读的水平。其次是默读。默读的练习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要求:
一二年级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三四年级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五六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默读也是阅读教学的重点。要通过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学会默读。教材中有多篇略读课文明确要求通过默读了解课文内容。
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默读的要求,但是许多练习必须在认真默读的基础上完成。默读能力的提高有个训练的过程,要求学生默读应留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使学生能切实地默读课文,并按要求认真思考,默读以后要注意检查效果,决不能匆匆忙忙,使默读的环节流于形式。略读课文的教学,一是内容上,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
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
先由学生参照提示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2)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特别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
因此,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时间,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 尊重学生的想法注重体验不仅是语文教育的特点,而且是语文教育的目标,是语文教育的实施方法。
所谓体验,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在活动,体验更多是指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种种体会和感受。语文教学使学生、文本、编者、教师的多边互动、融合、提升的复杂过程,而学生主体的体验,正是使这一过程能进入最佳状态的重要保证。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如此强调体验的价值所在。
当然,个性化阅读也需要价值引导,不能任由学生乱发挥。老师要及时发挥自己的作用,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虽然说教师是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但这个伙伴应该做到高于学生之上,融于学生之中的,是这个学习共同体中的首席。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教师通过参与对话,扮演引导学生进行**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角色。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性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提倡多角度阅读,有创意的阅读,在阅读中想象和联想,在阅读中不断有所发现,读出新意。
倡导新的学习方式,鼓励质疑,引导发现,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自主意味着个人独立学习、自主**,意味着教师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方式、独到的思维和新颖的见解。低年级侧重引导学生有提出问题的兴趣、能够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
中、高年级重在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能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4)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学以致用。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以引导学生通过应用巩固学习的成果。
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在习作教学中渗透阅读,如先让学生阅读相关的范文、书籍、资料等,运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使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学语文,用语文,多方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楼:匿名用户
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学生阅读兴趣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听、说、读、写,应该作为语文课堂上教师培养学生的最基本的能力。
1、新课标关于第三段“听”的要求是: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所以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会倾听并能作出相应的回馈;
2、新课标关于第三段 “读”的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没分账不少于300字,学会浏览。教学中我提倡不拘一格的“读”,重点词句提倡共性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思考、感悟、品味。“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有时通过朗读时可以达到以读代讲的; “读”和写是要紧密结合的。
徐特立老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句话实际上就是要求读书人在读书的过程中应该留下自己读书的痕迹----做上批注,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批注式阅读法。
另外,这里的写也指“作文教学”。阅读教学是作文教学的有效铺垫,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结合文本教学随时进行写作方法的渗透,二者不可脱节。
二、重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师生的交流。
1、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对学生如何讨论,如何合作要有必要的指导,切不可不管不问,也不能收得太紧,弹性教学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合作学习,以免流于形式,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甚至影响学习效率。
2、师生的交流要有深度并且实在。课堂上,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的讨论要深入全面,交流不限于师生间的单项交流,同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能说出自己心中的答案,还要关注学的表达是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使我们的课堂精彩不断。
三、培养学生自主品读,联系上文理解重点词句的能力
1、重视有特点句子的品读,感悟其表达效果。不同的语句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可以让学生画一画讲一讲,可以先议一议再交流,或者对比感悟,并随时进行写作方法的渗透。
2、抓重点句或中心句,领会其深刻含义。学生自行找出这些句子,根据老师的核心问题思考写出自己的感悟,也可讨论交流,最终吃透句子。
3、重视文本中人物描写词句的品读,感受人物独特魅力。在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中对人物描写的语言文字,我们可以让学生认真品读,从人物的行为、动作、神态、语言与外貌描写中,让学生细细感受人物的品质,并能及时把自己的见解写下来。
4、学会质疑,养成随时写下自己的疑问的习惯。“读书贵在疑”。对于在阅读中碰到的不懂的句子,我鼓励学生做上记号,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疑问。
通过不断地练习,渐渐的,很多同学能从一开始浮光掠影的简单提问渐渐深入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四、学会鉴赏、反思与评价,并写下读后感想。
五年级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教学中在每学完一篇课文之后,把学习心得与感受收获写下来:可以写对文章某一部分内容印象最深刻的地方,也可以写从课文中明白的道理,还可写自己读完后的心情,更可以写自己从本文的学习中学到了什么学习方法……及时进行学习总结与评价也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本有助于学生的概括能力的提高。
1、疏通读,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内容,整体感知
第一个教学基本环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大致的了解,从而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整体认识,这个整体认识决定了在部分理解过程中的思维方向、思维方式和思维的准确度,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与速度,边读边感知语言,在读中咬准字音,在读中感知字形,在读中也理解了词义,在读中了解课文大意,在读中提出疑问。读的方法:先让学生自由读,读中自主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教师及时指点和帮助,也可穿插同桌或小组互读,然后鼓励学生自告奋勇当众读课文,教师及时点评。
只要读得充分,读得流利,语言的整体感知就在其中了,就容易进入课文的情感中。
2、**读,细读课文──直奔主旨,把握主线,理解内容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读读、想想、画画、写写,运用多种感官,潜心体会语言的含义,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然后谈谈自己的收获:可以是读懂了哪些词句;也可以是哪一处写得好,说说理由。教师指导的重点就放在“扣读导悟,以读见悟”上,引导学生对把握课文的主线或脉络,理解课文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训练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由于“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是文章的中心句,是作者目睹周总理一夜工作感受最深的两个方面,是串连内容的主线,又是作者表达情感的主线。因此,我采用了“中心突破法”进行教学。让学生抓住中心再读课文,找出体会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具体事例和有关词句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又如教学《颐和园》一课,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受颐和园的大和美后,画出作者的旅游路线并找出文中体现颐和园大和美的句子进行朗读。学生抓住课文主线二次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更深的把握,为品读感悟打下坚实的基础。
3、巩固读,悟读感受──深化情感,启迪思想,积累语言,内化转换
第三个环节是使学生对每一部分的理解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思考受到启发,适度拓展读活文本。此环节有两个侧重点:
1)重视积累内化训练。
熟则能悟,悟则能化。内化不同于机械的积累,结合语境的积累,结合情感的积累才易于被内化。一是诵读,诵读于口,领悟于心。
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断,甚至默写自己最喜欢的语句,释放情感。在诵读中明意,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吸收。二是在学文的各个环节,把积累与读中领悟、读中品味、读中运用结合起来,凭借互动共振的效应,促进语言材料的内化。
2)侧重迁移运用训练。
精心选择听与说、读与写的结合点,抒发情感,把从课文中学到的语言材料、表达方法、修辞手段等迁移运用于新的语境中,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当然,迁移运用不仅在这个阶段进行,有时在精读阶段就可以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有机结合运用训练,使理解与运用互相促进,只是在巩固阶段,对迁移运用有所侧重而已。
以上无论在哪个环节,重点还是让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进行读的训练。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有效性
1楼 匿名用户 一 结合实际情景,帮 助学生理解题意 许多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差是因为他们的文字理解能力差,准确地说是他们对应用题文字叙述的理解力差,就是读不懂题,导致读完应用题学生根本不知道各个数量的确切含义,或者对题目中关键句子的含义把握不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把应用题的情景思维...
怎样提高小学师生沟通的有效性,如何促进师生之间交流的有效性
1楼 匿名用户 导读 恋感,而且很尊重老师,对老师充满了信赖,他们在感情和行为上极大程度地依赖老师。到了五六年级,随着身体发育逐渐成熟,批判意识和独立性渐渐增强,他们逐渐有了自己的判断而不是盲目随从教师。 老师不主动找他谈事情,他不会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和指导。小学生特定的身心发展特点,使得他们不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