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习俗的简介少一点的,蒙古族习俗的简介少一点的 5

2021-03-19 05:39:36 字数 5617 阅读 1122

1楼:阿沾

1、牧马

蒙古人自幼就在马背上成长,马就是蒙古人的摇篮。蒙古人认为,马是世界上最完美、最善解人意的牲畜。蒙古马性子烈、慓悍,对主人却十分忠诚。

蒙古人视马为牧人的朋友,马以头为尊贵,蒙古人严禁打马头,不准辱骂马,不准两个人骑一匹马,秋天长膘期不准骑马狂奔使马出汗。

马倌、骑手要随身携带刮马汗板、马刷子,随时为骑乘的马刷洗身子、刮除马汗,为马舒筋活血、放松肌肉、消除疲劳,同时,这也是主人与马亲近、增强感情的途径。

2、祝寿

祝寿是蒙古族人民为老人举行的一个礼仪庆典。蒙古民族的祝寿礼和过本历年都是在年纪大时才举行的。一般在六

十、七十、八

十、九十时才祝寿。不过父母亲在世时,儿孙辈即使到了七八十岁也不许做寿。

过本历年的二十

五、三十

七、三十、四十九也不是很热闹,但是过了六十一岁,七十三岁、八十五岁就另当别论了。过本年的一般不祝寿。巴林蒙古族老年人过本95岁就不计年龄,也不做百岁。

祝寿和过本历年的日期一般在正月。只要有给老人祝寿的人家,主人家的儿女们的从年底开始就准备设宴。初一就开始来迎接陆续到来祝寿的客人了。

也有的人家选定一个吉日,再通知众乡亲、朋友、亲戚等。

祝寿仪式比较简单,席间,来宾们都为老人敬酒、献哈达和礼品。敬酒

四、六、八碗的蒙古语称“朱来”。然后叩拜主人,表示感谢主家招待。

祝寿的礼品通常有:马、牛、绵羊或羊乌查、皮长袍、棉长袍、夹长袍、靴子、烟、荷包、钱等。礼品品类一般占“三”数。

祝寿完毕,祝寿客人不能空手回,主人家要回赠烟、荷包、毛巾等。如果是孩子,就给月饼或一二元零用钱等。

3、生儿育女习俗

蒙古族人民对于生儿育女极其重视,所生婴儿无论男女,均在婴儿落地后即在家门外树立标志。如生婴儿为男的,即用榆树枝条削一付一尺五寸至二尺的弓矢,挂在门外。

如所生婴儿为女的,就在门外挂一个红布条。婴儿出生后第三天举行洗礼仪式,备办酒席招待亲朋,以示报喜。洗完后用羊皮襁褓把婴儿包起来,并以传统习俗用黄油等奶食涂抹婴儿额头,祝福他健康成长。

这是一种古来习俗,现今已无人这么做了:“草原的宝贝包在羊皮襁褓中”。

婴儿满月时,再次屠牛宰羊,张设酒宴大飨亲友,以示庆祝。亲友所赠礼品中,唯婴儿外祖父母的最重,如是冬季,赠送各种讲究的裘皮,夏季多为绸缎、布匹,如果婴儿的外祖父母家生活富裕,还要送牛羊或骏马。

4、葬礼习俗

喇嘛教传入蒙古族地区后出现的一种葬式。为王公贵族、大喇嘛、官吏等人所采用。普通人死后,多数不实行火葬,只有患传染病或产妇死后,才进行火葬。

火葬法是:人死后,脱去旧衣,换上新装,或用白绸缎裹其身,将尸体盘坐装入3尺方形木制小轿里,封好轿盖。

出殡时,先请喇嘛指定焚尸地点和方位。后将装尸小轿用车拉到旷野,亲友跟随送葬。焚尸时,在装尸小轿周围堆上木柴,加油点燃,并将死者生前所用或所爱之物,一并投入焚烧。

同时,喇嘛为死者念经、祈祷,愿死者的灵魂尽快“**”,早日进入“极乐世界”。火葬次日,由死者家人拣拾骨灰,有的把骨灰撒于山川、江河,有的装入坛罐中埋葬,以示永远悼念。

5、老式婚俗

蒙古族有抢婚和聘婚两种婚姻制度。抢婚是奴隶制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纪以前,蒙古族社会多半为抢婚制。

如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把阿秃儿与诃额仑夫人的成亲,就是抢婚形式。聘婚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纪以后,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即普遍实行聘婚制。

但仍有抢婚制的残余。在部落间的战争中,抢婚或掠夺婚仍屡见不鲜。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简单一点的介绍

2楼:匿名用户

蒙古族群众崇尚礼仪,讲究礼貌,热情好客,待人诚恳。

当有来客拜访时,微躬身施礼,互相问好,再引入蒙古包。来客一般由女主人接待,倒茶、上奶食,炒米,炸果子,递烟。遇到餐时间,主人要热情劝留客人,客人越随便自在,主人就高兴满意;

献哈达是蒙古族迎送、馈赠、交际、奖赏,定亲时使用的重要礼品之一,表示敬意和祝贺;

换鼻烟壶鼻烟壶是蒙古族传统社交礼品。遇有重大喜庆节日,同辈相见,双方用右手递烟壶,小辈单膝下跪双手接壶,长辈品烟、小辈不品烟,只把壶略向上举一下;

敬酒是蒙古族群众招待宾客礼节的主要一环。酒具一般为银碗或银盅。敬酒时,男主人必须头戴帽子,衣着整齐,斟好酒后,双手托起哈达捧银碗、唱敬酒歌,以辈数或年龄大小依次敬酒。

蒙古族人口为581万人(2000年人口普查)。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鄂温克族(两万七千人)和土族(二十四万人)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人的分支。

蒙古族自称"蒙古"。"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

"马背民族"。蒙古族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蒙古"等。

3楼:晕乎乎的小包子

1、白节

白节又称席尼吉勒,意为新年、春节。古代蒙古人以白色为纯洁、吉祥之色,故称春节为白节。白节在正月初一。

过白节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习俗。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就非常重视过白节。据《马可波罗行纪》所载:

“其新年确始于阳历二月,届时大汗及其一切臣属复举行一种节庆……是日依俗大汗及其一切臣民皆衣白袍,至使男女老少衣皆白色,盖其似以白衣为吉服,所以元旦服之,俾此新年全年获福。……臣民互相馈赠白色之物,互相抱吻,大事庆祝,俾使全年纳福”。

现在蒙古族亦把白节作为最隆重的节日。腊月三十日晚上,全家即穿上节日盛装,欢聚一堂,拜贺新年,彻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烧香拜佛,然后晚辈向家长献哈达、敬酒、礼拜。

初一清晨,家族亲友开始互相拜年,直到正月十五或月底才结束。

2、燃灯节

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市蒙古族在燃灯节的一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娱乐活动蒙古族传统的娱乐活动有赛马、赛骆驼、摔跤、射箭射击、拔河、民间歌手弹唱,马头琴演奏《江格尔》演唱、民间舞蹈。

土尔扈特蒙古族舞蹈有群舞、独舞、男女对舞,还有随歌伴舞,舞姿飘逸豪放,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3、那达慕草原旅游节

“那达慕”蒙古语意为娱乐或游艺的意思。节期举办那达慕大会、赛马会、嘛尼会、元代宫廷宴、诈马宴、鄂尔多斯婚礼、成吉思汉陵祭奠和温泉森林、蒙古族风俗游等活动。

那达慕大会,又称蒙古游戏节,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大致在农历

七、八月份这一水草丰茂、牛羊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是蒙古语,意思是“娱乐”或“游戏”。那达慕通常在盛夏初秋的7月和8月间举行。

4、蒙古包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满语将家或屋称为“博”,因为诣音,所以后来叫成了“蒙古包”。蒙古族将自己的住房称为“格尔”;汉族人称蒙古包为“穹庐”或“毡房”等。蒙古包结构简单,拆装方便,搬运轻便,十分适合蒙古族游牧生活。

蒙古包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转场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辽宁的蒙古族人现在大多数居住在与汉族或满族人相似的砖木结构的房屋,但是在室内的装饰上却有着明显的民族特色。

5、献哈达

哈达是藏语音译。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贺。这种礼节由来已久。

据《马柯·波罗游记》中所写,蒙古族“过年过节时都互相用金银玉石做的礼品同白色绸布一起奉献”。

4楼:于碧波的路条

蒙古族风俗习惯1/

5蒙古族风俗习惯

1.多彩的服饰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蒙古族的服饰似乎很简单,无非就是一件袍子,一双靴子而已。

其实,蒙古族的服饰是非常复杂而丰富多彩的。

不仅各地形制

有别,而且有年龄、婚否及盛装与常服之别。

蒙古族服饰主要包括首饰、袍子、腰带、靴子四个部分,如下:

头饰是蒙古族首饰中最绚丽的部分。如"

顾古冠"

是元代蒙古族已婚女子流

行的高冠,高约1

尺,顶部为四边形,

上面包裹着五颜六色的绸缎,

缀有各种

宝石、琥珀、串珠、玉片及孔雀羽毛、野鸡尾毛等装饰物,制作精美,绚丽多姿。蒙古袍

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冬季穿皮袍、棉袍。其式样和颜色因地因人而略有差异。

一般蒙古袍的特点是宽大袖长、

高领、右衽,

多数地区下端不开衩。

袍子的边沿、

袖口、领口多以绸缎花边"云卷

"图案或虎、

豹、水獭、

貂鼠等皮毛装饰。

既美观大方,

又具有良好的实用功能。

冬天防寒护膝,

夏天防蚊虫叮咬、

遮暴晒。

行可当衣,

卧可作被。

鄂尔多斯等地的蒙古人还喜

欢在袍外套穿长短不一的坎肩。

腰带扎腰带既能防风抗寒,骑马持缰时又能保持腰肋骨的稳定垂直,而且还是一种漂亮的装饰。

男子扎腰带时,

多把袍子向上提,

束得很短,

骑乘方便,

又显得精悍潇洒。

腰带上还要挂上

"三不离身

"的蒙古刀、

火镰和烟荷包。

女子则相反,

扎腰带时要将袍子向下拉展,

以显示出娇美的身段。

鄂尔多斯等

地区扎腰带还有一定的讲究和规矩,

未婚女子扎腰带,

并在身后留出穗头,

一旦出嫁,便是

"布斯贵浑

"(蒙古语,意为

"不扎腰带的人")

,代替腰带的是紧

身的坎肩,以此来区分未婚姑娘和已婚妇女。

蒙古靴子

蒙古人爱穿靴子,

蒙古靴分分布靴、

皮靴和毡靴三种,

根据季节

选用。布靴多用厚布或帆布制成,穿起来柔软、轻便。皮靴多用牛皮制成,结实耐用,防水抗寒性能好。其式样大体分靴尖上卷、半卷和平底不卷的三种,分别适宜在沙漠、

干旱草原和湿润草原上行走。

毡靴用羊毛模压而成。

蒙古靴做工精细考究,

靴帮、靴靿上多绣制或剪贴有精美的花纹图案。

靴是蒙古族人

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非常适应自然环境。

骑马时能

护踝壮胆,勾踏马镫;行路时能防沙防害,减少阻力,又能防寒防蛇。

搜集介绍蒙古族风俗习惯的简短的句子

5楼:匿名用户

1、礼仪风俗

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好似自家。

2、献哈达

哈达是藏语音译。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贺。这种礼节由来已久。

据《马柯·波罗游记》中所写,蒙古族“过年过节时都互相用金银玉石做的礼品同白色绸布一起捧献”。

3、递鼻烟壶

是蒙古民族古老的习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个精致象个瓷瓶样的小壶,敬给客人嗅,这就是装着鼻烟的鼻烟壶。递鼻烟壶也有一定的规矩。如果是同辈相见,要用右手递壶,互相交换,或双手略举,鞠躬互换,然后各自倒出一点鼻烟,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闻烟味,品完再互换。

如果是长辈和晚辈相见,要微欠身,用右手递壶,下辈脆足,用两手接过,各举起闻嗅,然后再互换。

4、岁时风俗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节日要算过年,一般进入腊月十五,人们就着手作过年的准备工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全家人或亲友聚在一起饮食娱乐送火神。

答题不易 望采纳

搜集介绍蒙古族风俗习惯的简短的句子

1楼 匿名用户 1 礼仪风俗 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 他赛音百努。 安好 ,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好似自家。 2 献哈达 哈达是藏语音译。常在迎送 馈赠 敬神 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贺。这种礼节由...

关于蒙古族的一样工艺品的简介,关于蒙古族的一样工艺品的简介200字

1楼 匿名用户 蒙古刀形成的因素主要有生产及生活方式 民族交往及宗教信仰等。从公元九世纪开始,蒙古诸部明显分化成草原游牧民和森林狩猎民。草原游牧民从额尔古纳河一带的山林迁移到斡难 克鲁伦 土拉等三河流域以后逐渐形成。 水草丰美的自然条件与长期积累的游牧经验使蒙古族畜牧业发展很快。生畜既是生活资料又是...

请介绍蒙古族,介绍我国的蒙古族?

1楼 匿名用户 分布在内蒙古各地,大多聚居在农村牧区,部分散居在城镇。蒙古族发源于额尔古纳河流域。 蒙古 的汉文译写始见于唐代文献称作 蒙兀 。 元代文献始译成 蒙古 。历史上畜牧业生产是蒙古族人民一向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形式。如今仍有相当数量的蒙古族从事畜牧业生产。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