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中国化的介绍,佛教中国化特点

2020-12-13 19:44:34 字数 5234 阅读 9870

1楼:仔爱鬼

buddhi**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在相当程度上则是指儒学化的这种见解,宋代是佛教被彻底中国化即儒学化的重要阶段。具体指的是,印度的佛教,传到中国,变成中国的佛教,这工作称为“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于西汉末由印度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发展约可分三个阶段:

一是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阶段,这是佛教由传入到日趋兴盛阶段;二是隋唐阶段,这是佛教的鼎盛时期;三是宋元明清阶段,这是佛教由盛而衰的时期。

佛教中国化特点

2楼:匿名用户

世界上都知道禅是中国的。禅就是佛教中国化的代表。其道理都表现在《六祖坛经》之中。

其特点如下:

禅是修行的一种方式。

禅修的目的是修心,禅修的过程也是修心。

中国禅宣扬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

中国禅属于汉传佛教,大乘佛教,认为当世可成佛。

中国禅讲究主观能动性,由我不由师。

中国禅教外别传,不立文字。

3楼:乐园老禅师

佛教中国化的特质在禅。

也有诸宗大德的巨大贡献。如天台教观,智者大师的判教。华严宗判教。净土宗的弘扬。形成了不同于印度佛教特色。

中国化的特色在于融合儒道等传统文化,超越了重视论书和辩论的印度模式。

4楼:匿名用户

被多次“改良”,离原始佛教已越来越远。

5楼:大眉猛

高清版《阿含经解脱道次第》

http://****tudou.***/playlist/id11879657.html

佛法流变略述 福建种德佛学院

http://****tudou.***/playlist/id11703180.html

佛教中国化的四个阶段

6楼:匿名用户

一、佛教初弘期的“西域化”阶段;

二、自东晋至齐梁的华北及多样化阶段;

三、唐代的繁盛及定型化阶段;

四、宋元以降直至近代的通俗化及衰微阶段。

7楼:张张玮玮

相关资料上说是三个过程啊,看看对你有没有帮助吧!呵呵···加油噢···

所谓佛教中国化,则是指佛教进入中国后逐渐为中国文化所吸收、同化而成为中国佛教。典型的中国佛教是世俗化了的净禅合一的佛教,即净土宗和禅宗的混合物。

佛教中国化是与中国佛教化同时进行的,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翻译梵经阶段;二是开宗判宗阶段;三是各宗归禅和净禅合一的阶段。

第一阶段:翻译梵经。

中国佛教是属于北传佛教,其经典原是梵文,后被译成汉文和藏文。把梵经翻译成中文,是佛教的一种中国化,而且是一种重要的中国化。这是因为,任何一种语言都积淀着一定的思想文化,都是一定思想文化的表现。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系统转换成为另一种语言系统,这种转换对于前一种语言系统所表现的思想文化内容来说,是意味着这种思想文化内容固有的形式被抛弃而获得了一种新的形式,在其获得新形式的同时,它本身也就得到了改造;对于后一种语言系统来说,则是意味着这种语言系统又接纳了新的思想文化内容,而当其容纳新的思想内容时,这种语言系统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以适应新内容的要求。因此翻译佛经,必然带来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印度佛教思想内容的变化,这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方面;一是中国语言文字形式的变化,这是中国佛教化的一个方面。

第一阶段:开宗判宗。

译经事业不过是向中国人介绍印度佛教思想,这里虽包含佛教中国化的内容,但这种中国化毕竟主要是语言形式上的中国化,由此引起的佛教思想方面的变化是有限的,不深刻的。然而,到了开宗判教的阶段,佛教的中国化就具有实质性了。

所谓开宗判教,就是对佛教教义进行思考、分析,弄清楚其中哪些是中国需要的,哪些是能适应中国环境的,在此基础上再把各种中意和当选的教义发扬光大之,从而形成宗派。

开宗判教实质上是从印度佛教中精选一部分教义,将它们嫁接到中国思想文化之树上来。在开宗判教的过程中,在中国先后成立了共十三个佛教宗派,包括成实宗、湼盘宗、地论宗、摄论宗、俱舍宗、三论宗、天台宗、净土宗、禅宗、唯识宗、华严宗、律宗、密宗。这十三宗各自依据不同的佛教经典,弘扬不同的佛教教义,被它们所宣扬的佛教教义犹如十三根枝条,同被嫁接到中国思想文化之树上,但最后真正嫁接成功的只有其中极少数枝条。

第三阶段:各宗归禅和净禅合一。

开宗判教时建立的十三宗中,成实宗、湼盘宗、地论宗、摄论宗、俱舍宗五宗因无明确的传法世系,故不成其为真正的宗派,仅具有学派的性质。为了有其他各宗相区别,学者们一般称之为成实师、湼盘师、地论师、摄论师、俱舍师,有时干脆称之为“xx学派”。这五个学派至隋唐之际即均已衰落,其中有的学派归并于其他宗派,有的则被淘汰消亡。

在唐朝盛行的只有后八个宗派,它们都是属于大乘佛教。

当初翻译梵经时,被介绍到中国来的虽然是以大乘佛教为主,但也有小乘佛教,后来成立的诸宗当中也有小乘学派——成实师、俱舍师即是;但到了唐朝,却只有大乘佛教系统的各宗了。这种现象说明,在中国文化环境中,相对而言,只有大乘佛教才能适应这种环境。换言之,比起小乘来,大乘教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精神有更多的一致性。

后来,上述八个大乘宗派中又有一些宗派被淘汰,包括三论宗、唯识宗、密宗和律宗。余下的四宗,包括天台、华严、禅宗、净土,后来又进一步归禅,与此同时,禅与净则达到了一致,从而最终完成了佛教的中国化。

所谓佛教中国化的完成,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佛教在中国的衰落;而从另一种意义上说,则是佛教的某些教义已经深入中国人的内心,化为血肉,真正成为中国自己的宗教。这种中国式的佛教,基本上不讲什么佛教理论,只是表现为佛教的宗教实践活动,这种宗教实践活动在形式上具有净禅合一的特点,即既带有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风格,又显有净土宗口称“阿弥陀佛”的表征。

到底是佛教中国化了,还是中国佛教化了

8楼:匿名用户

看看《印度佛教史》,你可以了解原始佛教的教义。

看看《中国佛教史》,你可以发现佛教东来的变迁。

佛教为扎根中国,做了种种努力,接纳了许多道家的概念和仪式。

所以说佛教中国化,是有道理的。

更恰当的说法是:儒释道两千年来共融,非专业人士已经很难分清彼此了。

9楼:法藏

佛教,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相圆融,,这是佛教在中国兴盛不衰的原因!

因为佛教慈悲一切众生,不排斥任何的合法宗教!

10楼:匿名用户

都有。两者相互印象、相互交融。

请从佛教的中国化谈谈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11楼:莫文灵云南

佛教检验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胡晓明东汉大一统社会的崩溃,魏晋玄学思潮的兴起,给传入已久的佛教创造了重大历史机遇,佛教从此走出了传统禁锢(如汉人不得出家)状态,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局面。首先,佛教典籍被大量翻译并传播开来,人们对佛教教义的认识发生了改变,扭转了过去视佛教为外来神仙方术的局面;其次,出家为僧的汉人数量增加。然而,也恰在佛教迅速发展之时,中国社会对佛教的态度出现了分歧,夷夏之辨因此而起,成为困扰佛教发展的一个问题。

但同时在客观上也丰富了先秦以来我国最基本的民族观,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得到了一次真正的检验和体现。为佛教与中国文化实现融合提供了思想基础。

春秋战国以来,夷夏之辨向有二说,一为种族之辨,二为文化之辨。前者被认为是一种狭隘的民族观,而后者则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开放性的民族观。文化夷夏之辨之所以具有开放性,是因为其对外来文化所采取的包容态度。

其实,这种关于夷夏之辨包容性的议论,即认为“‘化内’和‘化外’可以互相转换”,并不适合于先秦乃至秦汉时期。因为对于中国社会来说,在佛教传入并被中国人理解之前,与周边部族文明相比,中原华夏文明在发展程度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故而才有所谓的夷夏之辨,显示出对自身文化的很大优越感:华夏与夷狄之间在文化上只能是一种单向的授受,反之,则是不可以接受的。

此外还有一种包容,即夷狄如果接受了华夏礼仪文化,则夷狄也可以视为华夏,晋为中原诸夏之一员。显然,此种包容性,其实也是建立在自身文化优越感之上的。先秦乃至秦汉时期的文化之辨,虽有容纳异族的胸怀,但是对异族文化则采取排斥态度。

随着中国对外交往范围的扩大,当遇到同样优秀的文化时,中国传统的文化优越感便会面临冲击,文化夷夏之辨的主张亦将面临考验。这样的冲击和考验,首次即因为佛教的传入而来临了。历史最终证明中国没有陷入自我封闭的狭隘之中,而是经受住了考验。

在汉代,由于佛教教义不显,混迹于神仙信仰和方术之中,未在社会中引起较大的纷争,只是汉朝**有禁汉人出家之令。但自汉末魏晋以来,越来越多的汉人知识分子选择接受佛教、信仰佛教。如汉末的牟子,即是当时南方士人中较早服膺佛教的重要代表,他在《牟子理惑论》中为了应对“世俗之徒多非之者,以为背五经而向异道”之非议,大量引用孔、老之书,以说明佛教与儒道思想不相违背。

牟子之后,崇信佛教的汉族士人大批涌现。他们之中,如果不以出家之人言之,仅凭那些在家之信众,在以后的历次夷夏之争中,皆是佛教最有力的护教者。

自魏晋以来,虽然历史上历次夷夏之争皆因代表传统力量排斥佛教而发起,似乎表明当时社会对异族文化的拒斥态度。但实际上却正是通过此种斗争,以及在斗争中不断涌现出的大批护教者,反映(检验)出了社会对异族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以及借鉴、吸收其他优秀文化的宽广胸怀。夷夏之辨思想中的狭隘性日渐泯除,而开放性愈显。

当然,这种在夷夏之辨中体现出的中国社会对异族文化的包容和开放,实际上也是一种妥协和取舍的过程。妥协对于佛教来说,似乎并不困难,因为佛教自身即主张方便弘法;而对于中国社会来说,妥协即意味着彻底打破了传统以来的文化优越感,这是需要勇气的。相较于妥协,取舍则体现着智慧。

如佛教对于人生和世界的认识与态度,让生活在尘世中的中国士大夫们找到了另一种精神上的隐逸世界,并将其内化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宋明理学正是这种内向超越的硕果之一。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学报编辑部)

12楼:匿名用户

佛教在中国流传、发展了二千年,深深渗透入传统的中国文化之中,和中华文化融合为一体。佛教传入中国经历了:介绍时期——汉朝至东晋;融合时期——南北朝;创造时期——隋唐;儒化时期——宋至清,演变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汉传佛教与东方文化的关系有四个注意的方面:

一、汉传佛教的融会贯通性,佛教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在吸收佛教过程中充实自己;

二、汉传佛教善于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充实发展自己;

三、汉传佛教与中土文化互相吸收,互相借鉴;

四、由汉传佛教的传播与东方文化的关系,可供**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在吸收世界文化过程中发展的前景。 佛教东传,在介绍阶段已融入不少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分,在第二阶段,更进一步融会贯通,第三阶段,由融会贯通发展为独立创造,第四阶段成为儒化佛教,形成独具特色的汉传佛教。佛教的传入,对我国传统文化是一个补充,传统文化吸收佛教后,又赋予佛教更深的内涵,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形成象海绵一样,吸收了所有有意义的外来文化。

生活教育的生活教育,以生活教育为理念创办中国化平民化的幼稚园建立生活教育课程的是谁

1楼 匿名用户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 陶行知指出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过好的生活...

印度佛教如何传入中国,佛教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1楼 易书科技 汉代,印度佛教传人了中国。在印度,自阿育王于公元前三至二世纪把佛教立为国教之后,佛教便取得了统摄印度思想学术的地位。佛教在中国初传,主要是作为信仰和方术 旧时指医 卜 星 相 炼丹等技术 流行于民间的。 佛教被广大知识分子所接受,是从两晋 公元265年至316年为西晋,公元317年至...

关于中国佛教的一些常识是什么,中国佛教的知识? 10

1楼 毒死你的温柔 1 常见的佛事 水陆法会 全名为 法界圣凡水路普度大斋胜会 ,也称 水路道场 水陆大会 水路斋 。因其超度水陆一切鬼魂,普济六道众生,故称次名。少的话7天,多的有49天! 众姓道场 水陆法会,一般信徒经济上难以承受,众姓道场 则容易承受,主要为追荐亡灵的道场 增福延寿道场 为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