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文言文,怎么教文言文

2020-12-02 13:12:59 字数 5943 阅读 2409

1楼:留下一片林

一、学文言

2楼:枫携涟漪

1.学生读一遍(一段)

2.找出其中的文言虚词,让同学们自己先想想。

3.老师再将文中的虚词挨着念,学生齐声回答,如果大多都回答错了,就让学生翻开小书自己看该虚词的所有解释,记一会儿后再继续。

4.虚词完后老师念实词,解释。学生做好笔记。

5.有些需要翻译的,老师翻译一句,学生念一句(学生要认真听翻译)。对于一些重点句子,学生也应跟老师念。

5.时间充裕的话,让学生背背重点段落。

怎么教文言文

3楼:匿名用户

怎样巧学文言文?

一、 精解字词,储备足量的文言知识

逐字落实文言文课文中的每一个字的意义和用途,务必准确无误。因为只有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字词,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二、 巧记巧学。让文言文学习的轻松愉快

成语,是颇有生命力的古代词语的遗存,借助成语学习文言文,将古代和现代的词语沟通起来,使得文言文知识不那么枯燥,也不那么吓人,变得易记而浅显;还能够一石而二鸟,文言文和成语的学习同时经行。相得益彰。这是个轻便而俏皮的巧学方法。

比如。【张】如果理解成语“账目结舌”中“张”是“睁开,睁大”意,就不难记住课文《童趣》中“张目结对日”中“张”的“睁开,睁大”意义。

字形,尤其古文字字形,比如甲骨文、金文、篆文,都隐藏着汉字的意义密码。探员其本字的古**法,一眼就能洞察其意义,这样,即印象深刻有妙趣横生。这是个直观而形象的巧学方法。

例如。【于】小篆字形()像两手相与之形。由此可见“予”本义:

授予。给予,给。

三、 归纳拓展,由“闻一”而“知十”

掌握了文言文的规律,就等于拿到了打开文言文知识的钥匙。文言文学习总是有章可循的,见到“陈胜者,阳城人也”,归纳为“者……也”判断句,进而归纳“乃、必、即、皆”等+谓语判断句;见到“吾谁与归”,归纳得出“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规律;见到“僵卧孤村不自哀”,归钠得出“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规律;见到“何陋只有”“唯利是图”,归纳得出“之是褆宾”的规律;……

这样,在课本上学的是“一个”,而你收获的却是“一类”,学起文言文来就游刃有余了。

四、知识迁移,由课堂延伸到考场

把每一篇文言文课文都当成考场上的文言文阅读的材料,或设置题目作答,或比对已考过的的考题,即深入理解了课文,又从中培养语感,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和考场的应变能力。

例如,《送东阳马升序》第二段描写宋濂**后求实

希望对你有帮助,满意望采纳,谢谢!

4楼:酒剑逍遥

提不起兴趣。。。。

可以抽点,每人翻译一句,不按一定的顺序回答,全靠老师抽点学号,学生就不得不提起精神了

另外学习文言文需要一些兴趣,很多文言文中都引用典故,老师可以讲课的时候吧这些典故当故事来讲,学生比较感兴趣一些。另外老师也要经常带读课文,文言文是很讲究诵读的,但是现在的教学却常常忽视这一点。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读通顺只顾抠字眼,又有什么用呢。

许多文言文不但词句优美,同时也情绪高昂,要能够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与作者当时的情感产生共鸣,文言文不会那么枯燥吧

5楼:匿名用户

兴趣是最大的老师

其实教材里的文言文大部分是寓理于事的,因为都是截史书的一部分来讲解。其中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就如同一个个故事一样,你要读懂故事并且明白其中的道理,然后就如同一篇叙事文一样,把它当做一个故事讲给学生们听。当然你可以先做做文章,多了解这篇古文的前后,然后旁征博引,尽量让课上起来有趣味性,看百家讲坛,他们就是想讲故事一样。

很多文言文都是借古人智慧启迪我们的思想塑造我们的人格,但是我觉得初中到高中的学生思想都局限于校园之内,简单幼稚,没有经过社会磨练没有广泛的阅历可能明白意思但是不大可能领会精神。

我的文言文几乎等于无师自通就是因为我喜欢看那些人和故事,但是其中的大道理也是我走上社会才真正理解。

6楼:匿名用户

运用多** 寓教于乐

文言文教什么?怎么教

7楼:匿名用户

文言文就是古代汉语,现代白话中的词语都是从“文言文”演绎而来,汉字本意因不常用而变得陌生罢了。所以文言文就是 告诉学生汉字的本意及其演变,顺便学习古人的思想。

学生历来怕学文言文,老师历来怕教文言文.一则文言表达习惯与现代差别较大,二则文言文所描述的内容、传达的思想又与当今社会多有相触,再加上洋浦子弟本身对语言学习就缺少灵感,更别说古代语言了,故此做语文教师的我们便对此常感手足无措.

前日听了高一**丹老师的一节常态课《鸿门宴》,王老师教态自然,课堂操作大方熟练,以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梳理故事情节脉络为主线,非常有趣味地引导学生进行了诸多方面的思考,且板书也较为条理、工整,是一节完整、流畅的语文课.但整节课对学生文言基础知识强调不够,似乎也没有刻意去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解读文言的方法,例如常以身翼蔽沛公一句中,即可以翼为切入点,引领学生充分了解什么叫名词做状语,并全面掌握文言文中名词做状语的几种形式、该怎么翻译,这样学生日积月累中就自然生成了阅读文言文的习惯,提高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样看来,这节课还是留下了些许缺憾.

基于洋浦中学的学生基础,语文老师也颇有为难之处:把文言文讲成故事会,或上成思想品德课,显然课堂气氛会好,师生均会有快感,然而高考又不考这些;把文言文彻底肢解,就讲字词句吧,功利性又太强,教师讲得枯燥,学生学得乏味.于是有的老师常这样来处理文言文:

平时采用后者,毕竟高考是这样考的;到公开课时就采用前者,顶多参进些基础知识的学习罢了.这样做的一个明显结果就是,只有少数认真的学生或对文言有兴趣的学生真正获取了文言文阅读本领,大多数则三年以前什么样,三年以后还是什么样,教师越是强调,学生越是昏昏然,使教学陷入低效的怪圈之中,老师也便背上了无能的骂名.

其实,新课程标准说得明白,文言文学习的一个任务就是要让学生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我们语文老师常以国学功底自豪,这功底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在阅读文言文时对难解的字词句有合乎文法、语境的解释,并且在合理的解读之后会有一种像解出数学难题一样的乐趣,那么,我们就不应该为文言文教什么再为难了,我们只应该着力思考怎么教.不同的文本,不同的内容,仅是我们教会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载体,事实上它们的目标是相同的.

所以文言文的课堂教学设计要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个重点,要为实现这个重点融进更多趣味,而不是为追求趣味融进部分知识,对于高中生来说,则更应该培养他们自主**、独立梳理的能力,

我以为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学生学习文言时的懵懂,才能让学生学得心知肚明,才能让学生兴味盎然,才能让课堂清爽高效!

怎样教文言文

8楼:我爱你媑

我的意思是建立一个适合于文言教学的一般模式,而不是孤立地把某一篇文言文拿出来说事。

我很是纳闷,若干年前,或者是在很若干年前,我们的先人——还有我们尚健在的先人是怎样轻易地学好我们现在看来很难的文言文的?尤其是技术手段已经非常发达到随便复制动植物的今天,我们居然复制不了一个小小的成果模式。于是,一直在想,是不是在人类的什么遗传基因染色体里有一条链没有被现今的技术复制下来,那会是什么链呢?

其实我们都太善于把简单的事情弄复杂了,去看看那些轻易就能(也许并不轻易吧?)学好的成功的先人大都把苦功用在诵读默念上了,而不是像我们现今那样做得相反:练习、落实,再练习、再落实。

我想,诵读默念是这条染色体上的关键的链。当然了,现在还有一个问题,学习的兴趣问题。我们再也不可能要求学生像他们的先辈那样专注于一个兴趣了,也不可能像宋濂那样“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更不可能“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了。所以,我想,如果解决好了这两个东西,我们应该比先人们学得更好的。事实上,除了语文学习,在其他方面,先人真的很难和后人相比。

所以,我想能不能这样,简单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好好读书,二是让学生们读得有点趣味。奔着这样的念想,我教了几篇文言文。

《愚公移山》

在上课之前,我先是问了学生这样一个简单问题:愚公面对智叟的好心相劝,说了这样一段义迫云天的话“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你觉得愚公的话是否有充足的道理?

这样的设计无非是诱导学生回家去翻翻语文书,看看那篇文章而已,当然也是暗地里偷偷希望几个“好事者”能够潜入文章内部,好好默念一番的。反正,看了总比不看好;有问题布置总比糊嗨嗨说“你们预习一下”好。

一上课我就问布置的预习题。事实上是学生比你滔滔不绝地讲课翻译来到有兴致,会有那么一些学生争个不休。我看,我的目的达到了。

当然,你别总想着学生什么都能成,而且,事实上也是有很多说法很可笑,甚至可笑得出乎你的意料的。我想,这才是真实的反映,于是让他们读书——这个时候读还真是不一样。读一遍不行就读两遍,两遍不行就读三遍,反正你掌握着话语权,不过,我这里说的是俏皮话,事实上,带着你明确的要求读,读得还真让你高兴的。

然后,基本能形成的两派就构成一个认知矛盾的统一体,争那!只要用文章中的原话,你争什么都可以,而且,奇怪得很,学生们找的句子都是你准备讲的句子,实在讲不到点子上,你就适时点一点。好像这样上着还蛮好的,当然,重要的——你说要考的句子(呵呵)你让他多读几遍,然后,不是还有课余作业吗,做做,读读,记记,背背,蛮好的,尤其是效果蛮好的,学生和你关系也蛮好的,如果有这样的蛮好关系,估计二三年后,考个试什么的没什么问题,说不定还弄出几个蛮好的学生。

《邹忌讽齐王纳谏》

基本样式也是这样上的,只是我的预习问题是,文章中邹忌和齐王都显示出令人敬佩的一面。如果一定让你作出选择,你更崇拜谁?请你用文中原句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需要导入吗?我的导入是能不能给“邹忌讽齐王纳谏”划分一下主谓宾?——划不了,因为那是兼语句,也就意味着两个主语,两个主角,那么你更崇拜谁?

上课样子很好玩,也许不够严肃,但是所谓的“教育”不是以好玩为基础的吗?学生会读出很多问题来的,你听着他们也好玩。

《鸿门宴》

那更好玩了。我开场白是“一泡尿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满堂炸锅!那就炸吧。

但是仔细想想,我说得还是有道理的:如果刘邦不“如厕”,保不定就背项羽——范增砍了,那中国历史就得改道了。这不是关键,关键是,在当时这样的情况下,他刘邦能尿出什么来吗?

能允许他“如厕”吗?这绝对是早就刻意安排好的,所以需要张良们密谋整整一夜,所以樊哙会说出这样地道的话来。

《湖心亭看雪》

然后问一些问题:写了什么?(湖心亭看雪)——在什么时候?

(答雪三日后,“更定”后)——一般这样的情况下是什么心情?“看”还是“赏”?(当然是赏雪)——那是作者写错了?

改过来?(没错。文中还有原句“独往湖心亭看雪”,作者是“刻意”这样写的)——为什么?

(与此时心情有关。沉郁,至少可以看出他不是很高兴)——文中还有那些语句可以隐隐约约看出他的这种“不高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一芥、人三粒;强饮;客此;舟子喃喃曰;拉余同饮;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等等语句)在这一过程中结合必须巩固的文言词汇和一些基本的文言语法(当然不是为语法而语法),使得学生在流动的思维里真正学到精粹的东西。

接下来还是要朗读。不过这时候的朗读要求高于一开始的朗读,除了读准字词、停顿、强弱等等外,还要读出一点张岱的味道,然后把刚才零零碎碎的解读串联起来,想一想,咂巴咂巴。这里还有一点是必须注意的,还必须留出空间,留给学生们发现问题的机会。

譬如写作时间问题、和舟子关系问题、用舟子的话来结束文中的行文问题、问姓氏而答籍贯的用语问题等等都可以由教师略作撩拨而留待学生发问解答。

最后,还要朗读。此时是为了熟读成诵。

现在可以说说我的那个文言教学的一般模式了:诵读默念。诵读是可以把整篇文章连成一个整体的好方法,而且所谓的语感也是靠反复的朗读才能琅琅有声的吧(朗读的技巧另外再说,或者看看唐江澎韩军老师是怎么教朗读课的)。

我突然明白了,先人们的文言功底全是那样摇头晃脑地读出来的,但是我们现在很少这样耐心地读了,南辕北辙,要么就是霸王强上弓地硬背,可惜啊可惜。默念不是默读,是默默地念想,得有个问题什么的,当然问题不是你老师的,是为了学生们想的,于是就特别地要考虑学生的想法、经验、兴趣。

我说的大致就是这个意思,具体的过程还得靠自己慢慢摸索。

夕阳的文言文翻译!用文言文如何表示

1楼 匿名用户 夕阳,傍晚的太阳。由于接近黄昏时,太阳通常为橙红色。古今常用意义没什么差别,也可以说夕照 夕晒。 寓意 1 指山的西面。《诗 大雅 公刘》 度其夕阳,豳居允荒。 毛传 山西曰夕阳。 《释名 释山》 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随日所照而名之也。 2 傍晚的太阳。晋庾阐《狭室赋》 南羲炽暑...

文言文少字,文言文少字。 5

1楼 匿名用户 少sh o 形容词义 1 会意字。小篆从小丿 pi 声。本义 不多。 少,不多也。 《说文》 少,微也。 《太玄 玄衡》 夫少者,多之所贵也。 《易 略例》 宾少进。 《仪礼 乡射礼》 险以远,则至者少。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人民少而财有余。 《韩非子 五蠹》 2 薄弱。 力少而...

文言文中如何称呼“风”,文言文如何称呼风

1楼 碳酸饮料拜拜哈 风在文言中就叫 风 。特定的风才有特定称谓。 具体如下 1 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庄子 逍遥游》 译文 大鹏在向南海飞的时候, 2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庄子 逍遥游》 译文 凭着旋风的力量,翻动翅膀,飞上九万里高空。 文言文如何称呼风 2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