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020-11-26 16:28:47 字数 5786 阅读 8027

1楼:匿名用户

留基波一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古希腊奴隶主民主制的哲学概括,只有经过留基波、德谟克利特从宇宙论、认识论的高度上概括,才有智者学派把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原则在人类社会中的具体运用,从而为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的发辟了新的方面。

人是万物的尺度。该命题孕育着人本主义的萌芽,在当时是一个震撼传统的思想解放。“尺度”本来是南意大利哲学学派传统的概念,在古代,毕达哥拉斯斯的“数”或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都朴素地孕育于宇宙万物之中,因而“尺度”也就是在朴素意义上的万物的“规律”。

由于古代思想的朴素性,既然宇宙万物归于一个始基,于是“尺度”就自然地与始基相结合。

巴门尼德把万物与“尺度”分离开来,把“度”抽象化,使“一”、“必然”、“有度”、“逻各斯”成为“真理”,而万物之现象被贬为“意见”。德谟克利特在唯物主义基础上把这两者结合了起来,但保留了不可感的原子,与在虚空中组合成可感的万物相区别,万物的根本“尺度”就在“原子”与“虚空”本身。普罗塔哥拉则更进了一步,根本否认巴门尼德的“一”,根据感觉主义认识论原则,把一切归结为人的感觉,于是巴门尼德的“真理”不复存在,只剩了“意见”。

于是,“尺度”就在“意见”本身,人就是“尺度”和“原子”。

普罗塔哥拉的这个思想,一方面是自赫拉克利特以来包括德谟克利特在内的认识论上的感觉主义的必然产物,另一方面,也是当时希腊民主制繁荣的自然反映。联系到当时历史环境,大多数人都会同意这句名言是当时希腊自由民的精神写照。

现在有一部分学者对这句话区分了两种理解:主观主义的和相对主义的理解。前者指可感之属性不存在于对象之中,后者承认存在于对象之中而只是各人感觉不同。

从原则上来看,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是一致的,如果明确承认可感属性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则就有真假问题,而普罗塔哥拉显然是取消了感觉的真假问题,甚至认为一切感觉都是真的,这样就取消了客观的真理标准。

既然“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人”是个体的、感性的人,则这个“人”就不仅是“一”,而且是“多”,是统一“一”与“多”的“原子”。人对待万物的感受是不同的、多元的、变化的。这种“不同”归根结蒂是一种对立、一种矛盾。

感觉现象上的对立性的差异和变化是古代朴素的思想家坚信不疑的。米利都学派、南意大利学派都承认这种对立现象。毕达哥拉斯斯、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把这种现象从客观上概括到哲学的高度,而智者学派则从主现上把这种现象提到应有的高度。

柏拉图记述了普罗塔哥拉这方面的思想,指出冷、热、甜、苦等感觉是相对不同的人说的,因人而异。

智者学派在这方面的贡献,不是仅仅停留在感觉上,而是扩大到语言即逻辑方面,认为凡事都有两种对立的说法(道理)。后来,人们把这种说法概括为对一切正题都可以提出反题。应该说,在普罗塔哥拉的心目中,这种对立的语言并没有真假问题,因为一切感觉都是真的,表达这种感觉的命题也都是真的。

可见,在这个理论中,孕含着一切颠倒黑白、混淆是非、随心所欲、为我所用的劣根性,而事实的发展也正是如此。但在普罗塔哥当时,其主要意义还在于揭示矛盾的必然性,其作用与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的辩证法不差上下。

“人是万物的尺度”有消极和积极的两种理解。积极方面说,个人是全知的,个人的感觉就是一切;消极方面说,个人是无知的,对于客观存在一无所知,所知者只是我自己的感觉。我们认为,后者是古代的倾向,而前者是近代才出现的倾向。

我们从古人对感觉的朴素理解,如恩培多克勒的流射说和德谟克利持的影像说等,可以看出,在这些古人的心目中,我们的感觉与真正的对象不同,是经过感觉器官、空气等自然环节的,因此已有所改变。因此,“神不可知”的思想是普罗塔哥拉“存花不可知”的潜在思想的普遍化,也是德谟克利特“原子”不可感思想的继续和发展。

普罗塔哥拉把这种反传统的人本主义和相对主义倾向贯彻于对社会历史问题的研究,便是所谓约定论。按照普罗塔哥拉的约定论的历史观,人们不应当用神意去解释国家、法律、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也不应把它们看成是永恒不变的东西,而应从“人”出发,把国家、法律、道德的产生和发展理解为人的约定的产物,因而是相对的、可变的。当人们觉得某种国家制度、法律、道德规范对人们有好处时,它们就得以存在,被认为是合理的;反之,当它们不符合人们的利益的时候,就是不合理的,人们就应当敢于废旧立新。

普罗塔哥拉仅仅把人的需要、奸恶看作是国家法律、道德形成和发展的根据,当成衡量国家、法律、道德的标准,这是片面的,是一种唯心史观。但这种约定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又是对神意决定论唯心史观的否定,破除了传统的政治、法律、道德思想的权威,论证了新的政治法律制度和道德精神的合理性,这在当时有进步意义。从认识论方面看,普罗塔哥拉的感觉主义、相对主义是对爱利亚学派的唯理主义、绝对主义的反动。

两派从不同角度突出强调了人类认识的两方面,这在认识史上,应该说各有其片面的真理性,但从认识的全体上看,则都是错误的。普罗塔哥拉着重强调了感觉在认识中的地位,看到了感觉的相对性、主观性方面,但却又忽视了理性在认识中的地位,忽略了认识的绝对性、客观性的方面,陷入了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具体是啥意思

2楼:匿名用户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具体是“万物的好坏是以人的意志做标准去判断的”的意思。

“人是万物尺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楼:匿名用户

人的看待事物的主观程度!每个人眼里看东西都是不一样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吧,你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实的,但是你看到的就是你的结论。

4楼:南安黄文树

普罗泰戈拉留传下来的最主要的哲学名言就是在《论真理》中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他这里说的人就是指人的感觉。

事物是什么,要以人的感觉为标准。一个事物对你来说就是它呈现在你的感官面前的样子,对我来说,它就是呈现在我的感官面前的样子。一阵风吹来,你觉得冷,它就是冷的;我觉得热,它就是热的。

风本身无所谓冷热。同样地,一个人的行为是好的还是坏的,也是以人的感觉为标准。你觉得好,它就是好的;我觉得坏,它就是坏的。

行为本身无所谓好坏。

5楼:本人郑重

人是万物坐标轴的原点,可以作为天地间的普世参照物。

显然,与“我思故我在”类似,这是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这句话是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的名言。

6楼:匿名用户

普罗泰格拉说的,他是古希腊智者学派代表,倡导以人为准,而不是以神来衡量事物,人是衡量一切的,

7楼:年少的那份纯真

他这里说的人就是指人的感觉。事物是什么,要以人的感觉为标准。一个事物对你来说就是它呈现在你的感官面前的样子,对我来说,它就是呈现在我的感官面前的样子。

一阵风吹来,你觉得冷,它就是冷的;我觉得热,它就是热的。风本身无所谓冷热。同样地,一个人的行为是好的还是坏的,也是以人的感觉为标准。

你觉得好,它就是好的;我觉得坏,它就是坏的。行为本身无所谓好坏。

8楼:翁典司马家馨

希腊智者普罗太戈拉斯说:“人是万物的尺度。”

这句话是“以人为本”思想的最早表达。柏拉图的《泰阿泰德篇》完整地记载了普罗太戈拉斯的这一观点。重要的不仅是他说了这句话,而且是他自己对这句话的解释。

据苏格拉底的转述,“你还记得,他(普罗太戈拉斯)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所是的东西是什么的尺度,是不是的东西不是什么的尺度。”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什么意思?????????

9楼:匿名用户

留基波一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古希腊奴隶主民主制的哲学概括,只有经过留基波、德谟克利特从宇宙论、认识论的高度上概括,才有智者学派把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原则在人类社会中的具体运用,从而为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的发辟了新的方面。

人是万物的尺度。该命题孕育着人本主义的萌芽,在当时是一个震撼传统的思想解放。“尺度”本来是南意大利哲学学派传统的概念,在古代,毕达哥拉斯斯的“数”或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都朴素地孕育于宇宙万物之中,因而“尺度”也就是在朴素意义上的万物的“规律”。

由于古代思想的朴素性,既然宇宙万物归于一个始基,于是“尺度”就自然地与始基相结合。

巴门尼德把万物与“尺度”分离开来,把“度”抽象化,使“一”、“必然”、“有度”、“逻各斯”成为“真理”,而万物之现象被贬为“意见”。德谟克利特在唯物主义基础上把这两者结合了起来,但保留了不可感的原子,与在虚空中组合成可感的万物相区别,万物的根本“尺度”就在“原子”与“虚空”本身。普罗塔哥拉则更进了一步,根本否认巴门尼德的“一”,根据感觉主义认识论原则,把一切归结为人的感觉,于是巴门尼德的“真理”不复存在,只剩了“意见”。

于是,“尺度”就在“意见”本身,人就是“尺度”和“原子”。

普罗塔哥拉的这个思想,一方面是自赫拉克利特以来包括德谟克利特在内的认识论上的感觉主义的必然产物,另一方面,也是当时希腊民主制繁荣的自然反映。联系到当时历史环境,大多数人都会同意这句名言是当时希腊自由民的精神写照。

现在有一部分学者对这句话区分了两种理解:主观主义的和相对主义的理解。前者指可感之属性不存在于对象之中,后者承认存在于对象之中而只是各人感觉不同。

从原则上来看,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是一致的,如果明确承认可感属性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则就有真假问题,而普罗塔哥拉显然是取消了感觉的真假问题,甚至认为一切感觉都是真的,这样就取消了客观的真理标准。

既然“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人”是个体的、感性的人,则这个“人”就不仅是“一”,而且是“多”,是统一“一”与“多”的“原子”。人对待万物的感受是不同的、多元的、变化的。这种“不同”归根结蒂是一种对立、一种矛盾。

感觉现象上的对立性的差异和变化是古代朴素的思想家坚信不疑的。米利都学派、南意大利学派都承认这种对立现象。毕达哥拉斯斯、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把这种现象从客观上概括到哲学的高度,而智者学派则从主现上把这种现象提到应有的高度。

柏拉图记述了普罗塔哥拉这方面的思想,指出冷、热、甜、苦等感觉是相对不同的人说的,因人而异。

智者学派在这方面的贡献,不是仅仅停留在感觉上,而是扩大到语言即逻辑方面,认为凡事都有两种对立的说法(道理)。后来,人们把这种说法概括为对一切正题都可以提出反题。应该说,在普罗塔哥拉的心目中,这种对立的语言并没有真假问题,因为一切感觉都是真的,表达这种感觉的命题也都是真的。

可见,在这个理论中,孕含着一切颠倒黑白、混淆是非、随心所欲、为我所用的劣根性,而事实的发展也正是如此。但在普罗塔哥当时,其主要意义还在于揭示矛盾的必然性,其作用与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的辩证法不差上下。

“人是万物的尺度”有消极和积极的两种理解。积极方面说,个人是全知的,个人的感觉就是一切;消极方面说,个人是无知的,对于客观存在一无所知,所知者只是我自己的感觉。我们认为,后者是古代的倾向,而前者是近代才出现的倾向。

我们从古人对感觉的朴素理解,如恩培多克勒的流射说和德谟克利持的影像说等,可以看出,在这些古人的心目中,我们的感觉与真正的对象不同,是经过感觉器官、空气等自然环节的,因此已有所改变。因此,“神不可知”的思想是普罗塔哥拉“存花不可知”的潜在思想的普遍化,也是德谟克利特“原子”不可感思想的继续和发展。

普罗塔哥拉把这种反传统的人本主义和相对主义倾向贯彻于对社会历史问题的研究,便是所谓约定论。按照普罗塔哥拉的约定论的历史观,人们不应当用神意去解释国家、法律、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也不应把它们看成是永恒不变的东西,而应从“人”出发,把国家、法律、道德的产生和发展理解为人的约定的产物,因而是相对的、可变的。当人们觉得某种国家制度、法律、道德规范对人们有好处时,它们就得以存在,被认为是合理的;反之,当它们不符合人们的利益的时候,就是不合理的,人们就应当敢于废旧立新。

普罗塔哥拉仅仅把人的需要、奸恶看作是国家法律、道德形成和发展的根据,当成衡量国家、法律、道德的标准,这是片面的,是一种唯心史观。但这种约定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又是对神意决定论唯心史观的否定,破除了传统的政治、法律、道德思想的权威,论证了新的政治法律制度和道德精神的合理性,这在当时有进步意义。从认识论方面看,普罗塔哥拉的感觉主义、相对主义是对爱利亚学派的唯理主义、绝对主义的反动。

两派从不同角度突出强调了人类认识的两方面,这在认识史上,应该说各有其片面的真理性,但从认识的全体上看,则都是错误的。普罗塔哥拉着重强调了感觉在认识中的地位,看到了感觉的相对性、主观性方面,但却又忽视了理性在认识中的地位,忽略了认识的绝对性、客观性的方面,陷入了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思想引领材料一:“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

1楼 东皇太一 1 历史运动 材料三文艺复兴,材料四启蒙运动 指导思想 材料三人文主义,材料四理性主义 4分 2 继承与发展。 1分 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兴起,表面上复兴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实质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2分 3 古希腊先哲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他们的思想主张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主张的主要意义在于A第一次在

1楼 望月 c题中的这一命题主要意义是指对人类意识发展的指导作用,即c项。a项是苏格拉底的贡献 b项是进一步解释这一命题的含义,不属指导作用范畴 d项指文艺复兴。 与 人是万物的尺度 相比,苏格拉底的 我知道自己的无知 这一观点在哲学上的意义是 a 人类意识的 2楼 百度用户 b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是什么意思??

1楼 次月君哟 个人翻译 这真踏马让人难过 2楼 匿名用户 lt s ing depressing 真他妈的郁闷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楼 匿名用户 进退莫疑 自有佳期,营谋用度 不须妄为此卦人人愁热之象凡事随心从意也 缺个标点 进退莫疑 自有佳期,营谋用度 不须妄为此卦人人愁热之象 凡事随心从意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