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除了等于2还等于几,1 1为什么等于2?

2021-03-11 13:06:02 字数 6187 阅读 2740

1楼:樊德文字鸟

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bai得出不du同的答案1+1=0

小红吃zhi苹果,只有两个苹果,吃了

dao一个,后来又吃版

了一个,就没有苹果了,1+1=0

1+1=1

一杯权水,又有一杯水,.合在一起,就数量来说,和以前的比较1+1=1

1+1=2

这个想必大家都知道举例子吧

1+1=3

爸爸妈妈相加,单生,1+1=3

1+1=4,5,6,7,8,9,10,11,12同上,分别是双,3,4,5,6,7,8胞胎,由于8胞胎已经很罕化学:1+1=1

(生成一种新的物质)

物理:1+1=1/2

(一个定滑轮加一个动滑轮,省一半的力)

自然:1+1=1

(一群羊加一群羊,组成一群羊)

生理:1+1=3

(一个男人加一个女人,生一下孩子,共三个人)1+1=田

481天+1天=48小时

1201分钟+1分钟=120秒

1+1=王

所有正数都可以!

从纯数学上说,这与数的进位制有关!

我们通常默认为十进位制(逢十进一),但还有其他各种进位制,如二进制(逢二进一)、三进制、……,等等。在不同进位制中,一加一的结果可以是不同的,例如,在十进制中:1+1=2

在二进制中:1+1=10(逢二就进一了!)等等

2楼:路西法

看答题要bai

求与范围,如果是

十进du制数学zhi

题,那么1+1=2;

如果是dao二进制数学题回,那么1+1=10;

如果是应用题且两个1的单位答相同那么1+1=2;

如果两个1的单位不同且可以换算,那么需要换算单位进行计算,两个1的单位不同且不可以换算,那么相加无意义;

如果是一个字谜,那么1+1=王或者田;

如果是脑筋急转弯,那么根据题意具体分析理解……还有很多情况就不一一列举了。

1+1为什么等于2?

3楼:蔷祀

1+1=2 是初等数学范围内的数值计算等式。

当某个原始人第一个意识到1+1=2,进而认识到两个数相加得到另一个确定的数时,这一刻是人类文明的伟大时刻,因为他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可加性。这个性质及其推广正是数学的全部根基,它甚至说出数学为什么用途广泛的同时,告诉我们数学的局限性。

人们知道,世界上存在三类不同的事物。一类是完全满足可加性的量。比如质量,容器里的气体总质量总是等于每个气体分子质量之和。对于这些量,1+1=2是完全成立的。

扩展资料

皮亚诺公理,也称皮亚诺公设,是数学家皮亚诺(皮阿罗)提出的关于自然数的五条公理系统。根据这五条公理可以建立起一阶算术系统,也称皮亚诺算术系统。

皮亚诺的这五条公理用非形式化的方法叙述如下:

①0是自然数;

②每一个确定的自然数 a,都有一个确定的后继数x' ,x' 也是自然数(一个数的后继数就是紧接在这个数后面的数,例如,1的后继数是2,2的后继数是3等等);

③如果b、c都是自然数a的后继数,那么b = c;

④0不是任何自然数的后继数;

⑤设s是自然数集的一个子集,且(1)0属于s;(2)如果n属于s,那么n'也属于s。

(这条公理也叫归纳公理,保证了数学归纳法的正确性)

更正式的定义如下:  一个戴德金-皮亚诺结构是这样的一个三元组(x, x, f),其中x是一个集合,x为x中一个元素,f是x到自身的映射,且符合以下条件:

x不在f的值域内;

f为一个单射;

若x∈a 且 " a∈a 蕴涵 f(a)∈a",则a=x。

4楼:匿名用户

1+1为什么等于2?

1+1=2,幼儿园里的小孩都知道,就是这么简单的东西,却耗费了大数学家陈景润一生的心血,虽大有斩获,却临终也不敢说1+1就是等于2。为什么?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这里面的奥妙呢?

先来点儿基础知识:

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如2、4、6、8、10、12、14、16、18、20等等。

质数(以前叫素数):只能被它自己和1整除的数,如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等等,不知道谁规定的1不是质数。

哥德**猜想:任何一个大偶数(大于等于6),都是两个奇质数之和(即:除2之外的任何质数)。

原文是:任何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质数之和;任何不小于9的奇数,都是3个奇质数之和。

此人1742年6月7日提出了这个猜想,经过世界各国几代数学家的不懈努力,直到1920年才多少有了点的眉目,真是“不学无术”,只会提问题,不会解决问题,弄得后人为他这一句话忙活了几百年,直到现在还没解决。但后来有人说,提出问题的人比解决问题的人更有学问,你说是吗?

验证一下这个猜想,先从小偶数开始:

6=3+3,8=5+3,10=5+5=3+7,12=7+5,14=7+7,16=13+3=11+5,18=13+5,20=17+3=13+7,22=19+3=17+5=11+11,24=19+5=17+7=13+11,26=23+3=19+7=13+13,28=23+5=17+11=15+13,30=23+7=19+11=17+13,好像都对,但是,是不是一个非常大的偶数,也是两个质数的和呢?

算了,不验证了,这样下去何年何月才是个头啊?!况且有人用超级计算机已经验证到2的3000多次方,都符合上述规律。但再大的数会不会也符合这个规律呢?

难道你没看出点门路来?就没明白1+1=2是什么意思?

用一个公式来说明:2n=p+q。(此公式如被证明是对的,那么哥德**猜想就不是猜想,而是定理了)

说明:n=,p、q是大于2的质数。

我的理解:1+1=2是指任何一个大于等于6的偶数,都可以分解为两个质数相加,而不需要3个,或更多个。

陈景润完成了1+2,即需要3个,距离仅需要2个还有千里之遥。

要想完全证明1+1=2,还待时日。

再补充一点东东:

有人说,证明“猜想”,本来是非常简单的,却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作为什么高深课题去研究,葬送了一批批数学家的青春年华。说不定什么时候,某个“权威”提出要证明2=1+1,用什么“高级微分数论筛法”筛出2=1+0.999¨¨¨来,也许会轰动一时。

正如列宁说的,没有上帝,也要弄些泥巴捏出一个上帝来供人们朝拜。2=1+1,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明白,如果2=1+0.999……,或者2 =1+1.

000……1,一些小学生也感到茫然,以为是什么高深的学问。李政道博士说过,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不是学问。

这只是对数学一无所知的人的谣传。

陈氏定理(陈景润先生):每个大于等于12的偶数可以表示成p+q1*q2(应是[p2×p3 ],未定义q1、q2为素数,下同)的形式,其中p,q1,q2都是素数。这个定理简称为1+2(1+2=3,应为“1+2”,这是很简单的基本知识,做学问既要谦虚,又要扎扎实实,不能浮躁。

)。在陈氏定理之前,有认证明过:每个大于等于30的偶数可以表示成p+q1*q2*q3的形式,其中p,q1,q2,q3都是素数。

这个定理简称为1+3(1+3=4,应是“1+3”)。我想现在你可以知道了:1+1(1+1只是加法,应该是“1+1”)只是一个简称,代表的是:

每个大于等于6的偶数可以表示成p+q1的形式,其中p,q1都是素数(奇素数)。这个命题简称为1+1(应该是“1+1”),其实就是哥德**猜想了。

你现在可以自己推广一下简称为1+n的定理,甚至相象2+n,3+n...,所有这些都是比哥德**猜想弱。因为哥德**猜想很难证明,历史上的数学家们希望可以先证明一些较弱的定理,从中找到证明哥德**猜想的思路或者启示。

目前最好的结果就是陈景润的1+1(应是“1+2”)。你有权利说这样的路子无助于解决哥德**猜想,但别人也有权利认为这是一个好的思路。

5楼:匿名用户

关于为什么1+1=2,

因为2被定义为1+1,

即2=1+1,

根据等式左右互换原则,

仍然成立,

即1+1=2,

证明完毕。

6楼:维络小熊

个人认为,1+1=2就是最早给出这个数学定义的原始群体或个人定义的。假如你会穿越,穿越到人类知道1+1=2之前,把2和3互换,你定义了1+1=3,1+3=2,后人也会延续这样的数学事件下来。就像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她当时如果不叫它镭,叫“前轱辘不转后轱辘转”,那到现在我们也会把居里夫人发现的这个新元素叫“前轱辘不转后轱辘转”。

我认为这不是一个数学问题。是个哲学问题。

7楼:匿名用户

1+1=2,幼儿园里的小孩都知道,就是这么简单的东西,却耗费了大数学家陈景润一生的心血,虽大有斩获,却临终也不敢说1+1就是等于2。为什么?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这里面的奥妙呢?

先来点儿基础知识:

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如2、4、6、8、10、12、14、16、18、20等等。

质数(以前叫素数):只能被它自己和1整除的数,如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等等,不知道谁规定的1不是质数。

哥德**猜想:任何一个大偶数(大于等于6),都是两个奇质数之和(即:除2之外的任何质数)。

原文是:任何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质数之和;任何不小于9的奇数,都是3个奇质数之和。

此人1742年6月7日提出了这个猜想,经过世界各国几代数学家的不懈努力,直到1920年才多少有了点的眉目,真是“不学无术”,只会提问题,不会解决问题,弄得后人为他这一句话忙活了几百年,直到现在还没解决。但后来有人说,提出问题的人比解决问题的人更有学问,你说是吗?

验证一下这个猜想,先从小偶数开始:

6=3+3,8=5+3,10=5+5=3+7,12=7+5,14=7+7,16=13+3=11+5,18=13+5,20=17+3=13+7,22=19+3=17+5=11+11,24=19+5=17+7=13+11,26=23+3=19+7=13+13,28=23+5=17+11=15+13,30=23+7=19+11=17+13,好像都对,但是,是不是一个非常大的偶数,也是两个质数的和呢?

算了,不验证了,这样下去何年何月才是个头啊?!况且有人用超级计算机已经验证到2的3000多次方,都符合上述规律。但再大的数会不会也符合这个规律呢?

难道你没看出点门路来?就没明白1+1=2是什么意思?

用一个公式来说明:2n=p+q。(此公式如被证明是对的,那么哥德**猜想就不是猜想,而是定理了)

说明:n=,p、q是大于2的质数。

我的理解:1+1=2是指任何一个大于等于6的偶数,都可以分解为两个质数相加,而不需要3个,或更多个。

陈景润完成了1+2,即需要3个,距离仅需要2个还有千里之遥。

要想完全证明1+1=2,还待时日。

再补充一点东东:

有人说,证明“猜想”,本来是非常简单的,却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作为什么高深课题去研究,葬送了一批批数学家的青春年华。说不定什么时候,某个“权威”提出要证明2=1+1,用什么“高级微分数论筛法”筛出2=1+0.999¨¨¨来,也许会轰动一时。

正如列宁说的,没有上帝,也要弄些泥巴捏出一个上帝来供人们朝拜。2=1+1,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明白,如果2=1+0.999……,或者2 =1+1.

000……1,一些小学生也感到茫然,以为是什么高深的学问。李政道博士说过,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不是学问。

这只是对数学一无所知的人的谣传。

陈氏定理(陈景润先生):每个大于等于12的偶数可以表示成p+q1*q2(应是[p2×p3 ],未定义q1、q2为素数,下同)的形式,其中p,q1,q2都是素数。这个定理简称为1+2(1+2=3,应为“1+2”,这是很简单的基本知识,做学问既要谦虚,又要扎扎实实,不能浮躁。

)。在陈氏定理之前,有认证明过:每个大于等于30的偶数可以表示成p+q1*q2*q3的形式,其中p,q1,q2,q3都是素数。

这个定理简称为1+3(1+3=4,应是“1+3”)。我想现在你可以知道了:1+1(1+1只是加法,应该是“1+1”)只是一个简称,代表的是:

每个大于等于6的偶数可以表示成p+q1的形式,其中p,q1都是素数(奇素数)。这个命题简称为1+1(应该是“1+1”),其实就是哥德**猜想了。

你现在可以自己推广一下简称为1+n的定理,甚至相象2+n,3+n...,所有这些都是比哥德**猜想弱。因为哥德**猜想很难证明,历史上的数学家们希望可以先证明一些较弱的定理,从中找到证明哥德**猜想的思路或者启示。

目前最好的结果就是陈景润的1+1(应是“1+2”)。你有权利说这样的路子无助于解决哥德**猜想,但别人也有权利认为这是一个好的思路。(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死胡同,希望你们不要再钻进去,这是忠告)。

(1 2)等于1还是9?求过程,6÷2(1+2)等于1还是9?求过程。

1楼 匿名用户 缺少符号连接,题目错了,中学数学在数学算式上的规定没有小学那么严格,在不会造成歧异的情况下,单出的算式 2 1 2 是成立的,中间的乘号可以省略。 这个 6 2 1 2 ? 之所以引起这么多争议,关键问题是复杂算式中缺少符号连接,造成了算式多种可能的歧异,这样的算式写法本身不严谨不规...

1乘以0等于几1除以0等于几0除以1等于几

1楼 大梦华所歆 1乘以0等于0 1除以0是没有意义的,因为0 不能作分母 0除以1等于0 如有疑问,请追问 如已解决,请采纳 2楼 义敏学系歌 0除以0无意义,因为分母不等于0,0乘以0等于0,采纳吧 1乘以0等于几 1除以0等于几 0除以1等于几 3楼 云随心丶 1乘以0等于0 1除以0是没有意...

(2-12+1)等于,(√2+1)+(√2-1)怎么算

1楼 咪众 平方差公式 2 1 2 1 2 1 2 1 1 2 1 2 1 怎么算 2楼 匿名用户 计算过程如下 2 1 2 2 2 2 1 2 1 2 2 1 2 注 计算过程中用到了平方差公式,a b a b a b 。 即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这个公式就叫做乘法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