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心理的形成原因有哪些自私心理是如何产生的?

2021-03-09 10:33:21 字数 6739 阅读 8710

1楼: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从客观方面看,资源的数量,分配方式的不平衡,导致一方面以权谋私,另一方面以钱谋私,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另外,病态文化的积沉和法制不健全,也是客观原因。

(2)从主观方面看,当个人的需求变成脱离了社会规范的不合理的需求时,就会导致自私心理。

另外,个人的自我敏感性、价值取向与社会行为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自我敏感性,是指一个人关心他自己的问题,感到需要别人的帮助,以及的确得到别人的帮助后的心理感受;价值取向,是指在社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评价事物的标准和态度;所谓社会行为,是指包括助人行为在内的一切有益于社会的个体行为;高度的自我敏感性可以外化为对他人的敏感性,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但也可能成为一种只顾自己的倾向。

自私自利的人一般都是自我敏感性极高,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对他人极度依赖与索取,而不具备社会价值取向(对他人与社会缺乏责任感)的人。

2楼:泥姮曾悌

现在的社会,中学生们常常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于别人什么情况毫不关注,甚至很多还是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这样自私自利:

1.独生子女的特殊性。很多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父母唯一的孩子,受着父母的宠爱,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都先尽一个人享用,有什么要求父母都会给你们尽量的满足,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使他养成了自私的毛病。

加之你们没有兄弟姐妹,缺乏合作、分享、谦让、奉献等集体生活的经验,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

2.缺少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当人生下来时,他的自我概念如同一张白纸。

经过无我有物、有我无物和物我整合三个阶段的顺序发展,儿童健康的自我概念才逐渐发展出来。由于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和社会的消极影响,有些儿童一直停留在有我无物的阶段,并没有把主观和客观、自我和环境有机整合起来。这种由自我概念发展障碍所导致的自我中心意识在行为表现上就是自私和没有责任感。

自私是不健康的自我观念,同时又是其他异常心理和行为的根源。

此外,陶行知曾经说过:“每天的一举一动,都要引他到最高尚、最完备、最能永久、最有精神的地位,那方才是好学生。”可是不少学校在考试的指挥棒下,追求升学率,重视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于是使一些中学生变得越来越自私。

3.社会原因。现在的社会中,流传着这样的话: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确实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如果你不自私,那么就会被别人抢先或者是自己根本就没有机会,而中学生的认知不是很强,很容易受这种思想的影响。

自私心理是如何产生的?

3楼: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自私心理的病来

因可从客观与主观自两个方面来分析。从客观方面看,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目前我国各项资源的数量、种类、方式在占有和配置方面都存在许多不平衡不合理之处,对资源的权力,行业、部门垄断还比较严重。于是,缺乏资源的一方不得不用非正当的方式去交换。

由此,一方面以权谋私,另一方面以钱谋私,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相互交换。

从主观方面看,个人的需求若是脱离社会规范的不合理的需求,人就可能倾向于自私。自私自利的人往往是自我敏感性极高,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对他人极度依赖与索取,而不具备社会价值取向(对他人与社会缺乏责任感)的人。

自私的人有什么心理特征

4楼:月亮爱你

自私的人心理特征有利益至上、道德绑架、缺乏同理心,冷血无情、缺乏安全感,不信任别人、被**妄想。

1、利益至上

利益至上的人必然自私,因为自私的本质,就是把自己的利益看得太重,把眼前的利益看得太重,利欲熏心,所以才会去损害他人,社会的利益。把利益看得太重,一定会进化成极度自私。

2、道德绑架

喜欢玩道德绑架的人,往往都是真的自私,他们喜欢借助“大义”的名义,去强迫别人“奉献”。他们最擅长的,就是慷他人之慨,真的要到自己身体力行的时候,他反而跑得最快。

3、缺乏同理心,冷血无情

自私的人,思考问题总是以自己为中心,从来不会考虑别人和社会的感受。这样的人,慢慢的就会丧失同理心和同情心。外在表现就是冷血和无情。

4、缺乏安全感,不信任别人

极度自私的的人,是集“人性之恶”的大成者,所以,他们往往会以己度人,把周围的人也理解成“坏”人。所以这样的人,会很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人缺乏信任。

5、被**妄想

自私的人,往往会去侵占别人的利益,也就是损人利己,正因为他们熟悉这个“操作”。所以他们也非常害怕别人以同样的方法去侵占他们的利益,随意他们或多或少有一些被**妄想症。

5楼:天上飞

自私的人心理特征为:利益至上、道德绑架、缺乏同理心,冷血无情、不信任别人及敏感等等,具体如下:

1、利益至上

利益至上的人必然自私,因为自私的本质,就是把自己的利益看得太重,把眼前的利益看得太重,利欲熏心,所以才会去损害他人,社会的利益。把利益看得太重,一定会进化成极度自私。

2、道德绑架

喜欢玩道德绑架的人,往往都是真的自私,他们喜欢借助“大义”的名义,去强迫别人“奉献”。他们最擅长的,就是慷他人之慨,真的要到自己身体力行的时候,他反而跑得最快。

3、缺乏同理心,冷血无情

自私的人,思考问题总是以自己为中心,从来不会考虑别人和社会的感受。这样的人,慢慢的就会丧失同理心和同情心。外在表现就是冷血和无情。

4、缺乏安全感,不信任别人

极度自私的的人,是集“人性之恶”的大成者,所以,他们往往会以己度人,把周围的人也理解成“坏”人。所以这样的人,会很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人缺乏信任。

5、被**妄想

自私的人,往往会去侵占别人的利益,也就是损人利己,正因为他们熟悉这个“操作”。所以他们也非常害怕别人以同样的方法去侵占他们的利益,随意他们或多或少有一些被**妄想症。

6、敏感

自私的人由于过分关注自己的利益,使得他对外界的反应尤其是那些涉及到或涉及不到他自己的事情他都会十分敏感,因为他害怕吃亏,害怕别人占有他本应或不应得到的利益,他的心态极其脆弱,长此以往,自私的人都或多或少具备一些神经质的特征。

6楼:匿名用户

城府很深.很难看的出来的。.表面上很安静,内心却有这波涛汹涌极端的想法的家伙,那就会对你的人生有这很潜在性的危险的.

7楼:匿名用户

对一些小的事情耿耿于怀....如果你能看的出来的, ,就好处理 那也就没什么.如果那种城府很深.

很难看的出来的。.表面上很安静,内心却有这波涛汹涌极端的想法的家伙,那就会对你的人生有这很潜在性的危险的.

8楼:雪白的毛毛虫

这种人往往忌妒心很重,自己有好东西,绝对不会与他人分享,让对方也享受那份快乐。

9楼:匿名用户

多疑,冷漠......

10楼:匿名用户

自私的人表现是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多疑、性格孤僻、做任何事都只图自己方便及以自我为中心等等,上图一幅供参考。(张砚钧 图)

人自私的心理是怎么产生的?

11楼:匿名用户

自私,作为人的属性之一,作为广泛而复杂的社会现象,既可

表现为人的客观行为,又可表现为人的主观意识、观念、动机。由于人的意识、行为的统一性,自私可兼指行为、观念二者;又因为人的行为、意识之间可能脱节,空间时间上发生分离,或以矛盾的形式出现,它又可独指行为或观念。按照该定义的规定,只有当人事实上表现出损人利己的行为时,人才可以被称为自私。

如果人没有表现损人利己的行为,那就不是自私的。然而,众所周知,如同人可以有犯罪的意识,动机,但并非一定事实上表现犯罪的行为一样,人有损人利己的意识,也并非一定事实上表现损人利己的行为。这是因为:

一、动机、意识指导行为的产生,其间尚有一个过程。在过程完成之前,一种动机、意识可能已经改变或消失,被另一意识、动机所取代;

二、一种动机、意识可能仍然存在,但由于外部环境的制约,或由于另一意识、动机的抑制,该意识、动机暂时没有指导行为的产生而潜伏下来。因此,人没有表现损人利己的行为,但这并不等于他头脑中一定不存在损人利己的意识、动机。由于客观行为的定义没有将此种情况包括进去,在解释有些现象时,便显得生硬、牵强附会。

例如,某人在某事上没有表现损人利己的行为,但在另一事上又表现了损人利己的行为。按客观行为的定义,就只能这样解释:他由不自私变成了自私。

但事实上,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这种客观行为的变化是动机、意识相应变化的结果;二是行为虽然变化,但动机没有变,动机是原来就存在,是连续的。按客观行为定义来解释第一种情况,是合理的,但解释第二种情况,则显然不妥。

无疑,从主观意识方面为自私定义是有根据的:

一、只有人才具有鲜明的意识(当然是在相对的意义上),所以从主观意识方面定义,可以将人的自私与其它动物的“自私”(本能)很好地区别开来。并且,这符合我研究自私只限于人的目的;二,从主观意识、动机方面给自私定义,便于从动态的角度认识自私与人,从而避免客观行为定义的局限;

三、动机、意识比行为本身更有力,其逻辑是:通常情况下,人的行为总是人的有意识的行为,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消灭意识、动机,那就能同时消灭行为本身,但消灭了行为,却并不等于消灭了意识、动机,而只要动机、意识仍然存在,它又可将消灭过的行为重新生产出来。

于是,我将自私定义为:当人同他人、社会发生利益关系时,他首先考虑的更看重的是自己的利益,当人认为自己同他人的利益不矛盾时,这种为自己利益考虑的动机即可指导客观上利人利己的行为;当人认为自己的利益同他人、社会的利益相矛盾时,这种为自己利益考虑的动机就表现为牺牲他人、社会的利益来维护发展自己的利益的行为。

人的利益有两极,一是个体的利益,一是整个人类的利益。因此,可将自私与无私分为两极,一极是为了单个人的利益的观念、行为,可称“绝对自私;”另一极是为了全人类的利益的行为、观念,可称为“绝对无私。”介于两极的“中间地带”,那些为了朋友、家庭、集团、派别、地方、民族、国家的利益的观念及行为,既可称为无私,又可视为自私,全看以什么样的利益关系作参照。

恰于公与私是相对的,可分层次的,自私也一样可分层次,这是自私相对性的第二个意思。任何个人、集团同他人、另一集团的利益总是既具有现实的统一性,又具有现实的矛盾性。

之所以具有统一性,是由于任何个人或集团,在与他人、另外的集团合作时,具有比他们各自单独行动时获取更大利益的现实可能。进一步讲,获取更大利益的现实可能是建立在分工的优越性与整体力量大于部分力量的简单之和的客观基础之上的。明了这一点,是理解自私何以能够导致人们合作,且可以达到既利己又利人(互惠)的客观效果的关键所在。

之所以具有矛盾性,在于人的欲望冲动、在于人的贪婪、在于相对人的欲望(生理的、社会的)财富、利益的稀少是常数,而且,这种生理的、社会的欲望不总是能被有效的抑制。所以,矛盾冲突不可避免。圣雄甘地说:

“按每个人的需要来说,东西是够用的,但按每个人的贪欲来说,就不够了。”**引自《西方社会病》“三联出版社1983年版第352页)他所说的“贪欲”

就是指的以生理需要为基础的社会欲望的冲动。例如:仅就个人的生理需要而言,每个人有几双鞋子穿,能够保护脚,便于行走,能够替换,鞋子是够了的。

但如果穿鞋子是为了追求一种美的精神享受,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优越于他人,那就会像菲律宾的马科斯夫人,拥有三千双鞋子仍嫌不足。

人的利益既具有统一性,那么,依据利益统一性的原则行事,从自己或本集团的利益要求出发,以利他作手段,最后达到利己的目的,兼具利己利他的客观效果的行为及指导这种行为产生的观念,我将其称为“合理自私”。

人的利益既具有矛盾性,那么,依据矛盾性原则行事,不仅从自己或本集团的利益要求出发,且以损害、牺牲他人、社会的利益为手段,最后达到损人利己的效果的行为与指导这类行为产生的观念,我将其称为“恶性自私”。

人的利益有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分。相应的,人的自私可分为“近自私”和“远自私”。为了个人或集团眼前利益的意识及行为,可称为近自私;与此相对,为了个人或集团长远利益的意识及行为,可视为远自私。

人之聪明、狡诈,人之利益关系的复杂,极重要的原因之一,即在于人能够为长远利益而牺牲眼前利益。人追求最大的利益,但这个最大的利益是从整体、长远着眼的。而整体的、长远的最大利益的获取,往往需要以眼前、局部利益的牺牲为代价。

所谓“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欲取之以李,需先投之以桃”。为了利己,人可以先利他,为了损人利己,人亦可以先利他,这两类行为,从静态的意义上,从一个行为,甚至一系列行为看,都极易与“无私的利他”相混淆。所以,远自私的概念,对于从动态的意义上把握理解人的利益关系,十分重要。

让我们看看“蛋糕理论”:就一个已经生产出来的蛋糕而言,必然是资本家分得愈多,工人分得愈少;反之,工人分得愈多,资本家分得愈少,这是任何人的意志都无法改变的。然而,这个定量蛋糕的分配能够引起生产下一个蛋糕的量的变化。

资本家在反复的实践中已经明了,如果在现有蛋糕的分配上,他分得太多,工人分得太少,那就会因为这次分配挫伤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下一个蛋糕可能生产得更小,这就意味着下一次蛋糕的分配,资本家如果不是比上次分得较少,至少很难分得更多。相反,如果他这次分得相对少些,给工人分得相对多些,由于刺激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下一次蛋糕生产得更大,这样,工人可能比上次分得更多,资本家也分得更多。人追求最大利益,资本家追求的是总产品的总利润,他懂得“一五得五”,但他更明白“二四得八”。

因此,与其说资本家是由自私变得不那么自私,勿宁说是由近自私变到了远自私。

当然,上述分析舍去了一些东西,实际情况远为复杂,但基本道理就是如此。那种认为工人与资本家的利益从根本上是对立的观点,只能就静态的意义上,即定量蛋糕的分配上说得通。从动态的意义上,从一系列蛋糕的分配上看,不如说工人与资本家的利益有统一性。

如果资本家与工人的利益只有矛盾性而无统一性,资本主义制度是绝对不可能存在几百年且仍在发展的。

“心静自然凉”有何道理,心静自然凉的科学原理是什么?

1楼 水字辅 这里所谓的 心 ,就是一种情绪,一般在安静 休息 心平气和和状态下血压较低 在劳动 情绪变化 如高兴 悲伤 紧张 进食 排便时均可使血压升高。剧烈运动能使收缩压上升2 7kpa 20mmhg 左右,血压的升高就会加速新陈代谢,进而释放的生物能也就增多了 当然了,也不仅是这些因素的影响,...

欲望,需要。理智,自私哪个是人的行为直接原动力

1楼 匿名用户 那个都可以是,只要有一个固定的目标,就可以将其作为远动力。 为什么说需要是行为的原动力 2楼 卓质咨询 说 欲望 是行为的原动力更贴切,无欲无求就是行尸走肉。 3楼 匿名用户 如果没有原因,为什么要做呢 有人说 合理的欲望是人类社会 文明 科技进步的原动力 那么请问什么是 合理的欲望...

根据心理学原理,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有哪些

1楼 匿名用户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一 迁移的作用。迁移是已有的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 二 原型启发。原型是指对解决新问题能起到启发作用的食物,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可以作为原型。原型启发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三 定势的作用。定势是指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影响着解决问题是的倾向性。有时助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