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时间____停留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重章叠句,层层推进,这是《诗经》中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
诗中还巧妙的运用了如“苍苍”,“、凄凄”使全文声情兼备。
《蒹葭》现在一般认为是一首爱情诗,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另有两说:
一是“刺襄公”说。《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
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中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
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二是“招贤”说。
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或谓:
“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蒹葭》出自《诗经·国风·秦风》,全诗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萋萋 一作:凄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楼:匿名用户
《国风·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全诗三章,每章八句。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
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这首诗是为追求心中思慕之人而不可得而作。陈子展《诗三百解题》说:“《蒹葭》一诗,无疑地是诗人想见一个人而竟不得见之作。
这一个人是谁呢?他是知周礼的故都遗老呢,还是思宗周、念故主的西周旧臣呢?是秦国的贤人隐士呢,还是诗人的一个朋友呢?
或者诗人自己是贤人隐士一流、作诗明志呢?抑或是我们把它简单化、庸俗化,硬指是爱情诗,说成诗人思念自己的爱人呢?解说纷歧,难以判定。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其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似《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
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只知道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河水的另外一边。从下文看,这不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像“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曹植《杂诗七首》之四)一样迁徙无定,也无从知晓。
这种也许是毫无希望但却充满**的追寻在诗人脚下和笔下。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或者沿着弯曲的水道和沿着直流的水道,都不会影响到对诗意的理解。在白居易《长恨歌》中,杨贵妃消殒马嵬坡后,玄宗孤灯独守,寒衾难眠,通过道士鸿都客“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寻找,仍是“两处茫茫皆不见”,但终究在“虚无缥缈”的海外仙山上找到了已成仙的杨贵妃,相约重逢于七夕。
而《蒹葭》中,诗人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国风·周南·汉广》中诗人也因为汉水太宽无法横渡而不能求得“游女”,陈启源说:“夫说(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
”(《毛诗稽古编·附录》)“可见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加深着渴慕的程度。诗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或许根本上就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觉。
以下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这种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具体到此诗,这种改动都是在韵脚上——首章“苍、霜、方、长、央”属阳部韵,次章“凄、唏、湄、跻、坻”属脂微合韵,三章“采、已、涣、右、浊”属之部韵——如此而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给人的感觉是:变化之中又包涵了稳定。
同时,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如“白露为霜”“白露未唏”“白露未已”——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表明了时间的延续。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毛诗序》、《郑笺》),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但跟《诗经》中多数诗内容往往比较具体实在不同,此诗并没有具体的事件与场景,甚至连“伊人”的性别都难以确指。上述两种理解也许当初是有根据的,但这些根据或者没有留存下来,或者不足以服人,因而他们的结论也就让人怀疑了。
《诗经》的历代注家往往是求之愈深,却得到失之愈远的相反结果。况且“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见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科林伍德《历史观念》),对文本的阐释也具有当代性。现代大多数学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情诗。
诗意的空幻虚泛给阐释带来了麻烦,但也因而扩展了其内涵的包容空间。读者触及隐藏在描写对象后面的东西,就感到这首诗中的物象,不只是被诗人拿来单纯地歌咏,其中更蕴育着某些象征的意味。“在水一方”为企慕的象征,钱钟书《管锥编》已申说甚详。
“溯洄”“溯游”“道阻且长”“宛在水**”也不过是反覆追寻与追寻的艰难和渺茫的象征。诗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西厢记》中莺莺在普救寺中因母亲的拘系而不能与张生结合,叹惜“隔花阴人远天涯近”,《秦风·蒹葭》中的诗人也许是同样的感觉。
诗人的追寻似乎就要成功了,但终究还是水月镜花。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则说坦塔罗斯王因自我吹嘘犯下罪过而遭受惩罚——忍受永远的焦渴和饥饿之苦。他站在大湖中,湖水深及他的下颔,湖岸长着果树,累累果实就悬在他的头顶。
可是,当他口渴低头喝水时,湖水便退去;当他腹饥伸手摘果时,树枝便荡开,清泉佳果他始终可望而不可即。目标的切近反而使失败显得更为让人痛苦、惋惜,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失败是距离成功仅一步之遥的失败。
探索人生深刻体验的作品总在后代得到不断的回应。“蒹葭之思”(省称“葭思”)、“蒹葭伊人”成为旧时书信中怀人的套语。曹植的《洛神赋》、李商隐的《无题》诗也是《秦风·蒹葭》所表现的主题的回应。
而当代台湾通俗**家琼瑶的一部言情**就叫做《在水一方》,同名电视剧的主题歌就是以此诗为本改写的。
这首诗共三节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3楼:虹羽梦马
答:托物起兴(比兴手法),开头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蒹葭》这首诗一共分三节,这三节中有什么特点?,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
4楼:匿名用户
这三节特点:
二三节诗是第一节诗的反复,只在押韵的地方换了几个字而已。这是一种重章叠唱的方法。《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来抒发感情,我们现在的诗歌也常常采用这种方法。
采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回旋反复,可以增强诗歌的**感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感。《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2、分析后总结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塑造了一个执著地追求心上人的男子形象。
5楼:戚爱景粟胭
《蒹葭》这首诗一共分三节,
二三节诗是第一节诗的反复,只在押韵的地方换了几个字而已.这是一种重章叠唱的方法.《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来抒发感情,我们现在的诗歌也常常采用这种方法.
1,《蒹葭》这首诗一共分三节,这三节中有什么特点
6楼:匿名用户
《蒹葭》这首诗一共分三节,
二三节诗是第一节诗的反复,只在押韵的地方换了几个字而已.这是一种重章叠唱的方法.《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来抒发感情,我们现在的诗歌也常常采用这种方法.
《蒹葭》全诗三章,每一章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7楼:匿名用户
每一章都是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
《蒹葭》,全诗三章,每章八句,都以“蒹葭”"白露“起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8楼:星_雅
押韵 点题 我觉得主要是押韵 而且当时诗经的体系就都是这么写的
9楼:sorry不了解
原文:蒹葭《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
蒹葭萋萋(qī),白露未晞(xī)。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注译: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的“萋萋”“采采”都与“苍苍”的意思相同。 白露为霜:晶莹的露水变成霜。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怀念的。
伊人:这个人或那个人.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
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即水的对岸。方,边
遡洄(sù huí)从之:沿着弯曲的河边道路到上游去找伊人。遡洄,逆流而上。
遡,通“溯”,逆着河流向上游走。洄,曲折盘旋的水道。从,跟随、追赶,这里指追求、寻找。
之,这里指伊人。
道阻:道路上障碍多,很难走。阻,险阻,道路难走。
溯游从之:顺流而下寻找她。溯游,顺流而下。“游”通“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在水**:(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宛,宛然,好像。
凄凄:(通“萋萋”)茂盛的样子。与下文“采采”义同。
晞(xī):晒。
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意思是地势越来越高,行走费力。
坻(chí):水中的小沙洲。
采采:茂盛的样子。
未已:指露水尚未被阳光蒸发完毕。已:完毕
涘(sì):水边。
右:迂回,弯曲,意思是道路弯曲。
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之:代“伊人”
今译蒹葭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模仿蒹葭,写一首现代诗不少于三节
1楼 do知道菌 雨幕后的声响 雷雨在傍晚到来 一件白天的行李 被关在了门的外面 像时间 极易被人忘记 而闪电 像一盏盏极易被现实击碎的信号 在黑色天鹅绒的舞台上迅疾滑行 此刻 雨水像一层厚厚的帷幕 厚到看不见的程度 遮蔽一切事物的光亮 我坐在窗前 被暴风雨中的寂静紧紧包着 是一次漫长的夜中唯一的一...
《绿》第一小节形象地写出了什么,《绿》全诗共五个小节第一小节写什么?
1楼 芊芊语言 《绿》的第一小节形象地写出了 到处都是绿的 这一场景。 《绿》全诗共五个小节第一小节写什么? 2楼 匿名用户 第一小节写眼前铺满了绿色,到处都是绿 3楼 苏成珠 第一节写的是绿的范围广第二节写 《绿》艾青每一小节的内容分别写了绿 的什么? 4楼 匿名用户 第1小节总写到处都是绿 2 ...
《最后一分钟》诗歌的每小节主要写了什么
1楼 风野星原 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作者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 全诗共有4个小节。 第一小节是全诗的引子,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是亲人谈心似的,去 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作者和所有中国人一样,满怀激情地迎接着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