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数学家要证明11几为什么数学家要证明112这种问题

2021-03-07 09:24:04 字数 5958 阅读 3466

1楼:匿名用户

1+1=几并不是我们经过严密的逻辑思维推理出的,而是生活经验所致这是不严密的

2楼:匿名用户

你的理解有误

1+1=2是不错

但是数学家要证明的不是这个,而是

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

难度最高的就是2=1+1

3楼:_匬于昨夜太平

运算的种类不同 还有很多种 比如逻辑运算

4楼:苍星石星翠

其实不是运算问题.....是素数之和

5楼:匿名用户

哥德**猜想简称1+1问题

哥德**猜想貌似简单,要证明它却着实不易,成为数学中一个著名的难题。18、19世纪,所有的数论专家对这个猜想的证明都没有作出实质性的推进,直到20世纪才有所突破。1937年苏联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и.m.bиногралов,1891-1983),用他创造的"三角和"方法,证明了"任何大奇数都可表示为三个素数之和"。

不过,维诺格拉多夫的所谓大奇数要求大得出奇,与哥德**猜想的要求仍相距甚远。 直接证明哥德**猜想不行,人们采取了“迂回战术”,就是先考虑把偶数表为两数之和,而每一个数又是若干素数之积。如果把命题"每一个大偶数可以表示成为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a个的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b个的数之和"记作"a+b",那么哥氏猜想就是要证明"1+1"成立。

从20世纪20年代起,外国和中国的一些数学家先后证明了"9+9""2十3""1+5""1+4"等命题。

http://baike.baidu.***/view/1808.htm

为什么数学家要证明1+1=2这种问题!

6楼:速运洁舒鲲

1+1=2之所以如此重要

抄,原因在于它

袭是一条关于“数”的基bai础公式。没有它,就du根本不会有数学zhi,更不要dao

说物理、化学等其他自然科学了。

当某个原始人第一个意识到1+1=2,进而认识到两个数相加得到另一个确定的数时,这一刻是人类文明的伟大时刻,因为他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可加性。这个性质及其推广正是数学的全部根基,它甚至说出数学为什么用途广泛的同时,告诉我们数学的局限性。

另一个非常有名的1+1是著名的哥德**猜想,即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素数之和,简称(1+1)的猜想,陈景润证明的1+1是指这个。

参考资料:baike.baidu.***/view/96888.html?wtp=tt

7楼:东雯本壁

这是要找寻数**算的更加根本的定律,以便可以更好的运用科技来发展生产力,使人版的社会进权步。就像物理界的,虽然有了牛顿力学,但是还是要研究相对论,现在我们都知道牛顿力学公式定理只是相对论特殊情况下的特殊形式,而且这个情况不包括告诉的火箭、量子等。数学上也一样,1+1=2,没有人去证明它,就无法得知其中所依从的规律,也就无法把握这种规律,而其他学科的进步,必然要求数学的进步,只要数学进步,才能更好的推动其他学科的进步。

为什么要证明1+1=2这个问题?

8楼:古萱璇峰

你理bai解出错了,1+1=2是运算基du础,人为规定zhi的,因为人们从生dao

活常识中将版1个物体的叫1,两权个物体的叫2,比方一个苹果再加一个苹果,只能是2,你怎么也不能说它是3个苹果吧,当然如果当时人们规定它为3,那么1+1=3,所以1+1=2没什么好证明的。

而哥德**猜想要证明的是1+1的正确性,这里的1已经不是数字,而是表示一个素数,简单意思就是,所有大于2的偶数,都可表示为两个素数的和,为什么必须要是大于2的偶数,因为2在自然数集内运算只有1+1满足它,当然有理数集里2=1/2+3/2,但分数肯定不是素数,因为分数连整数都不是,再看唯一满足自然数集运算的1+1=2,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所以只能看比2大的偶数,比2大得第一个偶数是4,这意思就是要证明从4开始的数,只用一次加法运算。使他满足x=y+m(x=2n+2,且n∈n),y和m是素数。实质就是1个素数与1个素数的和为1个大于2的偶数。

如果从自然数集里能够找到一个这样的偶数,使得它不能由1个素数与另一个素数的和得到,那1+1就是错误的。但这不是说1+1=2就错误,只是哥德**猜错了

9楼:匿名用户

由皮亚诺

来自然数公理体系可源知1+1=2,“1+1”问题跟1+1=2毫不相关,只和歌德**猜想有关;证明"1+1”问题并不无聊, 证明"1+1=2”更是为了使数学更严紧;数学上有许多公理,大家只是用他,对他是不需要证明的,比如著名的"选择公理”.

10楼:o漂漂猪

因为这有一个数制的问题,我们用的是十进制的,但为什么1+1=2要证明

11楼:冉

因为这是数学的基础

只有把它证明其他的如2+2=4

4+4=8都是由他证明来的

12楼:鸥羊一只

对未知的好奇

对知识的渴望

对真理持之以恒的追求

13楼:匿名用户

因为,所以,科学的道理.

哈哈哈...

为什么“1+1=2”,在当年需要“证明”

14楼:yuri苍

数学上,非常有名的“(1+1)”,它就是著名的哥德**猜想。为了打破这个猜想,需要证明“1+1=2”。

18世纪时,德国数学家哥德**偶然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素数之和。例如3+3=6; 11+13=24。他试图证明自己的发现,却屡战屡败。

1742年,无可奈何的哥德**只好求助当时世界上最有权威的瑞士数学家欧拉,提出了自己的猜想。欧拉很快回信说,这个猜想肯定成立,但他无法证明。

有人立即对一个个大于6的偶数进行了验算,一直算到了330000000,结果都表明哥德**猜想是对的,但就是不能证明。于是这道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素数之和[简称(1+1)]的猜想,就被称为“哥德**猜想”,

1956年底,已先后写了四十多篇**的数学家陈景润调到科学院,开始在华罗庚教授指导下专心研究数论。1966年5月,他象一颗璀璨的明星升上了数学的天空,宣布他已经证明了(1+2),即“充分大的偶数都能表示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积之和”。

15楼:匿名用户

数学上,有一个非常有名的“(1+1)”,它就是著名的哥德**猜想。尽管听起来很神秘,但它的题面并不费解,只要具备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水平就就能理解其含义。原来,这是18世纪时,德国数学家哥德**偶然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素数之和。

例如3+3=6; 11+13=24。他试图证明自己的发现,却屡战屡败。1742年,无可奈何的哥德**只好求助当时世界上最有权威的瑞士数学家欧拉,提出了自己的猜想。

欧拉很快回信说,这个猜想肯定成立,但他无法证明。

有人立即对一个个大于6的偶数进行了验算,一直算到了330000000,结果都表明哥德**猜想是对的,但就是不能证明。于是这道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素数之和[简称(1+1)]的猜想,就被称为“哥德**猜想”,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即的“明珠”。

1956年底,已先后写了四十多篇**的数学家陈景润调到科学院,开始在华罗庚教授指导下专心研究数论。1966年5月,他象一颗璀璨的明星升上了数学的天空,宣布他已经证明了(1+2),即“充分大的偶数都能表示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积之和”。

1973年,关于(1+2)的简化证明发表了,他的**轰动了全世界数学界。他的成果被国际公认为“陈景润定理”,也叫“陈氏定理”。

16楼:

1+1为何需要去证明?这个问题已困扰人类几百年,仍旧没人能回答

为什么那么多人要执着的证明1+1=2,有意义吗?

17楼:你大爷

网友一:

1+1=2的道理,人类很久很久以前就知道。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人要寻根问底,这究竟是为什么?他们的探索也持续了很久,直到后来有人发现需要把视野拓宽,人们才发现1+1=2的奥秘是自然数和加法运算,是自然数和加法运算的一些特性,决定了1+1为什么等于2。

通过反复研究,人们终于发现,原来自然数是可以排序的(比如2就排在1的后面,3排在2的后面,如此类推),而且这个排序是无穷无尽的(已经不是普通人可以想象得到的),最后人们还发现自然数虽然往后排是无穷无尽的。

但是,往前排却是有穷的,就是说有一个排在最前面的自然数,那就是0。人们还发现了加法的若干特性(这里只说和1+1=2有关的特性),比如对任何一个自然数加1,任然得到一个自然数,而且这个自然数刚好就是排在它后面的那个自然数。知道了这些,1+1=2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网友二:

十进制是算数的一个基本方法,十进制对应物,如人的双手手指,十个手指,最直观。十进制的要素有1234567890,十个数字。而二进制方法中,这个等式则表达成1+1=11,不必证明,这是规则之下的必然结果,与十进制的1+1=2一样,也是规则之下的必然结果。

数学的生命在于逻辑合理性,而不在于常识性。平常所见之1+1=2,只是一种常识的表达:一夫一妻等于一家两口,老李家和隔壁老王家合在一起是两家人,早上一个苹果晚上一个苹果是一天吃两个苹果,不一而足。

换做另外的语义,比如一夫一妻等于一家,那么可以说是1+1=1,一天吃两个苹果结果不剩苹果,则可以表示为1+1=0。这时,我们没有考虑现实世界逻辑合理性的缺陷就暴露出来了。如果结合现实的物理实在性,每一个“1”的物理属性或者内在规定性,就必须要求运算过程中存在一个统一的单位,我们一般称之为量纲。

量纲规定了1或者2或者3等等任何数字的属性,特别指出,无量纲也是一种量纲规定。这种量纲规定带来的统一性,避免了逻辑混乱,使得数**算遵循着一套严密的逻辑体系,从而达到尽可能的“放之四海而皆准”。

网友三:

没有人执着于证明11=2。数学上著名的1+1是哥德**猜想的代号而已,并不是要证明一加一等于二。1+1是个纯理论领域的数论问题,没有什么实际应用意义但确实考验人类的智慧,所以迄今仍有数学家在努力论证。

数论领域内还有不少类似的素数问题,都很难证明。

没见有多少人去证明数学加法运算1+1=2。只知道人们证明这个命题: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为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a个的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b个的数之和"记作"a+b"。

而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二个素数的和,或是一个素数和一个半素数的和就计做1+1。

网友四:

几乎所有的数学知识,包括物理学,化学,电子计算机学都与这个等式有关系。一个东西与另一个东西放在一起,就是两个东西呀,这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如果这个等式是错误的,那么将证明人类的认知很多都是错的,这简直是场灾难呀。

数学家要证不是你说的意义下的1+1=2。2代表一个偶数,1代表一个质数。意思是一个大于2的偶数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的和。

网友五:

一个游戏,一张纸画一个向右的箭头。

问题来了,如果你倒着拿,发现箭头向左了。还可以向上,向下。同理一个右旋的螺旋,你从后面看它是左旋的。

如此推理,世界是混乱的,无序的,而且不是唯一的。那后来的世界是如何变成唯一关系也就是秩序的呢?谁之手?

那么科学是怎么确定唯一并真实的存在的呢?

看箭头的时候,游戏里只有两个对象:一个参与者,一个观察者。这时我们发现:

无论有多少个参与者,结果依然是无法确定的,不是唯一的,真实的。但是如果有两个参与者或两个以上不同的特质,结果就成了唯一的了。在箭头旁随意划个什么,不能一样的箭头。

那么此时的位置关系就是唯一的,无论怎么变,与之前都不同,都是唯一的。

世界很奇怪,必须要2以上才能证明1是唯一的。也就是说我们或者科学观察到的“唯一”必须有“二维以上”才是“唯一”的。既然1无法自证其唯一性,我们自己就不能证明自己是唯一的吗?

网友六:

如同探月,探测火星,建设空间站一般,提升人类认知和能力。据说,现有理论不能证明它,需数学再有大的发展。在证明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新方法,新思路。

华为和世界一些先进数学研究所有合作。阿尔法狗不能不考虑算法。人工智能,大数据都需要高深数学理论支持,更别说物理学,天文学了。

你说的是哥德**猜想吗?我国数学课陈景润证明了的1+2=3,是不是这个?其实不是我们掰手指头算数的1+1=2,哥德**猜想是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由两个质数之和得到,简称为1+1=2,是个表达式子。

数学第2题第1空和第2空写什么,第13题的1、2空写什么,数学第2题怎么做。

1楼 逐梦白痴 圆方程为 x 1 2 y 1 2 1,所以圆的半径为1,所以周长 2 r 2 ,面积 第13题的1 2空写什么,数学第2题怎么做。 2楼 匿名用户 13题,就是从十个数字里选两个排列,应该是10乘9等于90种,纯虚数应该是指a 0,那么b从剩下九个数里选应该是9个吧。 第2题,应该就...

数列定义如图,数列的极限问题,如图,为什么要取N=【1/@】,怎么理解?

1楼 匿名用户 第二题直接代入n 4的a4 5 第三题,a1 3,a4 9, s4 a1 a4 4 2 24 数列的极限问题,如图,为什么要取n 1 ,怎么理解? 2楼 匿名用户 n是正整数 而1 可能是小数 所以要向下取整 问题如图 收敛数列的定义中 没限制上限啊,这是为什么腻?? 5 3楼 匿名...

数学分析中看似理所当然的定理为什么还要去证明

1楼 匿名用户 因为有些数学定理 直觉上似乎理所当然 ,但 逻辑上是错的 ,比如 1 1 2 1 3 1 4 直觉上这个和似乎收敛,但逻辑上是发散的 所以需要严谨的证明来验证 这些看似理所当然的定理 在逻辑上的正确性 2楼 匿名用户 题主不妨举几个显然的例子? 数学分析中看似理所当然的定理为什么还要...